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静雅思听)
中职班主任德育论文优秀4篇
德育论文篇一
题目:浅谈和谐师生关系建立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师生关
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从其中一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
育质量”。学生要发展,教育质量是关键。实践表明,师生之间关系如何,
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我从教已经十多年了,我深知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我紧
记于心并付诸行动中,我把真爱带给我的学生,我爱他们并尊重他们。而
学生也看到了我做的一切,从心里和我的距离拉近,我也渐渐感受到了学
生对我的感情。得益于这种感情,我的教学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但
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
1、与学生保持适度的距离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学生
道德品质的提升。与学生打成一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喜
欢上一些老师从而喜欢上其中一种科目,提升教学效果。可是如果和学生
走的太近,没有一点距离的话,结果会背道而驰。不能只做慈母,同时还
要做严师。我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由于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想尽
最大努力和学生搞好关系,因而从一些程度上纵容了学生。比如我的课上,
我从不要求他们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做好,只要他们认真听课,坐不坐正我
觉得无所谓,还有如果我在课堂讲到难题,他们讨论我也能接受。刚开学
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课上都能保证认真听讲。可当一个学期过去
了,学生开始浮躁,有人做小动作或者由讨论问题演变成了说闲话。这个
时候我再去管理,就有些难度了,不是他们不服管教,而是他们认为和我
的关系好,不害怕我,即使是我在训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觉得像在开玩笑
好玩。而我心里也有了障碍,因为这群孩子们对我的感情很真挚,平时对
我很好,有时候课间会主动和我谈谈家里的事,谈谈自己的心里话,有什
么烦心事也跑来和我交流。所以到本该狠狠批评他们的时候,我却有点不
好意思把话说太重,而批评的轻了他们不以为意。所以我意识到建立和谐
的师生关系必须与学生保持适度的距离,要严慈相济,严中有爱,这是一
种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
2、德高为师,坚持原则性
我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我要从道德
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做一个道德典范,这样管教起来学生才能让学生心服
口服,遇到比较刺头的学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性,和他“斗争”到底。比
如说发现学生上网玩游戏,即使他在家玩,也要管到底,只要老师坚持学
生才会妥协。还有一次,我正在上课,有个同学来晚了,“砰”的一声推
开教室的门,然后大摇大摆地进来了。我强压住怒火,说道:“谁让你进
来的?请出去。”他瞪了我一眼,我瞪着他,有半分钟,他妥协了,最后
出去了,又从前门喊了个报告进来了,我松了一口气,这场斗争我赢了,
为我以后在班里进行有效的管理打下了基础。不然以后在班里,老师再想
管理就难了。所以我认为老师先修身,然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谐的师生
关系才能建立起来,然后“天下”才能好治一点。
教育专家说,一个成功的老师就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所谓亲其
师,信其道……于是我觉得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从教师角度来说,和谐
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依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
策。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担负
任务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行为就会倾向维护这种关系,这样相互间的交往
就会促进学习,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尊敬、信赖教师,就比较容易
接受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意见,从而避免由于人际关系而影响学
生学习情绪和教师教学态度的事件发生。
毕业生德育论文篇二
德育有道
摘要:几年前马加爵恶性杀人事件造成的轰动,令世人震撼;几年后,
药家鑫事件的发生,像一记重锤击打着每个人的心灵。一桩桩学生犯罪的
血案向世人敲响警钟。纵观药家鑫的成长经历,同学、邻居评价,他是一
个文静、内向、学习好的好孩子。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过人的智商,有
优异的成绩,拿奖学金,那算不算是教育成功了呢?考试成绩优异,却不
懂得与人交往,不懂得控制情绪,漠视生命,法律意识浅薄,道德标准低
下,就是这种所谓的学习成绩很好的“好学生”造成了今日的悲剧。我们
不得不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缺少了什么?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以后要怎么培养……
国际教育委员会曾对21世纪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四大支柱: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这些培养目标不难看出,现代教育蕴
含的教育理想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
谐发展,达到整体优化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不单纯是以学生学习知识为
主,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造成学生思想、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校的
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我们要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在教育中
有意识地去改善它,加强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使学生形
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品德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1、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现时由于升学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学校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视升学率为生命线,存在重智力培养轻德行修炼的现象。升学的机制,使
得一些教师教育学生采取不当的方法: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对学习差的
或犯错误的学生,出言不逊,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
重伤害。这些都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古语
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大家都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缺失的今
天,我们能否从中感悟到一点什么呢?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之中生活,受不
