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图与北斗七星图

更新时间:2024-03-13 19:22:2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微信人生)

星象图与北斗七星图

星象图与北斗七星图(转)

连云港地区近几年发现了多处原始先民祭祀使用的古星象图岩画。

在这些星象图岩画中,北斗七星又是常见的图案内容之一。岩画中的北

斗七星图象,是先民对天体北斗七星的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我们先了解以下星象图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案情况:

刘志洲山南,(图一)小哑巴山东南坡的一个大岩石上,七个排列

有序的石穴组成了北斗七星图案1。

刘志洲山夹山口的东北方向,小姐洞前面(小姐洞面向南),在一

个突起的岩石上排列有七个石穴,构成北斗七星图案,在这个北斗七星

的前面有一个祭祀用的呈长方形的石坑2。

将军崖岩画中的北斗七星,(图二)在第二组星象图中的三个太阳

的上方,也是在这组岩画的最北部3。

以上讲述的三处北斗七星岩画,结合其制作工艺和周边发现的古文

化遗迹,综合来看,都是我们先民崇拜天体的祭祀场所。

那么,北斗七星是一个什么样的星座呢?原始先民对它有什么样的

认识呢?在民俗中它的内在涵义又是什么呢?

北斗七星俗称“

星”,是人类较早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七颗个体星

组成,分别为天

、天旋、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因悬挂在

北方天空,七颗星构成斗形而得名(图三)。

从全国目前发现的各个时代的北斗七星图案来看,北斗形象都是用

连线将七个圆窝(圆点)相连成斗形。目前,有关资料显示全国远古岩

画中的北斗七星图案并不多见,只有内蒙古赤峰市发现一处。此北斗七

星岩画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白庙子山中,属新石器早期。岩画在

岩石面北部,北斗七星的总长度为 119厘米,最大星穴直径6厘米、深

度5厘米,每颗星体形状似倒放的馒头,外大、内小,星体表面圆润、

光滑,并有自然色包浆4。除此之外,其余发现的几处都在连云港市地

区。

北斗七星发展到汉代,在汉画像石中大量出现,说在汉代民间就已

经广泛流行北斗七星的崇拜,其时在天文学中已具有重要的价值。

北斗星在我国古代“观象授时”的天文学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科

学价值。北斗星在茫茫的天空中,总是围绕着北极星做永恒的运转,这

一自然现象已经被古人所关注,我国很早就运用北斗来指示方向和确定

季节。《夏小正》载:“正月,初昏斗柄县(悬)下”,“六月,斗柄

正在上”,“七月,斗柄县在下则旦”5,它反映夏代的实际天象。在

战国时期的《鶡冠子·环流第五》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

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6”把北

斗的斗柄和一年四季相连起来。《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历法,是以北

斗为中心的。实际上我国使用北斗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夏代。从战国到汉

代,北斗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法仍然以北斗来确定季

节。《史记·天官书》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

阳,建四时,皆系于斗。”张衡云:“……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

于方个七,为二十八舍……”7。由此可见,北斗是古代天文学家预报

季节时令所观测的重要星座之一。

综前所述,北斗除了在天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外,更为重要的则

是它们形象地反映古人崇拜北斗星神这一社会风俗。

从远古岩画到汉画像石中的北斗星,除了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我

们还应看到它丰富的内在涵义和社会意识。纵观岩画和汉画像石中的星

象图,这些画像并非是科学意义上的天文星象图,大多都是选取一些局

部,与人类有紧密关系的,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星象图加以刻画。它

们是零散的,不够准确的,但是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这些天文星象图

主要反映的是我们先民的社会意识,是人文科学性质的文物,并非严谨

的科学产物。北斗七星的排列与现实中并不一致,但是数量相同,它们

