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5篇)

更新时间:2024-03-11 13:06:31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门窗安装合同范本)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5篇)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汇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汇报可以以一些

具体项目为单位进行汇报,也可以以一些阶段的工作为单位进行汇报,你

有了解过汇报要怎么写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整编的乡村振兴规划

方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为深入推进石门乡村振兴建设,进一步改善石门村人居环境、促进产

业健康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把石门村建设成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落实

上级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立足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本

村实际,制定本村乡村振兴5年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高坪镇石门村距离镇政府驻地7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属于典型的

喀斯特地貌,地理独特,四季分明,风景宜人,村域面积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14亩,林地7785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14户,

户籍人口1020人。石门村地处国家AAAA级景区恩施地心谷旅游区的核心

地带,所属区域植被繁茂、山峰壁立、峡谷幽深,原生态风景保存完好,

历史遗迹众多,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二、发展思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在高坪镇党委、政府的坚强

领导下,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解放思想,脚踏

实地,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龙头公司、龙

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充分争取和利

用国家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持。所有建设项目投资约需5300余万元,

筹资途径一是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奖补资金;二是争取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三是地心谷景区自筹资金,确保20xx年底完成项目建设。

三、主要任务及绩效目标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民生条件

1、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和排水工程。对村内未硬化的组级路,全面

进行硬化、亮化,配套相应的排水设施,并逐步连接到村庄已硬化的主次

道路,实现村内道路循环互通。

2、升级改造村内给排水管网系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强村

内河道和沟渠的有效治理,确保排水系统能正常运行,村庄内无污水横溢

和乱排乱放现象。

3、供电、照明、通信达到标准要求。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

装率达100%,其他区域根据需要设置路灯。村内旅游路牌标识明确。

(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1、特色民居改造。按照“具有整体特色风格”的要求,充分利用现

有条件和设施,实施100户特色民居改造,争取做到每家每户外墙整洁美

观,热水器、空调等设施安装规范,无乱搭乱建现象,形成格调一致的景

观风格。为广大村民营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2、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抓好维护整治工作,按照“清运垃圾、铲除

杂草、挪走柴堆、清扫路面、刷白树木、拆除临建”的要求,彻底清理各

类积存垃圾、拆除乱搭乱建、临时建筑、清除卫生死角,村居内整体达到

卫生整洁,修建污水处理池3个及管网架设,购置垃圾清运车一台,实现

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或处理。

3、实现厕所革命全覆盖。加大厕所革命的宣传力度,实施农村改厕

工程,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尽快实现全覆盖。

(三)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农旅融合新村

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村电商、

健康养老、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村内每年经济总收入较上年度

有所增长。

1、确定以茵红李、青皮脆李为主导产业,发展规模为580亩,以加

强果园管护为重点,提升商品果质量,实现以观光、采摘、销售一体的综

合农业,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2、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养大户10家、家庭农场5家、专业合

作社2家、龙头企业2家。

3、以AAAA景区为依托,以石门村游客接待中心重点,大力发展民宿

旅游业,拟发展民宿100家,年接待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

4、加快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政策,开展村内闲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

变股民。

5、开展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使村民均能够掌握一门以上实用

技术。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1、配备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从业人员,并遵守医德行规,积极开展

医疗卫生服务。实现慢性病签约服务100%,村民普遍能享受到公共卫生

服务。

2、新建村级文化广场、游客停车场及配套公厕,丰富村民文娱活动,

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完善社会保障。村庄困难群体和老年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社会保

障制度全部落实到位。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达到全覆盖;被

征地村民按照规定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

5、完善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功能,代办或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设立村

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村级快递物服务网点,满足村民各类生产生活需要。

(五)乡风文明建设

1、抓村风民俗建设。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每年组织开展政策宣讲

活动;建立规范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

群众组织,村内杜绝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乱埋乱葬现象的发生。

2、抓村民素质提升。定期安排开展爱国主义、道德法治等教育活动;

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行评选表彰;定期宣传和普

及农村绿色环保、质量安全意识,杜绝铺张浪费现象。有计划的组织开展

科普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卫生健康知识、计划生育和防灾减灾、避

险自救技能宣传活动,开展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活动。

3、抓好旅游文化建设。建成相对固定的文体队伍,定期开展文体活

动;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建立村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管护制度、

落实责任人;切实做好保护旅游名村的各项工作。

四、重点项目及建设标准

(一)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美化乡村整体环境

1、修建污水处理系统:新建人口聚集地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池

及管网设施)3个。

2、人居环境整治:整治、绿化农家庭院240户;改造旱厕120个;

