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统练语文试题(七)(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11 20:01:2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音乐书)

北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统练语文试题(七)(含答案

北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统练(七)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

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

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

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

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

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

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

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

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

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

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

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

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

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

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

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

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

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

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

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

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

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

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

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

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

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

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

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

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

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

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

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

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

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

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

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

“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

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

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

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

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

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

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

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

“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

之谈:“此好奇者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

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

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

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

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

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

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

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

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

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

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

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

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

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

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

是(2分)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

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

爱神之箭射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

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

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

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

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

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

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

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材料二:

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90多万人口和近90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

大县。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

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

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

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

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

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

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

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

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

(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 立足山区实际 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

田》)

材料三:

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

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

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

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

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

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

显身手——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

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

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

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

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

擎。

(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4日)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

量突破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B.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

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C.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

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D.从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65000万吨以上

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交通极其不便、产业发展路径缺失、开阔平坦的农田数量较少,

这些曾经是制约临朐县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B.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的工作侧重点

有所不同,前者着力解决地块零散的问题,后者着重改变村容村貌。

C.“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这是临朐县山区地形和耕地的特点,

安义县江下村“斗笠田”的地形地貌也呈现出这种特点。

D.村干部主动作为,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利用新技术推进农业

机械化,这是推动江下村农民持续增收、稳步脱贫的有效举措。

8.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

验,请概括说明。(6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

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

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

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

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

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

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

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

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

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

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

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

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

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

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

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1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

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

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

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

唯物主义思想。

1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13.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

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四、本大题共15小题,共57分。

诗歌阅读,共41分。

(一)阅读下面《红楼梦》中史湘云的两首诗歌,完成14-16题。(共

6分)

咏白海棠和韵(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

魂①。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

昏。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②,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

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

留。

【注】①倩女离魂,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出自《离魂记》。②俦,

同伴。

14.下列对《咏白海棠和韵(其一)》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2分)

A.首联突兀而来,说神仙降都门,种得蓝田玉,把初见海棠的惊喜

之情和盘托出。

B.颔联用神话传奇来表现白海棠,“自是”“非关”一正一反,凸显了白

海棠的神韵。

C.颈联采用了拟人手法,“捧出何方雪”“添来隔宿痕”写出了雪后白海

棠的姿态。

D.尾联既表现了诗人对白海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唯恐其孤独寂

寞的关切之情。

15.下列对《供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诗人弹琴饮酒,更喜同菊花为友;菊花立在案桌之上,点

缀清幽。

B.颔联:隔着座位闻到菊花散发的清幽香气;抛开书本观赏着菊花

的美丽。

C.颈联:菊花为诗人带来新的梦境;回忆起“圃冷斜阳”中的赏菊情

景。

D.尾联:诗人与菊花情趣相投,傲世独立;桃李不抵风霜,驻足于

春风中。

16.《咏白海棠》中“倩女离魂”,《供菊》中“三径”都运用了典故。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2分)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D.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曹雪芹《红楼梦》)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7-18题。(共4分)

题杜甫画像

王安石

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

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

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①。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后之游。

【注】:①雕锼:雕刻。

1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浩荡八极”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洪荒天地之中,事物丰富繁多。

B.“丑妍巨细”两句说杜甫的诗写尽了世间百态,不见斧凿痕迹。

C.“瘦妻僵前子仆后”一句详细描绘了诗人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遇。

D.“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化用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18.“青衫老更斥”一句中以“青衫”代指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

法的一项(2分)

A.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B.昔日青衫遇知己(欧阳修《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二首》)

C.尚忆青衫陪众隽(陆游《书怀》)

D.青衫昔作督邮时(刘克庄《挽黄岩赵郎中二首》

(三)题目类型:诗歌内容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6分)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

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

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

很远大。

20.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

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4分)

(四)题目类型: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及艺术形象鉴赏

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2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4分)

22.试析“燃”字的妙用。(3分)

(五)题目类型:诗歌内容、结构鉴赏

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24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

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

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

必报。

24.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

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5-27题。(共10分)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

谢朓【2】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3】。

白日丽飞甍【4】,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5】不变!

注释:【1】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京邑:指南朝齐都城建康,即

今南京市。【2】谢朓:南齐文学家。此诗作于他出任宣城太守途中。

【3】灞:水名,流经长安城东。诗人王粲作于汉末长安大乱时的《七

哀诗》中曾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之句。京县,西晋都城洛阳。

诗人潘岳《河阳诗》中曾有“引领望京室”之句。【4】甍(méng):

屋脊。【5】鬒(zhěn):黑发。

2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灞涘”二句,借典故写登高远望,表现出诗人对京邑的眷恋之情。

B.“白日”二句,写豪门多光耀,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的愤慨。

C.“去矣”二句,写此去久远、欢宴难再,为下文惆怅泪流积蓄情势。

D.“有情”二句,写黑发会变,真切地传达出有情人望乡产生的愁绪。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题中的“还望”明示诗人已在离京途中,与《涉江采芙蓉》中“还

顾望旧乡”的情态相类似。

B.“白日丽飞甍”中的“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

中的“栗”用法有相同之处。

C.“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与《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

日夜浮”,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D.诗中“佳期”指归期,秦观《鹊桥仙》中的“佳期”指有情人相逢的

时刻,两个“佳期”都是美好的。

27.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简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在全

诗中的作用。(6分)

28.默写(16分)

北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统练语文试题(七)(含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20:01: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58483547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统练语文试题(七)(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统练语文试题(七)(含答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诗人   动作   粮食   表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