并非是简单的星象描述,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个古老时代的民俗观

念。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拜祭北斗七星呢?下面我们就从文献资料和出

土文物中,来探寻拜祭北斗七星的内在含义。

首先,在文献资料中寻觅它的踪迹。

《汉书·天文志》记载:“……有流星从东南入北斗,……狱

死”8。

《后汉书·天文志》云:“……流星如月……抵北斗魁,有所伐

杀”9。

这些文献资料,充分说明汉代人把北斗星视为主寿夭,杀伐之神。

这也就是后来道教宣扬的“南斗注生,北斗主死”之说的来源,正是因

为北斗掌管生杀大权,所以后来人称北斗为“鬼官”。

《吴志·周瑜》记载:“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10。

这里的星辰是指北斗七星,也说明了汉代的丧葬习俗中确实流行为

死者“请命”,而拜祭北斗气星的仪式。汉代这种拜祭北斗的葬俗,对

后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现在有一些地区,民间仍然保留了丧葬习俗中

拜祭北斗鬼官的踪迹。

如海州民间,至今还保留为死者“做七”的仪式。在人死亡后,每

隔七日祭奠一次,称之为“做七”,海州又称“冥七” 、“七单”,

供养亡人的供桌又称“七桌”。直到七七四十九日为止,称为“尽

七”11。一般人认为这和佛教与习惯有关,但是清代钱泳《履园丛话·

考索·七七》云:“惟《临淮新语》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复也。祭

于来复之期,即古招魂之义,以生者之精神,招死者之来爽。至七七四

十九日不复,即不复也,生者亦无可如何也,此说最通。”12如今人们

已经淡忘了其中的缘由,然而,在“做七”的仪式中人们却总是那样的

认真,那样的虔诚。这种“做七”的葬俗仪式,其实就是拜祭北斗——

一种祈求鬼官北斗神保佑死者灵魂升天的遗风。

《汉书·郊祀志》云:“后莽又凑言:‘……分群神以类相从为五

部,兆天坠之别神:中央帝黄灵后土畴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

宿中宫于长安城之未坠兆;……’。奏可,于是长安旁诸庙兆畴甚盛

矣”13。

《后汉书·祭祀上》云:“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星,

……北斗在北道之西,皆别位……”14。

《后汉书·祭祀上》云:“陇、蜀平后,乃增广郊祀,……日、

月、北斗共用牛一头,四营群神共用牛四头,凡用牛五头”15。

从上可知,汉代确实盛行过拜祭北斗的风俗,但此习俗并非为汉代

所独有,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

其次,在考古发掘中寻觅它的踪迹

前面论述了全国所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北斗七星,下面我

们就以汉画像石为例来探讨北斗七星的内涵。

此类的北斗七星图案,在汉代汉画像石中经常出现。汉画像石本身

就是汉代人用于墓葬、祠堂的建筑材料,上面的刻画都是汉代丧葬、祭

祀风俗的反映。自然也就是与汉代的社会风俗紧密相关。也就是说,汉

画像石就是汉代丧葬和祭祀风俗的产物,是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而民

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化,有明显的功利性。汉代人将北斗七星

刻在汉画像石墓的顶部,说明汉代丧葬习俗中墓顶为天空,北斗七星为

天空上重要的星象。同时它又是被看成是星象神而加以拜祭的。

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中,(图五)就有人物跪拜北斗神的场面。画

中刻画的北斗七星相连,其中的“魁”四星组成车舆,斗柄三星组成车

辕,北斗车中乘坐一神人,在北斗车前有四人,二人跪二人立,画面右

边又有一人骑马,一人拉马,均面向北斗行驶16。很明显,这组画面正

是汉代人拜祭北斗神的场景。

河南南阳、江苏徐州、山东等地的汉画像石中都有北斗七星的图案

(图六)。这再次证明汉代的丧葬习俗中存在拜祭北斗的习俗。那么,

汉代为什么要在墓葬中刻画北斗呢?因为古人把北斗看成是人类“主寿

夭”之神。人们想让死者的灵魂升天,就必须祈求北斗保佑死者。所

以,汉代人把北斗七星刻于墓室的顶部作为拜祭的偶像。

古人虽然认识到了北斗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那种神秘的自

然属性,但是却不能理解其内在的含义,所以人类便很早就拜祭北斗为

神星。古人是为了祈求北斗星神保佑农业的丰收,就必然要进行一系列

的仪式来拜祭北斗星神。

汉代除了仍保留着远古流传下来的北斗星自然崇拜形式之外,还出

现了社会化的人神偶像的崇拜。如文献记载,东汉时期黄帝为北斗神。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始开图》云:“黄帝名轩辕,北斗神