全村设置分类收集垃圾箱80处;购买垃圾清运车辆1台,新建公厕2座。

3、停车场及配套公厕:3组3000平方米硬化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

村委会旁游客观光停车场(500平方米)。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条件

1、地心谷景区入口至吴大山民宿旅游公路建设:新建地心谷景区至

吴大山民宿旅游公路。其中大横坡村至石门村吴大山村级公路连接线5公

里。石门村委会至吴大山升级改造工程,3.5公里(6.5米宽及黑色化)。

2、旅游公路提档升级:8.5公里旅游公路拓宽1.5米至8米宽及黑

色化、亮化。村内旅游循环路的拓宽升级及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置。

3、村级文化广场:村委会旁1400平方米硬化及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打造旅游接待新村

1、打造特色村寨:打造一个精品民宿基地,实施特色村寨民居改造

100户,开展民宿培训。

2、壮大特色产业:对原有连片种植的580亩茵红李、青皮脆李李子

产业园进行提档升级,进行避雨栽培,打造一个水果基地,全面提升李子

品质及抗风险能力。

3、修缮石门古道:修缮1.5公里石门古道,充分发掘本地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景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

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xx〕1号)

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强化现代农牧业基础支撑

(一)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

保护制度,做到现状耕地面积不小于自治区下达的耕地保有量面积,基本

农田保护面积不小于自治区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明确耕地利用优先

序,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种植苗木草

皮等用于绿化装饰的植物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

度,依法依规督促在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种植林果、苗木、草皮和

挖塘养鱼的相关主体恢复粮食生产。持续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成

果,建立设施农业常态化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工商资本流转农区土地的用

途监管。

(二)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

技”战略,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节水灌溉、

改造中低产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结合起来,

选择地块相对集中、群众积极性较高、水源配套设施完善的农田,循序渐

进,稳步推进。以乌达区1.25万亩高效节水工程为依托,推广符合我市

实际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实施模式。建立高标准农田和农业节水灌溉多元

投入机制、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后管护机制。

(三)推动种业创新发展。积极配合自治区完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优势特色品种培育、良种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全面

开展农牧业种质资源普查,持续推进第三次农作物、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和

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鼓励葡萄种植经营主体建设葡萄良种

繁育基地,重点支持高品质、高附加值葡萄新品种引进、扩繁、推广及葡

萄品种苗木本土化改良与提升,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

高效的育苗机制。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

犯罪行为。

(四)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针对优势农作物高效植保、联合收获、

粮食烘干等薄弱环节和葡萄机械化作业短板,提高装备能力和作业质量。

按照自治区要求,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温室大棚钢结构骨架等成套

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范围。积极落实农牧业机械购置补

贴政策,实时公开补贴受益信息和资金使用进度,推行补贴申请受理和资

金兑付限时办理,推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五)有效防范应对农牧业重大灾害。制定完善农业防范自然灾害应

急预案,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有效应对大风、寒潮、霜冻、沙

尘等自然灾害。积极推进实施沿黄取水口整合和集中供水改造,加强水库

管护。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合理

配备工作力量。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完成兽医实验室设施装备升级改造

工作。严防非洲猪瘟、口蹄疫、禽流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重大疫病,

重点做好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

和普查工作。开展本地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加强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

事件的分析研判。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更好地服务特色农业生产。

二、积极推进葡萄产业提质升级

(六)推进葡萄种植增量提质。以品种引进、苗木繁育推广、农机作

业为切入点,制定并推广主要品种标准化技术规程,引导葡萄种植向规模

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认真做好土地现状调研、顶层设计、基础设施

配套等前期工作,鼓励引导经营主体、社会资本等积极投入设施葡萄种植

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扩大葡萄种植面积。

(七)延伸葡萄产业链条。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进加工工艺、拓宽

销售渠道等方式,重点推进现有葡萄酒产业提档升级,鼓励云飞、阳光田

宇等经营主体发展葡萄汁、葡萄干、葡萄籽油等产品,推广“新、奇、特”

下游产品,最大化提高葡萄产品附加值。强化“一庄一品”差异化发展,

结合乌海湖、黄河西行客栈等旅游资源,打造“沙漠葡萄之旅”品牌。围

绕葡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制定全产业链扶持政策。

(九)加强“乌海葡萄”品牌建设。将“乌海葡萄”品牌建设工作融

入到自治区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中,聘请专业团队编制《乌海市葡萄产业

品牌推广研究报告》,深入分析研究“乌海葡萄”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优

势和竞争力,讲好品牌故事,培育葡萄文化,通过葡萄小品植入、葡萄主

题打造等方式,提升机场路沿线葡萄文化氛围,切实提升“乌海葡萄”品

牌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实施自治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严把

