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更新时间:2024-03-11 04:18:54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个人能力提升计划)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这位创造力不遑

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写诗、演唱、绘

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 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

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

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

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

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 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

别较大。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 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 — 越

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 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

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

先,它要拥有徐志 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

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 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

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 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

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 来”,还是“最是那一

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

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

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

人工智能具有令 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

拉维克悖论”。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 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

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

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 人生际遇和内

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

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

能无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

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

升创作品质和水准,使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

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

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人工智能

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给我

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

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艺领域促使人类反观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

B.人工智能缺乏生命体验,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

C.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虽然技能高超,但在感知世界方面甚至不如一个婴儿。

D.技术革新必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人工智能技术一定会重塑艺术的创作格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B.文章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

C.文章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D.文章最后两段阐明中心,指出人类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了解了强、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就可以消除人们因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带来的焦虑感。

B.人工智能如果具备了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就能创作出与他们风格一致的作品。

C.面对挑战,人类要有坚定的本体价值自信,也要在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求新、求突破。

D.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弥补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就能提升人类创作的品质和水准。

【答案】 (1)B

(2)B

(3)C

【解析】【分析】(1)B项,“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曲解文意。

原文“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

能无法与人类相比。”故选B。

(2)B项,“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分析错误,第三段论证的是人

工智能创作的局限性。故选B。

(3)A项,“就可以消除”错,只能说“有助于缓解”。B项,“就能创作出”错,根据原文应

是“才可能创作出”。D项,“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错,原文是说“在形式层面,人类未

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并非说人类在创作形式层面是劣势。故选C。

故答案为:⑴B;⑵B;⑶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

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

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

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

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

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04:1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1019342819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pdf

标签:人工智能   创作   人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