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耕读文化)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代: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标签
田园、向往、生活
译文
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
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
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
己实是农夫出身。
注释
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
并肩而耕。
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蒿艾:两种草
名。薰:香草名。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赏析
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词中表现了
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
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
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
“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
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
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
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
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
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
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
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
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
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
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
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
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
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
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
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
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
可贵。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
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
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
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
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
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
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10:1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825771603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