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文言文句式

更新时间:2024-03-12 07:04:3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我与中国梦)

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准确判断文言句式,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考纲解读: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

的特点及翻译方法,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准确判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

——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1 类型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形 式

“……者,……也”

例 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者”“……者也”

(《小石潭记》)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无标志句

②臣本布衣(《出师表》)

③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

用“非”表否定判断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是”字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1)左尹:楚国官名,次于令尹。令尹为楚国春秋时最高官衔。

(2)季父:最小的叔叔。

(3)参乘:古时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4)假:借。久假不归。

2 [针对训练]

.(2016·北京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

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

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

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

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

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

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

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1)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译文:山东,为古今异义词,须翻译。崤山或华山以东

(2)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译文:

(3)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译文:

答案:(1)楚国,是太行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者,……

也”式判断句)

(2)钱币,是人们重视的东西,国家用它来生存,英明的君主用它来赏赐功臣。

(“……,……也”式判断句)

(3)禽兽,是众人的祸害,是英明的君主抛弃驱逐的。(“……者,……也”式判断句)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楚国,是太行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如果)出

兵进攻它,恐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楚国),军队被楚国打败。对这件事该怎么办?”管

仲回答说:“就用战斗之道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高价购

买楚国的生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生鹿。管仲就让桓公通告百姓,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派

左司马伯公率领民夫到庄山铸造钱币。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楚王听

说这件事后,告诉他的相国说:“钱币,是人们重视的东西,国家用它来生存,英明的君主

用它来赏赐功臣。禽兽,是众人的祸害,是英明的君主抛弃驱逐的。现在齐国用它的贵重宝

贝高价收购我们的害兽,这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我们的

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来换尽齐国的财宝。”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管仲告诉楚

国的商人说:“您给我贩来生鹿,二十头就给您钱币百斤,加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钱币千斤。

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

(二)被动句

——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1类型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类 型

“于”字句:

谓语+于

“见”字句:

见+谓语

“受”字句:

受+谓语+于

“为”字句:

为+动词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为所”句

(《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字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 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无标志句

(意念被动句)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1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2六艺:春秋时学生学习的六种技能或功课,礼乐射御书数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上(1)六艺

去《乐》。

2[针对训练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

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

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

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

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

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1)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

故称

(2)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

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

(3)工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正部长为尚书。

(4)三司:三司 :指三公,即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 司马, 最高

军事长官;司徒相当于宰相,管土地、民众等;司空,管礼仪、德化、祭祀等

(5)太常博士:相当于国子监博士,太常寺属于五寺之一。五寺为明朝

五个衙门: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太常寺管:宗庙、礼仪。 光禄寺:掌宫

廷宿卫及侍从,唐以后管寿宴 鸿胪寺:主外宾 太仆寺: 管车马

(6)赇:贿赂 音求

(7)傅致之:傅通缚

(8)趣:通促。

(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

译文:

(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

译文:

(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译文:

解析:(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

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3)“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

答案:(1)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

免罪。

(2)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

(3)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

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改任通判莱州。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

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

“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

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

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

则的任命。”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改任祠部员

外郎、莱州知州。

(三)宾语前置句

——判定形式,调整前置的宾语到动词后

1类型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

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

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类 型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

例 句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唯命是从 唯马首是瞻

唯马首是瞻: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2[针对训练]

(2015·上海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唐主立齐王景遂为皇太弟。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景遂尝与宫僚燕集,

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取

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

(1) 皇太弟:储君的一种,与皇太子,黄太孙,黄太叔一样,

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

(2) 燕集:宴饮聚会,燕同宴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

译文:

答案: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

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

[参考译文]

南唐主立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改封燕王李景达为齐王,统领诸道兵马元帅。李景遂曾

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

他。张易愤怒地说:“殿下看重宝物而轻视士人!”抓过玉杯来摔在地上砸碎了,众人都大

惊失色。而李景遂收起笑容向张易道歉,从此对张易更加重视。

(四)省略句

——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1类型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蒙

后、承宾、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 型 例 句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

话省略主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省略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

省略兼语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2[针对训练]

(2016·江苏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

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

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

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

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1)

朔:农历每月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十五。

(2)

大父:祖父

(3)

入闱:入考场。

(4)

秋闱:指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一般

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5)

