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我要开始喷了)
“微时代”反腐剧的里程碑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017年艺术的春天将因为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而生机盎然。该剧甫一播出,便热度走高,好评如潮,
街谈巷议,有口皆碑。“不看这部剧,几乎都没法和人聊天了”,不少
年轻的网民发出了如此的感叹,拍摄花絮、内容简介、角色分析、“大
数据分析”——许久不见的 “全民追剧”现象再度呈现。 “人民” “名
义 ”“老戏骨” “全集”“大尺度”“说真话”等成为剧评的关键词语。剧中有
一个细节:汉东省公安厅长祁同伟让下面的分局放了嫖娼的法院副院
长,基层回答: “今时不同往日,大家都认真了。 ”这个 “今时”就是
中共十八大至今。这段时间正是媒体所说的“微时代”——即以微博、
微信作为传播媒介的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
方兴未艾的时期。剧中的网民心态、网络舆情、平台直播、监控技术
烙印着鲜明的“即时色彩”。甚至有人提前在网上披露全部视频,引发
智能手机大量下载,而后又被迅速屏蔽。为什么能够如此?窃以为与
跃然荧屏的浩然正气与剧本与表演的“接地气”直接相关。正是少数腐
败分子“不收手”而变本加厉以至于“你死我活”的现实、正是反腐的责
任感与“微时代”的传播工具,共同铸造出这一部反腐剧的里程碑。
一、呼唤“重大当代题材”
重大题材一般是指浩浩荡荡的社会主潮、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
要直接回答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毫无疑问,《人民的名义》堪称
受众喜闻乐见的“重大当代题材”。该剧受追捧的缘由乃是“关心家国命
运”的政治敏感与“喜听黄钟大吕 ”的审美心理。
战斗正未有穷期。“老纪检”们常说,自己电脑里的“首席收藏”,是
站”。每天打开电脑先看看“纪律审查”栏目是否有了更新。其实,这种
关心在时下绝非只存在于纪检监察人员当中。甚至可以说与大家“中
国梦”走向完全一致:正因为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才对于作为
大背景的政治生态比较敏感。那些“老虎”与“苍蝇”难受之日,恰恰是
广大干部群众扬眉吐气、击节鼓掌之时。
然而,虎一直在打,蝇一直在拍,网站的更新也从未停止,但荧
屏上却是许久并不见“互动”或“跟进”。调查显示: 2014年国产电视剧
总产量 500部; 2015年虽然降为四百多部,但“越拍越长 ”——平
均集数已经超过 40集; 2016年“网络剧产量总时长已突破 12万分
钟,同比增长 196%”。但是,万众瞩目的“解渴又解气”的正能量反腐
剧仍然在观众的期待中。
留意一下近年来的反腐新闻:近年来十大亿元贪官排名、某贪官
赃款烧坏了验钞机、某贪官的唯一爱好是“夜深人静数存折”、某贪官
包养“三位数”的二奶、某贪官尖头皮鞋两百多双、加上某些官员的“雷
人语录”幽默感赛过相声以至于时常听到这样的慨叹:生活里典型细
节比剧作家的构思都丰富,所以见诸于屏幕未必能够追上生活的节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见到《人民的名义》,的确像三伏天喝了冰
水一样痛快。不少观众说,虽然有预报,但是播出开始并没有十分注
意,何况又是地方台首播。但是,只看了“危机中开幕”的第一集,就
再也不能放下,戏剧期待十分迫切。更有观众说,明明在网上看到了
“剧透”,知道了“大结局”,但是丝毫不影响追看的急迫,因为片子的
“教育作用”与自己的社会愿景高度重叠,因为为人民代言的声音正是
社会进步的足音。
而且,英美等国著名媒体如 BBC等都在迅速报道,并且说“不少
人把它比作中国版的《纸牌屋》 ”。那部连续剧于 2013年2月在美
国 Netflix网站首播,讲述一对冷酷的美国国会议员夫妇在华盛顿白
宫中运作权力的故事——王岐山多次向纪检干部们推荐《纸牌
屋》,非常重视剧中“党鞭”这一政治角色。但是,从剧情看,《人民的
名义》与《纸牌屋》确乎不是一回事,后者 “个人复仇 ”的色彩是异
常浓厚,而《人民的名义》是大力度宣誓反腐并且化为坚实的行动。
“人民的名义 ”实质上就是正义、是使命、是嫉恶如仇、是大义灭亲,
其“中国特色的自信”十分鲜明。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06:47: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108711569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微时代”反腐剧的里程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微时代”反腐剧的里程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