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杨村小世界)
龙源期刊网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80后一代的
成长小说
作者:姚李敏 白晨
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5期
内容摘要:网络小说家桐华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中以第一人称展现着少女罗琦琦
的成长历程,以上个世纪90年代的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一个人的成长表现80后一代人的成
长,以一群人的成长反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关键词: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成长小说 桐华
在网络作家桐华①的众多作品中,《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不是其最知名的作品(如
《步步惊心》),也不是其争议最大的作品(如《大漠谣》),但一定是她好评度、官方认可
度最高、风评最一致的一部作品。此书2009年开始更新,在晋江文学网中拥有117,607,
088个积分,2496篇书评,5378份收藏,并于2010年和2013年分别由江苏文艺和湖南文艺出
版社相继出版。与此同时,作品曾获多家主流媒体的认可,在2013年获得“新浪中国好书榜年
度微博最赞图书”奖,2014年位列上海市中小学生“绿色悦读”十周年“六一”荐书榜单。传统文
坛作家王蒙、毕飞宇、苏童也曾给予此书认可,如苏童所言;“桐华细腻、敏感,这使得她将
上世纪90年代的时代变迁和少年成长写得生动且深刻,难能可贵。”
作为一本网络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为何会收赞满钵?从主人公罗琦琦的成长
中我们能看到些些什么?36万字的篇幅在网络小说中并显眼,但是在题材、意蕴上它却显得
独树一帜,阅读过后不禁让人对成长、家庭、社会变迁甚至人性进行思考。
因为桐华被贯以“网络言情小说家”的称号,所以其笔下的所有作品都被烙上“言情”两个
字,因此《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归类颇为模糊,处于青春文学、言情文学、怀旧文学、
成长励志文学的边界之间,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这对作者创作来说并无大碍,因为作者
只是“讲我想所想讲的故事”,但只有将一部作品放置在同类文学作品的“货架”上它才更具可比
性,并在“同”与“异”中突显其特性。
《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归于哪一类文学作品?这无疑是属于“改革开放”后80后一代
的成长小说。刘半九曾这样谈及成长小说,“‘教育小说’往往是以一个所谓‘白纸状态’
(tabularasa)的青少年为主人公,通过他的毫不离奇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一生与其他人相处和
交往的社会经历,通过他的思想感情在社会熔炉中的磨练、变化和发展,描写他的智力、道德
和精神的成熟过程、他的整个世界观的形成过程。”[1]而在本书中作者以主人公罗琦琦从幼儿
成长至高中毕业的少年为线索,讲述了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中,一位普通小女孩如何通过学校以
及非学校教育成长为一名清华学生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小学时候的罗琦琦在看似乖张孤僻,桀骜不驯的性格之下其实隐藏着一颗脆弱又孤独的
心。在学校,她是老师眼中又呆又傻的差生,在家中,因为妹妹的存在,罗琦琦总是被忽视的
一个人。小学就像是人生的第一、二颗扣子,打下了人生的根基,自卑、孤独的性格自此伴随
着罗琦琦。初中起,因为受到同样具有个性的语文老师曾红的赏识,罗琦琦渐渐具备了演讲、
辩论的口才,再也不是在人前畏葸不前的小女生了。成绩在努力下渐渐有了起色,她也不再那
么孤独自卑,渐渐地成为可以台下组织、台上表演节目的人。而从进入高中的那一天起,她就
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她可以每天在下自习回家的路上仔细思考
一道物理题,坚持每天早起背一篇英语,会总结每门课的利弊得失,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法。在对学习孜孜不倦的同时,她也早恋,在别人眼中看似不务正业,其实她只是找到了属于
