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13 03:05:4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养尊处优什么意思)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为落实《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学校开展了以

书香润泽

为主题的阅读

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任务。

活动一

阅读启动

解说海报

主题活动于

3

29

日启动,学生会主席代表发言。请阅读下面发言稿(部分),完成各

题。

打开《诗经》,展读《蒹葭》,蒹苍露白,秋水澄明,清幽的意境使人心灵愈加纯净;

诵读《诫子书》,诸葛亮垦切的叮咛促使我们摒除杂念,保持精神的安宁;品味《昆明

的雨》,汪曾祺恬淡地诉说对过往岁月的想念,教会我们以心灵的沉静面对世间芜杂……

人生须臾之间,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

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阅读,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禁锢,使

我们的生活足够辽阔丰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拥抱更加广博的世界,用平和的心态面

对纷繁世事。

1

.下图是学生会为活动设计的宣传海报。结合发言稿的内容,你认为

书香润泽

在这

个情境中具体指的是

______

2

.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

是(

A

应读为

“chéng”

C

品味

应写为

品位

B

垦切

应写为

恳切

D

应读作

“jìn”

3

.有同学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境中表达欠妥。请你结合语段内容作出修改。

修改:

活动二

设计展板

推荐书籍

三个年级分别设计了名著推介展板。请阅读展板,根据大家的修改意见,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1页,共10页

《骆驼祥子》讲述了北平城里年轻好

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

落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

情的世态图。读完这本书,祥子最终走向

毁灭的命运无疑会给你强烈的震撼,【甲】

同时,作者对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市井生

活、独特语言习惯的妙手回春的描绘,一

定能让你感受到浓浓的“京味儿”。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

写就的科普巨著。这本书将昆虫鲜为人知

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

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每个奥秘的揭开

过程都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因此,阅读《昆

虫记》的过程,会成为让你惊叹不已【乙】

欲罢不能的探索与发现之旅。

展板

1

《骆驼祥子》(七年级)展板

2

《昆虫记》(八年级)

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不仅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

命运,而且反映了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小

说具有深邃的主旨,其讽刺艺术也一向为人称道。作者通过冷静传神

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描摹得形神兼备,展现了科举制度

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

展板

3

《儒林外史》(九年级)

4

.有同学建议在展板

1

中补充《骆驼祥子》的作者信息,在展板

3

中例举《儒林外史》

里的一个人物。请你根据提示完成补写。

《骆驼祥子》作者:

______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______

5

.有同学对展板中的四字词语产生了疑问。你认为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妙手回春

B

.引人入胜

C

.鲜为人知

D

.形神兼备

6

.有同学认为展板中【甲】【乙】两处标点使用错误。你认为下列选填标点恰当的一项

是(

A

.【甲】分号

【乙】逗号

B

.【甲】分号

【乙】顿号

试卷第2页,共10页

C

.【甲】逗号

【乙】顿号

D

.【甲】逗号

【乙】逗号

活动三

欣赏书法

重温名篇

7

.学校组织到故宫博物院观看

国子文脉

——

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

,同学们围绕着

书法展品展开了讨论。请你阅读下面两幅作品,完成第

7

题。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两幅作品的欣赏,正确的一项是(

A

.《陋室铭》是泰不华用篆书写就的,其笔画圆润,古朴雅致。

B

.《岳阳楼记》是董其昌用行书写就的,字体清丽,笔画平直。

C

.《陋室铭》是一幅隶书作品,其朴拙的特点契合读书人安贫乐道的品格。

D

.《岳阳楼记》用楷书写就,大气方正,与范仲淹忧乐天下的情怀相契合。

活动四

总结活动

交流感受

8

4

23

日,活动总结。同学们纷纷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请你从语文老师搜集的

词云图中任意选择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二、情景默写

9

.(

1

))子曰:

“________

,可以为师矣。

(《论语》)

2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诗人的情怀里总有家国天下的责任。

感时花溅泪,

______”

,名为感时,实则忧国;

安得广厦千万间,

______”

,名为求庐,实则为

民;

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 ”

,名为写花,实则倾情。唯如此情怀,才得千古流

传。

三、诗歌鉴赏

阅读《南乡子

·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3页,共10页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

.依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词人登上

“_______”

远望神州大地,触景生情,

“_______”

一词传达了词人对千古兴亡的无穷思绪;下阕词人怀古咏志,巧妙化用曹操的话表达自

己的感慨,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11

.杜牧《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与本词

生子当如孙仲谋

都写到

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作者分别借英雄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对比阅读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

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

.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致书以观

/

闲情逸致

执经叩问

/

各执己见

B

.计日以还

/

不计其数

稍降辞色

/

和颜悦色

C

.援疑质理

/

文质彬彬

负箧曳屣

/

负荆请罪

D

.穷冬烈风

/

一穷二白

持汤沃灌

/

赴汤蹈火

试卷第4页,共10页

13

.下列对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心中有读书这种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也就和大家吃的穿的不一样了。