春闱:指会试。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

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乡试后第二年各地举人汇集京师应会试。

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举人取得“贡

士”资格后,方可参加殿试。

(6)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

试中选者始得参与。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

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

进士出身。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译文: 大父:祖父

答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

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后面就没有再出现“经书

题”,在翻译时要补出来;“入耳”应为“入(于)耳”,省略介词“于”;“辄塞耳……”前省略主

语]

[参考译文]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就进入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止,患了眼病,在帏下安静

地打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

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参加科举考试,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了

文章,文章分发到一位老教谕房内。老教谕拿自己选取的文章,呈给大主考官李九我。李九

我责骂文章不够好,下令第二次呈上文章,呈上的文章不够优秀,又一次呈上,第四次、第

五次呈上文章,房中的文章快要送完了,教谕恼怒地哭泣起来。主考官检查他呈上的文章还

缺少七卷,询问教谕,教谕说:“那七卷文章很不通顺,只能留下来当作笑料罢了。”主考

官说:“赶紧取那些所谓的笑料来!”李公一见(祖父的)文章,拍手称赞,认为文章写得很

妙,洗掉原来的评分另用丹铅重新打分。《易经》这一科目把祖父划作第一,龚三益第二,

其他的都划归高等。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准确判断各种固定句式及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快速准确翻译句子

一 固定句式

——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

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1.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

奈何?奈……何?

为什么?

何如?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根据什么……?凭什么……?为

何以……?

什么?怎么会?

何所……?

如……何?

所……的是什么?

对……怎么办?

跟……比较,哪一个……?

孰与……,与……孰?

与……相比,谁更……?

何故?

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针对训练]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

译文:沛公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

译文: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3)何以

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

译文: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

忆?(《木兰诗》)

..

译文: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忆的是什么?

2.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何……哉(也)?

翻译格式

怎么能……呢?

为什么要……呢?

何……为?

还要……干什么呢?

有什么……呢?

何……之有?

怎么能……呢?

如之何……?

怎么能……呢?

哪里……呢?难道……吗?

岂(其)……哉(乎、耶、邪)?

怎么……呢?”

庸……乎?

安……哉(乎)?

不亦……乎?

……非……欤?

顾……哉?

岂独……耶(乎、哉)?

哪里……呢?

怎么……呢?

不是……吗?

……不是……吗?

难道……吗?

难道……吗?

[针对训练]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为佣耕,何

富贵也?(《陈涉世家》)

..

译文:你是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_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

辞为?(《鸿门宴》)

..

译文: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

后之有?”(《勾践灭吴》)

...

译文: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君臣之义,如之何

其废之?(《论语·微子》)

...

译文:君臣之义怎么能废弃呢?_

3.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何其

直……耳

惟……耳

[针对训练]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

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2)吾已无事可办,惟

待死期耳。(《谭嗣同》)

..

译文: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无乃……乎(与)?

得无……耶?

得无……乎?

其……欤?

……庶几……与(欤)?

[针对训练]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乃

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

译文: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2)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岳阳楼记》)

...

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二《考试大纲》规定之外的3类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1.定语后置

在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或代词的,一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这种语序古今

一致。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定语,常常将定语放在其所修饰和限制的名词或代词的后

面,这种情况即定语后置。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名词或代词的前面。常

翻译格式

恐怕……吧?只怕……吧?

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

岂不是……么?

……或许……吧?

翻译格式

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只不过……罢了

只是……罢了

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结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其中,

“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班固《苏武传》)

译文:(武帝)就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

使者(回国)。

(2)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其中,“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敲击时)铿锵作响的石头。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也许会吃掉一石谷子。

(3)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其中,“之”

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牙齿及强健的筋骨。

(4)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其中,“而”是转折连词,是“然而,但是”的意思;“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然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做官的人,天下那么大,有几个呢?

(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词+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我带着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王,(还带着)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范增)。

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则放在动词后

作补语。考生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介宾短语提到动词前作状语。常见的

介词结构后置的格式主要有:

(1)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构成“动词+以+宾语”的

格式。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解(给百姓听)。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范晔《张衡传》)

译文:外形像(个大)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地动仪)。

(2)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位于谓语动词后作补语,构成“动词+

于+宾语”的格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3)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也会位于形容词后作补语,构成“形容词+于+宾

语”的格式。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的多了。

3.主谓倒装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

主语之前,即主谓倒装。它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译文: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将)与天地(一样)共存不老!我的中国少年雄壮啊,(将)

与祖国(一样)万寿无疆!

文言文句式

本文发布于:2024-03-12 07:0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982702831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言文句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言文句式.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译文   楚国   翻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