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一直默默坚持。最终凭借勤奋和天分位列年级第一的罗
琦琦,自然而然的上了清华。
从小到大罗琦琦改变了许多,她不再自卑,迎面走过来她透露着自信的气息;她不再孤
独,高老师、陈劲、沈远哲、杨军是她的良师益友;她的成绩渐渐变成年级最好;而许小波、
张骏,两个曾在她生活中最重要的男生渐渐消失……她改变了许多,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是
思想还是行动,在周围环境的不断教育下她渐渐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变成了一个骄人的青少
年。与此同时一些东西也从未改变,比如对各类图书她来者不拒;脸皮极厚,完全不在乎别人
的看法;为人仗义执言,敢做敢当,但是内心又潜藏着淡淡的不自信和对人的不信任。
成长小说与人物传记不同,除却是否具有“虚构性”这一点,成长小说引人瞩目的一点是它
不相信一个被人们称作“命运”的东西,不相信人的方向早已被确定,也正因如此,作品中的主
人公才有成长的余地与条件,才有不断向上的潜力。于是,在主人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可
以看到一些抗争的、爆发的、向上的力量。正如书中的罗琦琦,她是一个充满爆发力的人物,
没有容貌,没有财富,没有家室,这都没关系,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头脑和勤奋,她相信自己可
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自己的人生。罗琦琦在谈及学习、高考和未来时所言,“在我小的时
候,当我想起未来,我很迷茫。很没自信,我不知道我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的人生会怎么
样,现在,我仍然困惑,但是,我不害怕未来,因为只要我努力,我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可
以变成自己想要变成的人。”(292页)同样,在谈及最终分散的初恋时,作者总结性地引用
了一句英文,“Men heap together the mistakes of their lives and create a monster they call destiny.”
(人们将生命中的错误聚集到一起,创造出一个叫作命运的恶魔。)(292页)我们看着罗琦
琦是怎么从一名老师讨厌的差生变成一名考到清华的女生,怎样在家中不受重视到成为家中的
骄傲,看她怎样战胜一件一件学习、情感的挫折与烦恼,在她的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成长,感
受到的是正能量。
于此同时,我们总将主人公罗琦琦与作者桐华相连。正如中外成长题材的小说一样,作品
中的主人公与作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相似的关系。不论是巴金和觉新、杨沫和林道静还是高尔基
和阿廖沙。可以说,罗琦琦就是作者本人,罗琦琦的成长历程就是作者的成长历程,她们共同
的家乡是陕西;她们同样学习优异——桐华以陕西省理科第九名的成绩成为北大的学生,罗琦
琦以全省理科第五考上了清华;两人最终毕业后都去了美国工作;她们都从小热爱文学,文笔
极好……虽然说这只是一种化影而非绝对的等同。但当主人公身上含有作者的身影时,作者对
龙源期刊网
待文本的创作态度必将不同,在此作者本着一种更为真挚的情感和对青春反思的态度来讲述和
她相似的少女罗琦琦的成长经历。粉丝读者们在看到桐华今日的成就与昨日的蜕变时,每个想
要前进的少男少女心中都会泛起波澜。
千千万万的读者爱着罗琦琦,因为罗琦琦就是他们,桐华不仅仅描写着自己的成长故事,
也描写着同她一样的80、90后一代人成长的故事。即使90后和80后的生活背景已有区别,
但是改革开放后万千少男少女的成长历程、形形色色相陪伴成长的人物、欢乐与悲伤、胜利与
失败总是那么的相似,让人在读作品时不由自主将自身带入,那些痛苦与欢乐总是引人遐想。
不由分说打骂学生缺乏师德的老师、类似天才的同班同学、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女生、认真上进
的学霸,谁的成长身边没有听过或见过类似的几个人呢?同时,我们的成长中也充斥着书中的
这些情节,年轻老师和同学掷气,甚至体罚学生;学生因为和老师赌气不由自主地讨厌他教的
那门课,结果导致成绩下滑;有些学霸看似不学习但成绩却好的出奇,老师总是下意识地喜欢
