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的两条路、两条轨与两个轮:读曾文星教授述评有感之一

更新时间:2024-03-13 16:26:5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怜香惜玉的意思)

精神病学的两条路、两条轨与两个轮:读曾文星教授述评有感之一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第25卷第1期 l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特邀述评 

【编者按】 文化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不同人[族]群之间的文化具 

有可交流性,同时也有各自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及行为模 

式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在某种社会文化语境下成长的个体,他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都会 

打上独特的文化烙印。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主要是来自西方,如何将 

这些理论和技术做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改造,是我国心理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 

题。为此,本刊特别邀请本刊顾问曾文星教授以“文化一心理一治疗一健康”为主题撰写 

系列述评,就如何对心理治疗做适合我国文化的改造做系统、深入的阐述。曾教授欣然接受 

了邀请,并很快完成第-- ̄tt,共3篇述评的撰写。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为了既能保留曾教授独 

特的语言风格和一些用词习惯,又便于我国内地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相关背景,编辑部另外邀 

请了赵旭东教授以“读后感”的形式撰写述评,一同配发。本刊希望曾文星教授的系列述 

评,以及赵旭东教授(本刊欢迎更多的读者来参与)的读后感,对推动我国心理治疗的发 

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精神病学的两条路、两条轨与两个轮 

读曾文星教授述评有感之一 

赵旭东 

(同济大学东方转化医学中心心身医学研究所,上海200092 zhaoxd@mn ̄ji.edu.cn) 

【关键词】 精神病学;心理学;述评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1—0001—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1.00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1—4.)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曾文星教授的“文化一心理一治疗一健康” 

系列述评开始连载了。12篇有关精神医学历史、 

病学协会的跨文化精神病学分会,创建了世界文化 

精神医学协会,而且长期关心国内精神医学发展, 

是改革开放后最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安 

排来中国内地进行学术交流的外籍精神病学家之 

精神科医师教育培训、文化精神医学、心理治疗、 

家庭及亲子关系、社会文化变迁等重要论题的述评 

30多年来,他经常来华,主要在文化精神医 

学及心理治疗领域进行调研、讲学、培训活动,还 

接受、资助多位中国医生在美进修,对中国精神医 

学现状和问题了解较多,提供过非常宝贵的帮助。 

即将与读者见面的述评,是曾教授基于其长期 

将陆续与读者见面。从题目看,几乎全都是“软 

科学”的话题。 

曾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华裔精神病学家,生长于 

我国台湾,青年时期在台湾当精神科医生,后来赴 

美深造并在夏威夷定居,发展其文化精神医学,专 

经验,以及对国内精神卫生领域的观察和思考而撰 

写的。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正在经历从一穷二白 

长心理治疗。他勤奋实践、著述,领导过世界精神 

到蓄势待发、即将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过程。作为接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我国家庭、婚姻、亲子关系问题的综合筛查评估与干预示范研究》(2009BAI77B05),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对“4—2—1”家庭人际互动模式的家庭动力学前瞻性研究》(30870775) 

谢蝴鼗 嘲 棼黪 

2 

触曾教授个人及其文献较多的中国医生,我个人相 

以说,精神病学就这样一路走来,矛盾、斗争促进 

了发展。 

信,他的观点,无论是否符合我们已有的经验、知 

识和习惯了的价值观,都将会为我们提供拓宽眼界 

的机会,并激发我们的反思与前瞻。 

本人的德国老师Stierlin生于20世纪20年代, 

就经历过“三级跳”生涯——二战结束后做雅斯 

培尔斯的博士生研究现象学,50年代写精神病学 

博士论文后转到美国接受正规精神分析训练,60 

年代后成为系统思想实践者。他的每一次转折都是 

“华丽转身”,都是摒弃“非黑即白”,拥抱“既 

……

2精神病学在论争中蜿蜒前行 

第一篇述评,以精神病学中两种范式或取向为 

讨论对象,涉及看待精神病理现象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问题。曾教授选取了“描述精神医学”与“动 

态精神医学”作为论战双方的代表,以此说明现 

代精神病学发展史中各种思想观念、学术旨趣、研 

究方法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他所用的中文术 

又……”宽容思维方式的结果。在临床和学 

术两个领域,他四个角色都演得好——哲学家、精 

神科医师、精神分析师、系统家庭治疗师。 

语可能与我们的不同(例如,“动态精神医学”我 

们称为“动力精神病学”),而且可能还有同道认 

为,拿这两者来做代表不妥,有些论点、论据及例 

子也值得商榷。但这可能与中国和西方、内地和台 

湾,甚至就是与他所介绍的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隔 

3两种心理学——解释的心理学与理解的心 

理学 

对于上述论争,德国精神病学家、哲学家卡尔 

雅斯培尔斯(Karl Jaspers)的思想最为关键。 

膜有关,不妨碍我们从中获益。为帮助大家理解, 

在此谈谈自己对相关哲学、医学史背景的看法。 

他在1913年初次出版、后来不断再版的《普通精 

神病理学》一书中,做了迄今为止尚无人超越的 

论述。他提出,精神病理学需要两种心理学,一种 

是“解释的心理学”,一种是“理解的心理学”【2 J。 

解释的心理学(psychology of explanation)关 

在如何看待精神障碍的本质这个问题上,人们 

对“客观”与“主观”、“脑”与“心理”、“疾 

病”(disease)与“病痛”(illness)、“因果关系” 

