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姓丁的明星)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欧阳修[宋代]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标签
秋天、宋词精选、闺怨
译文
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
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
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
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注释
鱼沉:鱼不传书。古代有鱼雁传书的传说,这里指音讯全无。
攲:倾斜。单枕:孤枕。烬:灯芯烧尽成灰。
赏析
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
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全
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
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
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
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
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
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
“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
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
寐的愁苦之情。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
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故
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
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
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
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
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刘熙载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精辟地指
出了欧词婉约深沉的特点。以此词而言,这种风格表现得极为明显。全词抒情与
写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带凄清之景,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
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
(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
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
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本文发布于:2024-03-12 05:1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915981580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词《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作者欧阳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词《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作者欧阳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