也……”17。人神化之后的北斗星逐渐走上世俗化的道路,而北斗被人

神化、世俗化的过程中,社会职能也日益增多《重修慰书集成》卷六

《河图帝览嘻》云:“斗七星,富贵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禄。其一

星,主寿夭”18。《史记》亦认为北斗“以齐七律”。正是因为北斗神

的社会功能日益复杂化,所以,在汉代的生活中崇拜北斗的行为无处不

在。说明北斗星在汉代已经成为一个神圣的庞杂的神袛。也就是说,北

斗在汉代是一位受到特别崇拜的“万能之神”。

这种古老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变迁,早已面目全非。但是,我们现

在仍能追寻它残留下来的或多或少的踪迹。人们还在无意识的继承和延

习着这中习俗,这种现象称为“集体无意识”。

北斗七星,由七颗星组成,其中的“七”它的含义很神秘,在我们

现在的生活中,“七”广泛地出现在各个领域中,就是我们大家的一

种“集体无意识”。

“七”是一个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定数。“七”比其它的数字神秘

得多,其它的神秘数字出现较晚,人们也多少知悉其中的奥秘。唯

有“七”这个数字在古籍中频繁出现,涉及事物的范畴较广,包括时

间、灾难、祸福、人命等大事,这些都带有原始的神秘性,给人们遗留

下一串难以解答的千古之迷。

下面就简单探讨以下关于“七”的情况。

“正月初七”:正月初七有人日之称,传说始于西汉东方朔,人日

习俗盛行于南北朝,常见于南北隋唐时,宋以后很少见,明清逐渐消

失。南朝《荆梦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19”宋代高承《事物纪

原·天生地植·人日》:“东方朔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

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

明温和,为番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竭。20”东方朔为人和

六畜、五谷在正月初一到初八中定为“本命日”,“本命日”的天气好

坏,决定他们的生长的盛衰,正月初七是人类的“本命日”——人日。

那么为什么人日定为初七呢?东方朔没有说明。这“本命日”中只有人

日流传后世,其他的日没有人再提起。在人日这天,要“以七种菜为

羹……登高赋诗。”这种热烈庆祝的人日,到北魏时已经无人知道他的

来历。《北史·魏收传》:“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

收对曰:‘晋仪郎懂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七日为

人。’”21从上面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就连当时的晋人懂勋也只知

道七日为人日。回顾前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定正月七日为人日是和

北斗七星为鬼官——“主寿夭”之神有关。

海州有一种风俗,在正月初七的那天,不孕妇女要到有“男

根”(海州地区原始生殖崇拜的遗址很多,均是人工制作的石柱,形似

男阴,称之为“石祖”)的地方祭拜,她们是早上天不亮从家中不调头

跑到“男根”前磕一个头,用手摸或用衣服罩着男根,以此祈求“男

根”的感应,希望能怀孕22。

由此看来,在我们祖先的眼里,人与七日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其它

的东西和七日无缘。

七日 ——大难日:“七也者,祸之阶者也”(《太玄·玄图》)。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的记载中,七日往往是大灾大难,祸患的期限,也可

