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两条路”

更新时间:2024-03-13 16:23:4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关于诗的名言)

摄影的“两条路”

摄影的“两条路”

1857年,英国摄影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Gustave Rellander)

用叠放拼贴的技法创作了一张著名的照片——《人生的两条路》(Two Ways of

Life)。在16英寸x31英寸的画面中,充满寓意地展现了一个古老的北欧传说:

父亲带着两4”JL子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信教勤勉的人生,另一边是懒

惰堕落的生活。据说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看到这张照片时,颇为感慨,随即买

下了这张照片。因为这张照片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会”上受到普遍赞誉,

成功地与绘画、雕塑比肩而立,展现了摄影的艺术可能性,雷兰德因此被誉为“艺

术摄影之父”。

风风雨雨走过175年,摄影自身实际上就是由“两条路”蜿蜒编织而成:一

条是摄影术的“大众化”之路,摄影的技术门槛一点点被摧毁,影像的获取和传

播越来越容易;另一条是摄影的“专业化”之路,摄影的分工越来越细,内容越

来越复杂,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

摄影的“大众化”显而易见。

在摄影术发明之初,照相机、镜头等器材十分笨重,且昂贵不易得。据记载,

一套“达盖尔法”摄影器材(照相机、金属版磨制用具、显影箱和化学药品等)

重达50公斤,售价400金法郎,相当于那时一个普通工人8个月的工资。那时

候,摄影家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光学和化学知识,尤其是感光材料一般需要摄影者

自己制备,耗时费力,倘若赴野外摄影,那大包小包、挑夫骡马,几乎就是一场

规模盛大的“武装游行”。

摄影术发明之后的1840年代,法国、英国先后出现了专门生产照相机和镜头

的厂家;1851年,火棉胶(湿版)摄影法发明并大行其道,并出现了工业化生

产的蛋白相纸;再到1871年溴化银干版技术出现,1888年乔治·伊斯曼推出的

胶卷照相机——“柯达”(The Kodak)和配套的照片冲印服务,以及随后大行

其道的胶卷和小型化照相机,摄影产业终于实现了工业化——照相机、镜头、感

光材料、后期印放照片材料等统统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将摄影者从自己制备器材

中解放出来;复杂繁琐的后期胶片、照片洗印工作与拍摄过程分离,商业性的洗

印服务使摄影的技术门槛降低到普通人可以接受。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照相机厂家掀起的“自动化”浪潮,使摄影不再是

一个复杂的技术过程,任何人只要瞄准拍摄对象、按下快门,一张影像清晰、曝

光准确的技术上无瑕疵的照片就完成了。从此,摄影的技术门槛几乎消失了,摄

影进入“大众化”时代。

随后进入的“数码时代”,特别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革命,更

是使摄影成为一场无技术门槛的全民影像狂欢,甚至连摄影过程中原本必不可少

的照相机都面临“下岗”的危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具备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

取而代之。

至此,科技的锋利刀刃经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技术荆棘一一削去,摄影之

路似乎已是一片坦途,轻松惬意。特别是在互联网“平等、分享”观念熏陶下成

长起来的新一代,往往只看到了科技对摄影“易化”的一面,欢呼着“人人都是

摄影师”时代的来临。这种享受摄影愉悦的轻易,渐渐衍生出对摄影的“轻蔑”,

摄影界也很少有人理性地提及摄影残酷的另一面——“专业化”之路上的艰辛。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热闹欢快的群众体育对面,还有一座陡峭险峻的竞技体

育的高峰。

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摄影从发明之初的混沌一片,逐渐分化演进,门类越

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摄影被公认为一个艺术媒介之后,它与

当代其他媒介的相互渗透、融合、延展,越来越复杂多样。

在西方,如果要给摄影分类,一般会粗略地分为“实用摄影”和“艺术摄影”

两大类。“实用摄影”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摄影类型,例如新闻摄影、插图摄

影、商业摄影、医学摄影、天文摄影、档案摄影、水下摄影等等;“艺术摄影”

基本就是以探索摄影表现力和表达方式为目的,作品一般作为艺术品存在。

时至今日,“实用摄影”领域的分工已经前所未有地细化。仅仅以商业摄影

为例,就可以细分为二十多个门类:钟表摄影、食品摄影、服装摄影、汽车摄影、

化妆品摄影、时装摄影、电器摄影、家具摄影、室内装饰摄影……每一个商业摄

影小类都有各自不同的明确的拍摄对象,使用专门化的摄影器材和工具,有专门

化的针对性的布光和拍摄技巧。各门类之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在一些

分工细致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商业摄影师一般专攻一两个小类,极少当“全科

大夫”。

纵观摄影史,摄影的“专业化”道路一直果断地奔着两个目标前行:一是摄

影自身的“专业化”——疆域不断扩展,内涵不断深化,学术色彩日渐浓厚;与

之相适应的是,专业分工持续细化、从业人员专门化。二是摄影“专业体系”的

确立和相对固化——随着专业分工的深化,逐渐形成了不同摄影领域的评价体

系,并形成了对应的专门化的摄影组织、摄影机构、摄影活动、学术体系等。各

评价体系通常“各司其职”,有各自的评判标准和运作规范,有各自的“圈子”。

例如在美国,除去业余摄影爱好者,三股主要的“专业”摄影势力——媒体摄影

工作者、商业摄影师、“学院派”为代表的艺术摄影界,基本是泾渭分明,各玩

各的。

近些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国内外一批摄影家回首摄影术的童

年时期,重新拾起摄影的各种“古典工艺”(Alternative Process)来完成作

品。究其实质,就是摄影家在技术门槛几乎消失殆尽的今天,重新利用手工艺成

分给摄影作品增加附加值,重新设置摄影的技术门槛。

今年,美国著名的乔治·伊斯曼影像博物馆(GeorgeEastman Hou),一口

气开出了23个与古典摄影工艺有关的短期班,包括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火棉胶

(湿版)摄影法、蓝晒法等。据说报名者踊跃,参加者不少还是正儿八经的职业

摄影师。始终紧跟时代潮流的纽约国际摄影中心(1CP),夏季摄影课程目录中也

赫然出现了火棉胶(湿版)摄影法、针孔摄影、黑白大画幅摄影和暗房制作等近

10门课程。

有人说,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位手艺人,然后才是思想家。我不知道这话对

不对,但是在一个影像唾手可得、汹涌泛滥的时代,我会他会谁都会,凭什么要

付大把大把的银子给你?所以,摄影家必须有手艺,这大抵是不错的。

正因为如此,摄影师也许不得不与摄影的“大众化”道路反向而行,“逆历

史潮流而动”——依靠摄影“古典工艺”、大画幅摄影等普通大众不会的手艺,

安身立命。倘若这门手艺能练至炉火纯青、世人无不高山仰止,那摄影师就可以

从一个“手艺人”升级为一位“工艺美术大师”;如果这位“工艺美术大师”在

精湛技艺之外,还独具美学和哲学的思考,业界和公众自然会将“艺术家”的桂

冠赠予他。

总而言之,摄影这“两条路”的发展,不仅使摄影拥有了各艺术媒介中数量

最为庞大的基础群体,更使摄影自身充满了活力,四处扩张,与其他媒介形式跨

界融合,成为当代最具张力和侵略性的艺术媒介。

摄影的“两条路”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16:2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3182202845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摄影的“两条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摄影的“两条路”.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摄影   技术   照相机   门槛   照片   艺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