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爱迪生的“创造性”灵感

更新时间:2024-03-11 06:48:2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处暑读音)

爱迪生的“创造性”灵感

爱迪生的“创造性”灵感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美国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

留给后世最著名的心灵鸡汤。可这些年,伴随资讯的日益发达,有好事者“扒坟”爱迪生宣

称,这句名言警句还有下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

汗水都要重要。

而后,被一句话毁了小清新的“各种不服”们,立刻反击,拿出爱迪生的英文原句,

翻译并还原爱迪生原话:我没有一项发明是碰巧得来的。我一次又一次地做实验,直到它化

为现实。这得最终得归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好了,现在继续毁刚被治愈的小清新们,因为其实爱迪生口中“百分之一的灵感”,基

本上也没有多少是自己的……

有关爱迪生的各种掌故中,流传最广的就是他发明电灯的故事。

故事中的爱迪生搞发明创造不仅靠聪明才智,更靠艰辛的科学实践;他发明电灯时,

光收集资料,就用了200本笔记本;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等一千

六百多种材料……总之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最好的灯丝材料。

可事实上,爱迪生既没有发明的灯泡,也没有成功申请到现代灯泡(白炽灯)的专利。

在爱迪生之前,电气照明灯早就有前人研究,而且在他那个时代,他“发明”的灯泡还引起

了几个专利侵权诉讼。

爱迪生“发明”之前,灯泡已经在1854年和1860年,被亨利·戈培尔和约瑟夫·威尔

森·斯旺等人“先后”发明初来。非常巧合的是,斯旺和戈培尔所发明灯丝的材料也是炭化

的竹丝,遗憾的是,他们两人并没及时申请专利。

而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教科书版本发明灯泡故事中,爱迪生从1875年起坚持不懈工作

到1880年,经过上万失败,用了1600多种材料,写了200本试验笔记才发明的毛竹丝灯,

不过是重复戈培尔等前辈在20多年前走过的老路。

顺便提一句,1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在玻璃泡之下

充入氮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但他们没有足够财力继续完善这项发明,于1875年把专利

卖给了爱迪生。这就是说,即便是爱迪生并不知道戈培尔已经发明了毛竹丝灯,灯泡也不能

说是被他“再次”发明的。顺便提一句,稍后陷入与另一位灯泡发明人斯旺灯泡专利官司的

爱迪生最后也如法炮制,用钱购买了斯旺的专利,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灯泡专利的拥有者,而

非发明人。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爱迪生还是在灯泡普及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890年他发明

了用钨作为灯丝材料,进一步提高了灯泡寿命。

爱迪生另一项伟大的发明是碱性蓄电池。与灯泡的“发明”一样,爱迪生花了大约三

年时间,经过5万次试验,写成试验笔记一百五十多本,方才达到目的。而在蓄电池(直

流电系统)的发明与试用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也成为爱迪生著名的人生污点之一。

著名的物理学家、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在1882年开始在巴黎为爱迪生公司的欧洲分

部工作;1884年特斯拉来到纽约,进入爱迪生公司本部工作。

据特斯拉本人爆料,爱迪生曾对他说如果他完成了重新设计爱迪生公司的直流发电机,

将会得到5万美元(相当于如今的一百多万美元)。但当这项任务完成之后,爱迪生却说“你

不理解美式幽默”,特斯拉并没有能拿到这笔钱;而爱迪生只是准备把特斯拉的工资提高到

每周25美元,以体现特斯拉发明的价值。

于是,特斯拉决定甩手不干,并走上交流电系统的研究与实用化的道路,成为与爱迪

生(直流电系统)分庭抗礼的现代电气化之父之一。

好了,有关爱迪生的黑材料先曝到这里,暂时打住,因为我们已经收集到足够多的污

点证据,用来颠覆爱迪生传统形象。

众所周知,爱迪生的实验室,建立在新泽西一个叫门罗公园的小镇上,这个实验室因

在短短6年时间内生成超过400项发明而出名,如此速度为其赢得“发明工厂”的称号。

等等,大家发现不对劲的地方没?

如果事实都像爱迪生励志故事中那样,他发明一件影响后世的伟大发明,动辄实验数

万次,花费数年时间,“发明工厂”的神话岂不是就被“破神”了?那么,到底是爱迪生说

了谎,还是我们的教科书没讲真话?