同文化的熏陶,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要注重品德修养,为
人师表,积极乐观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以良好的道德品行引导青少年思
想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做好师德的建设,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
道德品质的传导者,让教师的高尚情操成为学生潜移默化的榜样,建立融
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感染学
生,使其实现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教师要“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只教书而忽视育人的教师不能算合格的
教师,德育工作应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但实际的情况是,无论是教师
还是家长,嘴边挂着的不是分数就是名次,把德育全然抛至脑后。一些教
师对德育工作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只
是走过场。这种严重错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教
师要加强育人的功能。
3、完善管理制度。
培养学生的品德,要把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卓有成效。学
校、班集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将学生的行为纳入规范管
理,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学生的行动有规
矩,做事有准则。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群育”作用,组织好学
生自主管理,使学生达到自我约束,实现文明向上的风气。良好的校园氛
围将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达到管理最终目的:将对学生
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其内在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执行奖惩机制。
这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激励机制,开展文明班、优秀
学生的评选等活动,弘扬正气,宣传模范人物,使更多的学生使以先进典
型为榜样,崇尚文明,追求进步,争当先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发现
学生行为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予以处理,而且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工
作手法处理。对学生消极落后的思想行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
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使校风纯净严明。情节严重的应对照有关规
定予以行政处分,不姑息迁就。
5、推广校园文化,“熏陶育人”。
以学校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阅报栏、报刊、学生文学社刊等多
种途径,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进行党方针政策、时事
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社会;追踪和
引导校园热点,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身处其中的
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工作效果。
6、开展丰富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社会上
的英模人物,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邀请政法系统的来校进
行法制教育。正面教育的多了,灵活真实,对中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
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
观,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我们还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开展活动,例如以“讲义气,
为朋友两肋插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为题,让学
生即兴演讲或辩论,使学生在剧烈的思想文化碰撞中,获取辩证的观点,
逐步提高思想认识。学校适应各纪念日的性质,搞文体活动,如:组织学
生观看爱国电影、进行革命歌曲大赛、文艺汇演等,通过艺术的熏陶,以
美感人,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以美净化学生的
心灵。
7、开展社会实践,让道德回归生活。
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社会生活关系中,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
为了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学校可以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春
(秋)游,让学生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应大力组织学雷锋活动,要求学生做好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向街道、敬老院、五保户,
让学生充分体验爱心奉献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只有让学生走出校门,积极
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拓展他们的心灵,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
神世界。
德行修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方位协作共同努力。有的人把一
切教育归为学校的事,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观点是教
不出好孩子的。家庭被喻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忽视了家庭教育功能与家长作用的教育事业注定问题丛生。
二、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德育老师,家长的任何言行、思想品质、人格习
惯等等都会直接地引导和暗示孩子品行的形成。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家庭
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如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
等,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对学生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语言,万事为孩
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子女过于干涉和
过于保护,存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教育学者熊丙奇说:“知识、
能力和素养是决定人生的三个重要因素,但是根据人力资源理论的相关研
究,在人的一生中,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到5%,能力和素
养才是受用终身的。”中国式教育的侧重点在知识,而知识水平可以通过
训练来提高,花时间越多,学得越好,能力和素养恰恰成为短板,因为它
们是无法通过简单延长训练时间、增强训练强度而培养的。大家普遍认为
上名校就是成功,这种评价至少是有缺陷的,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需
要改变这种理念。分数的领先并不一定带来人生的成功,更不一定带来人
生的幸福。
