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鬼艳医)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
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
厚诗教也。”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
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
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但怨的
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
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
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
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
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
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虚静的方法
是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坐忘指端坐而全忘一
切物我的出世思想和精神状态。原意是讲对“道”的体认,须有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这一理论
和审美心理、艺术心理是相通的。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所以对
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
精神。”
7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篇,他认为“言”的目的在“得意”,但“言”本身并非“意”,
它是不尽意的,“忘言”,并不是排斥或抛弃言辞,而是在理解“意”的时候,不拘泥于言辞所已表
达的范围,而应由此去领会和把握“言外”的部分,获得更为丰富和完整的“意”。故必须“忘言”
而后方能“得意”。“言”只能起一种暗示,象征作用。“得意忘言”这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然
而有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之基本方法。认为语言可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
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去获得“言外之意”。
8永明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周顒
着《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八病”,“平仄相间”等。沈约等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
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形成永明体(新体诗)。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
预示着近体诗的即将出现。但在当时,是有不同看法的,如钟嵘就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
就会受到束缚。
9发愤着书:是司马迁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拓展。他认为许多着
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或压制,有“道”难通,有志难
申,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心中怨愤,以流传后世,才着书立说的。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动因问题,司马迁
的“发愤着书”说,上承先秦“诗可以怨”的传统,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
产生重要影响。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也
应当奋起,而不应消沉,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
表现。
10“不平则鸣”:韩愈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理论。不平则鸣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
司马迁“发愤着书”钟嵘、刘勰“吟咏情性”的文学观念,突破了道统之说,所谓古文,不仅是
传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写现实的工具。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因为作家心中郁结着不平,
心中不平则来自现实生活的不公正,因此“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鸣”,不是一种
消极的遇到不平后的自然反应,而是一种积极的对现实的干预,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怒抗争,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主题。
11风骨:刘勰关于文学风格的理论。“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
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骨是指作品中客
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理想的文学风格是“风清骨峻”。
源于魏晋时代的人物品评。刘勰大力提倡风骨,具有针砭时弊的深刻意义。针对南朝华丽辞
藻,风格柔弱的骈体文学。
12隐秀: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
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
它是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
隐秀也是刘勰文学创作的一种美学要求,以自然为美,又不废弃人为加工
的基本美学思想。
13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
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着作最
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吴
景仙书》),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02:00: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528471599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