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发泥发蜡区别)
一谈到君子,我们都知道,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
下,穷则独善其身。《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由此可见,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君子为人,应如大地一般,
仁义道德,胸怀宽广。
君子最初专指社会上居高位的人,是王侯贵族的称号,“君子”的本义也暗示了这一点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对叔孙穆子说:“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
政,不慎举,而何以堪之…”此文“君子务在择人”是自古相传的成语,其“君子”指的是“任
大政”的“宗卿”,又如《诗经》“谷风之什大东”:“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这句话的意思
是贵人走的路,小民只能看。孔颖达《正义》云: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
。”这里“君子”是贵族,“小人”指百姓。《左传》襄公九年十月条知武子曰:“君子劳心,
小人劳力。”
根据古代的宗法制度,正妻所生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第二个孩子叫次子,妾生的孩
子叫庶子。由长子形成的家庭体系叫大宗,大宗的长子方可叫君。诸侯之君叫国君,大
夫之君叫家君。如果是天之子就叫天子,公之子就是公子,君之子就是君子。大宗里的
男性就简称君子。其余由诸如次子和庶子组成的家庭体系为小宗,小宗里的这些男性简
称小人。这一制度与之前的例子可证君子最初是贵族在位者的专称,下层庶民纵有高风
亮节,也不配称为君子,因为小人是他们的专名。
君子逐渐从身份地位的概念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到了孔子手
上,它正式成为道德的理想。孔子在他的学说中,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增加了道德因素
,君子指高风亮节,有学问有修养之人,不论其身份高低贵贱,而小人则是品行不正,
卑鄙无耻的人。
孔子眼里,君子是“文”与“质”的完美结合。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文"指的是文化的修养,“质”是指人质朴的本性;“质胜文则野”意思是
一个人不受文化的熏陶,率性而为,不免会流于“粗野”,“文胜质则史”是指一个人过多
的文化雕饰掩盖了他的本性,就会显得迂腐,死板,所谓的“百无一用是书生”,“酸秀才
”,“书呆子”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文”与“质”配合得恰到好处,才称得上真君子
。
孔子把君子的境界规定得非常高,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论语》“述而”:子
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可矣。”
《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指君子胸怀宽广,不计个人利害得失,无愧于心,而小人则相反,心胸狭窄,与人为
难、与己为难,忧愁不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的品德,而
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
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
则勿惮改。”(《学而》)(态度要庄重不轻浮。做事要尽力,要讲究诚信。不要和道
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结交。犯了过错要勇于改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具体做的时候要符合“礼”,言词要谦逊,要讲信用。) “君子
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
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君子之间的友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名扬天下之前,与
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
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
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
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
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
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
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
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
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
,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
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总的来说,君子者,权重者 不媚 之,势盛者 不附 之,倾城者 不奉 之,貌恶者 不讳
之,强者 不畏 之,弱者 不欺 之,从善者 友 之,好恶者 弃 之,长则 尊 之,幼则 庇
之。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此君子行事之准。
中国古代君子必修的六门课称为六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礼:
无处不在的规矩方圆。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在古代中国有着无可替
代的地位。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吉礼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
典礼。凶礼是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军礼是指军队里的操练
、征伐的行为规范。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节仪式。
六艺之乐:"和谐社会"的调味剂。谈到古代中国,人们往往称“礼乐文明”。古代中国音
乐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荀子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音乐除了作为陶冶人们情操的艺术之外,它还承担着更加复杂的责任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礼法社会,音乐成了调和感情的重要纽带,在维护社会"和谐"方面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乐记》云: “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
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
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六艺之射:君子必学的武艺。古代君子,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文弱书生。为了应付
治理国家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文武双全是对他们最起码的要求。六艺中的射箭,便是
古代君子重要的“敲门砖”之一。擅长射箭的人,不仅可以在职业生涯中更加顺利,而且
有可能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大英雄。
六艺之御:驾长车弛骋天下。先秦时代也是一个离不开车的时代,驾车的技巧因此成
了君子们的必修课。六艺中的御,便教授给君子们从日常行驶到特技表演等诸多驾驶技
巧。那时候,一个驾车经验老到的驭手可以在很多场合派上大用场,小到日常出行,大
到国家的外交与战争。
六艺之书:识字与造字的大学问。六艺中的书,六艺中的书,即识字,为基础课之一
。现在流传下来的“六书”指六种制造汉字的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假借”。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西汉刘
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
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
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六艺之数:埋藏在"迷信"中的科学瑰宝。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六艺中的数同样是一门基础课,蕴含着十分深奥的学问。在古代中国,数学和阴阳风水
等“迷信”活动一起,被归入术数类。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解决日常的丈量土地、算账收税
等实际问题,就是要计算天体,推演历法。在这方面,古代中国人有着惊人的成就。
“六艺”教育对后世人文课程体系形成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礼乐教
育。《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乐教育一直列于课程之
首位。尤其是西周,西周统治者吸取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在重武备的同时,提出了“敬
德”、“敬礼”的政治主张,以求文治。在课程设置上更是重视礼乐教育。即便是射御两科
也逐渐与礼乐教育相关联,要求射御尊礼,合乎礼节。周公还创制了“礼射”制度,以表
祭祀之敬,君臣之礼,长幼之序。这种思想为孔子所继承,对后世的课程设置坚持以礼
乐教育为核心并逐渐走向人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文武兼备、知能兼求。“六艺”教育之中,礼、乐、书、数之教为文,射御为武,
所以六艺教育是典型的文武兼备的教育。而且“六艺”教育除了知识教育以外,也包括六
种艺能的训练:演礼的技能;乐德、乐语、乐舞的技能;射箭的技能;驾战车的技能;
书写的技能;计算的技能。而且从人的发展来说,六艺教育既重视人的品性的涵养,又
重视身体的训练和音乐的熏陶。所以六艺教育是一种非偏向的课程设置模式。尤其是“
数”的教育,属于理科范畴,实为后世科技教育之源头。汉以后的各种专科教育,不管
是唐的医学、律学、算学,还是宋胡瑗的治事斋、清颜元的艺能斋都是以产生于殷周,
发扬于孔子的“六艺之教”为依托的。六艺教育是中国古代课程改革中的旗帜。
Powered by TCPDF ()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02:0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532681599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谈中国古代君子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谈中国古代君子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