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今有郎朗父亲辞掉工作、毅然进京,
像看犯人一样,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直到把郎朗送上国际舞台。以爱的
名义实施暴力,远比单纯的暴力更加可怕。
坊间流行的“成功学”往往把目标定得过于窄化、物化,似乎只有获
得世俗看重的权、钱、名才能算是成功。学校和家长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成
功观。成功不一定是更多金钱或者权利的获得,成功的标准其实可以有很
多,包括了心灵的充盈与富足。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
失败中获得反思和进步,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人,其他外在的成功是附带而
来的,即使没有获得这种所谓的成功,在努力成为优秀的人的过程中,会
获得持续的快乐的心灵感受,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家庭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
一格,因此,教师必须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教师从中了解家长的基本情
况和教育理念,从而和家长共同分析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构建幸福社会
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潮,都会给学生
的成长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形成过程,离不开学生主观
努力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同时也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今天社会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非文明现象已经严重腐蚀学生的灵
魂。或许古代曾子杀猪的故事能给世人一些启示。曾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博学多才,注重德行的修养。一天,曾子的
妻子要外出,孩子要跟着。妻子哄孩子在家玩,等她回来,就把家里的猪
宰了吃。谁知,当她回来时,发现曾子真的杀了家里的一头猪。妻子很生
气地说:“我是骗孩子的,你怎么真给杀了?”曾子答道:“我们不能欺
骗孩子。孩子年纪小,还不懂事,什么都会向别人学。如果你今天骗了孩
子,明天孩子也会学着骗你,甚至去骗别人。你今天言行不一,以后孩子
也就会不再信任你,同样言行不一、”
从稚嫩的年龄开始,看着“奇闻怪事”,听着人们对社会的质疑,孩
子是这样长大的。不管课本怎么写,教师怎么教,如果整个社会给孩子看
到的是为了利益争夺的病态,互相的不信任,严重颠覆孩子的信念,谁能
要求孩子的品德高尚,高尚的道德观念从哪开始呢?在一个物质、金钱至
上,信任受到质疑的社会里,教师要怎么教导学生的品德呢?
周国平在北京大学做过一篇演讲,题目叫《中国人缺少什么》。他认
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严重弱点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时至今天
中国人缺少的不是物质文明,而是精神文明,即真正的灵魂生活和广义的
宗教精神,所以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自律。飞奔在致富的道路上,我们成
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迫切地需要健全法制,规范道德行为,加强精
神文明的建设。我们要从物质主义、享受主义的思想中解脱出来,更多关
注人文精神,有精神的追求,精神的关怀,提升公民的精神层次,构建幸
福的社会。
德育的弱化忽视,势必带来十分尴尬的结果,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只不过算是个小小的序幕而已。因此,我们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
的合作,共同努力,连贯而持续地做好下一代的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还校
园一片净土,为学生创造一片宁静的天空,共同构建和谐幸福的社会。
德育论文篇三
题目: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索
摘要:小学是每个人一生的第一步,心理学相关知识表明,小学时期
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整个人生的基础。小学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
拥有特殊地位,他们要认识到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
真分析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重
视养成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树立整体观念,强
调整体意识等途径积极进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做人是做学问的前提,德育工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小学是每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这一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为小学生们对人生
和世界的认知的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个无所不知
的人,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这决定了小学班主任的言行
对小学生有巨大影响。小学班主任应该重视德育工作,认真对小学生进行
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小学班主任要时时刻刻地牢记住这一点。目前,中国进入了各种矛盾突发
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小学班主
任必须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前提下,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扩展德育工
作的内涵、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真正地把德育工作做好。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书与育人工作相互脱节
目前,部分地区的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
看作可有可无的课程。部分学校将德育工作的教学任务分给了其他任课老
师。这样,学生很难获得专业的思想品德知识,很难讲德育方面的知识转
换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样学校的做法缺乏必要的监督,势必将影响学生
整体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势必将影响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没有弄清楚每个学生在思想观
念、家庭教育、生活环境、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没有针对不同学
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由于没有选择合适的德育方法和途
径,使得每位学生难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每位学生没有学
会收集与德育相关的资料的能力,也没有积极性参与相关的活动。
(三)部分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限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德育的认识水平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
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爱国、勤劳、诚信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在德、智、
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幼稚,需要班主任以身作
