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自荐理由)
除夕的传说故事
除夕的传说故事(集合15篇)
除夕的传说故事1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次到
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所以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贴红春
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
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
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
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
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
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
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
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
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
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
酒摆宴,庆祝胜利。
除夕的传说故事2
过年那天的晚上,外婆家里热热闹闹的,因为阿姨、姐姐、阿姨夫也从临安来外婆家
过年。
我们大家吃完团圆饭,就围着火炉烤火。阿姨说:“我们来拍录像吧!”大家都同意
了。阿姨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拿出照相机,我就唱起了歌儿跳起了舞,大家都鼓起掌来,
我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这时,姐姐又提出说要去溪东路散步。到了溪东路,
我一边欣赏对岸的风景,一边哼着小曲。姐姐就走到我身边,为我打拍子。爸爸、妈妈就
和阿姨、阿姨夫聊天。回来的路上,我无意中发现:街上张灯结彩,挂起了一只只小灯笼。
爸爸和阿姨夫去抬烟花,我和姐姐就等着,想看看烟花到底是什么样的。阿姨夫把烟花点
着后,烟花就一个个“蹦出来了”,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
的是紫色的,颜色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漂亮极了!我们又回到了外婆家。我对大家说:
“我们来表演节目吧!”第一个节目是我用葫芦丝吹《金孔雀轻轻跳》,可是吹到一半,
突然吹错了一个音,我哈哈一笑,又吹了第二遍。第二个节目是阿姨夫吹《月光下的凤尾
竹》。阿姨夫吹得优美动人,抑扬顿挫,大家纷纷鼓起掌来。我吹的和阿姨夫吹的相比,
简直相差太远了。我听着阿姨夫吹的曲子,羞愧得脸都红了……最后一个节目是爸爸讲笑
话,笑话的题目是《偷了两个人的东西》。我们听了哈哈大笑。表演中,大家一直嘻嘻哈
哈,说说笑笑,真开心!
这就是快乐的除夕夜。
除夕的传说故事3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
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
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
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小伙成了家家户
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
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
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
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
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
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关于除夕守岁熬年的传说故事介绍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
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
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
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
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
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
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
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
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
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
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
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
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
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
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的传说故事4
关于守岁的传说
传说一:为了迎接灶王奶奶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她爱上一个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把
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受罪。多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封了穷小伙“灶王”
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
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非常生气,就规
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
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直
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
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间。
传说二:守岁熬年
相传,远古洪荒时代,有一种叫“年”的凶恶怪兽,它生性凶残,喜食肉类,从飞禽
走兽,到鳞介虫豸,以至于人类,一天换一种口味。“年”的口味活动规律,是每隔三百
六十五天,就要吃一次人,而且都是在天黑后来人间,鸡鸣破晓时分离开。人们就把“年”
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这也就是“年关”的来历。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就把
家门关好,鸡鸭鹅圈好,牛羊猪拴牢,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人
们喝酒、吃饭,这就是“年夜饭”。因这顿饭凶吉未卜,故置办得很丰盛,全家老小围在
一起,表示和睦团圆;吃饭前还要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
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传说三:守岁克照跑驱走邪瘟病疫
相传,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灯光、火光,除夕夜通宵点燃灯光、旺火、放鞭炮,可以
把这些对人们不利的邪瘟病疫都吓跑驱赶走,在新的一年不至于为害人间。以上是店铺我
大家整理的内容“关于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是什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除夕的传说故事5
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
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
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
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
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
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
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
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
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
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
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关于除夕的传说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
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
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
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
头。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至于“除夕”的来历,有这样的相传,古时候有一种
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
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
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
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
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发现村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
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
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
(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
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
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
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节的风俗
传统除夕习俗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
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传统除夕习俗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
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
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传统除夕习俗3、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
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
“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
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传统除夕习俗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
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
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
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传统除夕习俗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
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
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
银饭”。
传统除夕习俗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
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
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
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传统除夕习俗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
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夕的传说故事6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韩文玉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夏历腊月三
十,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韩文玉却穷得没肉下锅。邻居的娃儿出来耍,手上
拿着油腻腻的香鸡腊肉啃;韩文玉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向韩文玉要肉吃。韩文玉的妻子
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了,怕韩家日后
还不起,硬叫韩夫人去把肉提回来。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有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
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韩文玉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
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见了,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
饭。”她谢过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
大树头捞了回来。 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子呛人得很,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
杆做引火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
了阎君之令到人间给人类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辣椒味呛得他们直打喷嚏,
眼泪水长淌,凶神说:“凡人真歪!我还没下去,就整得我够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
还有没有脚杆回天庭呢!”想到这,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
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着火燃,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
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
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类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
从此,人类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
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人间。
除夕的传说故事7
除夕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家家都在放鞭炮。我的生活也受到了除夕的影响,变得丰富
多彩,因为我被那欢快的气氛深深的打动了。
人们的窗上是红的:因为那上面贴着一张张红红的窗花,有的窗上贴着一张张倒了的
“福”字。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吧“福”字贴倒呢?因为这象征着福到了,年年有余。
人们的心肠是红的:红色象征着福气、富贵,也代表着慈祥。人们一早就在忙着做饭,
晚上把香喷喷的饭菜热情地端给前来串门的客人。使人们更加团结互助。其乐融融。
人们的节目是红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人们的歌声让台下的观众红了起来。人们的舞台
更是美不胜收,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和婀娜多姿的姑娘表演的节目也是红的。
除夕真热闹,家家红红火火。愿我们的未来也如除夕那样红红火火,一直到老吧!
