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如何建立企业文化)
第一单元 主题二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散点透视》教案 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学生分析:
考虑到高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
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
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引
导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和应用。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轻松地学习中国画的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与西方绘画透视的
不同,并在实践中加以辨别和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中国画和西方绘画透视
规律的给同点。
2、通过对中国山水画赏析,学习中国画的观察规律和透视,了
解散点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散点透视规律。
教学过程:
写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的课题是,探索散点透
视,明确课题。
导入主题 师: 中国山水是如何以于咫尺之内,表现万里之遥的
大千世界呢?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透视有什么区别呢? 师: 下
面就让我们认真观察几张图片来思考以上几个问题。
(出示幻灯片) 看图过程中请大家观察中国画和西方绘画中透
视是否一样: (西方画中客观物体因与人眼(视点) 的远近距离和
空间方位的不同, 在视觉上引起近大远小、 近宽远窄或近长远短近
高远低等形象变化, 称作“透视现象”。 )
师: 通过对以上几张图片的认真观察与分析, 你找到了哪些
规律?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单个看物体有一点近大远小的感觉,但更像看航拍视频的感
觉。 师: 对! 像这样我们在生活中定点看到的物体肯空间近大远
小、 近宽远窄、 近高远低等都是属于透视现象,如上面这几个图所
示。但中国中是移动观看的,如下面这个图所示;下面我们请一个同
学来观察这一幅图,看看每一部分画家是站在什么地方的观察视角?
生:虹桥的观察视角在这(标注眼睛和视线)
城门的观察视角在这(标注眼睛和视线)
这个城墙却的观察视角是在这旁边(标注眼睛和视线)
这一片房子的观察视角在这(标注眼睛和视线)
这一片房子的观察视角在这(标注眼睛和视线)
师: 很好,观察很仔细,所以中国的山水画中,可以是几种不
同的透视角度,一幅画达到移步易景“游观”艺术效果。咫尺之内,
表现万里之遥的大千世界。
王希孟运用散点透视法即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三远”法,
即“高远”、“深远”、“平远”,表现千里江山的美丽景物。宋代的郭
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
“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如图所示),现在我们来测试一下,看同
学们都明白什么叫“三远”,请问这幅是?
学生齐答: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师: 非常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散点透视是移动的观察方
式,又称动点观察;中国山水画中表现为“三远”,即“高远”“深远”
“平远”。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上学习的内容,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做
练习、 在绘画过程中能够加以应用, 请问同学们在刚刚讲课的过程
中哪个知识点还不太懂的, 加以阐述并提出问题。 今天的课程就到
这里, 谢谢!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05:34: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656712851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一单元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散点透视》教案 高中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一单元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散点透视》教案 高中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