以说是极限。过了七日就要发生变化,要么福星高照,迎来吉祥,要么

就是极凶,甚至死亡。

绝食七天——死亡的临界线。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之间的野地而绝

食,《荀子·宥坐》云:“七日不火食”23。(《礼记·檀弓》)曾子

曾对子思说:“彶,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24”《史记

·陈丞相世家》云:“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25”《史

记·秦本纪》云:“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

26”根据民间的经验,一般人忍受饥饿的最大限度是七天左右,超过这

个限度,再加上不喝水,生命就要告终。

重病七日——或死或愈。《礼记·檀弓》云:“寝疾七日而没

27”,《史记·赵世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说到秦穆公病的昏

睡“七日而寤,28”于是转危为安。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卧床七日不

醒,也是一种死亡的临界线。这充分说明民俗中“七”与“人”的生死

有极大的关系。

“七与天象”:天文历法也与“七”分不开。有七曜、二十八宿和

七闰。七曜是指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又称七

元、七政。古人把沿着黄道和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区。这

二十八个用来观测日、月、五星运行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七姐妹、七仙女”:七与女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民间习俗

和古老的传说中,七往往还伴随着妇女爱情、婚姻等终身大事。

《山海经记载》记载29:西王母是最早的半人半兽形象的神,在后

来的作品中成为女神仙。六朝时期的《汉武帝内传》记载30,七月七日

那天,她送四个仙桃给汉武帝吃,这位女神仙正好在七月七日之时,这

自然展开了女性和七的缘份。

民间传说中西王母和玉皇结婚,生了七个女儿,最小的叫七仙女。

七仙女聪明贤惠,同情人间疾苦,冒犯天规,嫁给穷人董永。这个故事

在很多的文献中都有记载。

七月七日后被人们称为女儿节,七姐妹成为女孩在一起结拜的代

称。民间对那些心灵、手巧、美丽、心地善良的女孩,往往称为“七仙

女”。

“七月七日”:是七仙女和董永一年一度的相会的日子,因七仙女

违反天规,玉皇大地把这对情人分开,以银河为界,每年只能相见一

次。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改编成《天仙配》广为流传。

七月七日又称为七夕,这是后人依据七仙女的传说造出来的,在天

上的爱神相会的时光里,人们形成了向他们祈求幸福的习俗。《太平御

览》载晋周处《风土记》云:“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见者便拜

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乞,三年乃得。”后

来祈求范围变小,主要是向织女祈求女工编织的技巧,称为“乞巧”。

再后来,变成以祈求美满姻缘为主要愿望之一,所以又称为“女儿

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

语时。在天原作比翼鸟,在地原作连理枝。” 现在,七月七日已成为

青年男女约会的“中国情人节”。

另外有很多关于女性和七的戒律,《汉书·外戚传》记载:皇宫中

有一女官名七子,她写了一卷《女戒》,全文正好七篇。《大戴礼记·

本命》、《礼仪》、《公羊传》中均记载“妇有七去”又称“七

出”、“七弃”,即妇女被休,逐回娘家的七项条款,这些都是封建礼

教迫害妇女的内容。自汉至清两千多年,中间有六朝、隋唐时妇女可以

离婚改嫁的自由时期,也有两宋明清理学盛行,迫害妇女的时期,

而“七出”之条从没有修改过,还又增加了一条“三从四德”,这又是

一个隐含的七——“合七”,从正面强调妇女必须遵守的准则。

在海州地区的风俗中,孕妇有“七不吃”之说。一不吃兔子肉,否

则出生的孩子是三瓣嘴,豁嘴唇;二不吃驴肉,否则出生的孩子是驴一

样的长脸;三不吃麻雀肉和蛋,否则出生的孩子会长雀斑;四不吃鸽子

肉和蛋,否则出生的孩子会长“斗鸡眼”;五不吃鳖肉;六不吃鳗鱼;

