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成就与诗境遗产

更新时间:2024-03-11 21:47:2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蒲公英宝宝)

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成就与诗境遗产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摘要: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成就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和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

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对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从

1982 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至今,经过改革开放後20多年的努力,我国风

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风景名胜区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国现已建立各级风景

名胜区677处,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 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80处,基本形成了

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系;另还有市、县级风景名胜区48处;全国风景名胜区

总面积近11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13% 。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泰

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等19处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或世

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还有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等30个单位被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

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遗产。风景名胜区集中了我国

一大批最为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并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资源行业,

2001年风景名胜区年接待游人量约9.88亿人次,比10年前增加了6倍,各地以风景名

胜区为载体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36亿元的风景名胜区门票年收入拉

动了数百亿元的旅游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增强了

综合国力 。

关 键 词:风景名胜区;诗境;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法制化从1985年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开始,

确立了风景名胜区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管理风景

名胜区工作,在风景名胜事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及地方各级主管部门颁布的行政法规和政策,

形成了风景名胜区的法律体系基本构架,逐步形成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规划机制,基

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一大批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进入了国家保护

和管理的轨道,初步实现了风景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系统保护。到目前为止,颁布的相关法律

法规和行政政策等方面,由国家建设主管部门为主,已制定了《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办法》、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等。特别是2000年发布的《风景

名胜区规划规范》填补了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技术规范的空白。 风景名胜区范例的诗境遗

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把以“山水”为代称的大自然风景作为旅游观光和审美对象的国家,很早

就开启了山水风景审美以及相应的宗教与文化活动等,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风景诗境遗产,成

为华夏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意境共识。试举以下数例说明。 峨眉天下秀 “大峨两山相对开,

小峨中峨迤逦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这首收录于清代《峨眉县志》的诗,道出了峨眉山风景区之审美诗境特色——“秀甲天

下”。峨眉山在成都平原西部平畴突起,巍峨秀丽,“秀”如其名,郡志说:“真如螓首蛾眉,

细而长美而艳”。被赋予“秀”之美誉,首见于晚唐大诗人元稹诗曰:“锦江滑腻峨眉秀” 。百

余年後,後蜀名僧贯休有诗道:“峨眉拥秀接崆峒” 。登山首见名胜为牛心岭下“清音阁”,

阁两旁各架一桥即著名的“双飞桥”,桥下激流撞击牛心石,清音淅淅,如琴如瑟,《峨眉山

志》十景诗云:“杰然高歌出清音,仿佛仙人下拂琴”。整个山中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

天”,它重岩迭翠,天光一线;深涧幽谷,古木参天;奇花铺径,水声潺潺;万壑飞流,雲

断桥连;峰回路转,别有洞天。仰望千嶂滴翠,灰白色的石壁夹缝里有苍松傲然横出;俯见

万顷朝霞映绿,百里晓雾泛紫。春季万物萌动,仙雀鸣唱,琴蛙奏弹;夏季百花争艳,灵猴

嬉戏,彩蝶翩翩;秋季姹紫嫣红,冬季银装素裹。最高峰为万佛顶,登顶极目,雲遮雾绕中

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成就与诗境遗产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见群峰屏峙,压地盖天,正所谓“万仞白雲端”、“三峨压岷右”。远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

屋山天际山连;东瞰百里平川,大渡河、青衣江气势莽莽,不愧明僧有诗赞:“盘空鸟道千

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其实,古往今来许多大诗人如唐陈子昂、李白、贾岛、岑参,宋

苏轼、陆游、黄山谷、范成大、冯时行,元黄镇成,明杨升庵、海瑞、方孝儒等都咏赞过峨

眉山,如唐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隋唐以後,峨眉山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

一,山上共有佛寺数十处,千年香火不衰,山因佛而著名,佛依山而益显。其中峨眉山第二

高峰金顶雲雾笼罩、雲海滚滚,有“雲海、日出、圣灯和佛光”四大奇观,尤其“圣灯”和“佛

光”为峨眉山所独有。无雲无月的夜晚,山坡上的星光点点、忽明忽暗,那就是“圣灯”,实

为矿石中释放出来的一种可燃性气体的神奇自燃现象;更神奇的是“佛光” ,类同彩虹,是

诸多自然条件合成的罕见现象。总之,峨眉山以独特的地质地貌和风光天象、悠久的佛教文

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而展现出景、佛、人复合意境神韵。

清代诗人谭钟岳曾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

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雲、圣积晚鐘”。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