产品安全关,积极培育绿色、有机葡萄产品。

三、提升本地农畜产品供给能力

(十)深入实施粮食稳产增产行动。强化党委和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

任,分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开展粮食安全工作情况考核,确保

20xx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产量稳定在0.7亿斤左右。

贯彻落实自治区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建设1个玉米千亩优质高效区。

坚持量水而行,大力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措施,调

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加高品质、高附加值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十一)提升“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认真做好“菜篮子”市长负

责制考核相关工作。通过盘活闲置温室、引进企业建设等方式,分阶段推

进蔬菜保供基地建设,逐步提升蔬菜自给率。20xx年完成3个百亩设施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任务,盘活闲置温室210亩。大力发展生猪、蛋鸡规模

化、标准化养殖,积极推进40万只蛋鸡、生猪标准化养殖等项目建设。

结合休闲渔业、水域生态养护,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发展中小型水面

生态养殖,生产绿色、有机水产品,确保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00吨左右。

(十二)加快发展设施农牧业。合理确定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在保护

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量利用未利用地、非耕地或农区闲置设施农业用地

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积极挖掘现有设施农业潜力,

打造具有一定区域竞争力的设施蔬菜生产片区。推行设施葡萄、蔬菜种植

及畜禽养殖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

智能化等现代设施装备技术与农牧业生产深度融合。

(十三)合理保障农区居民种粮收益。落实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措施,

及时下达目标价格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支农惠

农政策,提高农区居民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单环节、多环节、全程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开展产中服务的基础上,向产前、产后延伸拓展,

将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服务等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农业生产。全力推动

生产托管服务范围向葡萄、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拓展,扩大社会化服务覆盖

面。新培育2个农业生产托管组织,力争20xx年全市托管服务面积达到

1万亩次以上。

(十四)统筹做好重要农畜产品调控。完善我市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科学确定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做好粮油储备和吞吐调节。

继续坚持市场蔬菜调入量和库存量统计数据日报制,切实摸清货源情况及

动态储备情况,指导企业增加库存数量和蔬菜种类,保证市场蔬菜供应

“不脱销、不断档”,确保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倡导节约粮食、文

明用餐的生活习惯,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

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五)切实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落实防止返贫

监测和帮扶机制。简化识别程序,确保及早发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型、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

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

持续跟踪监测,确保有人管、管到位。严把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稳

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开展农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动态调整,运用

大数据平台常态化跟踪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健全部门联席工作会商和信息

互通机制,推动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数据共享,提升

数字化管理能力。

(十六)提高脱贫人口收入水平。持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中央、自

治区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5%,同时要重点支持产业

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方面短板。加大对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

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净收入比

重。继续用好小额信贷政策,组织实施好到户类产业帮扶项目。着力稳住

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确保全市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159人,力争比

上年有所增加。借助京蒙协作提升劳务输出,探索开展盟市间劳务协作。

建立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协管员制度,强化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确保公

益性岗位聘用脱贫人口数量稳中有增,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十七)推动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组织开展政策成效跟踪监测和评估

反馈工作。推动京蒙协作,开展骨干教师、医师进京技能培训,促进人员

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推动京蒙企业对接。加大消费帮

扶力度,积极配合自治区筹办20xx年京蒙协作消费帮扶集采推介会。充

分调动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性,继续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一般农区居民小额

信贷。加强项目资产管理,规范收益分配。

五、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十八)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

业产业强镇等项目,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项目,研究编制《国家现代

农业产业园申报方案》。抓紧谋划和储备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

性的重大项目,建立我市农牧领域项目库,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等

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发展粮油、农畜产品加工和食品

制造产业。培育和引进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新认定2家市级龙头企业和

1家市级产业化联合体,稳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增值水平。

(十九)加大农牧业品牌打造提升力度。加快推进农牧业品种培优、

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动我市农畜产品区域公用

品牌建设,积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力争

20xx年新增认证产品产量增长6%。充分利用农牧业展会、产销对接会、

产品推介会等各类平台,加强品牌市场营销,注重做好展会成果转化,推

进意向协议向实质性订单转变。严格落实食用农畜产品生产主体承诺达标

合格证制度,将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农畜产品全部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

