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眺望)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
在今年暑假,我仔细研读了《陶行知教育箴言》。行知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对教
育的思考及实践要比同时代人走得更深更远。这本书全部是陶行知老先生用心血凝聚成的智慧结晶。里
面的箴言,句句珠玑,在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读陶先生的著作,理解陶先生关于教育功能的有关论述,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功
能问题上加强理性自觉。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乡村教育与儿童教育的箴言中,陶先生提到:“教人要从
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所
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这
充分说明了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放在现在也是非常实用的。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我更加明白了自
己所肩负的责任。
“有志之士,起而创设幼稚园,以正童蒙,宁非当务之亟。”这是陶先生理论的重点。在陶先生看
来,在建设中国的幼稚园时,要力谋幼儿教育之适合国情,不采取狭义的国家主义。明白幼年的生活是
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
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继承者。儿童是创造产业的
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小孩所需要的不
是爱而是了解。”陶先生认为爱的教育容易捧,容易哄。溺爱是有害的,把小孩拉住使他们不能向前跑。
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如果你不肯了解孩子,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
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但是如果你把你的生命放在孩子的生命里,把你和
孩子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你就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陶先生多次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共和国万年大计等等。他是从立人、立国、改造生活、改
造社会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他说:“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
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不造林。他教人羡慕繁华,
看不起务农。他教人有荒田不知开垦,有荒山不知造林„„”在《乡村教育与儿童教育》中他说:“我们
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
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是非常强烈的。正如郭沫
若所说,他是一个“人民意志觉醒得比任何人都快而且彻底”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人民办教育,明确提
出。“生活教育要解放全人类”的理想.我们在生活中也同样需要这个一个理念:生活即教育。用心体会
和感悟生活,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懂得如何更好的生活。
在陶先生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
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
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
教育、死学校、死书本。“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
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
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
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一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
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愈管愈难管了。”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
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作为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
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
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学习了陶先生的这本书,就要像先生说的那样:“不但小孩要精神粮食才能长进,而且教师也要有
精神粮食才能留得住。”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教自己,使自己永远明白“为教而学”。“为教而学”
本文发布于:2024-03-12 01:0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76631282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修改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陶行知教育箴言》读后感[修改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