则,积极引导。但是目前,部分小学班主任还没有认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
重要性,在德育教学中采取机械讲授的教学形式,这样势必影响了德育教
学工作的效果。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对建
设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在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时间最长,交往最多,对
学生的影响最大。班主任的形象具有示范作用,他们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
生重要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
素质,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必须先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是学生最值得信
赖的老师。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更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树
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以自己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
言行潜移默化学生。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
任感。班主任通过学校的合唱比赛、运动会和日常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
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统一
到班集体的建设上来。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
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学班主任要精心策划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引导学生
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人。
小学班主任要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
相处的意识,塑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小学班主任,面临新
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小学
班主任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小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真正成为
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人。
(三)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意识
小学生性格的养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信息化时代的今
天,仅依靠小学班主任自己来完成德育教育是不可能的。小学班主任要紧
跟时代步伐,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班主
任在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要利用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小学班主任要保持和每位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家长就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
交流,共同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学校领导和班主任都要着眼于整体性的教育,依靠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共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品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加
强道德教育的同时,学校内部要形成统一的整体,树立整体观念,互相配
合、互相补充。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要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成长,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总之,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
逐步改善和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棵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浇灌,用心管理,
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努力。
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篇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道德信仰处于理想信
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
整合力的部分。因为道德信仰既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与价值依托,又是置于
人们内心世界的信息过滤器,它指导着人们对外部世界信息的接受与处理,
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选择。是人们理性信念体系的拱顶石。
一大学生道德信仰及其意义
当代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究其根源,乃是道德信仰缺失。因为
道德信仰是关乎到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道德理想人格的设定,
它表现为对高尚道德价值及道德终极目标的认同和服膺,并以此来范导我
们的行为。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涉及对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必须具有
对“人之为人”的超越性理想目标的价值想象,否则将消解道德的超越性
意义而仅仅沦为“被规训”的动物。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道德信仰对于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因为道德信仰危机必然引发道德危机,道德危机实质上是道德
信仰危机的必然反应。道德信仰一方面使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坚信不疑,
从而为社会或国家的秩序稳定和有序运作提供伦理价值和政治价值共识、
共享的价值基础;另一方面,它无疑又是个体价值和意义的有效保障。而
且,道德信仰具有价值整合功能,它能够反思个体价值追求的合理性,从
而担保了个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一致性。道德信仰包含着社会对道德
的理性推崇、寄托着现代人们对道德的终极关切及道德人的全部理想与情
感。道德信仰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战胜现实的不良
影响,养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做一个道德完善之人。因为我不仅要成为具
有独特个性之“我”,还要成为具有价值分享能力之“我们”的一员,承
担着重要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从个体性之“我”到社会性之“我们”
沟通的精神纽带只有通过道德信仰才可确立,舍此别无他途。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
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依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有相当的课程支撑,比如“两课”,但收效却令
人堪忧。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