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二十)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统筹考虑各区区位特色、产业基础

及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整合各类生产要素,推进优势资源开发,促

进优势主导产业提质升级,使每个区都拥有一个或几个产业集中度较高、

市场潜力较大的主导产业,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科学、协同发展的

“一区一业”乡村产业体系。加快农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

畜产品产地精深加工,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农区、把价值链收益主要留

给农区居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

业新业态,创建申报“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支持王元地村创建国家级乡

村旅游重点村、泽园社区创建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加强中小学农事

体验、农耕文化等研学活动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将符合条件的农区学农

资源纳入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落

实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政策。

(二十一)加强乡村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区寄递物流网络体系,

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通过“邮快合作”“快快合作”等模式推进全市

所有行政村(社区)实现快递进村。建设区级快递物流集散中心,建立区、

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农区寄递服务网络。

加强农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农户种植

融合发展,打造“网络代购+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物流配送”农区电子

商务服务生态链,引导农畜产品直播带货健康发展。

(二十二)促进农区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

策,对吸纳农区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就业的中小微企业,按政策规定

给予援企稳岗扶持。开展“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促进农区劳动力有序

转移就业。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促进农区劳动力就业。支持农区

劳动力灵活就业,享受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同等的就业政策和服务。支持

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培育发展物流配送、养老托

育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引导农区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

平和就业能力。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加大根治欠薪工作力度,确保

农牧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贯彻落实“创业内蒙古”行动,加大“以奖

代补”支持力度,通过培训指导、金融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农区劳动力

自主创业。

(二十三)推进农牧业农区绿色发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整合耕地地力保护、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等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农药、化

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保持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推广利用可回收地

膜、秸秆还田、饲料化利用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重点开展草原执

法监管、禁牧补奖政策落实、科学保护建设和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等工

作,逐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有效遏制草原退化趋势。持续开展国土绿化

行动,深入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推进中

小河流治理,完成年度新增水土保持治理任务。

六、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二十四)积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有力有序实

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确定村庄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严格规范村庄

撤并。指导各区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确定改善农区人居环境、提升农区

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功能等乡村建设重点。发挥村民自治制度作

用,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区居民、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完善农区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以区为单位组

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二十五)持续提升农区人居环境。分类有序加快农区卫生户厕新建

改造,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或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

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持续巩固农区生活污水治理成果,定期开展

农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积极探索农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持续

推进3个自治区试点建设,完善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力争20xx

年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45%以上。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

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动村庄清洁行动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拓

展。

(二十六)扎实推进农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区公路管理养护长效

机制,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落实农区公路“路长制”,

开工建设农区公路9公里,续建10公里,实施农区公路预防性养护10公

里。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供水保障水平,确保农区饮水安全。

推进农区电网改造和动力电进村工程,完善生产生活供电网络。稳妥有序

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

开展农区房屋安全性评定(鉴定)工作,持续实施农区危房改造和抗震改

造,将动态新增符合政策的农区低收入群体及时纳入危房改造范围,实现

应改尽改。

(二十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广微耕微灌、增施有机肥、智

能温控等智能化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农牧业发展融合应用。推进数字乡

村标准化建设,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农区覆盖率。加快推广应用农

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平台。加强农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普遍

服务试点项目,推动5G和千兆光纤网络向乡村延伸。推进“智慧广电”

乡村工程,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提高农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

七、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二十九)发挥农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村带头人队伍建

设,深化“一村班子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

织动态排查和整顿,扎实推进“最强党支部”建设提质升级。强化村干部

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通过日常监督、精准监督、跟进监督等方式加强对

村“两委”成员的监督,持续跟踪问效,层层传导压力,注重发挥驻村第

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推进村民委员会及村级事务公开

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村级议事协商平台,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

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强化群众对村级权力的有效监督。

(三十)创新农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发挥乌兰牧骑“红色

文艺轻骑兵”优势,围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深入农区开

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新一轮

自治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推荐工作。加强公共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加

大对农区文化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效能。开展“戏曲进乡村”、农区文艺

汇演等活动,深入挖掘乌海面塑、民俗活动等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节日为重点,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

系列主题活动。健全完善农区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库的挖掘推送机制。大力

整治散埋乱葬等重点突出问题,做好宣传引导,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三十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大农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力度,推进创

建工作全覆盖,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深深

扎根。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公

共文化服务场所,进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不断增强农区

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坚定不移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