好学生,爸妈总是要让姐姐让着妹妹……甚至连因为早恋被叫家长,老师的劝词都是一样的。
所有这些当以第一人称表现出来时,俗套变成了回忆和感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些细碎的事
情,但正如作者所言,孩子们的世界就是由这些细小的事情堆积起来的。
2010年,此书首次出版,年龄最大的80后正满30,年龄最大的90后正好20岁。它是一
部不折不扣青春小说,在青春文学的浪潮中80后总是含泪回望过去,这样一本令他们感动不
已的作品,是他们对于往昔的纪念。而对于95后和00后来说,这样一本“前车之鉴”的作品,
是他们向前的法宝。在“微博”、“知乎”和“豆瓣”等网站上都有类似“《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学习方法”的总结贴。身教大于言传,罗琦琦从一名孤僻的差生成长为励志向前的第一名,正
是当下众多如罗琦琦一样的少男少女的榜样与楷模,这恐怕也是家长和学校向中学生推荐此书
的重要原因。她对待友情、亲情甚至爱情的态度对如今正值少年的人具有借鉴意义,就这样罗
琦琦的成长又带动着一批人成长。在“知乎”中一条有77条赞的回复,如是说“有青涩懵懂的情
谊,处理同学关系之间的苦恼,在学习上的拼搏奋斗。很幸运,那时初中就看到了这本书。它
教会了我坚持。”[2]从以这样的视角,成长小说的印记更重,因为成长小说具有一项很重要的
作用——在讲述具有代表性主人公成长历程的同时必定要激励着一代人的成长。将二者合起
来。这部作品不免成为了青春成长小说,在对青春的回忆中,讲述了以罗琦琦为代表的一代人
的成长。
在这样一代人的成长中其实伴随着一个时代的成长,尤其当社会处在一种交替的变革中
时,成长的印记就更为明显。作者所表现的时代变革,实际上是作为主人公罗琦琦成长的背景
体现出来的,一个个细节都是时代的缩影。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是罗琦琦“社会上”的朋友开的
店铺,这些店铺是罗琦琦从小逃避家庭和学校的地方,店铺由游戏厅变成了卡拉OK,由卡拉
OK变成“在水一方”歌舞厅,多年后等到罗琦琦故地重游,最终变成了“在水一方”书店。从这
一个小的侧面,我们看到了社会潮流的流向和社会心态的转变。然而最可以代表这个时代的正
是“80后”本身,他们是特殊的一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是具有个体成长意义的第一代。
中国人自古以来受宗法制的影响,生活在家族中,直至近代虽然有过一系列的革新运动,
但即使是思想先进的青年终究是无法脱离家族的束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革”开始,家族
龙源期刊网
的作用日渐变小,但人们开始活在集体、“主义”和单位里,人总归不是具有个体意义的人。然
而直至80年代“改革开放”、90年代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人渐渐成为了具有鲜明个体意义的
人。人们开始具有成为独立且与众不同个体的自由,也承担自身个性发展的责任。此部作品讲
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代的成长历程,具有个体意义的人在各种诱惑、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事物中是
如何长大成才的。
在讲述罗琦琦等人求学历程时,整部作品似乎被划分成了两个层面,一个是正常的学校学
生层面,在这个层面的学生是最正经、最正常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只用关注学习,两点一线
的游走在学校和家庭,如他高中的好友杨军、林依然等;而另一个层面的学生就是我们所称的
“没一点学生样子”的学生,他们是在“道上”混的人,认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有着自己的
“头儿”,经常出入那个年代流行的游戏厅、歌舞厅,他们打架闹事甚至和公安局打着交道,比
如罗琦琦的好友乌贼、许小波等。但还有许多,是如同罗琦琦一般的游走在这两个层面之间的
人。人们区分这两个层面学生时往往用学习成绩作为标准,殊不知有一些学生成绩很好却仍然
不属于第一个层面的“好学生”。
罗琦琦是其中的代表,她在小学还是个老师眼中的差生时,就认识了她在社会上的朋友,
经常出入游戏厅,幸运的是这些朋友都待她极好,她最喜欢的事情是坐在她朋友们的游戏厅里
看各种“闲书”,躲避着看不起她的学校和眼中只有妹妹的父母。她也打架、也唱歌、也跳舞,
极具“社会”习气;但也看书,也努力,也学习。在这里认识的许小波是她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好