其实,爱迪生的发明故事和“发明工厂”虽然有人为编纂夸大其实的嫌疑,但也事实

存在着比较靠谱的原型故事。只是与爱迪生每天做实验、搞发明辛勤工作到深夜的公众形象

不同,真实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是一个由他领衔的发明、

营销及公关团队。

爱迪生最初的“发明工厂”即“门洛帕克实验室”,是一个由工程师、机械师、物理学

家等大约14人的队伍组成。换句话说,为一项发明,实验数万次的人并不一定是爱迪生本

人事迹,而应该归于他的团队。“发而优则商”,随着爱迪生发明事业的扩大,他的团队也进

一步扩大,成立公司,甚至吸纳了特斯拉这样的科学与发明狂人加入其中。

至于这些发明的那百分之一的“创造性”灵感,正如之前所述,爱迪生的1000多项

发明,多半来“借脑”他的团队成员或者直接购买别人的发明专利而得。

当然,爱迪生团队对这些专利进行改进和实用化,其功不可没。比如留声机的发明,

实际上就是爱迪生在改进早期由亚历山大·贝尔发明的电话机过程中,发现特殊的物理现象

后,将这一现象交给他的团队助手研究而得到的伟大“副产物”。在资本趋利的大时代背景

下,“霸道总裁”爱迪生“有钱就是任性”地选择“买买买”战略其实反倒是整合新发明创

造,使之尽快产生商业价值的终南捷径。

下面再说说更让心灵鸡汤粉们感到沮丧的事儿:在国内流行的教科书版本的爱氏名言

中,那激励了无数人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也是“然并卵”。

不知大家是否觉得爱迪生“发明”灯泡的励志故事,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些类似的版

面:某农技站技术员又发明潜艇,某居民大院内一老大爷又发明拉车机械人……

和中国时不时是就冒出的各种“民间科学家”搞出“水变油”的新闻类似,爱迪生至

少在灯泡的发明上犯了相似的错误:不去系统的学习某一项基础科学,不去了解该门学科最

前沿的科技动态,闭门造车,靠着不断重复弯路的蛮力和手工艺人似的经验学,甚至是撞大

运的方式搞发明创造。

在这里顺便定义一下什么叫“民间科学家”。

“民科”指没有受过科学训练,也无意接受科学训练;不懂科学理论,但对科学研究

感兴趣,自认为致力于研究科学,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

的理论体系,但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因此科学界不能与其进行基本的

学术交流的这么一群人。如时常冒出的自称推翻了热力学定律造出了永动机而挑战物理学家

的“科学爱好者”或者自称治愈了艾滋病的民间老中医之类。

下面再回顾一下爱迪生是如何“民科”的:“发明”竹炭灯丝时,不搞调研,埋头苦干,

走了3年的弯路;发明碱性蓄电池的过程中,爱氏团队继续光荣传统,毫无指导方向瞎搞

实验又是积年累月;而留声机的发明的过程中,不是刻意设计实验方向,而是非常巧合地观

察到了特殊物理现象,靠着爱迪生本人的经验累积,才让一个伟大的发明不至失之交臂。

与爱迪生结怨反目的特斯拉是这么挖苦爱迪生的发明思路:“他用的方法的效率非常得

低,经常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整体而言,我是一个很不幸的见证人,他如果知道一些起

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就能省掉90%力气。他无视初等教育和数学知识,完全信任发明家

的直觉和建立在经验上的美国人感觉。”

缺乏足够的科学精神,以勤奋实践挂帅的爱迪生和他的团队一共拥有1000多项专利,

而被他们踢出团队,具备科学和理论素养的理论派发明家特斯拉却拥有700多项专利,一

瞬间就将勤奋实践苦搞发明和科学理论指导发明实验的两大流派高下两分。

按今日的标准,在发明界,爱迪生的真实头衔,应该是完全不知今夕是何年便脑洞大

开,时不时抛出各种奇葩发明的“民间科学家”,而非大众影响中那个每隔几天就搞出个大

发明的“科学怪蜀黍”。

事实上爱迪生的另一些社会身份才是成就他声名的关键:一个商人,一个营销者。

的确,爱迪生拥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和专利,比如最为人所知的电池、留声机和钨丝灯

泡。不过谈到这里就不得不先提指出“专利”这个概念并不等于发明。一项专利可以是一发

明,也可以是一个外观创意,或者螺丝螺母之类不完整的成品。

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余波未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又涌的19世纪末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进入了大爆发时代,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

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际专利公约横空出世,终于让源于文艺复兴时代威尼斯共和国的