字学习和使用。坚决依法打击恶意炒作涉民族因素敏感案事件、蓄意挑拨

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十二)切实维护农区社会平安稳定。健全完善农区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加强公安警务工作站和村警务室建设,做到“一村(社区)一民警

(辅警)”全覆盖。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组织开展有组织犯罪

预防和治理工作,持续打击“村霸”等黑恶势力,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

族势力等对农区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持续深入开展整治非法宗教活动,

遏制宗教渗透蔓延专项工作,加强宗教活动日常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农区

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黄赌毒和侵犯妇女儿童人身权

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区法治宣传教育及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农区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

调、权益保障通道。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重点做好鼠疫

等传染病防控,依法对农区医药场所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健全农区新冠

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体系,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严防聚集性疫情。

八、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和体制机制创新

(三十三)扩大乡村振兴投入。把农牧业农区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

保障领域,确保投入力度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落实土地出让收入

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等政策,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牧业农

区比例。强化“三农三牧”预算绩效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监督。研究设立

乌海市乡村振兴基金,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发挥财政投入的

引领作用,整合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牧业农区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

节,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十四)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认真做好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

考核评估工作,加大对考评结果的合理运用。合理使用支农再贷款等货币

政策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扩大对乡

村振兴的信贷投放。推进农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开展新型

农牧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工作。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发展“保险+期货”

产品。

(三十五)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

加强农区人才培养,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鼓励急需紧缺人才投身农区

建设,支持市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企业家到农区干事

创业。将农区劳动力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技能提升、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农牧业经理人培养、青年致富带

头人培养、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

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星创天地开展农牧业科技示范推广、培训指导。

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健全基层一线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专业技术

人才职称评审政策向基层一线倾斜。集中选派一批教育、卫生领域青年人

才到区以下基层服务锻炼,市、区两级中小学教师、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

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农区基层工作服务经历。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

校、科研院所在农区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见习就业基地。

(三十六)抓好农区重点任务落实。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

长三十年政策及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

推进农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信息化管理和确权成果应用。

积极做好农区集体产权制度“回头看”工作,建立农区集体资产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以党组织共建为纽带,推动产业相近

村、功能互补村等多个党组织联合组建、抱团发展。注重盘活利用集体资

产资源,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增值收益分配

制度。深化农业水价综合。

九、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三牧”工作的领导

(三十七)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

任。严格落实自治区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的有关要求,强化考核结

果运用,注重提拔使用实绩突出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强化集中换届后各

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三农三牧”工作的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和教

育实践,持续提升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和能力素质。组织召开全市乡村振兴

工作现场会,鼓励各区、各有关部门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结合全市镇

(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晒党建、晒成绩”活动,深入实施

“书记领航工程”,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影响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

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互学互促、工作交流,结合每年抓党建好书记评选,选

树一批“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

(三十八)建强党的农区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党委农村牧

区工作领导小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各区、

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自治区乡村振兴规划和“五大振兴”实施方案明确的目

标任务,设立由党政负责领导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建立落实台账,

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市、区两级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

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分解“三农三牧”

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党委农村牧

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大力培养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

“三农三牧”工作队伍。

(三十九)抓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在综合村庄发展规律和

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对照“生态环境美、服务设施美、产业富民美、

社会和谐美”的要求,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集中推进海勃湾

区环机场路、乌达区泽园社区—农业产业园及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片区建设。

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宣传在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先进企业、

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增强企业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获得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

“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区城管局深刻领会、吃透把准要求,按照“产业

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升农业

发展质量,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夯实农村基层基础,

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深化农村各项,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

振兴战略在浉河区落地生根。结合我单位工作职责,紧密结合实际,特定

如下工作计划。

20xx年的工作目标: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

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力争乡风文明

更加浓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群众生活更加幸

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特色小镇建设。加强绿化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

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开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

在乡镇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餐饮、娱乐,

住宿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着力打造山水相映,绿色相间、古色古香的旅

游景区重振“农家乐"这一特色,成立专业协会,改造提升“农家乐”基

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实行提质降价、提档升级、重塑形象,吸引消费者。

二、打造乡村环境新面貌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中央《改

善农村人居环三年计划》及《浉河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要

求,扎实开展建设美丽乡村及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重点是环湖路廊道建设。

严格按照环湖路综合整治的要求,对环湖路沿线进行集中整治,重点对环

湖路两侧、通往乡镇政府、集镇、旅游景点、信阳毛尖核心产区道路两侧

进行集中整治,达到“三无四规范一眼净”,茶节期间茶乡茶叶营销行为

规范,秩序井然。“三无”即无垃圾乱丢、无杂物乱放、无污水乱流。

“四规范”即规范垃圾收集处理、规范污水处理、规范卫生改厕、规范庭

院环境、以及规范茶叶交易秩序。

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开展城市内河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规范