除夕的传说故事8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
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
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
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
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
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
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
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
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
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
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
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
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
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
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
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
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
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
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
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
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
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
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
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
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
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
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
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
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
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
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
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
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
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
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
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
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
《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
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
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
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
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
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
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
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
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
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
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
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
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
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
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
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传说故事9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随着一阵阵爆竹的响声,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对联,户户灯
火通明,守更待岁,迎来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过年”。可是“年”是怎么来的,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古时候,有一个村庄里忽然来了一只叫“年”的野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
每到除夕的晚上,就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都很害怕它,拿它没关办法。一天,来
了一位白发老人,他能将“年”兽驱走。到了除夕晚上,“年”兽就出来了,当它刚要吃
人时,四周鞭炮声响,到处都是红光、火光。“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人们见了,
欢呼起来。
从此以后,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就张灯结彩,放鞭炮,贴对联,这种习俗一直流传
至今。
除夕的传说故事10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阴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
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
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相传古时间有个可怕的怪物名字叫夕,平时隐居深山,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
会跑出来,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
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爷。
灶王爷深知夕的厉害,自忖不是夕的对手,于是决定借腊月二十三回天宫述职的机会
上天庭搬兵。可是玉皇大帝本着多一事少一事的态度不愿意管这件事,旁边的诸路神仙也
都犯懒不愿意抻头。灶王爷就设法讨好玉帝,因为身上也没带礼物,只有随身带的几个糖
瓜(我们都知道灶王爷最爱吃糖瓜),就拿出来给玉帝吃,说是人间特产。你别看玉帝整
天山珍海味的,这么原生态民俗的小吃他还真没吃过,结果一吃就把牙给粘住了。玉皇这
个急呀,想着赶紧吧牙上的糖瓜弄下来咽下去。灶王爷趁这个时间跟玉帝说搬兵的事,玉
帝这时间哪有心情管这个事呀,也不管灶王说什么,一概点头。你想他牙被粘住说 不出
来话呀。他点头那意思就是你说什么都好,赶紧把这玩意给我弄下来是真的。灶王爷一看
玉帝点头了,赶紧给玉帝端了杯热茶,趁机问:“您既然答应派兵了, 那您看派谁去
呀?”玉帝喝了热茶,把糖瓜泡软了,总算张开了嘴,一张嘴头一句话就是说:“黏呀!
