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英语日常对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就是质朴,没有修饰;文就是文饰,有修饰;野就是野蛮,
粗野。史就是浮夸,脱离现实。彬彬就是不“野”不“史”,
质与文都适中融洽的样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质朴胜过了
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不偏于一方,取
“野”与“史”之中道才可以称之为君子。” 。
“野”大家容易理解,“史”可能困难一点,我们可以从诸葛
亮关于君子儒和小人儒的论述中找到答案,孔明曰:“若夫小
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
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
日赋万言,亦何取哉!”这里,孔明说的小人之儒就是
“史”,雕虫小技、诗词歌赋、下笔千言却言之无物,脱离现
实,到了日常生活什么也干不了,不是书呆子,就是浮夸之
人。
孔子这句话揭示是什么道理呢?就是要求人们在低俗与浮夸之
间取得平衡,做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低俗是不及,浮夸是过。
只有不庸俗不浮夸的人才是自尊自爱的标准人——君子。
那么,怎么把握这个“文质彬彬”的中庸之道呢?
1、庸俗文化伤害人的天真淳朴
我在《漫谈读书》连载文章里说过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但没有解
释为什么。这个现象就是:人受的教育越多就越温和、有礼
貌、有教养,同时也越胆小、怕死、甚至虚伪,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似乎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谦谦君子。但人们心底里真正欣赏
的,甚至爱的却是那些勇敢的人,即使有些粗鲁,如施瓦辛格
扮演的角色、中国武侠等。这是一个与人性有关的悖论。人们
接受的教育越多,勇气就越小,莫名其妙的理智会变成行动的
障碍,人生真挚和美好的东西会越来越萎缩。
这里解释一下这段话。其实,这就是质与文的关系。“质”是
人类原始朴素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粗野的属性。“文”
则指接受文化的教育,学了一堆社会上的知识和礼仪。那么,
“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
“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人被所谓的文化知识洗脑后,渐渐地失
去了原来朴素天真的本质,显得虚假而虚伪。比如今天追逐金
钱的人,他们表面衣冠楚楚,文雅有礼貌,但心里是只认钱不
认人的,冷漠而虚伪。
人们为什么表面上似乎喜欢虚假的“文明人”呢?因为大家都
带着假面具生活,隐藏真面目,相互防范,保持距离,相安无
事。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人心隔肚皮的生活。而人们为什么心
底里又喜欢那些粗鲁的、劫富济贫的、能打能杀的武人呢?根
源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质朴”的本性,这个本性被遮蔽压抑在
假面具的后面,时刻都在发出声音和诉求,这些粗鲁的“英
雄”恰恰符合了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真性情,于是,共鸣产生
了。
就个人修养而言,孔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保持自己的天真和
质朴非常重要,但要用文化来修正粗鲁的部分,否则就流于粗
俗;同时,离开本性过分地用文化修饰自己,一大堆的繁文缛
节则会把自己变成一个虚伪的酸文人或书呆子。所谓 “百无
一用是书生”,“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
史”,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
天真淳朴的本性。
2、一个文质彬彬君子的外在表现
那么,“文质彬彬”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大家不要把它
想象成一个文人的样子,不是。那么是不是一看就令人肃然起
本文发布于:2024-03-14 01:58: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527092850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