整合、城镇生活污水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对禁

养区关闭搬迁养殖场户关闭搬迁情况进行巡查,对不关闭搬迁的养殖场进

行依法拆除,对限养区养殖场户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指导;对全区的河道进

行实地调研,编制河道绿化方案。

三、提振帮扶乡村建设

围绕生活富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结合本区实际,进一步夯实精

准扶贫基层基础,深入落实“三个五”政策措施,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结

合、救急纾困与内生脱贫结合,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全面提升脱贫实

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产业扶贫带动。二是着力发展集体经济。

三是积极申报危房改造项目。四是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五是协调相关

部门进行户户通安装。六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七是持续整治人居环境。

根据全省“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新农村建设精神,紧

紧围绕“奋力跻身全省发展第一方阵,早日把玉山建成全省经济强县和全

国旅游名城”的宏伟目标,为扎实推进20xx年度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跻身全省先进行列,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

标要求,大力推进以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

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按照

“农村面貌更新,人民生活更殷实”和“村点即是景点”的要求,以村点

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村庄整治建设为切入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

以和谐新社区建设为落脚点,大力推进村落连片规模整治,以大村庄为中

心,联动周边自然村落,实行整体规划、集中布点、一体建设,提高中心

村的人口集聚力、服务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目标,

扎实推进村镇联动,逐步实行整村、整乡全域规划、一体布局、分步整治

建设;有效实施基础村点建设,坚持规划先行,落实“一户一宅”举措,

着力推进以改水、改厕、改房为重心的“六改四普及”,妥善、合理地引

导农民规范建房。

按照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和基础村庄“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模式,

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打造“三区四线”。彰显“三区”新村特色,着力将

景区新村作为景点来建,将库区新村打造成生态渔村,将郊区新村建设成

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整合利用“四线”资源,着力加强高速公路、国省

道、旅游公路和铁路沿线的村点建设。同时,在村点建设工作中要突出四

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专业合作

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依靠能人带动,形成一大批涵盖一、二、三

产业的“城郊休闲农庄型、景区旅游服务型、特色产业提升型、边界商贸

带动型、民俗文化开发型”的一村一品专业村、特色村和精品村。突出专

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建设,注重发展具有

地域文化、人文传统、农家生活、绿色餐饮的一村一品项目,加快发展古

村落、古民居参观游览和农家乐等第三产业;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

托,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发展农村

生产生活资料连锁超市等服务业,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进一步拓宽农民

就业增收渠道;实施农家乐、文化科普和优质果苗“三进村点”工程,努

力提升村点建设水平。力争60%以上的新农村建设点形成一村一品产业,

使点上农民增收走在全县前列。

(二)突出加强村镇联动整治建设。认真谋划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

村庄和农村人口的“进、退、去、留”,逐步实行整村、整乡全域规划、

一体布局、分步整治建设。把乡镇集镇及所在地和周边村庄作为一个整体,

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衔接整

合各类资源要素,突出改善环境、完善设施、培育产业、繁荣市场、增强

功能、加强服务六个环节,逐步实现道路硬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街

坊美化、环境绿化、产业强化、商贸繁化、服务优化、管理细化、生活现

代化“十化”目标。

(三)扎实开展村落连片和基础村点整治建设。继续按照“三清六改

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要求,整治建设好30-50户基础村、100户左

右和数百户的中心村。提倡村落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并以相对大的村庄

为中心,联动周边自然村落,实行整体规划、集中布点、一体建设,提高

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力、服务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农民建房统一进规划区,