七不吃泥鳅,否则出生的孩子小头小脸31。

“满月七顿饭”,海州民间相信月地里能“带”病,即产妇身上平

时的疾病,可以通过坐月子的调养自然消失。月地的病能带好,但是满

月的一天又能惹上新的疾病。所以满月的那天,不准产妇做任何事情,

从早到晚要吃七顿饭,还要把扁担搭在门槛上,在上面睡一会,说

是:“满月七顿饭,到老腰不疼”、“满月七顿饭,到老腰不弯”32。

另外,海州地区在每年春季常常发生旱灾,在求雨仪式的七天前,

要断宰杀,否则求雨不灵。求雨中有一种“七个大姐扒阴沟”的习俗:

有的村庄,组织七名童女,每人头戴雨帽,手拿锄头,到人家院内的阴

沟上作象征性的扒掘,意为扒通阴沟准备下雨倘水。边扒边说:“七个

大姐扒阴沟,下雨下的漫海州,大河满,小河溜,今年庄稼大丰收”,

连扒七家阴沟,连说七遍33。

“七”在佛教道教就更为重要。称释迦牟尼为“七佛如来”,称

地、水、火、风、空、见、识为“七大”。我国佛教建筑的宝塔以七级

为多。所以佛教上有一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教的修行也

称“打七”,每七天为一期,或打七七四十九天等等。

道教的修炼也和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教把神仙分为七个层

次。崇奉的是北斗七星,戴的是七星冠、配的是七星剑,祭坛是七星

坛,点七星灯,炼丹讲究回火七次,叫七返还丹。

《抱扑子·低真》说到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后魂魄会慢慢一个一个

的离去,所以,对暴死者,要停灵四十九天,设坛诵经,打四十九天,

以超度死者的亡魂,叫做法会。对于正常的死亡者,要每七天祭祀一

次,直到四十九天,这叫“做七”。

现在的海州葬俗仪式中也有“做七”的说法,在一系列的葬俗中也

离不开“七”。具体有“点主”就是亡者的牌位,尺寸要求极为严格,

长短厚薄按照“三魂七魄”之兆,即高七寸七,宽一寸七,厚七分,吞

入座榫深七分;底座长五寸七(或三寸七),高和宽均是一寸七;“七

单”,亡者在出殡之前,有阴阳先生根据亡者的生辰八字,对算出“殃

式七数”,写在一张白纸上,叫“七单”。出殡后把七单贴在原灵堂的

后墙上,并把子孙钉扣上青白线,钉在七单上,下方设香案,供奉亡者

的牌位和“七单”。这供桌又叫“七桌”。七桌上主要写明三个内容:

一个是亡者的姓名和生卒的时间;二是“七数”,把亡者死后的四十九

天,分成七个“七日”。三是在四十九天内,即“七数里”要履行的丧

俗事宜。孝子每天早中晚三次在七桌上放一碗饭,一双筷子,烧纸磕

头,叫供七。每逢“七日”的前一天和当天晚上则要用三碗水饺祭奠,

叫“报七”。在第五个七日早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孝子和全家的老

少,在大门外设一张供菜,围跪在旁,面向东方哭泣,叫“望五七”。

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叫阳七、天七,与亡者的阴七日相遇,

叫“犯七”等等。整个丧事过程都与“七”离不开。为什么丧事

和“七”数是密不可分的呢?一般说法是为死者灭罪升天,否则进入地

狱。《俗语典》引田艺衡《玉笑零音》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

死以七日为忌,一腊而一魄成,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矣,一忌而一

魄三,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矣。34”

在我国的民间迷信及谚语中也有不少“七”。民间故事中描写的洪水(暴雨),总是说下

了七七四十九天,下的天昏地暗。《西游记》第七回中描写孙悟空被太上老君放入八卦炉中焚

烧,也是七七四十九天才开炉。第六一回描写孙悟空从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他“执

扇子,使尽筋力,望山头连扇四十九扇”。“四十九”这个数是把神化的孙悟空的形象又加上

了道家的色彩35。

民间流行的一种迷信(巫术),是按仇人的样子,做成人像,写上

他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用针刺在心脏和七窍,如此法术四十九天,认为

可以致对方与死命。这里的“七窍”和“四十九天”都是民间对七数神

秘的演化。

最后,我们看看古代人们实用方面的“七”。汉代女子化装使用的

七子奁合(图七);古代使用的“七角星云镜”、(图八)“七乳纹

镜”(图九),古代包含的生活用品很多,铜镜纹饰所反映的是原始先

民对天体的崇拜36。(图十)

