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有关秋的诗句)
龙岩洞
龙岩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东夷团南蛮之地,居住的闽越人以蛇为图腾,至今犹留下来的少
数民族畲族是崇仰狗王,而当地接受华夏文化龙的图腾崇拜可追溯到汉代,其标志就是龙岩
洞。
据出土文物,秦汉时代即有中原流人寻觅到九龙江上游的地方建寨,晋时命名为苦草镇
(即今龙岩市新罗区城区所在地)。龙岩洞在苦草镇南的三四里,以洞内石纹如龙,潜伏待
飞而得名。这显然不是越民而是中原流人取的名字。初时这些流人或多为逃避徭役的奴隶、
农民和秦始皇滥杀漏网的降卒,到了汉末三国的东吴,五次经略福建,还成了发配罪官的地
方。尤其是孙吴末帝孙皓把废太子孙和有关宗室、大臣“皆从东冶(福州)”,这就比晋代
“八王之乱”的博士庶南迁更早了约百年,可以想象有的贵族后裔为了逃避进一步的迫害而
逃到更南边的苦草镇,他们发现了岩洞而以华夏崇拜的图腾龙命名。
龙岩洞之名最早见于唐《元和郡县志》记载。因晋代太康三年(公元282)建立的新罗
县于唐开元24年(公元736)升置汀州,而将新罗县治迁至苦草镇。龙岩的知识分子以邑
有胜景龙岩洞,集体上书唐明皇,经翰林学士李白起草诏书,于天宝元年(公元742)易名
为龙岩县。邑名以胜景龙岩洞为由命名,且获风流天子唐明皇准奏,民间口传文学时代,此
洞得名至少应有四五百年历史,推测洞名为东吴废太子孙和的随侍罪臣、门客和后裔所为,
是有可能的。这是中原文化进入越地的鲜明印记。
史载唐代龙岩洞已是游客如云,明代名士王源所作《龙岩洞记》石刻犹存。此地成了观
察中国南方龙文化发源的主要景观。
龙硿洞
龙硿洞离龙岩市区48公里,景区面积达6.25平方公里,规模比龙岩洞大得多,古老传
说两洞是相通的,从自然风景到人文历史,被认为是龙岩洞的延伸和扩展。
龙硿洞内发现的石锛、石铣、陶纲堕和印纹陶片等器物表明,商周至秦汉时期有越人世
间居住。此际接受以龙为图腾的汉族文化,证明秦汉尤其是汉末晋初有中原人包括博士族阶
层进入此地,以先进的中原文化融合了百越文化。
龙硿洞既在唐代已有记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附近,可惜擦肩而过。时为明崇
祯元年(公元1628)3月27日,徐霞客抵达宁洋县,考察了建溪与九龙江的不同流速问题。
宁洋原属龙岩县集贤里,在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建宁洋县,现属龙岩市代管漳平市的
双洋镇。龙崆洞内现存的石碑,也只见明崇祯年间的,以前的都烟没了。
人文资料可考虽不过1000多年,但地质学上研究,龙崆洞系诞生于三亿年前的古生代
的一片汪洋,是海洋经三次地壳运动和间歇演变而成。那么当年是真正的龙宫了。洞内分上
中下三层,8个大厅,16个支洞,而且洞中有山,山间有河,龙王爷居住的总面积5.4万平
方米宫殿,也够扑朔迷离。
龙硿洞号称“江南第一洞”,正殿龙宫的大厅,可同时容纳千人观看奇景:有龙王吐水
直落梯田的“仙人田”,高山密林中隐约可见的“龙女沐浴”,白云缭绕中间有一轮红曰“旭
日东升”,以及诸如“神牛汲海”,“龙马奔驰”、三老论道”“、八仙过海”、猴王撞壁”,
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欲倾,女娲炼石而撑的“擎天柱”等等,任凭人们的神思想象了。
而镇洞的奇宝,当推龙伞,系洞内一巨石柱,柱冠平张,辐射成圆,宛如一把龙王身后
的大龙伞,冠底石乳密布,水晶玉琢,溢彩流光,美仑美奂,为世之所罕见也,信是龙宫才
有此宝物。出洞之时尤令人叫绝。洞内清泉汇成一道溪流,游客登仙人之舟,浮海而出,外
忽开朗,乃一清波荡漾的龙潭湖,两旁茂林修竹,湖上建九曲廊和亭阁,问及此村为龙康村,
真神龙安居之地也。弃舟登岸入龙呤山庄,倚栏回望历历在目,恰是一趟龙文化之旅,令龙
的传人惊诧不已,回味无穷。
龙津河玉带上的六景
龙硿洞的巨龙令人惊心动魄,而巨龙的涎液流成的龙津河,环绕龙岩城宛如一条玉带,
镶着龙文化的六道景色。
龙津河发源于是采眉岭,岭北有一座建筑,也就是后来红四军召开“古田会议”的地方,
岭南东向的流水称龙川,流经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旁有一依山而筑的“龙池书院”,建于
清嘉庆7年(公元1802),是迄今闽西保存最好最大的一座古书院。它建在山美尖峰山半
腰之间,宛如悬于彩云间隔,堪称龙津河玉带的第一景德镇。
龙川蜿蜒而下,将进入龙岩古州时,于龙门镇湖洋村的狮象两山夹峙之中,建有石砌龙
门硿桥,桥上建有一座魁星塔,俗名龙门塔,始建于明万历史潮流14年(公元1586),历
来成为进入龙岩门户的标志,是为第二景。往前不远处,恰好为现代铁路枢纽的龙岩西客站,
也即龙岩市的新门户。
龙川直泻至登高山下,与东肖经曹溪石锣石鼓流来的丰溪水汇合肥市而正式称为龙津
河。登高山占地300余亩,倚城环水而立,现名为登高公园,构成龙岩城中有景,景中有城
的奇观感,主阁曰龙峰阁,登临可俯瞰全城,为龙津河玉带上的第三景。
龙津河南省绕行南门旧浮桥处,现建有现代预应力大桥,连接龙岩繁华街道中心的街心
花园。花园广场接倚橄榄岭而建的中山公园,西连南洋风格骑楼长廊建筑的现代化的商业集
团群中山步行街,形成第四景。
龙津河逶迤而下,至水门关与董邦溪合流,屹立着建于明万历9年月日(公元1581)
的挺秀塔,旁边的两溪汇流口,现建有一座三曲四射廊桥,连接三岸别墅的小区,是动中有
静,静中有动的城市风格,为龙津河玉带上的第五景。
镶嵌在这条玉带上的第六景,为石锣石鼓流水旁借山势建成的莲花山公园,含莲山寺和
天马山佛寺,成为城中佛教圣地。紧连着龙岩洞,龙硿洞的龙脉,共称龙岩新八景,也是人
们来到龙岩古州寻觅龙的故乡和龙文化的必游之地。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17:1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21332554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龙岩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东夷团南蛮之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龙岩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东夷团南蛮之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