坚决制止“一户多宅”和未经规划的乱建现象。积极动员群众实施“穿衣

戴帽”工程,深入推进以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

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大力开展植树

造林,提高绿化水平,建设绿色生态乡村。

(四)着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同、利益

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结合村镇联动和村落连片整治建设,

突破村组行政界限,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完善农民书屋、卫生室、农资店、

便民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健全“党组织+村民理事会+合作社”的管

理体系,建立青年、妇女、老年等群众组织以及法律宣传、应急救援、治

安巡逻等社区队伍,制定一事一议、筹资投劳、村规民约等民主制度,弘

扬创业文化、科学文化、群众文化、道德文化和法制文化“五种文化”,

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明,努力建设以和谐文化为主轴,

以“五种文化”为覆盖,党群组织较完备、产业较发达、社会管理功能较

强的农村新社区。

二、选点原则和村点规模

根据农民自愿、基础建设好、项目衔接的原则以及省、市分配基础村

点、村落连片村点和村镇联动村点的名额和比例(4:4:2)要求,运用以

“宣传发动、候选筛选、调查摸底、推选理事、制定规划、确定内容、挖

潜算账、分户协议、组织申报”为主要内容的九步选点法“选好一个点”。

根据上级要求,30户以下的自然村不单独申报,村落连片和村镇联动点

以50户为一个村点计算。

根据上述原则,20xx年全县新农村建设村点为131个(详见附表),

即:铺面点86个、自建点25个、调剂点20个。其中安排:村落连片点

54个(11个中心村)、基础点50个(20个村庄)、村镇联动点27个,

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临湖镇实施村镇联动试点。

建立村点安排与工作实效挂钩制度。一是至5月底还没有推选好理事

会并正常运转、群众积极性不高、农民普遍不愿投入的村点,将报上级批

准予以调剂取消,安排给建设进度好的村点。二是年终考核“后三名”的

乡镇下年度将减少一半的指标奖给“前三名”的乡镇;连续两年“后三名”

的,该乡镇暂停一年布点。三是年终考核“后十名”的行政村,一年内不

布点;“后五名”的行政村,两年内不布点。

三、资金筹措和补助标准

坚持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向,通过直接统筹、衔接统筹、农民投入、

部门帮扶、财政支持、政策扶持、社会捐助、市场运作等多种渠道“筹好

一笔钱”。

(一)三级财政直接统筹。每个村点省、市、县三级直接统筹资金16

万元(其中:省9.2万元、市1.65万元、县5.15万元)。县新村办将每

个村点的直接统筹资金分配到村点,并及时向村点印发《20xx年江西省

新农村建设村点直接统筹支持资金到账通知单》。各村点收到《资金到账

通知单》后,应及时向村民张榜公示,以鼓励群众,发动群众,尽早开展

村点建设。

(二)涉农部门衔接统筹。衔接统筹各有关单位下达的涉农项目资金

仍按原使用渠道和管理方式进行,主要有中央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

资金(财政局)、农村沼气资金(农业局、发改委)、农村饮水安全资金

(水利局、发改委)、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局)、造林绿化“一

大四小”工程建设资金(林业局)、土地治理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办)、

“一村一品”专项资金(人社局)、车购税公路项目资金(交通运输局)、

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建设局)、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扶贫和移民办)、

