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三峡风光)
论数字影像的后现代性
这是一个影像的世界,不管我们是打开电视,还是启动电脑,
不管我们是走进影院,还是顿足广场,又或者只是乘坐电梯、地
铁,甚至只是从口袋中掏出手机,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的影像即刻
就呈现于眼前,使人不禁眼花缭乱。而这些影像的生产传播,大
都需要依赖一系列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影像技术。仔细对
照文化转型的表现与影像形式的进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存在一
种对位发展的关系。甚至可以认为每一种新的影像形式的出现,
总会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那么数字影像所具有的虚拟性、
交互性、数字化、简易化、普遍化等特性,也正印证着意义消解,
中心离散,主体隐退的后现代特征。
一、意义消解的数字影像
后现代性是诞生在现代性的基础之上,是对现代性的反思、
批判和超越。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性迷恋的是基础、权威、统
一,“现代主义想要表现的是‘绝对’,最终的真理”。后现代对现代
的反叛首先必然出现在对绝对、权威、真理和基础的解构上。
对于数字影像来说,一方面依赖计算机技术和影像技术的发
展,图像技术(CG)愈来愈先进,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出越
来越复杂的影像。这些影像不但包括仿照人类真实生活图景的影
像,还包括很多人类自我想象的画面,使影像语言空前丰富。丰
富的影像语言带给观影者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而这种震撼显然
是一种感性的,来自感官刺激的震撼,而非内在的理性的思索。
这种倾向在电影工业中尤为明显,各种视觉“大片”争相上演,观
众亦期待在电影院看到更多惊心动魄的画面。当亿万观众在为
《阿凡达》惊呼时,毫无疑问,这种追求视觉刺激的“奇观电影”
已经取得了胜利。显而易见,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不是后现代
影像所追求的,来自身体的、感官的、感性的刺激才是后现代理
念真正的存在。后现代社会里的数字影像只打算利用视听刺激带
给观众一种自我的,私密的或者身体的个人体验,至于影像的深
层意涵,则渐被眼花缭乱的画面淡化乃至消解。
如果说画面对意义的消解还只存在与个别影像内部某些部
分,那么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恶搞视频则处于集体狂欢的局面。自
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各种恶搞层出不穷,恶搞对象从
红色经典到流行影视,任一具有一定关注度的影像或事件都可能
遭受这种解构。那些出自“大师”之手,具有重大意义价值的电影
或电视,在数字技术的剪辑拼凑之后,原本之意已荡然无存,只
剩下引来网友莞尔一笑的拼接镜头。“也许恶搞者的初衷只是表
达一种个体的‘解读’行为,而他们采取的策略却是标准的后现代
‘解构’——将作品的能指和所指撕裂,从而瓦解其中所蕴含的深
度模式。它往往以戏谑、搞笑的方式让人们开怀一乐,并给被批
判者一种尴尬。”这种“恶搞”最终又被某些电影或电视等传统影像
所借鉴,比如《大电影》与《武林外传》等。后现代最具有代表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23:3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715431577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数字影像的后现代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数字影像的后现代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