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斯蒂芬妮公主)
州,宋四大书家之一,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 人。《西湖志》中写道:“叶大庄《过开化禅院诗》:苇
他爱茶如命且研究颇深,著有著名的《茶录》一书,是
白吹花上竹林,微微湖水夜寒深。乱山遥看孤帆去,野
我国茶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记述中不但说明了“龙舌 寺闲携短策寻。农歉稻香伤夏潦,僧愆茶话赏秋阴。不
晶泉”的地形特色和泉水弥香清冽,还交待了蔡襄与用 烦俯仰论陈迹,紧记风光恰在心。”全诗描绘了开化寺
泉水瀹茶的关系:“取泉瀹茗,必于是处”。当时蔡襄任
的自然风光,也用“农歉稻香”和“僧愆茶话”衬托了
福建转运使,处于此等官位的人每瀹茶便用“龙舌晶
寺中用茶之重。诗人认为,欣赏开化寺陈迹不会厌烦
泉”的泉水,足见其对该泉的极大认可。陆羽在《茶 的,其自然与人文景致是那样让人欣喜。《西湖志》也
经》“品水”中认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 用了陈轼、杨庆琛、林豫吉、郭雍等人的诗来说明开化
下。“龙舌晶泉”的水,即为屏山之水,因此也符合陆 寺的自然与人文景致。如陈轼《开化寺诗》写道:“为
羽所认为的上乘之水。说明陆蔡二人对瀹茶用水的认知
寻湖上寺,苔径众峰西。睥睨临川汜,旃檀散稻畦。冷
是相对统一的。蔡襄的高官地位以及书法及诗文成就,
云堤草湿,寒箨夕禽栖。”杨庆琛《开化寺诗》:“野寺
加之对茶的深入研究和喜好,结合我们前文的分析,也
湖波外,寒山夕照时。断碑经藓蚀,疏磬出花迟。”郭
可以推断,蔡襄对推进当时福州地区的饮茶用水文化起
雍《开化寺诗》:“金碧湖心寺,澹烟朝夕横。我来芳树
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暖,钟动晚波干。欲结鸥边侣,空题竹上名。”无一不
《龙舌晶泉》中又写道:“叶观国《苔泉诗》:茶园
充满了诗人对开化寺景致的欣赏。
嫩叶拣春前,官焙场开北苑先。蟹眼试汤谁第一,欲招
“宛在堂”位于今福州市西湖公园开化寺东,是明
水递致苔泉。”叶观国(1720~1792),字家光,号毅庵, 清两代福州诗人纪念堂,也属于寺观文化的内容之一。
福建闽县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云南、广
明正德年间f1506—1521),诗人傅汝舟以“孤山宛在水中
西学政。这是一首以福州茶与苔泉水为主题的七言诗。
央”诗句为堂名。《西湖志》卷八“祠庙”之《宛在
北苑贡茶是元朝前建茶的代表,主产区在古代建安县吉
堂》中写道:“《道光福建通志》:乾隆十三年,郡人四
苑里,即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周绛在《补茶经》中认 会县知县黄任、苏州通判李云龙重建。闺秀杨蕴辉《宛
为:“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所以北
在堂诗》:长松翠柏郁苍苍,宛在伊入水一方。缘架紫
苑贡茶文化成为了当时福建文化的重要构成。诗中指出 藤垂碧幔,压檐丹荔缀红囊。频倾佳酿荷简绿,偶试新
了宋朝时北苑贡茶的用水十分讲究,而苔泉水则堪称第
茶竹露凉。联袂清游邀胜侣,四栏花气袭衣香。”这段
一
。
所以何青芝在其《苔泉诗》中也写道:“闻道苔泉
文字记录了乾隆年间黄任与李云龙重建宛在堂的情况。
美,闲来试一尝。”李家瑞《苔泉诗》亦写出了苔泉之 杨蕴辉的诗则交待了清朝时宛在堂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
水的社会意义及泉水之美:“龙腰山下臼初斜,闲挈钢 致,其中“偶试新茶竹露凉”则点明了清朝文人墨客们
瓶试井华。此是蔡公功德水,不教孟浪向人夸。”由此
在宛在堂中品尝新茶之景,以致到夜晚才散去。
可以推断,当时福州苔泉水已得到了社会认可,成为了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据考证始建于唐朝
一
种社会文化和北苑茶文化的符号。 (f1柱上镌刻:“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可
当然,除了苔泉外,福州西湖还有其他泉水也很有 为证)。《西湖志》卷五“名胜”之《怡山啖荔》中收录