B

.因为在和同学的相中有足够多的快,所以就不知道吃穿和别人不一了。

C

.因为心中有读书这种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也就感受不到衣食享受不如别人。

D

.因为读书过程中有足够使人快乐的同学,所以就感受不到吃穿与别人不一样。

14

.根据上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苏颋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

,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常于马厩

灶中,旋吹火光

,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

(选自《开元天宝遗事》)

材料二

贾逵

年五岁,明惠过人。闻邻中读书,其姊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

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其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剥庭中桑皮以为牒

或题于扉

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取材于王嘉《拾遗记》)

注:

[

苏颋

]

唐朝大臣、文学家。

[

杂处

]

住在一起。

[

旋吹火光

]

把暗的灰烬再吹

出火光来。

[

贾逵

]

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臣。

[

]

书籍。

[

]

门扇。

有些古人的读书条件非常艰苦。宋濂求学时无书可观,无

“_______”

,无鲜衣美食之享,

但他学习勤奋专注;苏颋读书无灯烛,但他

_______

;贾逵读书

_______

,但他明惠善学。

这三个人的经历启示我们:

_______

五、名著阅读

15

.青少年不仅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读书。阅读读书方法

小贴士

(见下图),

结合你读过的任意一部名著,说说你是如何读书的。(

100

字左右。本试卷中出现的名

著除外)

小贴士可以跳出书本,联系现实进行阅读,形成自己的看法。

可以把书中的人物和与之有关的或对立的人联系起来思考,得出结论。

可以把相同主题或相反观点的书对照起来阅读,有所评论。

试卷第5页,共10页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科技事业

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北斗组网到超算“发威”,从港珠澳大桥开通到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从5G商用全面推进到载人航天创造多个“首次”……一批重

大科技创新成果喷薄涌流,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我国科技实力实现历史

性跨越,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节节攀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2.2%提升到超过60%。

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二

科技创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中应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创新驱动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样板之城。

“2023首科新年论坛”发布了“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22”(简称“首科指数

2022”)。“首科指数”是全国首个针对单一城市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被视为客观

反映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趋势的“晴雨表”。从图1可知,

______

。科技创新带来

了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是2015年的

1.9倍,较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

材料三

科技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促使生活更加美好。在

祖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纵横交错的高铁线路,编织了一张流动的巨网,让距离不再成

为出行的困扰;绿色发展的图景上,共享单车融入城市交通,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

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里,二维码支付、网络购物等方式更新迭代,随时随地满足大

众消费需求……

科技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哪里来?从教育培养中来,从实践锻炼中来。

试卷第6页,共10页

2013年开始实施的“英才计划”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之一。“英才计划”旨在

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为期一年的培养过

程中,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

动力,我们要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面向未来涵养科技创新活力。

16

.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关于科技创新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甲】未来我国将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乙】科技创新给北京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丙】科技创新人才主要依靠

英才计划

的培养。

17

.根据材料二中图

1

的信息,在材料二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18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每空

10

个字以内)

阅读《赠先生一束西湖梅》,完成下面小题。

赠先生一束西湖梅

①平淡无奇的叙述里,往往藏着伏脉千里的波澜。1928年1月3日,鲁迅在日记

里记下了这么一笔:“陶璇卿自杭州来,赠梅花一束。”陶璇卿,即小鲁迅12岁的青

年画家陶元庆。

②鲁迅对梅花情有独钟,早年曾有一枚“只有梅花是知己”石印。就在一个多月前,

鲁迅给友人的信中还提到了梅花。此刻,西湖边的这束梅花,带着没有消散的体温,从

杭州来到上海景云里23号。“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两个艺术探索者生命的

温暖拥抱。

③鲁迅非凡的天赋和才华,不只在字里乾坤挥笔纵横江海。我们熟悉的北大校徽、

憨萌的猫头鹰,都出自鲁迅的画笔。在发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书籍装帧艺术的探索实

践中, 鲁迅是引路的先觉者。

④上天眷顾了两个艺术上的同道人。1924年12月3日,陶元庆登门拜访鲁迅。两

人第一次合作——陶元庆为鲁迅的译著《苦闷的象征》创作封面画,鲁迅盛赞这画“使

这书被了凄艳的新装”。

⑤陶元庆很幸运,遇到了珍惜自己的人。鲁迅极欣赏陶元庆的才华,不仅亲临陶元

庆的画展,为展览作序,还向大众介绍其艺术成就,评价陶元庆的绘画涵容了东西方激

荡的气韵意象。

⑥鲁迅也很幸运,找到了艺术上相契共鸣的人。陶元庆先后又为鲁迅的《坟》《彷

徨》《朝花夕拾》等作品创作了书面画。它们的出现,在当时开了一个语惊四座的新境,

试卷第7页,共10页

在今天依然令人惊艳。我好奇地想,为什么鲁迅和陶元庆成了艺术上的知己?答案或许

就在鲁迅《热风》里的这段话:“进步的美术家,——这是我对于中国美术界的要求。

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

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欢喜赏玩,尤能

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

⑦这里,陶元庆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画不能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流离

转徙中完成的。他一改以往的风格,以罕有的温煦之笔,重提往事。书中虽有直指现实

的批判,也或隐或显地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现代中国图景。百草园,我去过好多次,它实

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可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多么神奇而充满童趣的乐园!