友。她的成绩越来越好,但是与他们的往来并没有中断,因此罗琦琦永远也不承认自己是一个
“好学生”。她就在这两个层面游走,直至她在社会上的朋友许小波看清了她未来的路已和他们
不同时,毅然决然和罗琦琦绝交了,终于,罗琦琦回归到了最正常的学生层面。罗琦琦的初恋
好友张骏也是如此,初中时和一堆小混混混在一起,是别人口中的“小骏哥”,然而自高中起,
在他决定成为最正常的高中生时,他对以前绝口不提。而罗琦琦最好的朋友葛晓菲本绝对属于
第一个层面的好学生,但却一失足成千古恨,在堕胎的消息传到学校后她一个人永远离开了再
也不能接纳她的家乡。
为什么要讲述第二个层面学生的故事?这些非主流的故事并不受官方大众的喜爱,除却增
加戏剧性的需要这其实就是他们这一代孩子的成长历程,是他们的生存现状,直面着各式各样
来自社会的诱惑。在这个最好的社会、最坏的社会,他们将自身的成长与社会关联,张骏在社
会上最嚣张跋扈的时候就是80年代以来黑道小混混最猖獗的时候,而他“弃恶从善”的时候就
是90年代社会的“严打”阶段。在这个纷纭复杂的社会中,他们的成长才最具有意义,如此的
成长成才之路,在透漏着戏剧性时也透漏着真实与残酷性。
从这里我们发现了这个时代的不同,他们不同于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家》中觉新、觉民的
一代的成长,也不同于“九一八”事变以来《青春之歌》中学生革命者林道静的一代的成长,自
然也与《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少安的一代相去甚远,但是这就是属于他们80后一代的成长
历程。这也是网络文学的一项重要意义——在最活跃的网络世界里,我们总可以找到和自己生
活、经历和思想上最近的文学,他们或许不如百年经典更为经典,但是在它们轻松的文字中我
们却总可以摸到这个时代的脉搏,轻易地在这种最近距离的接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指引。这样
龙源期刊网
的指引也许不高大全,但却总可以切中要害。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和自己一样年轻和
充满生机的网络文学。
桐华赋予这本小说的意义有三个维度,给予自己——最轰轰烈烈、最饱含真性情与不易的
年少时光以一个综述性的交代;给予往后千千万万不同年代但总是类似少年们,以过来人最坦
诚的分享和最中肯的建议;给予社会,反观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变迁演绎,在孩子成长的过
程中,社会扮演的重要角色。
文中桐华她虽然以第一人称记述着成长,但是言辞间都有着超越文本中自身年龄的成熟
感。在这种成熟感中,作者实则是站在一个高点回望过去,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在其中意含褒
贬。
首先从文章的记叙格式来看,小说的章节分为小节,在每一章节和小节下都会有一段用仿
宋小字标示出来的,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话语。但这些话语不是主人公当下的第一人称独白,
更像是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时的一种反观表态。上部的第6章——“与文艺有关”,讲述了作者学
习跳舞和练习绘画的经历。第一小节“我的第一支舞”讲述了爸爸在教妹妹跳舞的时候下意识地
又忽视了罗琦琦,而与此同时罗琦琦的好朋友许小波为了奖励她在期末取得好成绩可以进入快
班,决定在舞厅教罗琦琦跳舞的故事。作者附语说道,“古代,少女十四岁时,父亲会为她举
行笄礼,意味她已长大成人;在西方,女儿的婚礼上,父亲会握着女儿的手,陪她走完少女时
代的最后一程。父亲,是女子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男人。”就是这么一个在女孩子人生中重要
的男人,却是总是忽视罗琦琦,不理解罗琦琦,这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难以忍受的,但却
又是从小习惯了的事实,读来不禁让人欷歔。
当描述一个人成长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他所处的小环境。这是一部怀旧作品,但是
过往的岁月不仅是用来怀念的,更是用来反思的,作者从主人公及其他配角身上展现着学校及
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作品中那些对家庭背景有交代角色中,我们发现每一个角色背后都
由一个暗藏不幸的家庭,且原因不尽相同,而那些没有提及家庭背景的角色,无疑背后都有一
个相对美满的家。正是应验了那句话,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