名,用来瀹茶也是广受好评,如“后贤泉”。卷六《山 了朱彝尊、查慎行、吴震方的《西禅寺啖荔联句诗》,
水》之“后贤泉”中有《姚循义引日志》:“后贤泉水甚
全诗也是以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线,点出了寺院的历史文
佳,都人品茶者取此。”后贤泉也是当时西湖一带的名
化特色。其中有一句“僧腊嗟频改,禅房亦旧谙。茶瓜
泉,正因为泉水佳,所以品茶者也都来此取水。由苔泉
宜屏却,梯阁缓登探。”暗示了西禅寺茶树之多,我们
与后贤泉泡茶的情况可以推断,当时西湖周边饮茶盛 可理解为茶瓜多的层层障障,如同屏风一样,或理解为
行,注重饮茶用水,同时,西湖诸泉的泉水受到了饮茶 茶瓜之多需要人为阻止其漫延,与后面“梯阁缓登探”
者的一致认可。 对应。二者构成了自然的茶树景观与人文的建筑景观相
其次,福州的寺观文化与茶文化间有着千丝万缕的 互融通的西禅寺风景。
联系。寺观在福州西湖有着重要地位。开化寺是福州西
再次,福州传统的“艺文”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茶
湖重要寺观之一,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f923~926)建成,
文化,是福州茶文化最可宝贵的内容之一。《西湖志》
初名清凉寺。北宋熙宁六年(1o73)改名为“开化禅院”,
卷二十一、二十二是关于“艺文”方面的记录。其中更
后一直称为开化寺。卷九《寺观》之“开化寺”中记载
是不乏关于福州茶的记载。卷二十一中有清朝许友诗
了其历史演变及大事件,其史料包括孙昌裔《上中丞浚 《花朝前一日,携具西湖寻林用始居士、幻因上人》,诗
西湖启》、《雍正福建通志》、姚循义《旧志》、《开化寺
中写道:“访子直春光,茶蔬载小航。凫穿苹藻绿,蝶
寺产碑记》、《乾隆福州府志补》、《赌棋山庄笔记》。《赌
抱菜花黄。废冢依颓岸,荒碑出短墙。深入怀想处,相
棋山庄笔记》载道:“寺本予从祖双湖公私宅……康熙 对在斜阳。何地可闲行,春深日日晴。山川应有恨,花
间耿藩入闽,始废为寺。”记录了开化寺转化为公共寺 柳更多情。野色自过水,松声不入城。归时人已醉,新
院的重要过程。叶大庄(1844~1898)为清代官员、诗 月上船轻。”许友为侯官(今福州)人,明清诗人,其
人,侯官县阳岐乡(今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下岐村) 诗展现了其清高与人格追求。全诗展现了正值春光明媚
・
39 ・
之时,乘坐小舟,备上茶具在西湖探寻友人的所观、所
思,把作者的人生领悟融入山水之中。虽然诗中只以
具,这表明了当时人们对饮茶的重视程度,展现了“高
雅”生活品位与追求——这就是“神仙云中人”,也无
“茶蔬”一笔带过,但茶在全诗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
用:以其凭“小航”,其他只字未提,说明在许友看
来,与友人相聚唯茶不可缺,符合全诗格调,也与其清
高之举相互映衬。福州茶文化中的“高雅”内蕴跃然纸
上,这几乎体现在《西湖志》 “艺文”内所有涉茶内容
之中。
形中展示了当时福州西湖当时茶文化之浓,影响之大。
最后,福州西湖的古迹、园亭及当时的民间风俗也
包含着一定的茶文化内容。《西湖志》 “古迹”、“园
亭”等部分中也有诸多涉茶内容,如《西湖志》卷十二
“古迹二”之“长春宫”中有林直《闽宫词》写道:“建
州闻有茶膏贡,可似新芽入焙香。黄金千片礼黄冠,正
一
清张洪《晚步湖上作》(卷二十一)中写道:“暑极
思河朔,湖埂纵步行。乱云归竹径,野鸟杂松声。茶灶
烟初直,花茵坐任横。寺深探韵好,忘却闭山城。”描
绘了西湖傍晚景致,云雾缭绕,竹林松涛,繁花似锦,
鸟鸣伴着炊烟,而寺院中煮茶时的烟气袅袅升腾到空
中,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唯一
代表着人物存在与活动的只有茶。“茶灶”暗示了西湖
先生早降坛。”把建州茶的闻名,尤其“茶膏贡”(即
团饼贡茶)的优质刻画得人木_一分,虽然是蒸压的茶
饼,却似新采的茶芽烘焙时般醇香。可见,在清朝建
茶,包括福州茶的认知主要集中于以北苑贡茶为代表的
团饼茶方面。卷十《园亭》之“丛桂轩”有李拔《丛桂
轩记》:“福州多桂,署内西轩一株,不知种自何年。奇
卉特甚,根干盘屈,大十数围,倒地复起,连蜷丛生,
周边人们烹茶的普遍。在卷二十二“艺文”之清朝大臣 团团如盖,虽画师所作,无以加兹。花较迟,秋末方
