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

更新时间:2024-03-12 20:11:5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难以言表是什么意思)

川中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

川中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

包世海;李新豫;欧阳永林;曾庆才;陈胜;王兴;张连群

【摘 要】川中须家河组气藏为典型的大面积、低丰度、致密岩性气藏类型,资源潜

力巨大,是四川盆地增产上储重要层系;但该类气藏储层薄、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

非常复杂,如何提高含气富集区(甜点)预测精度和建立气水识别方法是须家河组气藏

勘探开发最关键的问题.从储层岩石物理分析和模型正演等基础研究入手,深入分析

不同岩性组合下气层和水层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mplitade variation with

offt,AVO)响应特征,建立了一套以AVO叠前道集、近远道叠加剖面对比分析为

基础,AVO主振幅主频率技术为核心的须家河组致密气藏检测及气水层识别新思路

和新方法,生产应用效果显著.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

【年(卷),期】2016(016)017

【总页数】5页(P36-40)

【关键词】致密砂岩;气藏预测;气水识别;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mplitade variation

with offt,AVO);主振幅主频率

【作 者】包世海;李新豫;欧阳永林;曾庆才;陈胜;王兴;张连群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

研究院廊坊分院,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廊坊065007;中

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

研究院廊坊分院,廊坊06500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E122.113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一直以构造气藏

为勘探重点,井点主要分布在构造的高点上,但始终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经过多

年勘探并伴随着大批钻井证实,须家河组气藏并非为传统的构造气藏,而是大面积

分布的低丰度致密岩性气藏类型[1],在构造圈闭内、外均获得了工业气流,气井

分布不受构造圈闭控制。截止2010年年底,中国石油在须家河组共探明天然气地

质储量近6 000×108 m3,三级储量近万亿方,展示出巨大勘探潜力。前人研究

表明须家河组主力储层须二段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广

泛分布,但储层纵横向变化快, 非均质较强[2],单层储层厚度一般只有2~10 m,

导致水平开发井储层钻遇率非常低;同时,须二段气藏气水关系非常复杂,气藏分

布受不同储集体控制且呈多个相互独立气水系统[3]。因此,如何准确预测储层高

产富集区(寻找甜点)是须家河组提高勘探开发效率面临的最主要技术难题。

针对上述难点,从基础研究工作入手,做好须家河组储层地质特征分析,优选储层

和气层地震敏感参数、通过模型正演总结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一套以AVO叠前道集、近远道叠加剖面对比分析为基础[4,5],AVO主振幅主频

率技术为核心的须家河组致密气藏检测及气水层识别技术系列,并应用上述气层检

测技术预测川中X区块须二段含气富集区。

1.1 储层敏感参数分析

通过X区块内已钻30余口须家河组的含气砂岩层、含水砂岩层、泥岩层、致密层

等不同岩性的泊松比和P波速度交会图分析(图1)表明,含气砂岩、含水砂岩P波

速度非常接近,用P波速度无法有效区分储层的含气性好坏及气水关系,从交会

图看出含气砂岩层泊松比值在0.15~0.2范围内,而含水砂岩、泥岩及致密层泊松

比都大于0.2,故泊松比是气层最敏感的叠前弹性参数,但从交会图也可明显看出

含气砂岩层和含水砂岩层有部分重合点,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利用AVO方法可以有

效地预测须二储层的含气性,但对于气水分布关系比较复杂地区,仅仅通过AVO

方法预测和区分气层和水层分布还存在一定的多解性,必须结合其它信息综合分析

从而降低预测多解性。

1.2 储层模型正演

前人针对须二上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开展了一些模型正演工作,但总体上设计的地质