好黏呀!”旁边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点自己出这趟差呢,一听这句话,又拿犯坏的,就趁
机抓住话头说:“玉帝有旨,派年随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敢情天宫里还真有个叫年的。这年是谁呀,乃是神农的小儿子。灶王爷一看,还是个
小娃娃呢,这怎么打得过怪物呀。孩子不高兴了,说你还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是骡子是马
咱拉出来溜溜。灶王爷也没办法,奉旨只好带着年回人间。临走,这年还带了两件玩具,
一块红绸子、一个竹筒。
三十晚上,夕又来捣乱了,年和夕展开了一场大战,年就拿出红绸子和竹筒。原来这
不是一般的红绸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时间和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这
两件法宝就是从哪吒那里借来的,红绸子是哪吒的混天绫,竹筒是火尖枪变化而成,能够
喷火。年用这两件法宝把夕赶跑了。
为了防止自己走后,夕再来作恶,年把红绸子剪成许多小条分给大家帖在大门上。又
教百姓们做爆竹,点燃后跟喷火竹筒一模一样。从此夕被吓得再也不敢 到村子里来了。
为了纪念这件事,百姓们把腊月三十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初
一叫年。渐渐地,民间有了过年的风俗。每年腊月三十,家家门上贴红绫,后来变成 贴
春联,另外还要放爆竹、穿新衣服庆祝。过年民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除夕的传说故事11
除夕传说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
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
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
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
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
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
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
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
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
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
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夜的传统风俗
一、守岁
守岁,等待新一年的到来。“岁”,中国古代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
“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旧时腊月三十夜晚,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家长要主持祭拜
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们跑到户外放鞭炮、烟花,妇女们则要忙着准备包
饺子的面和馅。忙罢,全家老少围炉而坐,边吃干货、瓜果,边说古论今、打牌、下棋,
通宵不眠,谓之“守岁”。据说,守岁的风俗在晋代就已十分流行。
二、压岁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
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
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
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
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三、踩岁
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
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
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四、团圆饭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国人全年吃的最长的一顿饭,是
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
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全家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辞旧岁。
在菜肴上尽最大努力而使其丰富,宁可将其剩下,为的是取“顿顿有余”、“年年有
余”的口彩,预示全年丰衣足食。年夜饭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年年有“鱼”,一年
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
这顿饭是全年吃的时间最长的一顿饭,席间要向老人敬酒,全家共贺。
如今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年夜饭
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
五、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
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
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
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
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除夕的传说故事12
除夕简介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
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
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
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
得的。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
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
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
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
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
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
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
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
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
人守岁到凌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除夕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夏历腊月三十,
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他却穷得没肉下锅。邻居的娃儿出来耍,手上拿着油腻
腻的香鸡腊肉啃;他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向他要肉吃。他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
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了,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叫韩夫人去
把肉提回来。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有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
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他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
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见了,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
她谢过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树头
捞了回来。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子呛人得很,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
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
令到人间给人们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辣椒味呛得他们直打喷嚏,眼泪水
长淌,凶神说:“凡人真歪!我还没下去,就整得我够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还有没
有脚杆回天庭呢!”想到这,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着火燃,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
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
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
从此,人们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
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人间。
除夕风俗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
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
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
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
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
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
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
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
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
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
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
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
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
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
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
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
贴在家俱、影壁中。
除夕夜的传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过大年的一天晚上,有一个怪物出现在人间,人们都害怕极了。
这个怪物在人间兴风作浪,搅的人们不得安宁。有个村民说:“我们去求求灶王爷,
让他去天上找个神仙打败夕。”村民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就这么办。”
于是,人们找到了灶王爷,求他去天上找个神仙治服夕,灶王爷听后,腾云驾雾到天
上求助天帝帮忙。
到天帝那里,他把人间的事情从头到尾的叙述了一遍,天帝听后,立即派了个小仙童
叫年,让年随灶王爷下凡除怪。
下凡后,年找到夕说:“怪物还不跪地求饶。”
夕听后哈哈大笑说:“你个小毛孩还想让我跪地求饶太可笑了。”
年拿出红段子向夕挥去,夕见情况不妙就趴在地上装死。年见夕已死,便高兴地蹦来
跳去。夕见年已中计,就趁年跳到自己嘴边时张开嘴巴想吃掉年,幸亏年的动作敏捷闪开
了夕的嘴巴。年见身旁有一堆竹子,便施法让竹子燃烧起来“噼噼啪啪——”的声音把夕
吓得跑了起来。于是,人们点了一把火把惊惶失措的夕烧死了。
年临走前,把人们的房门上都贴上了红色的纸条上写着吉祥的话语,代表治服夕用的
红缎子,从此就有了春联。而且人们每年都会在除掉夕那一夜放爆竹来驱赶夕,并把这一
晚称做除夕夜。
除夕夜的传说故事点评
除夕夜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过大年的一个晚上出现怪物让人民不得安宁,后来神仙
把怪物制服了,现在我们以后每年过年除夕夜都要守岁,守岁是代表着岁岁平安,年年平
安。小朋友你们知道除夕夜守岁的说法,所以小朋友们除夕之夜可不能早睡,跟爸爸妈妈
一起守岁平安。
除夕夜的百科资料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
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
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
的最佳时机。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祖、吃年夜饭、守岁。
除夕的传说故事13
除夕守岁的由来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
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汉族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
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
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
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
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
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
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
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
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