专利法律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进一步刺激下,更多更新的发明被人们创造

出来;高额的专利费用驱动着发明家们源源不断地开动脑筋,并且拼命让自己的专利能够卖

出好价钱。

而爱迪生在美国所拥有的一千多项专利,包括了发明、实用的新型产品及新式样(又

称“外观设计”或者外观专利)就是在这样的科技大爆发时代产生的。

后世某个伟人总结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名言被爱迪生和他同时代的发明家们

简单朴素地理解了为“有专利,就可以赚钱”。只是爱迪生不光看到了专利本身所带来的经

济利益,而是利用自己本身就是个发明家的优势,更进一步对哪怕是“灵光一现”的发明创

意进行了系统的开发,深度挖掘并整合各个专利的潜能。

爱迪生有很多发明并非完全原创,而是购买别人的发明或专利,然后由自己经营的实

验团队改善已被创造出来却仍不完善的发明,使之实用化,成为商业产品。比如电灯,爱迪

生没有发明第一个电灯泡,而是购买了惰性气体灯泡的专利,又购买了竞争对手的发明专利,

这才发明了第一个能实际应用于商业的白炽灯。也就是说发明与灯泡的普及实际上是爱迪生

的一次成功的资本运作,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商业行为,而非某些人眼中的“剽窃”行为。

当然,爱迪生在推广的过程中,刻意隐瞒模糊有关灯泡发明经过的行为可以当成是“贪他人

之功”,但从产品发售和品牌营造方面去想,将其理解成正常的营销手段也不为过。

与今天是不是就发生的创意撞车类似,爱迪生在搞发明上遇到的专利纠纷和购买别人

的发明情况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的常态。在当时全球技术开放交流的国际背景下,很难

把某一项发明完全归功与某一位发明家。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各种机械、电器越来越

复杂,一件商业化的工业成品所涉及的各种还在专利保护期内的专利几率也相应增多,比如

作为工业革命标准蒸汽机源于蒸汽机抽水机,而瓦特在它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蒸汽机,“瓦

特蒸汽机”又被装在火车头上、各种机床上……我们的教科书中简单地将蒸汽机的发明归功

于瓦特,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显然是不全面的。

牛顿说“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搞发明创造也是如此,它更多的时候是一项社

会性的集体劳动。而爱迪生就是最早发现,并成功实践这一规律之一人。

爱迪生的一千多项专利中有400多项诞生在“门洛帕克实验室”。如上文所提,在这

间著名的“发明工厂”中,爱迪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发明者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根据他们

的专业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辉煌的成果。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人都受雇于已经洞察发

明创造价值的爱迪生,也就是说,在法律层面上,爱迪生的雇员们所创造出的发明专利归都

爱迪生本人。

众多发明家与爱迪生的雇佣关系,清楚地向世人勾勒出来爱迪生的另一个身份,一个

商人,或者更具体地说一个一边拾掇着各种“发明”发现其中价值,一边买卖各种专利的商

人。

爱迪生的“门洛帕克实验室”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以专门用于技术革新和改善现有技

术为目的的私人机构。这就才爱迪生作为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发明商人”在发明界“最伟大

的发明”。

在这间“发明工厂”中,无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的发明被创造,实用化的电灯,

留声机,电池,电影摄影机……如果不是爱迪生用正当的手法“剽窃”了别人那“百分之一”

的灵感”,人类一只脚迈入电气化的时间肯定会被拖后。

在这里不能不再次提到让人类迈入电气化时代的另一只脚——“交流电之父”,爱迪

生的前雇员特斯拉。

无可否认,特斯拉是上个世纪之初少有的发明通才,他在发明界的光芒决不亚于爱迪

生。特斯拉在机电工程,无线电工程,流体工程,低温工程,地球物理,真空技术,飞行器

技术方面等等都有专利成就(包括他所有未曾批准的专利和所有具有专利价值的各种发明,

总共加起来有700多项)。但是在专利发明实用化方面,这个和爱迪生为了五万美元闹翻(内

容见前文)的前雇员则逊色许多,他的很发明专利以及理念到了本世纪才逐步实现实用化,

比如著名的电动汽车“特斯拉”。

特斯拉虽然对爱迪生各种不削一顾,但还是将爱迪生发明的“发明工厂”模式运用到

了搞发明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发明团队。

当然专业人士特斯拉的发明较之爱氏的发明更高科技,需要更多的技术储备,更难于

实用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并不能证明特斯拉不及爱迪生;但在整合发明专利,使之造福