吐,作金色。香闻数十里,经月不散。采入茶酒,香尤
烈。”又把福州的桂文化与茶文化结合了起来。把桂花
与茶混合加工的丁艺是花茶工艺,由此记述可以推测,
当时在福州已经产生了桂花茶。并且以浓香而声名四
方。卷十《园亭》之“环碧轩”有白林熙《过林韶轩环
碧轩诗》:“峨嵋山下老,环碧久移家。着体无披帛,谋
孙尔准的《买陂塘・侯官西湖》词中也有:“一声孤磬,
引仙梵花宫,茶烟微扬,小啜绿阴静。”暗示了茶在西
湖美景中的重要地位。同样卷二十二中有清朝陈索遏所
作的《征招・春日偕永言幼虞游西湖忆旧有述》,词中写
道:“俊侣忆前游,秋如水,行歌石桥斜照。极目又高
楼,怅天涯芳草,煮茶清景好。”所以,“茶灶”、“茶
烟”、“煮茶”所代表的都是西湖茶事的人文意蕴,茶已
成为文人墨客们面对西湖美景时抒发情怀的重要依托,
生在卖茶。”《西湖志》卷二十三《志余》之《夷坚志》
中有:“福州城西居民游氏,家素贫,仅能启小茶肆,
食常不足。夫妇每相愁叹。”《夷坚志》是宋代志怪小说
集,反映了作者洪迈(1123~12o2)所经历的宋朝社会的诸
多生活特色和风俗习惯,是关于宋朝社会生活的重要文
也成为了他们高雅精神生活的代言者。
卷二十二“艺文”中有林则徐的《和冯云伯元韵兼
约湖上之游》诗。诗中写道:“风物南州也足夸,枫亭
荔子幔亭茶。新潮拍岸添瓜蔓,小艇穿桥宿藉花(予近
献资料。从这两个用茶的运用分析,可推测从宋朝时
起,卖茶在福州当地成为社会底层谋生的一条重要出
路。
浚西湖,作大小艇,小者可入城桥)。愧比逋仙林下鹤
(陆莱臧诗以逋仙比余),枉谈庄叟井中蛙。行厨待践湖
西约,一棹临流刺浅沙。”1827年12月林则徐父亲去
《西湖志》中也有其他方面的关于茶的大量记载,
如卷二十四《外纪》之《五杂组f十八)》中有:“闽俗, 世,他于次年1月返回祖籍福州丁忧(泛指守丧),期间
主持了西湖的维护与重修工作。这首诗即是竣工后林则
徐直抒胸臆之作。“枫亭荔”与“幔亭茶”是西湖有名
特产,开篇说西湖风物足可夸,选取了这两个为代表。
同时面对治理西湖的功绩,他也表现了自己的谦虚。这
首诗不但描写了修葺后的新景观,更记录了林则徐与福
建西湖之间的密切关系,无形中也是对福州茶文化的一
种保护与传播。
于初属纩之时,延巫置灯,轮转之,男女环绕号哭,谓
之药师树。死每七日,则备一祭,谓之过七。至四十九
日而止。死后,朝夕上食,至百日始止。客来祭者,一
尝茶果而出,子姓族戚乃俊其祭余。又有乘初丧而婚娶
者,谓之乘凶。旧发丧受吊,率四十九日,近稍减,二
十一日或十四日。”这记载了当时福建的丧葬风俗,其
中“茶果”并非确指茶与果点,而是一种代称,即除了
茶与果品之外,还会有其他小食品之类的东西。这种用
法代表了以茶为表征的一种民问风俗。
除林则徐外,还有其他名人与福州茶文化有关。《西
湖志》卷十四“人物二”之“叶向高”中有:“《菰芦
闲话》:向高罢相归里,徙居会城,春秋佳日,与客泛 总之,《西湖志》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福州茶文化的信
息,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福州茶文化(以西湖茶文化为
主)的繁荣及影响,是研究福州茶文化的一部重要文
献。
舟湖上,酒楹茶灶,常以白随。见者称为神仙中人
云”。叶向高(1559~1627),字进卿,号台山,福建省福
州人,明朝“三朝元老”,工诗文,精棋艺。这篇文章
是叶向高回归故里福州时,与友人泛舟西湖,而被人们
称道。文章强调了“酒樯茶灶,常以自随”,这就是
“神仙云中人”所随身携带的物品,酒是文人官员们喜
爱之物,酒具也方便随身携带,但煮茶用具并不那么简
单,煮茶时要用到火具、水壶及泡茶、饮茶等各类器
注:本文系西藏民族学院2012年校内科研项目:“《茶
社会学》学科基础与文献分析”(项目编号:12myZ02)阶
段成果之一。
・
40・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17:4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231381595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西湖志》与福州传统茶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西湖志》与福州传统茶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