改厕项目资金(卫生局)、农村电网改造资金(供电公司)等。各有关涉

农项目资金管理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及时把资金安排到村点,除车

购税公路项目和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外,不按村点个数平均分配,符合条件

的可多安排,不符合条件的可不安排,重点安排在群众积极性高、村点建

设进度快的地方,禁止将本年度新农村建设衔接资金安排到非当年新农村

建设点,具体安排以县财政局、新村办和相关涉农资金管理部门单位联合

文件为准,年底由县新村办组织考核其到位情况。

(三)部门单位挂点帮扶。实行部门单位挂点帮扶制度(另行下文),

落实村点项目建设“五个一”工作机制,一个村点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

若干个部门单位挂点帮扶。每个挂点帮扶的部门单位给予村点的扶持资金

原则上不低于2万元,且在6月底前落实到位。

(四)金融惠农政策扶持。落实国家“农行支农、信用社为农”服务

机制,加大其支农、扶农力度,重点支持、扶持新农村建设。由人行牵头

负责,会同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和县新村办,根据上级支农服务

政策制定《全县金融支农惠农实施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金融

惠农政策向新农村建设点倾斜,真正让农村受益、让农民得实惠。

四、推进方式和基本措施

(一)科学制定方案。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明确目标任务,突出

工作重点,划分工作阶段,制定周密、具体、操作性强的工作实施方案。

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小村并大村、做大中心村、引农进集镇、镇

村相衔接、移民建新镇等工作,尤其提倡做大村庄、做强集镇,推动人口

向连片村落、中心村和集镇集聚。村镇联动点要根据基础建设、群众热情

和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并从组织领导、宣传发动、

力量匹配、政策支持、资源整合、资金投入等方面,分别提出切实有效的

办法和措施。

(二)明确定位目标。要紧密结合“三区四线”特点,同步推进“三

位一体”实施,紧紧围绕“五新一好”要求,明确村点建设定位目标,把

村点建设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精品、做出水平。发挥村点建设的引

领、示范作用,突出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具有生态、旅游、和谐、文化、

发展等特色的精品村。

(三)精心编制规划。今年,所有乡镇要完成集镇规划修编以及旅游

公路沿线、国省道、重点县道的村庄整治规划工作。新农村建设规划包括

村镇整治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新社区建设规划。各地要按照分类推

进的原则,针对新农村建设基础村点、村落连片村点、村镇联动村点等不

同类型,“画好一张图”,把独特的真山秀水“亮”出来。村镇联动和村

落连片村点,要把集镇和周边村点、中心村和附近村点,一并进行全域性、

一体化高标准规划。编制村镇整治建设规划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超

前、功能齐全、彰显个性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县建设三清山重要依托城市

的旅游城市发展定位,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我县的一个大产业,把村点作

为乡村休闲旅游的一个目的地来谋划建设,建立起城乡统筹兼顾、协调互

动发展的格局。要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和古村落、古民居、历史文化名村,

深度挖掘所在村庄的古居古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巧妙结

合农家休闲、农业观光基地建设,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充分体现村庄个性

魅力,使每个新农村建设点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构建休闲乡村。

(四)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整合力度,按照“项目衔接”的原则,

做到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到哪里,部门政策资源和项目就支持到哪里,相

关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村镇联动集镇整治建设资金

需求量大,要用好财政性资金和整合政策资源来筹集,一是发改委要在立

项方面向试点集镇倾斜,有关涉农项目资金尽可能与试点集镇对接;二是

要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等措施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对试点集镇商业和

普通住宅用地的土地出让金实行奖补;三是采用经营理念和市场化运作,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试点集镇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建设;四是对试

点集镇招商引资新落户企业要从土地、信贷、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

持。村镇联动中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要专用于村庄的整治建设和农

民整村整片建房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禁止用于集镇的整治建设,确保专

款专用。

(五)整合利用资源。村点建设要紧密结合当前我县实施的县乡公路

升级改造工程、河堤治理防洪工程、水利血防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千吨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代农业标准粮田项目建设工程、“万

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

造工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雨

露工程”以及林业、旅游等工程项目,无缝对接城乡创建工作,实行捆绑

式建设,实现城乡文化共享,城乡协调发展。

(六)严格资金管理。把筹集落实好村点建设资金摆在突出位置,千

方百计“筹好一笔钱”,切实解决好建设资金缺口问题。严格落实赣府厅

发[20xx]28号文件精神,加强资金管理,强化专款专用意识,建立健全

县级专户拨付、乡镇报账和村级台账的核算体系。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村贫困群众彻底摆

脱贫困,不再致贫返贫,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并结合

村内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中央、省、州、县关于坚

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探

索建立和完善脱贫长效机制。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

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在保证村贫困人口30户42人,不在返贫、致贫的前提下,增强基层

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维护稳定的基础扎实牢固,勤劳致富的

氛围进一步形成,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状况,进而形成推进保障改善

民生的强大合力。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利用十一届村委换届有力契机,配齐配强村

两委班子,建设学习型、创新性、发展性、服务型党组织为引领,把加强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执行扶贫政策、带

头发展的素质能力及为人民服务本领,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2、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完善土地流转等制度,盘活农户资产,增加

脱贫户资产性收益。推进农险扶贫,引导和支持脱贫群众发展生产。建立

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健康档案,加强疾病预防,防止因病返贫。

3、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据中央和省、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部署,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帮扶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建促美丽乡村工作。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摘帽不摘责

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机制,推动

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推进结对帮扶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结合帮扶队伍,通过走访慰

问、谈心谈话、就业指导、产业指导等方式,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

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认真提升包保户的意愿诉求,及时了解掌握扶贫

户生产生活状况及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建议。

5、多种渠道促就业。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贫政策,拓展多元就业体

系。依靠本村优势,继续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就地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

就业,积极扩大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做到扶贫公益性

岗位、生态护林员只增不减,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稳定就业。着力解

决脱贫户长效产业基础不稳固、不稳定、不持续问题。

6、持续推进包保帮扶。继续保持结对帮扶脱贫户全覆盖,长期保持

不变。帮扶责任人根据建档立卡户的实际情况,按照“因户施策、政策到

户、分类指导、配套服务”的原则和“一户一册、一户一法”的思路,

“量身定制”年度帮扶计划措施,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在

帮扶实效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5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13:06: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335902823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优秀5篇).pdf

标签:建设   农区   发展   工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