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寒来暑往什么意思)
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非常悲伤,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回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解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
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飘舞回旋。回:盘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家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圆满。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年轻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顿。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芜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
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
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行整理。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
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
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
个“急”,一个“哀”字特别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所营造的令人悲伤
的情境里不行自拔。接着,苦闷心情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
寄予于鸟的境况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
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
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飘舞回旋,可见其孤独,不禁
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
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
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肤浅地抒发
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
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
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
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概。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是有道理的。
最终,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
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
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
相伴,悲伤感之剧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
“万里悲秋”时常来做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
下一句“独登台”产生冲突。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
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
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详细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
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详细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
用“做”,令人怀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奇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
象的事物,寄予诗人感伤心情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哀痛之感的风光,
不是实际生活中详细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到达的效果是加
深悲秋之感,更剧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
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风光之荒芜凄冷水乳交融,到达出神入化的
境地,寄予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
年老多病,拖着残躯单独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
苦闷跃然纸上。尾联“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
“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苦痛和郁
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
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
详细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
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
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困难是潦倒不堪的
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似乎“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
于对”。认真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
“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
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固然的了。
扩展阅读:轶事典故之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外
表上看起来仍旧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缘由,业已孳生着崩溃
的征兆。最终唐王朝快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
甫得悉这种状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
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选本《唐诗三百
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
手可热的浪费生活作了大胆的挖苦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
“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说明气焰很盛,
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10:17: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2962561591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