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根尖肉芽肿)
定鼎门遗址讲解词
欢迎大家参观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我是号讲解员,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参观。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区目前总占地约182亩。我们现在站的门前广场,南北长146m,东西宽110m。
广场的宽度就是根据定鼎门门前道路发掘资料而定的。在进行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之前,这里被村
庄和乡镇企业严重占压包围。修建于清代的古洛渠流经遗址北部,对遗址造成严重的破坏。洛阳市委市
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庄、企业整体拆迁,古洛渠改道于遗址南面,作为广
场景观水系,广场暗渠保护,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太阳湖和月亮湖,这一举措很好的解决了文物保护和农
业灌溉的问题。
发掘定鼎门遗址的同时,在门址的前方还发现了90m宽、南北走向的唐代路面,路面上清理出了
密集的车辙、动物蹄印、人的脚印等遗迹,其中直径较大的动物蹄印,经过比对,确定为骆驼蹄印。这
些遗迹都在昭示着当时洛阳城和丝绸之路的繁华。这些遗址目前已暂时回填,下一步将采取适当的方式
对其进行保护展示(可以站在渠南位置说,现在我们就站在遗址上,等会儿展厅有图片展示)。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城门建筑,是我们为原址保护定鼎门遗址而建的仿唐代风格的保护房。内部为
钢架结构,外墙面挂仿古青砖包砌,门楼和阙楼用木结构斗拱装饰,顶部铺设仿唐板瓦、筒瓦琉璃件等
构件。以城门楼为中心,东西两侧对称分布有东西飞廊、东西阙楼以及左右马道等,总面积约13万m²,
高28.6m,东西长161m,两侧辅以200m的城墙(二期工程还会对城墙东西两侧进行延伸)。
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为遗址保护区,地上两层为参观游览区。于2009年2月10
日开始动工,到2009年10月31日竣工。
馆内介绍
定鼎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的正南门,
它作为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之久。隋时称建国门,到唐代李世民攻破洛阳城后被改为定鼎门,
1 / 10
它先后历经了隋、唐、五代、一直沿用到北宋末年,现在展示的是盛唐时期所留下来的遗迹。盛唐时定
鼎门为三门道过梁式建筑结构,古代实行“左入右出”,三个门道中东门道用于进城,西门道用于出城
(与现在的东进西出相同,也相当于靠右行),中门道为帝王专用的御道,三个门道的宽度均为5.8m。
从现存遗迹可以看出,门扉是安装在门道中部的。东门道,北端被古洛渠破坏,门道的东西两侧各对称
分布有15方地栿石,对称分布,用于安装大型排叉柱。排叉柱一半包在隔墙里面,一半明露并涂有红
漆。排叉柱的下面有榫,安放在地栿石的榫窝内,增强柱子的稳定性,同时起到支撑城门的承重作用。
地栿石彼此之间留有间隙,砌青砖为壁,其外抹有白灰墙皮,墙皮外装饰有红色颜料。中门道,破坏最
为严重,定鼎门毁于宋金争夺洛阳城的战火和洛南地势偏低引发的水患。中门道内仅存三方的地栿石,
在地栿石下面铺有整砖和残砖,砖块下面有河卵石,河卵石下面还有坚实的夯土层,这样的铺路技艺与
现在有许多相同之处„„定鼎门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隋炀帝是第一位从此门进
入洛阳城的皇帝。当年女皇武则天也是经由定鼎门中门一路向南,到龙门礼佛的。西门道,保存较好,
现存遗迹有地栿石、门砧石、立颊石、车道石、撞石和路土等,门砧石上面居中有安嵌立颊石的凹槽和
安嵌门臼的臼窝,立颊石上面有安装门框的长方形凹槽,侧面凿有镶嵌门限的凹槽。车道石至今保存着
车辆反复碾压所留下来的痕迹。地栿石的外侧有撞石,用于防止车辆撞击城门而设置。城墙外侧有5层
包砖,包边砖均为斜面,砖缝很小,砌筑十分考究。每块砖都比现在的砖要大很多,重量在6.6斤到6.8
斤之间,有着很严格的要求。砖在隋唐时期非常珍贵和稀少,只有皇家才能享有包砖的待遇,不仅美观
而且可以有效保护墙体。
飞廊约长33米,是连接城门楼和阙楼的通道,相当于走廊的作用,因在外侧看上去又像城门楼的
翅膀一样,所以后人起名为飞廊。隋唐时期流行两种飞廊形式,一种平面呈曲尺形,一种平面呈长方形。
曲尺形飞廊见于宫城正门应天门和长安大明宫含元殿遗址。长方形飞廊仅见于定鼎门。飞廊的北侧分别
有东西马道,是用于登城门楼的,古时将军可以骑着马直接登上城楼,战备时也可方便士兵们运输粮草
和一些战备品。现在仅存基础部分,残长约21米,宽4.7米。
坡度约20°。
2 / 10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20:2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32480554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定鼎门遗址讲解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定鼎门遗址讲解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