与“意义联结”、“医学模式”与“道德模式”等 

矛盾论题争论不休。这些论题既是精神病学、心理 

学领域里的基本哲学问题,也是很具体的技术问 

题,在国外学术界的争论已持续上百年。如果往近 

注的是精神和精神病理现象发生的机理和物质基 

础,解释因果关系;而理解的心理学(psychology 

of understanding)重点则在于精神世界内部的“有 

意义的联结”。比如,研究动机“为了什么而产 

现代精神病学、心理学诞生之前的时代回溯,约 

2500年前希波克拉底、柏拉图时代的人们就已经 

对此开始认真、严肃的辩论了…。 

西方同仁们习惯了隔山观虎斗,必要时就心甘 

情愿地或不得已地投身于两派之问的论战。通常可 

生”和“如何产生”,研究情绪与意志、认知与外 

显行为的关系。精神科医生一方面作为客观的观察 

者,要判断患者有无“投入的理解”——也就是 

“共情”——方面的损害,另一方面,为了理解患 

者症状的意义,自己就要有共情的能力。由此可 

以看到,代表性人物们为捍卫自己理论的正确性, 

抢夺话语权,在“非此即彼”、“有你无我”思维 

见,只强调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对 

精神科医生是有害的(请注意:不是说生物医学 

有害)。 

心理治疗主要在理解的心理学领域里进行,需 

要理解心理事件的意义,并通过人际互动,为对方 

指导下一边自我拔高,一边互相攻讦,让人觉得精 

神病学、心理学里真是有你死我活的“路线斗 

争”;有时,在一方拿出“杀手锏”后,优势一方 

洋洋得意,另一方无奈地暗下决心,准备下轮较 寻找、固化、重新赋予或扩展意义,甚至构建、创 

量,也有少数人可以大度地妥协、和解,甚至皈依 

对方。不过,最让人欣慰的是,更多的不走极端的 

同道们,从非黑即白的对垒中边看热闹边汲取营 

养,从早先与己观念不同的人那里学到了新知识, 

扩展了兼收并蓄的胸怀,启发了研究的新天地。可 

嚣 

造新的意义。这与解释的心理学不同,也与生物医 

学的方法不同。药物等躯体治疗能消除个体的躯体 

症状、精神症状,但却无法取代患者在病态之中与 

环境的互动,无法取代个体在正常状态下对于生命 

意义的追求。 

黔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第25卷第1期 3 

在我们这里,这样一些看似抽象实则很具体的 而被另一批人视为漫无边际、牵强附会的臆断,两 

问题本来也应该属于“专业人员须知”的范围, 

头不讨好。 

但一直“不是问题”。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由权威 但是,如果以此为由说,一百年以来精神分析 

告知的“真理”,也就不知道,自己因为没有机会 

无是处,现代的心理动力性理论就没有市场了, 

当看客,也就没有批判性思维,没有机会了解 也是武断的。单就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西 

“真理”产生的过程;只看到真相的一半,却起劲 方社会生活中得到如此广泛应用,而且大量概念成 

地帮着一方叫阵,甚至冲锋陷阵。 

为西方精神病学、心身医学理论和实践中不言自明 

现在的偏向是,一些人认为只有生物精神病学 

的术语、原则,我们就不敢轻言它无价值;要是我 

才是科学的,另一些人则认为生物精神病学冷漠, 们再看看它激发起来的学术探索、辩论过程产生了 

只有动力性的或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才会有人性关 多少成果,包括其他流派的诞生、自我矫正与发 

怀。 

展,我们可能就会对它肃然起敬了。人本主义、系 

有一些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认为,自然科学 

统思想,甚至现代的认知一行为治疗,都有了很强 

能解释和解决所有问题,心理问题的根源完全可以 的对于理解意义的兴趣。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它们 