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雲、接引飞虹、卧雲浮

舟、冷杉幽林”等,无不引人入胜,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珍贵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著名作家老舍在其《青蓉略记》里,就惊叹青城“青得出奇”,是一种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

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也正看中了青城山的碧绿清幽而在此修炼道

法,青城山遂成为道教名山。现有宫观38处,以建於隋代的天师洞为核心,形成包含建福

宫、上清宫、祖师殿等一组规模宏大、结构精美的建筑群。道家崇尚朴素自然,许多道观和

亭阁都深藏于枝繁叶茂之间,感觉格外幽深。有的建筑干脆树皮为瓦、竹枝为梁,取材于自

然而与四周的山林岩泉融为一体。青城後山名庵荟萃,古迹甚丰,这里沟谷幽深,山泉瀑布

在奇岩怪石间飞腾而下,加上峭壁上幽趣横生的栈道,其幽、险、雄、奇比前山尤胜。如今

登临青城山,步空翠之间,听松风之声,观书墨楹联,酌瀑泉甘露,真可谓濯肺腑之尘腻,

荡毛胄之污浊。在这里可以游则“平林日射青如黛,大野雲铺白似锦” ,留则“酷爱青城好山

色,终年不出白雲门”。更有那在崖壁上的一首古诗: “千里飞泉百道虹,雲梯九曲半嵌空;

幽谷迷人黄昏後,月移花影入潭中”,在这种诗境引领下,人们忘却了城市的尘土、人生的

喧嚣,于灵魂深处感悟着这无言山水的幽静空灵。华山天下险华山乃著名五岳之西岳,五行

属金,五色属白,十序属秋,整个华山在中国五行方位概念里居重要地位。它坐落于陕西华

阴县,北瞰黄河,南连秦岭,因其形“远而望之若华状” 章太炎考证“中华”、“华夏”之名源

于华山。《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载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

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华山巍

然雄峙,有主峰五个,分别为东峰“朝阳峰”、西峰“莲花峰”、南峰“落雁峰”、北峰“雲台峰”

和中峰“玉女峰”,还有36小峰。其中南峰最高,又与东峰和西峰形成三峰鼎峙,称“天外

三峰”。东、西峰之间有一池清水名“仰天池”,池旁题刻如“太华绝顶”、“高与天齐”、“袖拂

天星”等,妙点意境。东峰东面的石壁颜色黄白相间状如手掌,以此“华岳仙掌”成为古“关中

八景”之首。总体上华山山势既高,整体感也极强,峙立之态势有诗赞曰:“太华五千寻,重

岩合沓起;势飞白雲外,影倒黄河里” 。

“华山天下险”是对华山景观意境的高度概括。其山势峻峭,壁立千仞如削,自古以“险”

著称,而“自古华山一条路”更道出了它是“险”景之典型。“华山一条路”是指从“青柯坪”经“千

尺幢”、登北峰、再经“苍龙岭”唯一可达华山主体(中、东、西、南峰)的一条绝险之道。青

柯坪是登山路程之半与华山海拔高度之半,其下幽深峡谷,其上危崖绝壁,沿途几乎无路不

险,无险不路,有凌雲架设的“长空栈”、悬碉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翻身”,在峭壁悬崖上开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上天梯、苍龙岭”更

是惊险万分,有诗形容“百尺峡”:“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 。

实际上,由于华山太险,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西岳大典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

举行。直到唐代道教兴盛以後,栖身山上的道士们才在悬崖、深谷、山脊上开凿出羊肠小路,

安置简易链索、栈道,经过千百年来的改造、加固、延伸,才终于建成这条无比险绝的“华

山一条路”。历尽艰险,登上华山顶峰,则一股顶天立地豪迈之气升起,正如李白诗曰: “西

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又如北宋政治家寇准诗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华山一直是道教独占的名山,为 “第四洞天”,山顶上尚有老君洞、炼丹炉等胜迹,相传是

老耽隐居修道之处。全山上下现存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 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

