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认同度)
鹅鹅鹅
教学目标:1.了解诗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2.体会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3.学习本诗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高洪波儿童诗的现代意识。
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
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这首诗同学们是什么时候会背的?背诵的时候很快乐吗?是自愿背诵的
吗?你有没有不愿意做却被家长逼着做的事情啊?我们今天一起来听听一个孩
子的心声。
二、介绍作者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笔名向川。诗人,散文家。1951年12月生于内蒙
古。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应征入伍,任陆军四十师炮团
战士、排长。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8年转
业后历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历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
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
创联部主任、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
干过行政工作,编过大型期刊。先后出版过儿童诗集《大象法官》、《鹅鹅
鹅》、《吃石头的鳄鱼》、《喊泉的秘密》、《我喜欢你,狐狸》、《种葡
萄的狐狸》、《少女和泡泡糖》、《飞龙与神鸽》,散文集《波斯猫》、《文
坛走笔》、《高洪波军旅散文选》、《司马台的砖》、《人生趣谈》、《为
二十一世纪祈祷》、《柳桃花》、《避斋走笔》、《高洪波散文选》,评论
集《鹅背驮着的童话——中外儿童文学管窥》、《说给缪斯的情话》等。散
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我想》获全国第一届
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其中,《我想》这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和《童年的
水墨画》一起进入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九课。
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鲁迅文学院七期、北
京大学首届作家班毕业生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创联络部主任、《诗刊》主编。作品多次获奖,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
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及冰心、陈伯吹、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鲁迅文学院
七期、北京大学首届作家班毕业生。现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创作
联络部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三、请同学朗诵这首诗,体会诗歌中孩子内心深处的呼喊。(请你说说你读到
了什么?)
这种烦恼也许你也遇见过:爸爸妈妈急切地想把你培养成“神童”,每天除了
学校的课程以外,放学后还要学一些美术绘画,音乐书法,钢琴乐器„„真是让人
苦恼。这首诗真实地传达了儿童的心声。世界上没有一位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
孩子有出息。“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心愿,这种情结,在中国家长的心中已经根深
蒂固。然而今天所诞生的“神童”大多都是在一些人为“压力”下出现的,也都
是揠苗助长的产物,几乎都是在制造“神童”。鲁迅曾说:“游戏是儿童最......
四、课堂研讨
1、哪些诗句表现了“我”和妈妈之间的矛盾冲突,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妈妈强迫孩子背不解其意的“鹅鹅鹅„„”而“每当家里来了客人”,
那孩子便要千篇一律地“牵出这只倒霉的‘鹅’”,把孩子的伶牙俐齿当做一种
炫耀,来满足母亲的虚荣。他脑子里想的是“我不愿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
‘白鹅’啄来糖果。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联想现实生活中孩子被迫做一些显然调不起孩子兴趣的所谓“立大志”的事。
使孩子的正常需求受到压抑,使年幼的心灵呈畸形发育。我以为诗人这里所触及
的是一个重要且带有普遍意义的理应引起有关方面警惕和重视的社会问题。
2、诗中孩子的苦闷与愿望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愿望却这样难以实
现?
明确:他脑子里想的是“我不愿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
果。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将自己的全部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则
有苦难言。
3 、这首诗说明了当今教育上存在什么问题?
明确: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很多“戒律”,很多“权威”,束缚了孩子的行
为和思想,他们的生活呗学校、家庭刻意安排,任意划分,孩子丧失了自由选择
的可能,而这一切都可能被冠上“为你好”的名分。孩子内心的难受、失落、痛
苦,成人往往很难理解,更多成人也不愿意去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
孩子的,他们用自己的好心掩饰了这样的疏忽带来的伤害。
4 、这首诗如何体现高洪波儿童诗的现代意识?是通过什么角度来表达的?
明确:
凸显当代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更准确地摸到了当代孩子的脉搏,说出了他们内
心的想法。
表达了孩子们对父辈的一些压抑其天性发展的做法和举动的不满情绪,企求一
种两代人之间的理解。本诗以一种“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成长过程中少年儿童
心里深处的苦恼,表现少年人渴望被理解的心情,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家庭教育
中存在的问题。在幽默中表现孩子的无奈何苦恼,轻松中隐含深意。
5、本诗语言上有什么明显特色?