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
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相关诗句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辛巳除夕(当代)钱钟书
不容灯火尽情明,禁绝千家爆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除夕的传说故事14
除夕的由来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
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
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
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
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
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
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
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
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
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
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
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
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
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
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
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
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
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
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
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
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
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
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
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
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除夕的传说故事
(一)
夏历腊月除夕,人们喜欢贴红对联,放鞭炮,这也有个来历。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
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
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
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
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
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
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
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
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
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二)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
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
天都吃得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
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大白金星奏道:
“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人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
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
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
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药性大发。
人们就东家情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
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仅光吃好的,而日穿红
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
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
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元,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
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三)
传说,很早以前,出了一个妖怪,名字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
有漂亮的女娃儿,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后还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对它很得要死,但
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他喂的那条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
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起那条狗到处找“夕”,找来
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夕”平时白天不出来,太阳落了坡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
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夏历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
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
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守在家里,一
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出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
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
出猎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
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
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夏历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
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四)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夏历腊月三十,
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他却穷得没肉下锅。邻居的娃儿出来耍,手上拿着油腻
腻的香鸡腊肉啃;他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向他要肉吃。他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
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了,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叫韩夫人去
把肉提回来。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有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
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他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
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见了,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
她谢过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树头
捞了回来。
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子呛人得很,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这
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令到人
间给人们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辣椒味呛得他们直打喷嚏,眼泪水长淌,
凶神说:“凡人真歪!我还没下去,就整得我够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还有没有脚杆
回天庭呢!”想到这,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着火燃,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
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
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
从此,人们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
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人间。
(五)
传说,从前,有个蛮乖的公主,经常背着父母到民间玩耍。有天晚上,她在一个栈房
里住下来,半夜的时候,城隍老鬼摸到公主的房里吃掉了公主的心子。第二天早晨,店老
板来到公主的房里,见公主硬邦邦地死在铺上。案子报到官府,三个月也没有查出个名堂
来。
有一年恰逢京城考试,远方来了个进京赶考的公于和一个书童到客栈里住宿。这家栈
房自从死了那个公主,生意就一天比一天淡泊,特别是公主死的那间屋子更是没哪个敢进
去住。挨到的人说,那间屋子里每到半夜红光闪闪,还看到一个小姐的影子在梳头打扮。
主人看到这远方的客人,心里好生高兴,就把他们安排在那间屋子里。一来欺他们不
晓底细,二来也想证实一下那间屋里到底有没有鬼。公子二人不晓得内情,晚饭后早早就
关门就寝了。到了半夜,那间屋里突然“哇”的一声响,接着像是有人开门走动。公子从
梦中惊醒,一下从铺上坐起来,点亮了油灯。只见铺前跪着一个漂亮的小姐,很伤心地哭
着,弄得公子莫名其妙,痴呆呆地看着她。这时小姐伤心地说:“三年前,我背着父母私
到民间,晚上就住在这屋里,哪晓得困到半夜的时候,城隍老鬼从窗子钻了进来,把我的
心吃了,使我无法还生。没想到今晚上公子引来了书童,我只好借用书童的心子复还正身。
哪晓得书童的
阴魂不放我,还要我还他心子.望公子帮忙,把我引见给父王。说明情由,捉住城隍
老鬼,还我心子。那时我再把书童的心子归还于他。”公子见姑娘这样伤心,虽说疼爱书
童,但又同情小姐,只好答应下来。
第二天正逢夏历大年三十,大清早公子带着小姐走路,书童的阴魂也哭着追上来了。
公子赶忙上前挡住,劝回栈房,还一再给店老板说要照看好书童,三年后一定把心子送来
交还他,使他重返人世。接着,公子又亲手做了一盏红灯挂在店门正中,使四方邪魔不敢
入店来欺负书童的阴魂。
从那以后,人们每逢过年都要在门口挂一盏红灯避克驱邪。这样点年灯习俗就传开了。
除夕的传说故事15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
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
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汉族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
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
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
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
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
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
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
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
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
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
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
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
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
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除夕的传说故事(集合15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05:1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050171568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除夕的传说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除夕的传说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