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更新时间:2024-03-11 05:06:2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山居吟)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3篇)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1

除夕的由来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

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

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

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

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

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

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

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

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

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

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

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

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

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

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

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

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

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

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

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

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

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

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

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

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

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

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

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

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

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

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

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

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除夕的传说故事

(一)

夏历腊月除夕,人们喜欢贴红对联,放鞭炮,这也有个来历。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

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

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

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

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

“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

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

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

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

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

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

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

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二)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

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

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得是粗茶淡饭。每日

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

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大白

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人药,叫他们慢

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照此办

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

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

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

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药性大发。人们就

东家情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

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

男女老少不仅光吃好的,而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

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

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

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

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元,里面放些

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

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三)

传说,很早以前,出了一个妖怪,名字叫“夕”。这家伙专门害

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儿,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后还

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对它很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他喂的那条狗也

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

掉它。他带起那条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夕”

平时白天不出来,太阳落了坡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

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夏历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

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

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

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守在家里,一有动静就

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出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

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

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它,“夕”就

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

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

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夏历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

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四)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

一年夏历腊月三十,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他却穷得没肉

下锅。邻居的娃儿出来耍,手上拿着油腻腻的香鸡腊肉啃;他的娃儿见

了,哭着回家向他要肉吃。他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两坨

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了,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

叫韩夫人去把肉提回来。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有勉勉强强地过了

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

地开始守岁了。而韩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他妻子

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见了,对

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她谢

过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

挖了一个大树头捞了回来。

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子呛人得很,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

辣椒杆做引火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

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令到人间给人们定生死。凶神出了

南天门,刚到凡界,辣椒味呛得他们直打喷嚏,眼泪水长淌,凶神说:

“凡人真歪!我还没下去,就整得我够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还有

没有脚杆回天庭呢!”想到这,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

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着火燃,香气

四溢,直冲天庭。玉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

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

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过上了好日子.韩文

玉也考上了状元。从此,人们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

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

人间。

(五)

传说,从前,有个蛮乖的公主,经常背着父母到民间玩耍。有天

晚上,她在一个栈房里住下来,半夜的时候,城隍老鬼摸到公主的房

里吃掉了公主的心子。第二天早晨,店老板来到公主的房里,见公主

硬邦邦地死在铺上。案子报到官府,三个月也没有查出个名堂来。

有一年恰逢京城考试,远方来了个进京赶考的公于和一个书童到

客栈里住宿。这家栈房自从死了那个公主,生意就一天比一天淡泊,

特别是公主死的那间屋子更是没哪个敢进去住。挨到的人说,那间屋

子里每到半夜红光闪闪,还看到一个小姐的影子在梳头打扮。

主人看到这远方的客人,心里好生高兴,就把他们安排在那间屋

子里。一来欺他们不晓底细,二来也想证实一下那间屋里到底有没有

鬼。公子二人不晓得内情,晚饭后早早就关门就寝了。到了半夜,那

间屋里突然“哇”的一声响,接着像是有人开门走动。公子从梦中惊

醒,一下从铺上坐起来,点亮了油灯。只见铺前跪着一个漂亮的小姐,

很伤心地哭着,弄得公子莫名其妙,痴呆呆地看着她。这时小姐伤心

地说:“三年前,我背着父母私到民间,晚上就住在这屋里,哪晓得

困到半夜的时候,城隍老鬼从窗子钻了进来,把我的心吃了,使我无

法还生。没想到今晚上公子引来了书童,我只好借用书童的心子复还

正身。哪晓得书童的

阴魂不放我,还要我还他心子.望公子帮忙,把我引见给父王。说

明情由,捉住城隍老鬼,还我心子。那时我再把书童的心子归还于

他。”公子见姑娘这样伤心,虽说疼爱书童,但又同情小姐,只好答

应下来。

第二天正逢夏历大年三十,大清早公子带着小姐走路,书童的阴

魂也哭着追上来了。公子赶忙上前挡住,劝回栈房,还一再给店老板

说要照看好书童,三年后一定把心子送来交还他,使他重返人世。接

着,公子又亲手做了一盏红灯挂在店门正中,使四方邪魔不敢入店来

欺负书童的阴魂。

从那以后,人们每逢过年都要在门口挂一盏红灯避克驱邪。这样

点年灯习俗就传开了。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2

近十几年,每到除夕,人们守在电视机旁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

文艺晚会,依然形成风俗。

“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

“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

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既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

天的夜晚。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

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有西晋周处的“风土记”

等书。“除夕”,在古代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

除、大尽等。

古往今来,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

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达旦

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此”(苏轼《岁晚三首序》)。

多少年来,我国还有除夕“吃年饭”的习俗,这顿年饭,南方人

多备鸡鸭鱼肉,北方人则以包水饺来庆祝新年。全家团聚,共进一顿

丰盛的晚餐。这也是人们回顾旧岁、憧憬新年的一种形式。

另外,每至除夕12点,人们鸣放鞭炮来驱邪避凶,喜迎新年。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3

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

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

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

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

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

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

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

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

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

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

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

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关于除夕的传说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

的晚上,春节前一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

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

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

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

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至于“除夕”的来历,有这样的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

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

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

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

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

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发现村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

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

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

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

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

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

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

年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

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

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

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从此每年

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

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

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节的风俗

传统除夕习俗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

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传统除夕习俗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

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

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

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传统除夕习俗3、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

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

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

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

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传统除夕习俗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

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

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

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

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

了最高潮。

传统除夕习俗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

“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

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

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

饭”。

传统除夕习俗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

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

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

(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

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传统除夕习俗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

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

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3篇)】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05:0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047851568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pdf

标签:人们   守岁   习俗   书童   百姓   大家   没有   通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