明确:
(一)
尽管诗歌吧日常教育中比较常见的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但
我们却没有感觉到咄咄逼人的气势,严苛的矛盾,而是读到了温和的幽默和
谐趣,情趣盎然 。都在幽默中表现出孩子的无奈和苦恼。
(二)
本诗还注意到将情感起伏变化的经过比较完整地描述出来,颇有情节趣味,
大有叙事诗的风采。故事也是若断若续,若有如无,充溢于情节之间的仍是浓郁
的抒情性。
(三)熟悉的场景呼唤读者内心情感的共鸣。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告诉读者,最
近家里发生的事情:妈妈逼我背诵一首古代神童写下的儿歌。这是一首中国孩子
几乎都会背的启蒙诗,无数家长都用这样的诗歌开始对孩子进行文学教育。因为
熟悉所以有认同感,这首诗一开始就很容易吸引读者,让他们有阅读期待。
五、板书设计:
古怪的诗
现代意识
“我” “妈妈”
心灵呼唤
结结巴巴 骂我笨脑壳
儿童视角
风趣幽默
滚瓜烂熟 显得特别快活
去趟动物园 夸奖,奖我美味的糖果
六、作业:熟读本诗
第二课时 拓展延伸
一、朗读高洪波的其他儿童诗,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现代意识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小草上,
带着一片翠绿,
牵着万缕阳光,
摇啊,摇———
摇出声声春的希望。
我想把小手,
安在小草上,
带着一片翠绿,
牵着万缕阳光,
摇啊,摇———
摇出声声春的希望。
《我喜欢》
你是一只小狐狸
聪明有心计,
从乌鸦嘴里骗肉吃
多么可爱的主意!
活该,谁叫乌鸦爱唱歌,
呱呱呱自我吹嘘!
再说肉是他偷的,
你吃他吃都可以。
也许你吃了这块肉
会变得漂亮无比!
尾巴像红红的火苗
风一样掠过绿草地。
我喜欢你,狐狸,
你的狡猾是机智,
你的欺骗是有趣。
不管大人怎么说,
我,喜欢你。
二、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请大家思考现状,说一说)
(一) 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
现今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幼儿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希望,父母受“望
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思想的影响,从幼儿一出生,就为他们设计将来的发展
道路,却往往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天赋等实际情况。另外,
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知识,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投入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盲
目性,如投资给幼儿购置高档的诸如钢琴、古筝等音乐教具、给幼儿报名参加各
种特长学习班等。这中情况的盲目性投入,不仅浪费了一个家庭的有限的财力和
精力,更有可能挫伤幼儿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知的兴趣,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只会给幼儿的身心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重压之下,有些幼儿甚至会产生强烈的
逆反心理。对家长的“高期望”做出反抗,如拒绝进学校,拒绝各种特长、学习班
等。这种结局,恐怕是我们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们最为困惑、愤怒、
迷茫的。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
目前许多父母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片面性,他们把幼儿家
庭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教育,把背诵唐诗宋词、计算、拼音、识字、学外语当作
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未来的一切,而忽视了对幼儿的
品德、兴趣、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非智力因素对于
一个人未来事业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过度注视非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
因素的培养,不但会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更会阻碍幼儿德、智、
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甚至导致幼儿健康 人格的缺失,给幼儿 眼前的 和
将来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失衡
在偏颇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也极容易走入误
区。一是过度娇宠。美国家庭 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认为,父母的关爱和无
原则的包办、代替,严重损害甚至剥夺了幼儿自主意识的确立和自立能力的锻炼
机会,也是造成社会对高分低能 孩子 非议颇多的原因之一。二是过度严厉。不
少父母对 幼儿要求 过多、期望值过高、限制过多,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倔强的
幼儿 常表现出很强的抵抗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边得性格乖戾,行为举
止粗暴:性格懦弱的幼儿,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欺骗撒谎等不良行为,这
类不良教育结果的出现,恐怕使我们那些有着良好期望父母都不愿意棉队的事
实。
三、改善幼儿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你有哪些建议?)