不幸。这部作品,无疑是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以各个角色为切入点,对那些不负责任家庭在
控诉,对没有师德老师在检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些处于阳光地带和处于社会灰色
地带之间的学生,往往是家庭将他们推向了社会,正如小说中的三大主角罗琦琦、张骏和许小
波。罗琦琦从小因为妹妹的出生被送到外公家长大,直到上学年龄才没接回家,回到家的罗琦
琦和父母并没有感情,不仅如此,明显更加偏爱妹妹的父母让罗琦琦倍感冷落孤独,她的爸爸
妈妈不是不爱罗琦琦,他们也会为罗琦琦的失踪而着急上火,但是在对待姐妹关系中却教育的
很失败。张骏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在外人眼中的张骏有四个姐姐和父母的疼爱,身上名牌加
持,是不务正业的公子哥,但事实其实是奶奶因为妈妈不能生男孩执意让其父母离婚,直到妈
妈生下了张骏,因此他的四个姐姐对张骏有难言的恨意,总是不能善待他。自小妈妈在大姐身
边生活,爸爸外出打工,奶奶去世后家里唯一只有一个阿姨陪伴他。罗琦琦和张骏是相似的,
龙源期刊网
在家中得不到温暖,性格上孤傲冷峻,反叛乖张,因此提早走入了社会。然而,够幸运的是,
他们都有着超强的自控力,可以在诱惑面前悬崖勒马。
与叛逆的上一类不同,另一类孩子在痛苦的家庭环境中是隐忍不敢出声的,他们只能通过
自己的成绩获得家长的认可。关荷是其中的代表,在外人看来她是美丽、懂事的公主,有超乎
同龄人的稳重和圆滑,其实她的背后是一个重组的家庭,爸爸的早逝让妈妈为了抚养她只能再
婚。穿姐姐剩下的衣服,讨好继父和姐姐是常态,因此她不能辜负母亲的希望,不能有任何属
于孩子的脾气。罗琦琦曾这样评价关荷,“我一直觉得自己早熟,可我的早熟带着偏激、叛逆
和邪恶,而她的早熟,却带着人生的隐忍、包容和智慧。”(210页)罗琦琦最好的朋友葛晓
菲从小和罗琦琦一样不爱回家,只是因为葛晓菲的爸爸经常家暴,一幕幕可怕的画面给幼小的
带来了伤害,在大大咧咧、开心阳光的背后,隐藏的是难以言表的痛苦。家庭于他们而言不是
港湾,而是鞭策他们带刺的长鞭,他们靠着自身的智慧来化解家庭对他们带来的痛苦,与此同
时在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时需要超强的定力和毅力,这是十分不易和难得的。
作者同样反思了在人生道路上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的老师。作者以较多的笔墨写出
来小学赵老师对于罗琦琦的伤害,将师德与教育方法问题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作者的附语,
“因为意识到老师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尊敬老师早已上
升为道德标准,却忘记了,正因为老师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老师其实也应尊重孩子。有了
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才能有对个体生命的正确引导。”(77页)作品中有对小学赵老师的贬
斥,也有对初中英语老师“聚宝盆”的厌烦,但是更有对在认可,鼓励,栽培她的高老师、曾红
老师的尊重与喜爱。这些老师是他们重获人生温暖的源泉,是他们的启蒙者,是他最感激的
人。一位好的老师的教导,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如果不是小学高老师的引导,罗琦琦绝
不会成为今天的罗琦琦。到了高中,她的成绩在高中已经十分拔尖,总归再难见到刻薄无师德
的老师了。但因为有过作差生的经验,罗琦琦每每评价一位老师时总会与老师保持一些距离,
说出所有老师的通病——明显喜欢好学生,一碗水端平是不可能的事情。虽说这无可厚非,但
是那些对所谓“差生”也可以发现他们的优点,给予他们关怀的老师,这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有的学者认为从通俗文学的角度看,网络文学是一种建立在“快感”机制上的文学,不为看
清这个世界,是清醒的自我麻痹者的逃脱。[3]但是桐华的此部作品却非如此,它和严肃文学
一样,揭示着这个社会的痛处,以揪起人们的注意。
因为以孩子成长的视角观察世界,桐华在理解孩子本性和人性时,表现的颇为独特。整部
作品随着主角罗琦琦的长大,世界的色调是逐渐明亮起来的,但是在罗琦琦小学乃至初中的时
光,总体来说是蒙着一层灰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表现出了孩子世界的残酷。孩子的阴暗面只