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
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
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缺失。
当前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则是指大学生对既有道德价值信仰体系的怀
疑、动摇,乃至缺失的精神状态。其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精神危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价值成为了人们追求唯
一的目标,“它倾向于把丰富多彩的、有深刻的和有意义的生活空虚
化……没留下任何能够给生活以深刻而又强有力的目的感的东西;激情失
落了……生活中除了。可怜而又可鄙的舒适’,没有留下任何渴望。”这
种把精神价值世俗化的做法实际上是放逐了精神追求。信仰就是关乎人的
精神的,是人对生命生活的终极价值的思考,没有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就无
从谈信仰以及道德信仰了。这也突出地反映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即只注重
专业课或对于今后求职“有用”的课程的学习,而对于“无用”的人文科
学不再有热情。“两课”的学习也仅限于通过考试,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
怀和价值诉求则在大学生的视野之外。对于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以及生
活的意义问题缺乏必要的反思。
其二,价值观的冲突。随着传统社会价值的解构,市场经济催生的多
样性的追求,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各种互竞的价值观,特别是西方自由主
义的价值中立原则,冲击着价值秩序在大学生心灵中的生成。大学生把价
值观的问题完全主观化,相信“存在即是合理”。对于社会和网络中流行
的各种价值观念缺乏批判,善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对一些
庸俗的价值观不加反思地接受。而在生活中人际间的价值冲突面前无所适
从,同学间的小摩擦甚至演变成大冲突。
其三,情感冷漠。道德情感上的冷漠和麻木表现在人只关注一己之私
利,而忽略了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家庭中“唯我独尊”的意识带人大学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使个人的“小我”逐渐膨胀为衡量社会“大我”的基本圭臬,“个人权利
神圣不可侵犯”成为最根本的信条,这也使得大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的情感
能力以及对社会性价值的认同。对同学缺乏包容,对师长缺乏尊重,对弱
者缺乏关怀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这种情感的冷漠使得个人处于自己狭小
的封闭空间,从而缺乏走进他人,走向社会的决心和勇气。这实际上是
“对人性的否定,或者说是人性的堕落。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悬于世的生
命,而是融于他人于自身的关系性存在,是‘与他人共在’、‘为他人而
在’的”。
最后,对道德认同感降低和行为失范。人们不再认同和敬畏道德的善
举,甚至觉得道德就意味着“吃亏”、“傻”。如在大学生中出现对“黑
客”的崇拜,对投机取巧的推崇,而对讲原则的人贬低现象。论文作假、
考试舞弊等失范行为,只要不被发现,即可谓“聪明”之举。
总之,伴随着道德信仰的缺失,一部分大学生陷人道德人格分裂的深
渊,本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却犹如一盘散沙,找不到可以统摄整个生活
的核心精神。于是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找些许安慰,但随之而来的失落感、
孤独感和空虚感充斥着这些年轻的灵魂。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既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
因,又有当前高等教育中道德教育本身的弊病。
首先,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
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建立在现实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并
由这种社会经济生活决定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形态。市场经济作为现代社
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其运行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意义世界的价值信仰截然相
反。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市场经济内在特质和经济理性的过度膨胀,是现
代社会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市场经济的世俗性和功利性的内在特征,
使得社会主体以“经济人”的形式存在,其唯一的目的就是在市场自由竞
争中寻找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极容易诱发一些大学生的
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激发一些大学生的自私自利的思想
和贪得无厌的欲望,从而动摇大学生的道德信仰。
其次,政治化的道德信仰消解了道德的超越性本质。长期以来,政治
信仰与道德信仰混而不分,甚至以政治信仰取代道德信仰,特别在开放之
前特别明显。而政治信仰实又仰赖于领导者的个人意志,“这样,政党国
家就承担着社会伦理的正当性的证据负担。一旦党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社会伦理秩序就会出现失序。近10年来的情形正是:政党对其意识形态
的修改和改善,使由政党国家负担的社会伦理的证据资源出现亏空。”政
治激情的消退连带着信仰本身的消解。而当代大学生就是生活在“去政治
化信仰”后遗症当中。
再次,社会的转型。随着经济、政治的推进,社会层面也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社会不公平问题愈来愈严重,德福不一致削弱了人们对道德的想
象。而且原本承担社会教化的伦理共同体被瓦解,正如麦金太尔所指出的,
由单子化的个体所组成的现代社会失去了整合社会认同的可能,“碎片化”
的社会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现代性后果。社会信仰得以确立的前提是其中一
特定社会或文化共同体成员的社会认同或价值认同,失去后者,前者就不
可能。市场经济“经济理性”的价值逻辑肆虐社会各个层面,使得我们的
社会成为一个市场社会。
最后,文化的娱乐化进一步消解了人的超越性价值追求。虽然网络社
会给予了当代人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但世俗趣味的高涨以及感官视觉的
享受放逐了人的价值追求。特别是当传统文化已经失落,而外来文化中的
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腐朽的观念被接受之后,让
人无法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原本严肃的价值冲突被娱乐心态所支解。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贵在道德信仰教育,通过道德信仰教育
确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追求美好的生活。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既
需要整个社会道德生态的环境的改善,也需要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的革
新。
本文发布于:2024-03-12 02:2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816521578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职班主任德育论文优秀4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职班主任德育论文优秀4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