模型仅考虑了储层在须二段纵向上的分布位置,却忽略了须二段泥岩腰带对地震反

射特征的影响,造成正演结果跟实际地震响应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本次研究结

合X区块多口钻井及测井评价结果,综合考虑了须二段储层和泥岩腰带的分布特

征,将其在纵向分为三种组合类型:① 须二上储层靠近中部泥岩腰带分布;② 须

二上储层紧邻须三底泥岩;③ 储层分布于须二段中部且须二段中部不发育泥岩腰

带。由于储层和泥岩腰带纵向上分布类型的差异,造成反射特征差异也较大,为须

三底界及储层的横向对比追踪增加了多解性。利用岩石物理分析优选的储层敏感参

数并建立储层与泥岩腰带多种分布特征的地质模型,并结合实际地震剖面反射特征,

总结出不同组合模式的地震反射特征,为须三底及储层的横向对比追踪提供参考依

据[6,7]。通过模型正演结果表明,当须二上储层发育且靠近中部泥岩腰带分布时,

泥岩腰带底界地震反射强度增大,反射同相轴为一丘状隆起,反之,泥岩腰带底界

为一平直的波峰强反射[图2(a)];当储层发育靠近须三底界时,须三底界地震反射

强度增大,且与顶部储层不发育相比呈现较强的下拉现象[图2(b)];当须二上部仅

发育储层而泥岩腰带不发育时,表现为波峰强反射特征且视频率较低,储层不发育

时表现为为弱-空白反射特征[图2(c)]。

根据Zoeppritz方程及其简化式,气层与围岩泊松比的差异直接影响气层反射振

幅随偏移距变化规律(AVO)[8,9]。对川中X地区一口典型气井进行AVO模型正演

(图3),由AVO正演模型看出气层的AVO响应特征非常明显,在共中心点道集上

气层呈现反射振幅随炮检距的增大明显增强的第三类AVO响应特征。通过上述储

层模型正演及气层AVO模型正演为气层检测方法优选奠定了基础。

2.1 叠前道集分析

通过对川中地区大量的气井、水井叠前道集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了该地区须二

段气层、水层的地震道集特征:气层在共中心点反射道集小偏移距内振幅较弱,且

随入射角(炮检距)的增大振幅明显增强[10,11],但受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等因

素影响,在道集上常出现同相轴的同相性较差、上下错开、伴有复波和低频等现象;

水层在共中心点反射道集小偏移距内道集振幅比气层强,但随入射角(炮检距)的增

大振幅变化很小,有时稍有增强,但与气层相比不明显,道集同相性好,视频率较

高(图4)。

2.2 近、远道叠加剖面对比

叠前道集分析是在一个“点”上对目的层的含气性进行分析,而近、远道剖面特征

对比能够对一条“线”上的含气性好坏进行精细预测。在远道叠加剖面上气层反射

振幅比近道明显增强,近道叠加剖面为弱-中强振幅、而远道叠加剖面为中强振幅,

且远道剖面横向上振幅强弱变化大,视频率低[12,13],不过由于受断层、须二中

泥岩腰带和须二上内部不稳定的泥岩次腰带、薄互层、围岩岩性组合及储层发育特

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个别气层远道叠加剖面的反射振幅比近道增强并不明显,甚

至有减弱现象;但远道剖面呈典型的丘形、叠瓦状等反射结构特征。水层在近道和

远道叠加剖面上振幅都较强,远道叠加剖面的振幅比近道略有增强(含微气影响),

但与气层特征相比不明显,水层的地震主频比气层高,同相轴较光滑、连续(图5)。

叠前道集分析和近、远道剖面反射特征对比分别从“点”和“线”上对目的层的含

气性进行预测,在“点”“线”预测的基础上,应用AVO主振幅主频率技术进行

气藏平面分布预测。AVO主振幅主频技术以AVO分析为核心,充分利用气层、

水层叠前道集特征和近远道剖面反射特征差异,对反射层的远“强”近“弱”的

AVO现象的平面展布范围进行拾取,并综合考虑含不同流体储层的地震资料主频

(气层频谱衰减特征明显、表现低频特征,水层频谱衰减程度小、呈高频反射特征)、

振幅横向变化(气层表现强散射、水层无散射)等参数,对储层的含气性好坏进行综

合分析,能够有效的预测气藏平面展布范围。

以叠前道集分析和近、远道剖面反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AVO主振幅主频率

方法预测川中X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平面分布范围(图6),图中红-黄色区域为

主振幅-主频率属性值高值区,为预测含气有利区,浅蓝-蓝色区域为主振幅-主频

率属性值低值区,含气性较差。从预测含气有利区平面图看出,X区块须二段含气

有利区在平面上呈块状分布,为多个独立气藏,总体上须二段含气性较好。

含气性检测成果完成后,该区块在2013~2014年底共完钻须二段专层钻井19口,

获气井14口(A1-A14)、产水井和干层井5口(B1-B5),其中13口气井位于预测

含气有利区范围内,1口气井位于预测含气不利区,5口产水或干层井均位于预测

含气不利区,预测符合率高达94.7%,新完钻井测试成果充分证实了预测成果的

可靠性。

(1) 须家河组气层具有明显的低速、低阻抗、低泊松比特征,泊松比是气层检测最

敏感的弹性参数之一。

(2) 通过道集分析、近远道剖面特征对比和AVO主振幅主频率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能够有效的预测含气富集区,该方法在川中须家河气藏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且预测成果的可靠性得到大批新井的证实。