有孩子才能理解,大人往往下意识的给予了孩子世界一些滤镜,以一个俯视者的心态无视了许
多。在大人眼中,孩子的事情只是一些琐事,但琐事是孩子世界的组成部分。作者以一个孩子
的视角,看到了那些往往被大人一笑置之的场面与影响。
小学时,罗琦琦被赵老师污蔑为偷钢笔的小偷、抄作业的坏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侮辱罗
琦琦,全班却没有一个人同情罗琦琦,反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停地嘲笑罗琦琦是“三只
龙源期刊网
手”,上学对罗琦琦来说变成了一件恐怖的事情。如果说性本善,孩子为何最初表现出的不是
同情?同学对罗琦琦的态度桐华将其比喻为小孩虐杀小动物,“他们能把小鸟活活玩死。人的
本性中隐含着兽性。”(20页)在初中,罗琦琦和另外三名女生组成了班级中最拉风的组合,
然而这个组合最喜欢干的事情除了嘲笑别的女生就是内斗。为了抵抗和林岚竞选当班长的胖女
生,四个人想尽办法嘲笑她、侮辱她,让她在众人面前无法抬头,正如桐华所言“我们虽然是
孩子,心眼和斗争的方式也许不如成人世界残酷,可结果的残酷不亚于成人世界。”(87页)
桐华通过孩子的眼睛,评价那些被大人遗忘和小看的事情,从这些小的事情反观人的本性。
然而对于孩子人性最为深刻的一段讨论在于罗琦琦和她的好友关荷匪夷所思的关系。关荷
是罗琦琦的榜样、朋友、同桌,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但又是敌人、她讨厌的对象、她十分
嫉妒的人。从小罗琦琦便认为关荷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生,她一心要超越她,为此她苦练口
才,学习了关荷唯一不会的才艺——绘画,拼命学习。在得知还是无法匹敌关荷时感受到深深
的自卑,一看到关荷和自己喜欢的男生张骏说话,就心里所有的调料瓶被打翻。而与此同时,
关荷对罗琦琦甚好,两人关系一直不错,她们一起分享秘密,表演节目,交流经验。直到高
中,随着罗琦琦的成绩越来越好,她们开始疏远和陌生,但罗琦琦认为她们总归是好友,她一
面为自己的刻薄难受,一面又很是嫉妒关荷。
在高考结束后,关荷给罗琦琦写了一封信,她告诉了罗琦琦她的嫉妒与厌烦,并且告诉罗
琦琦这些不好的情绪让她对罗琦琦做了许多不光彩的事情,最后她写道,她不求罗琦琦的原
谅。当时的罗琦琦并不明白一个少女忏悔又骄傲的心,二人多年再未联系,直到她故地重游,
再想起一切的时候,决定一定要再次联系上关荷。在这一段长长的、复杂的友谊中,我们或许
可以看到一个叫“人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敢怒而不敢言的、似朋友又似敌人的秘密情感。桐华
窥探着人最初的本性,反对“性本善”的观点,不是给予人一种消极的情绪观点,而是通过人本
性的观察,反观教育在人成长中的作用。
就是在这一部网络小说、青春小说、成长小说中,我们似乎在作者的用心下发现了一些东
西,无论是80、90后一代的成长、社会的变迁,还是是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孩子是未来、是
希望,桐华教我们怎么抓住“希望”、培养“希望”。
参考文献
[1][瑞士]凯勒(田德望译).绿衣亨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Online]Available: https:// hu. com/question/22812210/answer/282830 25,“知
乎”.
[3]邵燕君.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M].湖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4-54.
注 释
龙源期刊网
①网络作家桐华于2005年起在晋江文学城网站开始连载小说,在晋江设有专栏“桐华
居”,截至2017年其出版的文学作品已有10部,于网络文学界有青春言情“四小天后”之“燃情
小天后”的美誉。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本文发布于:2024-03-12 00:5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759242829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80后一代的成长小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80后一代的成长小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