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应首席版主哲断兄夫妇之邀,我与沽上椰风、老竹笋、西沙河、黎家等朋友驱车来到了
儋州新盈农场的宣安村,参加该村杨氏礼堂落成典礼,有幸看到了一派浓郁的儋州民风民情,
受益匪浅。活动相关的图文在场的摄友们都有相关贴子报道,我就不多赘述。然而,我在现
场看到新落成的祠堂有一付对联却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上联:渊从自晋归周宰相公卿清白流
传垂宇宙;下联:念及来儋由宋乡贤贡举暨缨炳焕宗坊。
宣安村的杨氏祠堂是新修的,找不到任何石碑记载其先祖迁儋来历,后讯问宗亲,他告
诉我族谱于解放前被烧毁了,并说:他们是杨震的后人,后讲了一些民间传说。
哲断是宣安村的子嗣也是我的多年好友,承蒙他多年关照常带我走村串巷,使我对海南
的历史文化知识有了许多长进,作为哲断兄的好友,作为海南历史文化的一名民间研究者,
我非常乐意想帮助哲断及宣安村的杨氏族人来考究一下其先祖的来历。
可惜,现场的资讯太少且儋州历史文化多年在海南不被重视,只得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资
料写点我自己的判断,一来算是尽一点朋友之情,摄友之谊;二来也想引起网络关注,让更
多人来关注海南的乡村民间历史文化。
那么摄影天地哲断首版宣安村杨氏子嗣杨林之先祖到底是谁?先上些图片……
儋州宣安村杨氏先祖是谁?
从该村新落成的杨氏祠堂的对联我揣测出以下信息:
一,杨氏后人修谱时都以杨得意为杨姓始祖
宣安村祠堂的上联:渊从自晋归周宰相公卿清白流传垂宇宙。要说清这付对联还不得不
让我来替大家叙一断杨氏姓氏来历的历史典故。
1,据百度资料介绍:杨氏始源来周。
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
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
晋武公(燮的第 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
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
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
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宣安村上联所言杨氏族祖渊自晋归周宰相,便是取自这段史记记载。
宣安村族长跟我们所言在儋州峨曼一带有十几个村羊姓跟他们同宗并参加他们的宗族
活动也是取自于此典故。
2,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
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
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
故山西晋是杨的族祖始渊之地,而陕西却是杨氏续发之地。
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
西省境迁去。
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
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
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
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 "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
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中心。总之,
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
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
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3宣安村族长说的杨震是杨得意十世孙
据海南日报报道,记者到海口市灵山镇儒杨村采访时,年近七旬的村民杨文林展示了一
部重修于1980年的“琼山新坡”《杨氏族谱》,堂号为“道南堂”。
谱序作者杨时是宋代上承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下启朱熹的理学大儒。
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有一次他和同门的游酢去拜访老师程颐,不料程颐正在打盹,
于是二人侍立屋外,待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之深。杨时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的故事,留下千古佳话,成语“程门立雪”正是由此而来。
杨时撰写谱序是在1130年,朝代已进入南宋,当时他随宋高宗赵构南下杭州,并在5
年后逝去。无独有偶的是,在杨文林收藏的族谱中,还有一篇《杨氏宗谱引》,也简述了杨
氏的家族渊源,作者正是那位跟杨时一起“程门立雪”的游酢,撰写时间是北宋“宣和五年”
(1123年)。
该谱记载,中华杨氏原本姓“姬”,春秋战国时期,周武王姬发的一位后人被封在晋地
(今山西洪洞县),采食于“杨国”,后代以国为姓,相传华夏第一个姓杨的人是“杨杼”。
但由于兵荒马乱,宗族之间长期失去联络,家族谱系不能考查。西汉时,有位名叫杨得意的
人为汉武帝掌管猎狗(即“狗监”),他还向武帝举荐了司马相如,是一位深受皇帝信任,在
朝中极有话语权的人物。
从此,杨氏后人修谱时便以杨得意为杨姓始祖。
4,杨震相关资讯
杨得意的十世孙杨震,字伯起,在东汉安帝时担任太尉,是一位出了名的清官,他提拔
了一位姓王的人为县令后,对方为了答谢,夜间备上十斤黄金拜会他,并说只有“你知我知”。
不料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于是得了一个“四知先生”的美誉。如今,杨姓宗族有一堂
号为“四知堂”,便是取意于此。
杨震学识渊博,弟子众多,又因他是陕西华阴人,所以时人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后人也称其为“关西夫子”。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也是太尉,整个家族“四
世三公”,是当时的“东京巨族”,更被皇帝赐予“清白世家”之称。
杨得意的二十四世孙、即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是隋朝的建立者;唐代时,杨得意有一位
名叫杨荣的后人,从江西到福建西镛州(后来的南剑州、今天的将乐县)出任司马,落籍闽
地,血脉传至第五代杨时的时候,已是北宋年间。杨时生于1053年,熙宁九年(1076年)
中进士第,却不去当官,而是先后从学于程颢、程颐,被推为“程学正宗”。有一年,杨时
归闽,程颢目送他时感叹道:“吾道南矣!”(我的道学思想南移了!)儒杨村族谱所用的“道
南堂”,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宣安村该村祠堂下联,先祖自闽而来指的就是杨时。
故按对联的意思与资讯推测出:杨时应该是宣安村的先祖!