(3) 通过新的气层检测技术系列在川中多个区块的应用取得的成果认识,认为四川

盆地川中须家河组气藏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可以为四川盆地油气增储上产提供保障。

【相关文献】

1 王权锋,张艳芳.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储层预测.天然气工业,2012;32(10):38—41

Wang Quanfeng, Zhang oir prediction of the 2nd member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Guang′an area,Middle Sichua l Gas Industry,

2012;32(10):38—41

2 李 伟,邹才能,杨金利,等.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类型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沉积学

报,2010;28(5):1037—1045

Li Wei, Zou Caineng, Yang Jinlin, et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accumulation and

high productivity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gas rervoirs,Sichuan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0;28(5):1037—1045

3 陈涛涛,贾爱林,何东博,等.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形成机理.石油与天然气地

质,2014;35(2):218—223

Chen Taotao,Jia Ailin,He Dongbo,et and water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for tight

sandstone rervoirs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4;35(2):218—223

4 欧阳永林,杨池银.用常规及近、远道叠加剖面识别气层——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盒8

储层为例.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4):287—290

Ouyang Yonglin,Yang identify gas layers using the conventional stacked profiles:

an example of gas rervoir in He 8 Segment in Sulige Gasfield,Ordos Basin.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03;14(4):287—290

5 包世海,范文芳,党领群,等.AVO检测方法在广安气田须六段气层的应用.天然气工

业,2009;29(9):39—41

Bao Shi,Fan Wenfang, Dang Lingqun,et ation of AVO-bad prediction in the

rervoirs of Xu-6 in Guang′an gas field. Natural Gas Industry, 2009;29(9):39—41

6 张笑桀.川中AY研究区须家河组二段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成都:成都理工大

学,2012:28—66

Zhang oir ismic resp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rervoir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study:a ca study of Xujiahe Formation at AY study field, in central

Sichuan,China. Chengdu: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2:28—66

7 孙 准.川西XC构造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有利储层预测.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32—44

Sun prediction for favorable rervoir in tight clastic rock at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west Sichuan depression in XC structure. Chengdu: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2:32—44

8 印兴耀,张繁昌,孙成禹,等.叠前地震反演.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0:101—144

Yin Xingyao,Zhang Fanchang,Sun Chengyu,et ck ismic o: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Press, 2010:101—144

9 王振国,陈小宏,王学军,等.AVO方法检测油气应用实例分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42(2):

194—197

Wang Zhenguo,Chen Xiaohong,Wang Xuejun,et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AVO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oil and 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2007;42(2):

194—197

10 徐丽英,方炳钟,孙立旭,等.AVO技术在铁匠炉地区油气检测中的应用.岩性油气

藏,2011;23(5):73—77

Xu Liying, Fang Bingzhong, Sun Lixu, et ation of AVO technology to hydrocarbon

detection in Tiejianglu ogic Rervoirs,2011;23(5):73—77

11 王大兴,于 波,张盟勃,等.地震叠前分析技术在子洲气田的研究与应用.岩性油气

藏,2008;20(1):95—100

Wang Daxing,Yu Bo,Zhang Mengbo,et and application of ismic prestack

analysis technique in Zizhou Gas Field. Lithologic Rervoirs, 2008;20(1):95—100

12 欧阳永林,曾庆才,郭晓龙,等.塔中地区鹰山组储层分布规律与地震预测.天然气地球科

学,2015;26(5):893—903

Ouyang Yonglin, Zeng Qingcai, Guo Xiaolong,et oirs distribution and ismic

prediction of the lower ordovician Yingshan Formation at the Tazhong l Gas

Geoscience, 2015;26(5):893—903

13 李 宁,苏 云,田 军,等.AVO流体反演技术在川东北某区烃类检测中的应用. 岩性油气

藏,2012;24(5):102—106

Li Ning,Su Yun,Tian Jun,et ction of AVO fluid inversion technique to hydrocarbon

detection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Lithologic Rervoirs, 2012;24(5):102—106

川中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

本文发布于:2024-03-12 20:1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2455152550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川中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川中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pdf

标签:储层   预测   气层   特征   振幅   分布   反射   地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