人类,让象牙塔里的高科技回馈社会方面,爱迪生做得也确实更好些。

在没有转化为实用产品,体现其商业价值之前,任何科学技术就是重复烧钱的实验。

遥想当年为了筹集实验经费,在爱迪生的励志故事中,他卖过报纸,贩过水果,当过小工,

开过工厂,为搞实验被人打聋了耳朵,靠着灵活的头脑,才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

一个人就算是天才,能力和精力也有限。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的爱迪生摇身一变,成为科学

型老板,决定让世界上的其他聪明人来为自己赚钱。而作为后来人的特斯拉,最后也拾得爱

迪生牙慧,选择了相似的路线作为自己的晋极之路。

可见,作为一个“发明商人”,爱迪生的确比特斯拉更为成功。

后世很多知道爱迪生“大发明家”虚衔是如何得来老底的人,常常攻讦爱迪生是腹黑

商人,脑力资本家,无耻地用合法手段赤裸裸剽窃了他人研发成果,其实这些指责的并不完

全成立,因为除去前面提到爱迪生是合法买卖发明专利的生意人外,他们还忘记了爱迪生的

另一个身份,一个成功品牌营销者。

《创造力的神话》作者在这本记述爱迪生生平事迹的书中爆料称,美国人最喜欢的关

于爱迪生创新的故事其实是大量媒体宣传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爱迪生建立起发明团队后,逐渐完成个人事业上的转型,与实验工作脱离,主要精力

花在发掘新发明新创意,指导团队研发方向,以及与客户、投资商打交道,和媒体对话上。

在这个过程中,爱迪生本人很快发现“爱迪生”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他发现当他

向潜在客户表示他们的想法或者兜售自己的时候,客户和大众似乎更喜欢一个单一个体的观

念。意识到“爱迪生”可以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更有价值的品牌后,爱迪生开始刻意包装自己,

然后通过这个品牌来神化自己的公众形象。

于是“爱迪生是孤独创造者”的神话在爱迪生向公众推销发明的同时被打包兜售了出

去,逐步形成了后人有关爱迪生是大发明家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爱迪生故意强调了“他”

为了某一个“必将划时代”的新发明测试了1000次,10000次,刻意隐去或模糊背后的

真实故事,比如测试是他的团队成员完成的,新发明的一些重要专利是他借脑别的发明家买

来的。

正如今天的公众不在乎微软有数十万员工在辛勤劳作,只知道有个伟大的比尔·盖茨改

变了他们的生活,不关心创造“苹果”起死回生奇迹的乔布斯背后有多么强大的研发和运营

团队一样,上个世纪之交的人们看到的只是台前光芒四射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而不去追究

这些个人神话背后的细节。

但要注意的是,爱迪生活跃的时代是在一百多年前,那是一个连摄影机这种今天普及

到人手一只的宣传器材都要他的团队发明的时代。

这就是说,在如何运用各种旧方法、老噱头,结合新技术、新手段进行品牌营销方面,

爱迪生也无愧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发明家”。

在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前无古人的爱迪生犯下任何错误都是有可能:比如为

了抹黑特斯拉的交流电技术,他搞公开测试,联系媒体炒作,不遗余力地诋毁交流电,反为

特斯拉打开了名气,并在“直、交流电”之战中败北。但他成功的推广了“爱迪生”这个品

牌,至少让后人将“爱迪生”当成了发明的代名词,甚至用“灯泡”的符号表示“newidea”;

至于竞争对手特斯拉,几乎被他的光芒遮盖了一个世界,到了本世纪资讯日益发达的时代,

才重新被人发掘,并再次被生产环保汽车的商家运用一百年前爱迪生用烂了的营销方式,将

其包装为另一位电气化之父。

从营销和广告推广的角度看,后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爱迪生和特斯拉“直、交流电”世

纪之争中,发生的那些相互拆台、打擂、抹黑的故事——为了向大众证明交流电的危险,

爱迪生甚至参与电椅的研发。但这一切又何尝不是一次次向大众普及电学常识和电器使用知

识的契机呢?

这便是爱迪生另一个伟大之处——靠自己的“头脑风暴”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

全人类的福祉。以一介发明商人的身份,靠发明推进人类社会进步,成功将自己的名字运营

为一个深深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符号。

爱迪生的“创造性”灵感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06:4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109082820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爱迪生的“创造性”灵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爱迪生的“创造性”灵感.pdf

标签:发明   专利   灯泡   科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