二,海南杨氏先祖是谁的史记争论
1,除了杨时,海南杨氏先祖还有许多公。
宣安村的对联,上联:渊从自晋归周宰相公卿清白流传垂宇宙;下联:念及来儋由宋乡
贤贡举暨缨炳焕宗坊。其实是海南许多杨氏村庄的通谱所载。用的是杨时的记载。
杨时生有五子,分别是杨迪、杨迥、杨遹、杨适和杨造。由于谱牒不全,尤其是辈分不
明,使得海南杨氏世系相对混乱。
特别是在明朝老唐编辑的《琼台正德志》考究的海南九十一姓迁崖始祖中,却明确记载:
(九十一)杨姓 杨姓入琼始祖为杨乃文,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乌石村,官广东,奉治
海南,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入琼落籍会同县。
史记:
“元代至正十年(1350),杨乃文是广州市舶司的提举使,5年后,不知出于何故,带
着儿子杨跻来到海南,在今天的琼海博鳌上岸。此后隐名埋姓,自己当了10多年的乞丐,
却让儿子到外地谋生。明代洪武二年(1369),杨跻回家探望父亲,53岁的杨乃文在草寮
中已故多日,于是就地葬了父亲。”现在,博鳌镇附近还有一座“杨乃文墓”。
琼海杨氏大部分是他的后裔,他的子嗣曾出过一位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名叫杨善集。
民国时期的杨善集(1900-1927)是杨乃文的十九世孙,曾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任共青团广州地区书记,广东区委书记等职。1926年9月,他
组织琼崖革命武装起义,在指挥椰子寨战斗中牺牲。杨善集是中共琼崖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的
缔造者。
2,海南杨氏先祖约有十三位公及派系,杨时在清朝时期被推论为共同的先祖。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杨时的十四世孙杨观从福建来到海南,初任万安知军,
继任琼郡安抚使,然后落户琼山,成为杨氏的又一位迁琼祖,海口新坡、灵山一带就有其后
代。
杨观也成为迁崖先祖之一。
明代嘉靖二年(1523),海南琼山人杨恺考中进士,曾官至南京户部郎中主事,后无心
官场,告老还乡,被尊为“乡贤”。杨恺于嘉靖十九年重修过族谱,并在序文中称自己是杨
观的七世孙。
相关资料记载: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琼台书院前方的道前路,曾有一座建于清代同治
十二年(1873)的‘杨时公祠’,是当时在琼岛杨氏13个支派共同捐钱修建的。
由此可见,杨氏过琼公至少有13人,而且他们的后代都自认为是杨时的血脉。
故,儋州宣安村的先祖应该确定为杨时。只是儋州这一支杨氏是如何迁居宣安村的,期
间有什么故事?可惜该村族谱被烧了呐,只能成为遗憾!
今天下午我特意去府城寻找,却没有找到杨时公祠,却无意扫出了吴典的老宅。(注明,
相关资料均引自海南日报相关文章,在此表达感谢)
完工,谢谢各位浏览并请指正。也欢迎海南其它姓氏有意考究先祖来历的网友们及宗亲
会们与我联系!
本文发布于:2024-03-12 22:31: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2538742839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儋州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儋州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