用分析一还原的方法加以探究和澄清。他们很大程 

都直接或间接受益于精神分析,或是受益于与其长 

度上放弃了理解心理学的方法,发展了不重视整 

年的争斗。 

体、不重视个体及其生命意义系统的临床思维模 

我们,包括我自己,对心理动力学的看法,总 

式,相信单纯躯体治疗就可以解决包括神经症在内 

体上是断章起义式的。缺乏参与,缺乏实践,也缺 

的I 床问题,轻视对病人千差万别的社会处境、文 

乏文献,只能听权威的选择性发挥,一不小心就会 

化背景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个体化的处理。这种过分 

成为无批判性的“粉丝”或同样无批判性的攻击 

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是降低精神卫生服务质量的原因 

者。 

之一。精神科在我国处于不受青睐、重视的境地, 

与部分专业人员在医学模式上作茧自缚,在服务范 

4精神医学:一条双轨的路;精神卫生工作 

围上画地为牢,因而在服务方法上简单粗糙,有着 

者:脚踩两个风火轮 

密切关系。 

这是早就不断重演的“非此即彼”思维游戏。 Kraeplin,Jaspers,Freud这一代泰斗,生活在 

其实,我们中国人曾经几十年不知道心理学,没有 19世纪末、2O世纪初的精神医学“第一个生物学 

这样的“折腾”历史,可以捡个便宜,像看电影 时代”,而我们这一代则正处在“第二生物学时 

般从洋人的经验中直接学习,大步超越了。精神卫 代”。历史向前进,但也有未改变之处,有些争论 

生专业人员,包括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咨询 与百年前惊人地相似。我们还在争论到底什么样的 

师、社会工作者,不仅要用实证的方法关注精神现 精神医学才算科学。有些论点新颖,有的不过是老 

象的物质基础和因果关系的解释,而且应该借鉴哲 调重弹。最要避免的是不断重现的“全或无”、 

学社会科学方法,尤其是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 “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这正是被公认为比较 

学的观点,以及“后现代”理论,加深对于精神 “科学”的认知一行为治疗要处理的重要靶子,是 

现象的意义,以及精神过程内部因果关系的投入的 Beck定义的“思维中的逻辑错误”之一[4]。 

理解。 体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精神医学, 

不过,经典的动力性观念与方法是否就是合 应该是一套以对全人类有普遍适用价值的生物医学 

适、合格的理解的心理学,能不能代表理解的心理 知识为主干,融合有跨文化普适性的心理学和社会 

学,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雅斯培尔斯当年将理解 文化知识而形成的体系,用以说明精神卫生问题的 

与解释区分开,认为精神病理学是要强调共情、理 一般规律,提出心身关系和人与环境关系的一般模 

解的 j。而精神分析是混淆了两种心理学——想 型。人们对于生物医学,对于精神活动的物质性基 

要用自然科学去解释,却好像是用了理解的方法, 础,以及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比较容易取得共识; 

以致其学说常常被一些人批为泛性论、生物学化, 对人格发展,对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 

谢 ㈣魏l。舔黪 

4 

包括对于行为的正常与否如何判断等方面的观点差 

特殊性,它们的论据实际上可以互相补充,引导出 

异较大,有时难以达成共识。在涉及后面这些问题 

折衷的理论。所以,具体研究领域里的专家可以声 

时,不仅被研究的对象,而且研究者之间也有巨大 称自己属于“生物学派”或“社会文化一心理取 

的差异。 

向”,但精神医学这个整体是不好分割的;精神医 

这些差异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就是精神医学的 学没有分开走的路,而是殊途同归,最好是变成一 

研究内容。但用现在流行的研究方法,处理受试之 

条有着两根钢轨的高速铁路。在临床层面,无论是 

间、研究者之间的这些差异又很不容易,比如:难 

精神病性障碍还是较轻的其他障碍,都需要知识、 

以做实验,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必须更多地使用描 技能均衡的医生来诊断、治疗和康复;所有的精神 

述、思辨甚或体验、隐喻的方法。这就使人对文化 科医生都应该在生物医学之外,还具备文化意识与 

精神医学、心理治疗这样一些难以形成共识的学术 文化能力,都应该会做心理治疗,靠一边一个轮子 

领域容易产生“不科学”的误解,因为人们往往 

稳健地前进。 

把“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解为对象和结果可观察、 

参考文献 

可预见、可控制和可重复,而心理、精神科学领域 

里的许多问题,尤其是与文化、心理相关的现象却 

【1 j Fulford.KWM,Thornton T,Graham G.Oxford Textbook of 

Philosophy in Psychiat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这就使一部分精神科医生和 

Press,2008:143—159. 

心理学家青睐前述的“见林不见树”的临床思维, 

[2] 赵旭东.文化与精神卫生[M]∥沈渔邮.精神病学.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9—94. 

倾向于将人笼统地看成完全同一、千人一面,而对 

[3] Jaspers K,Allgemeine Psychopathologie:Neunte,unverander— 

te Auflage[M].Berlin:Springer Verlag,1973. 

于人群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所具有的意义视而不 

[4] Beck AT,Newman CF.Cognitive Therapy[M]∥Sadock 

见。 

BJ,Sadock VA,Eds.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8th 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5: 

其实,上述两种看似相反的学术努力各有所 

2595—2610. 

长,求同与存异都不可偏废。如果用系统论的循环 

编辑:张卫华 

因果思想辩证地看心理机制的普遍性和心理内容的 

2010—10—15收稿 

精神病学的两条路、两条轨与两个轮:读曾文星教授述评有感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16:2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184101594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精神病学的两条路、两条轨与两个轮:读曾文星教授述评有感之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精神病学的两条路、两条轨与两个轮:读曾文星教授述评有感之一.pdf

标签:精神   文化   心理   精神病学   理解   医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