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这些道观建筑,或建于山坡峭岩间、或架于悬崖之上、或

在峰顶,多利用险奇的地形。建筑尺度小巧,形象质朴自然。华山早在汉代杨宝、杨震,到

明清时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自隋唐以来,文人墨客咏

华山的歌咏、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而在华山诸多史话和民间传说

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萧引凤”等,事华

山丰富的自然与文化意境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黄山天下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说“登

黄山天下无山”,有道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黄山

有“黄山天下奇”之美誉,乃是一座八百里内雲海缭绕之的一片“峰海奇山”。

在经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冰川洗礼和自然风化,黄山形成了“有泰山之雄、

华山之险、峨嵋之秀”的集名山大成之奇景,以其“山无定势、石无定形、松无定相”的神奇

之美及长期积淀的文化价值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古人

以“矫激离奇,不可思议”来形容黄山,明代徐霞客以“生平奇览,有奇若此,步步生奇”来描

绘黄山。黄山立体、流动、变幻无穷的自然景象,如四季转换、日月升落、气 候替变、植

物枯荣、山泉干泻等,瞬息万变的形态、光影和色彩,“奇”在一种不同寻常的美,吸引和激

发了历代诗人、画家的审美情思与创作灵感,从盛唐到晚清留下文章数百篇、诗词2万余

首;明末清初,黄山更孕育了深刻改变中国山水画面貌的著名画派“黄山画派”,其明快秀丽

的构图和清高悲壮的风格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山水画,贡献出一位又一位山水画大师;当

代又出现多姿多彩的黄山摄影;另外,历史还留下了近百座古建筑、200多处摩崖石刻、5

万多米的古“蹬道”等,形成独特的黄山文化展,现出永恒的黄山意境。黄山之奇首先在于“绝

峰”。黄山绝峰一绝在“高”,主峰“莲花峰”与其山脚相对高差一千多米,显穿雲破雾之奇;

二绝在“陡”,谷深峰陡,景观险奇,如天都峰平均的坡度为70度,最陡的地方达到85度;

三绝为“多”,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7座,平空拔地,形成壮观的“峰海”;四绝是“姿态各异”,

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峰鼎足而立、互成对景,同时77峰如狮子峰、始信峰、丹霞

峰、仙桃峰、石笋峰等大小各异、错落有致。黄山之奇第二在于“怪石”。在冰冻和风化侵蚀

作用下,黄山怪石争崛、巧岩遍布,怪中见巧、怪中有妙,而巧妙得怪,最终怪得奇而奇得

美,犹如神工天成,形象生动,构成一幅幅绝妙的天然图画。黄山之奇第三在于“奇松”。全

山百年以上松以万计,最负盛名的迎客松已成黄山象徵。黄山松就是雲中龙,它虬枝矢矫,

向空壁立,足爪森森,鳞甲斑斑,一面把爪牙深深地插入岩石,同黄山峰石生死纠缠;一面

又翻崖破石,急欲挣脱峰石的羁绊,颇有风雷乍起而破壁而去之势。明代诗画家陈继儒道:

“十步一雲,五步一松,松埋雲上,雲掩松中”(图8.9)。黄山之奇第四在于“雲海”。“黄

山自古雲成海”,山高谷深,气温差大,加之雨量充沛,极易形成雲海。雲海神秘莫测,似

海非海,置身其中,犹如进入梦幻境地,飘飘欲仙。雲海少时如一缕青烟随风翻浮,多时又

值风平浪静,则一铺万顷,当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雲涛海面,色彩绚丽,幽谷险壑顿时淹

没,远处峰尖犹如孤岛;当大风吹起,雲海又如万马奔腾,波涛汹涌,置身崖边,观惊涛拍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岸,明人有诗曰:“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 。黄山之奇更在于“峰”、“石”、“松”、

“雲”的奇巧组合上。著名景观“梦笔生花”、 “仙人下棋”、“苏武牧羊”、“关公挡曹”、“人打

琴”、“姐妹放羊”等都是松、石、峰等综合奇观,它们交相生化,阴阳和合,相互衬托,高

低错落,而又和谐统一,共同编织黄山奇、伟、幻、险的诗意境界。

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成就与诗境遗产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21:47: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648421576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成就与诗境遗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成就与诗境遗产.pdf

标签:风景   名胜区   华山   黄山   国家   形成   意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