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雪球吧)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摘要: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强调知中有行,行
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方法是“教学做合
一”,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做是教和学的中心。
“知行合一”与“教学做合一”都强调做,即行,“教学做合一”是“知行合一”在
教育上的应用和发展。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在对“知行合一”的批判中继承和发展
而来的。
关键词:知行合一 陶行知 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
的改革,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
贵的精神财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
用。《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部主任、全国教师用书发行协作理事长张圣华先生在为《陶
行知教育名篇》写序时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1]
然而遗憾的是,今天中国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只知道陶行知先生其人,而不知道陶行知先
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他们看来,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显得更容易一些。而“知行合一”就
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钥匙,认识了“知行合一”就可以进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
育理论世界。
第 1 页 共 6 页
一、“知行合一”由王阳明首次提出
大凡讨论知行关系,想要建立知行观的人必有一个动机,那便是“行”。“行”是
“知”的归宿。陶行知先生研究“知行合一”,创立生活教育理论,他是想为中国的教育
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朱熹提倡的“知先行后”,其也强调“行”。只可惜,朱熹所推崇
的认知方式——“格物”,禁锢了人们的手脚,使人不能行动。按照此法去实践的人终日
只在书本上遨游,以至于终身不能行动。
明代中叶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
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
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能行,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亦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
一,正是对病的药”[2] 。王阳明先生认为造成知而不行的原因是知行分离的认知方式。
“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
行,故而又牵制缠绕于言语之间,愈失而愈远矣。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
处即是行。足下但以此细思之,当自见,无徒为此纷纷也”[3]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
一”其实就是一种知行互动的认知方式,是致良知的手段。其目的是获得真知去指导行动
而后又获得真知,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对中国思想理论的独特贡献,然而它始终
只在致良知的阶段,他所说的“知”、“行”统一于人的内心活动,这虽然有利于道德修
养,但也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还不够彻底。
二、“知行合一”指引陶行知走上教育之路
第 2 页 共 6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12 01:02: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765452547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