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fps是什么意思)
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阿长与〈山海经〉》新解
人们历来认为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是怀念、感激的。主要是因为不能断文识字的阿长给
鲁迅买了一套“最为心爱”的《山海经》,使鲁迅“全体都震悚起来”。不可否认,鲁迅对
阿长在心底是存有一点感激,但是,从整体看来,鲁迅对长的态度是复杂的,更多的是内
疚,是愧怍。
阿长是不幸的,长得也不漂亮,“生得黄胖而矮”“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疤痕”,更为不幸
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没有嫡出,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可以说是“孤家寡人”了。
面对这样孤单、不幸的人,主人家没有同情,连姓名也不过问,也不以姓名称呼,只是无
奈地为了显示大户人家的礼仪,“略带些客气”地以前任保姆的外号来替代。“我”——一
个在保姆悉心照顾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个常常听保姆讲故事的孩子,一个三十多年后,
成为名人,可以坐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朝花夕拾•小引》)写些回忆的人,却连他保
姆的姓名也不知道。保姆讲的故事在可以他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记忆犹新,以至三
十多年后还可以那样娓娓道来。但是,“我”对保姆的经历却知之甚少,“我的保姆,长妈
妈即阿长,辞了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几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
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鲁迅没有直白地写出自己的情感,
没有向世人表白自己的内疚,但是,高明的鲁迅却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无奈“大概”“终于”
“仅”“大约”中,它就像“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那样令人寻味, 同时写出了“我”多
少的内疚与惭愧,也写出了多少的自我剖析。对这样不幸的人,“我”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关
心,对这样诚心照顾我的不幸的人,“我”“竟会连回忆也没有”(《朝花夕拾•小引》),这是
何等的愧疚。鲁迅处于深深的自责中。那是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疚,对一个曾经对自己成长
有深刻影响的人的愧祚。
鲁迅写阿长,时年四十六岁,黑暗的统治,“名人教授”的围剿,鲁迅得罪了不少“负
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朝花夕拾•狗•猫•鼠》)。鲁迅感到“我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
恐怕要未必有了罢”(《写在<坟>后面》)。那段时间“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朝花夕拾•小引》)。在那
无聊的1926年,鲁迅回忆阿长,回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回忆家乡的习俗,回忆父亲,
回忆藤野先生,回忆范爱农,一组回忆的散文,既是芜杂心理的释放,也是对旧时生活的
自省。带着深深的眷恋,带着无奈的嘲笑,带着对弱小者的同情、怜悯与愧疚。
从词语表意看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是有着“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之类直
接表白的情感袒露的词语。但是,这些情感的由来,却是在满足自身的要求的基础上得出
的,有些甚至是自私的。鲁迅在回忆这些琐碎的事情,流淌着的是反省、自责、愧疚的情
感。
就说吃福橘的事,阿长是那么“极其郑重”地叮嘱 “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
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运气的事。
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阿长说这些无外乎是祈求生活平平安安,
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是一个不幸者对生活的最简单的、最起码的要求,而且把这种希
望寄托在“我”的金口上。但是,“我”却把阿长认为极其郑重的事,一年的希望,置诸脑
后,第二天一醒,就要坐起来,完全忘记了阿长的叮嘱,忘记了阿长的请求。此时,阿长
“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透过
这些细节的描写,这些无声的文字,我们不难看到,阿长想说又不能说,只能“摇着我的
肩”提醒,那是多么的渴盼、多么着急啊!当“我”在她的提醒下,毫无诚意地、完成任
务似地说了“阿妈,恭喜……” ,她“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一个不幸者对生活的要
求是这么简单,一句“恭喜”就可以令她发自内心的笑。然而,“我”不但连这么小小的一
点要求也不能满足她,并且把这些当作“劈头的磨难”心里记着的是“下床玩耍去”。三十
多年后,鲁迅细致的回忆起这些,内心能感激吗?在阿长“笑”的背后,更多的是隐藏着
鲁迅深深的内疚和欲哭无泪的苦痛。
再说阿长买《山海经》,“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
是不好意思力逼疏懒的远房叔祖去寻找,“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里,我
们看到,其他人根本不把“我”这个小孩子的事当作一回事,或者根本不把“我”放在眼
里,无论“我”怎样问别人,别人都不肯讲真实的话,都在敷衍“我”,更别说帮“我”寻
找了。从这里,我们隐约地感到“我”对“别人”不满的情绪。同时,我们又真切地看到,
“我”问别人,就是没有问与自己朝夕相处,悉心关心自己的阿长,甚至“向来没有和她
说过”。 即使她来问了,“我”也只是随随便便、不冷不热地对她说,根本不抱任何希望。
究其原因是“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不值得和她说。在对《山海经》这件
事上,如果别人是在敷衍“我”,令我不满,那么“我”是瞧不起阿长,根本不把阿长放在
心里而令“我”惭愧。惭愧于“我”只是随便说说,而阿长却那么地铭记于心,在告假回
家以后的四五天,就给“我”买来了“最为心爱的宝书”,并且一回来就高高兴兴地递给“我”。
文章没有直接写阿长是怎样买到书,但是,我们不难地看到,在告假回家的日子了,一个
不能断文识字的“黄胖而矮”“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疤痕”的女人四处打听,四处奔波寻找《山
海经》的身影。那么阿长告假回家是为了不是休息,还是为了帮“我”寻找《山海经》,就
很值得揣摩了。
联系吃福橘的事,“我”的愧祚更其明显了,在整篇文章里,阿长对“我”提的要求就
那么一次,就那么一点,并且是“极其郑重”地提出来,而且是“我”能做的事,但是“我”
却一觉醒来就忘记了,根本没放在心上,并有不肯做的意思。反观阿长对“我”,即使“我”
随便说的一件事,她也铭记于心,并且帮“我”实现了。“我”为那几句“恭喜”的说话,
就觉得是“劈头的磨难”,而阿长却“高兴”地做本不是她做的事。当“我”接到书时,怎
么能不觉得“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
够做成功”。“我”是多么地感到意外呀,意外得令“我”震惊,意外得令“我”惭愧,意
外得令“我”反思什么才是“伟大的神力”。
“我”惭愧于对阿长的冷漠,更惭愧于对阿长劳动成果的不珍惜。阿长为“我”买了
“最为心爱的宝书”,“我”在“最为心爱的宝书”里学到知识,得到了长进。但是,当“我”
买到了精致的石印的《山海经》后,“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失掉了”。当初视
作珍宝,后来弃如草芥。“我”失掉的难道仅仅是一套书吗?失掉的是一颗心,一颗记住别
人恩德的心。
“我”对阿长怀着愧怍之心,斯人已逝,“我”只能默默地为阿长祈祷“仁厚黑暗的地
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以求“我”的魂灵之安。
2006年5月5日
本文发布于:2024-03-12 17:58: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2375011586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