(一)父母要学会尊重幼儿,尊重他们享有的人格权利。
父母不能 把幼儿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期望通过幼儿去实现自己
未能实现的愿望或理想,去补偿自己已有生活中的缺憾和不足。幼儿是有意识的、
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与平等对待,对幼儿的人格给予应有
的尊重才是父母最深切的关爱。
父母应重视对有现阶段的教育。幼儿身心、智力的发展是有自然规律、有阶
段性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 遵循自然规律,在尊重幼儿的兴趣、天赋差别的基
础上尽力引导幼儿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然而许多父母考虑最多的是幼
儿 的明天将来会怎样,因此许多过于担忧的父母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
用各种各样的特长学习班,以幼儿辛劳,没有自主玩乐时光的今天为代价来换取
的“美好的明天”。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德国汉堡的心理学家格利卡.
法斯说:“小孩自愿做的和给自己带来乐趣的事情实际上可能是提前发出他们有
这方面天赋的信号。因此,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孩子,并发现他们有什么爱好,这
是有益的。”比如说,对音乐有特别潜意识的幼儿听到音乐会传送出与音乐节拍
相吻合的肢体语言,对语言有独特灵性的孩子对语言和声音的感知度优与别的孩
子,当他们听到某种声音的时候会不禁模仿,在其他方面有特殊灵敏度的孩子也
会有与之相应的反应。当家庭在这段婴幼儿时期很好得发现了自己孩子优与其他
孩子,就可以采用良好的方法去诱发其相应的兴趣,从而逐渐将孩子培养成为在
他兴趣范围内的良材。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这种“内在潜力”
的发现,并且按照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因此,关爱幼儿的身心
发育,并不仅仅是给幼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满足的物质生活,也不是用各种
所谓的知识、能力训练来灌输给幼儿,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予以科
学、合理的引导,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与自由,让幼儿在自然成长中享受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独立 的意志品质与健全的人格。
(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内容
不少父母 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差,就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幼儿的家庭教
育,把自己 作为父母应尽的职责仅仅等同于“保姆”的看护义务,只需负责幼儿
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足够了,对于幼儿 进行智力开发教育的义
务则完全寄托于幼儿园。实际上,幼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父母的 言
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所以,父母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
教育在幼儿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应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
修养,尽力学习一些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形
成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教育方面 的立体结合,使幼儿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熏
陶与培养。当今的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事物繁杂多样,完全迥同于父母在
幼儿时代所处 的环境,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求知欲也更强,兴趣也
更广泛。这些都要求我们父母要结合现今家庭教育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
知识结构和内容使家庭教育从知识上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父母应理智对待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生活问题
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幼儿提出父母难以回答的问题时,
父母不能给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答案,甚至为了维护父母的“尊严”而不懂装
懂,给出错误的答案,更不可用“去去去,自己翻书去“就你事多”之类的话压制
幼儿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这会有意无意地压抑幼儿好奇、好好动的天性,父母应
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他们,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
答案或是鼓励幼儿自己通过查询书籍去寻找答案,另外,当幼儿确实犯了错误时,
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要紧密配合,给幼儿讲清道理(把成人社会中的道理
儿童化,不能因为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而放弃对此部分生活知识加以引导。“把
跌倒的人扶起来,给弹去灰尘,让他继续走下去——人没有不犯错误的,不要惩
罚每一个错误”(柯林。鲍威尔)。
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健康心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应
该使用正确得当的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熏陶孩子性格,发掘孩子兴趣的良好熔
炉。
(四)父母应营造、优化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
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幼儿来到世界上,首先是
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
都会给幼儿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父母的人格特点还会辐射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使家庭生活染
上独特的色彩,继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如父母为人热情诚实、做事认真踏实,
往往会融洽家庭气氛,孩子们经常置身于亲朋好友常相往来之中极易形成热情、
诚实、友爱、善于交往等人格特征;如父母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好算计,孩子
长期置身于好贪小便宜的家庭生活氛围中,极易染上小市民、利已主义习气,将
来走向社会极易养成投机取巧陋习。同时,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知识、观念等也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
因此,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应互相尊重、谅解、包容,彼此关爱,
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身心生长发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对于幼儿来说,
父亲的臂膀是最宽厚的远山,总是给予他们最坚实的承载:母亲的胸膛是最温暖
的港湾,总是给予他们最温情的关爱。做为幼儿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更应
给予他们最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以培养他们坚定的生活意志、健全的精神人
格,以求得孩子的最好发展。
四、作业:完成《积累与运用》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06:09: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085731569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鹅鹅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鹅鹅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