陶元庆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画,亭园里一丛一丛草木密缀,一白衣女子走在亭园分

岔的小径,怀抱一条残枝,枝头上的花儿已经谢了。画面满目明黄,浓烈如曙日照耀大

地。萧瑟的残枝和灿烂的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百草芬芳出自孤独的独醒者的灵魂,

即便于绝望的黑夜里。正如希望的曙日来自黑夜里的长歌,冬末的萌芽正在悄然生长。

画言心声,文字所蕴含的,被画笔赋予了形与神,这样的画里有份相知与懂得。

⑧1926年,陶元庆正在浙江台州执教。这年他照着鲁迅寄给他的照片,为其作了

一幅炭笔素描像,它成了鲁迅最喜爱的一幅肖像画。画中的先生,面容瘦削,眼神深邃

冷峻而满怀悲悯。那特有的精神气质,陶君也是真懂先生的人啊。

⑨1929年1月4日,鲁迅日记里再一次出现赠花记录:“留陶璇卿所寄赠之花一

束,书面一帧。”雪季寄花,大概这回还是梅花欤。生命无常,不久陶元庆病逝于杭州。

这成了陶元庆最后一次向先生表达敬意。

⑩近百年过去了,总有值得的东西留下来。那幅炭笔素描像,至今仍挂在北京鲁迅

故居南房会客室的墙上。春天将要来临,那束盛开的梅花,仍然在温暖的目光里绵延。

(取材于王梅的同名文章)

19

.鲁迅先生与陶元庆是艺术上的同道人。阅读第

-8

段,补全下面的内容。

陶元庆为鲁迅《苦闷的象征》创作封面画,获鲁迅盛赞;

_______

;陶元庆为鲁迅《朝

花夕拾》等诸多作品设计封面,二人成为艺术上的知己;

_______

20

.文章以《赠先生一束西湖梅》为题,并两次提到陶元庆给鲁迅先生寄赠梅花,颇具

雅意。你从中读出了陶元庆怎样的情意?

21

.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阅读本文,你看到了怎样的鲁迅先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8页,共10页

①1月25日,《2023中国诗词大会》开播。本届诗词大会围绕“燃”“寒暑”“心

动”“天下”“十年”等关键词展开,勾勒千里江山,抒发家国豪情,引领观众品味点

滴欢喜与万千滋味。节目至今已走过8个年头,形式不断变化,参与人数不断增加,热

度始终不减。这进一步引发人们思考:古典诗词为何魅力不减?

②古典诗词,像一个巨大的宝库。每个人都能在诗词中寻找到生活的诗意,汲取精

神的力量。

③《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有牙牙学语的孩童、穿梭街头的外卖员、

科研一线的工程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面对内蒙古草原的美酒羔羊,

想起“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登临高山俯瞰美景,高歌“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欣赏四季交替景色变换,吟哦“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字,浸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④阅读古典诗词,可以从历史文脉中汲取精神力量。“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的信念,“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气节,“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这看似遥远的诗文给了我们情感的共鸣,让我们能更好地

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指引我们在困境中、迷茫时,找到心怀天下的志气、寒梅立雪的

骨气、踏浪前行的勇气。

⑤感受诗词的魅力不限人群,但理解古人哲思却存在“门槛”。悠远的历史,迥异

的生活,古奥的文字,以及词句中的微言大义,都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

说,《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化节目的热播,为初学者叩开了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而

与千古圣哲神交,还需积年累月、一以贯之的努力。当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诗

词之美并从中收获进步时,诗词就不再是读书时的“死记硬背”、考试时的“绞尽脑

汁”,而将化作我们的生活情趣、处世智慧。

(取材于杨梓岩的文章)

22

.古典诗词为何魅力不减?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

______

23

.下列梳理文章段落关系结构的图示,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乙】

【丙】

24

.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作为第

段的论据更恰当?为什么?

【甲】耄耋之年的叶嘉莹先生,回到叶赫寻找祖先的故乡。叶赫古城遗址已经一片

荒芜。面对这一片高出来的土堆,叶先生感慨吟诵:“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悠悠苍

天,此何人哉?”

试卷第9页,共10页

【乙】叶嘉莹先生曾经历了七七事变、父母离散,生活一度跌入谷底。最艰难的时

光里,诗词抚慰了她受伤的灵魂。她在古典诗词的滋养中振作起来,并打开了一扇将中

国诗词之美介绍给世界的窗。

注:

诗句出自《诗经

·

王风》。

七、作文

25

.陶元庆馈赠的西湖梅,芬芳了鲁迅的内心世界。生活中的你,一定也曾收到过

那样的馈赠:一句话,一朵花,一首诗……

请将

你的馈赠

______

了我

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800

之间,不要出

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6

.一本好书往往会让我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请以

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行,一抬眼,忽然发现

……”

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

事,题目自拟。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800

之间,

不要

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试卷第10页,共10页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4-03-13 03:05: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2703452841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标签:创新   科技   阅读   诗词   发展   艺术   读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