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新春祝福短信)
从作品中学到的做人道理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
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
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
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
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
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
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
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
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
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
杨绛先生的散文向来得到很高的评价:“严谨的写实作风使她的散文浑然本色,亲切可
感;对道德尊严的执着追求使她的散文充满了人格的感召力;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美丑善
恶互现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隽永、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理性与感性紧密交融的语言使其
散文既富理趣又颇具小说神韵。”《老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一篇散文,在选入中学课
本后,引起界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关注焦点是大家公认的作品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渐渐
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什么杨绛先生每当想起老王,总是心生
“愧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存在之前,部分意义已经存在,在文
本结束的时候,意义仍然在继续延伸,读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做出自己
的理解。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能使人思想发育、灵魂苏醒,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精神大
厦。就作品本身而言,笔者认为,理解《老王》中的“愧怍”,不能离开老王生活的那个特
定的历史背景,想想文革中的“侮辱与被侮辱者”“损害与被损害者”,以及他们对待那段
写满侮辱与损害的历史的态度,弄清老王不幸的深层原因(或者说生存环境),也许更容易
把握“愧怍”的真正内涵。我们不妨从三重关系入手,探索老王的“不幸”与杨绛先生的
“愧怍”。
“我”和老王——经济关照与心灵相隔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我”是坐车的,老王是拉车的,“坐”和“蹬”
是不平等的,我们是主雇关系。一个“常”字交代了“我”照顾老王的生意,这也是老王
对“我”感激不尽的原因之一。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基点存在差异,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
的状态,所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无话找话的“说着闲话”。老王也以自己的方
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珍惜”:“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先生上医
院,“坚决不肯拿钱”,“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
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他人那里未曾感受到的温暖和亲近,所以这种发
自内心的帮助与钱无关。尽管有些时候“拿钱”,但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也正是这样的温情,
使得老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
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这里
的两个“赶忙”含义不同。老王是知道杨绛“转身进屋”的动作意味着什么,这是老王不
愿接受的。杨绛并没有理解老王的心情,“免得托人捎了”,则强调非给钱不可。出于一种
本文发布于:2024-03-12 18:1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2384052837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杨绛散文《老王》深度解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