民俗作为历史发展相伴而发展的产物,它积淀大量的原始文化因

素。汉代拜祭北斗的习俗,正是来源于人类对北斗的自然崇拜。中国是

较早施用纪历的民族,而运用北斗纪历的,自然也是崇拜北斗的民族。

自人类诞生开始,日月星辰的运行就对其产生了种种功利作用,而我们

民族又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特点。所以,很早时夜空中那奇妙、闪烁的

北斗七星就引起了古人的极大关注,北斗星在众多的星辰中显得格外特

殊,远古人类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七颗组成斗柄形状的明亮星辰,

就象悬挂在夜空的一个巨大的时间指针。它的变化和季节变化有一定的

规律性联系。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人们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来指

导农业的发展,在科学落后的远古时期,人类表面上已经发现北斗七星

的变化规律,但是对自然不甚了解的先民,错误地认为北斗七星控制着

季节的变化。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先民把北斗七星加以神化,认为北斗

七星是高高在上,能主宰人类生命的超自然能力的神灵,随之产生了崇

拜意识。

综上所述,汉代的确存在北斗崇拜的习俗,“北斗七星”的习俗是

由远古北斗自然崇拜发展而来逐渐演变成,人神偶像崇拜,赋予诸多的

神性。所以说“北斗七星”的文化意蕴丰富复杂。它多方面地呈现出神

秘性、复杂性、奇异特性和浓厚的文化气息。

参考书目:

12、高伟 骆琳,2004年2月25日,考察所发现。

3、连云港市博物馆、《将军崖岩画遗迹调查》、《文物》、1981年第7

期。

4、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12日电(记者李惠子 勿日汗)正在内蒙古赤峰市

举行的首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上,考古专家称,近期在赤峰市翁

牛特旗白庙子山中发现了新石器早期的北斗七星岩画。

5、《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

历书。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

6、黄怀信、《鶡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年10月1日出版

789、252628、(西汉)司马迁 著、冯冻才编 《史记》吉林摄影出版

社 2006年9月1日。

10、(晋)陈寿 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 2005年2月1

日。

11、刘兆元、《海州民俗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93页。

12、清·钱泳撰《履园丛话》张伟点校、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12月

1日。

131415、(南朝宋)范日华 撰 、(唐)李贤注 《后汉书》中华书局

编辑部编 1998年11月1日。

16、朱锡禄 编《武氏祠汉画像石》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3年7月。

1718、日•安足香山、中村璋八輯,《重修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19、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岳麓书社》 1986年

20、(宋)高承著《事物纪原》叙述事物的起源,纪事一千八百多条。

其中有关于民俗和民艺的多条。

21、(唐)李百乐撰《北齐书》中载“晋朝董勋的《答问礼俗》”中华

书局 2003年7月1日。

22、高伟《寻“根”古海州》《海州湾纵横》2000年试刊。

23、(周)荀况 撰、廖名春 邹新明校点《荀子》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3月1日。

2427、崔高维 校点《礼记》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1日。

29、袁珂译《山海经校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2月

30、(宋)李日方等撰《太平御览》中载“《汉武帝内传》”中华书

局 1960年2月1日。

313233、刘兆元、《海州民俗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

34、曹聪孙.《中国俗语典》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09月。

35、(明)吴承恩 著《西游记》 北京出版社 2006年7月1日。

36、徐州工程学院美术系教授杨金平《东汉七乳镜的源起和发展》《文

博》2006年6期。

星象图与北斗七星图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19:2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289432847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星象图与北斗七星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星象图与北斗七星图.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拜祭   人们   习俗   岩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