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花满枝)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1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不过 有的教科书“直”是
“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
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
6.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1.河内凶。河:(古义: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2.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3.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也许)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5.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三、一词多义
1.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
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四、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
发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6)鸡豚狗彘之畜。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3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
人……有的人……”)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2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
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
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
的)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
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
面所说的事)
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 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 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
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
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
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
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
“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
“孟子”)
(6)(国家)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3
原文
作者: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
(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
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
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
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
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
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
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
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字词注释
1、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
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4、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
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5、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3]
6、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7、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8、亦然:也是这样。
9、无如:没有像……。
10、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11、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12、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
思。
13、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14、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
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15、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故斗已开始。兵,兵器、
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16、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
17、走:跑,这里指逃跑。
18、或:有的人。
19、以:凭着,借口。
20、笑:耻笑,讥笑。
21、直:只是、不过。
22、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23、无:通“毋”,不要。
24、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
这里指耽误。
25、谷:粮食的统称。
26、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
27、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
密。罟,gǔ,网。洿,wū,深。
28、鳖:biē,甲鱼或团鱼。
29、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30、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
秋冬时节进行。
31、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32、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33、憾:遗憾。
34、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
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35、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21世纪一亩二分多。
36、树:种植。
37、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
38、豚:tún,小猪。
39、彘:zhì,猪。
40、畜:xù,畜养,饲养。
41、无:通“毋”,不要。
42、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
亩。
43、夺:失,违背。
4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45、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
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
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
京城。学,大学。庠,xiánɡ。
46、教:教化。
47、申:反复陈述。
48、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ì。
49、义:道理。
50、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51、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52、黎民:百姓。
53、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
54、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
55、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
食物。
56、检:检点,制止、约束。
57、涂:通“途”,道路。
58、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
59、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60、岁:年岁、年成。
61、罪:归咎,归罪。
62、斯:则、那么。[1]
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
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
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
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
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
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
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
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
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
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
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
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
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
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
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
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
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
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
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
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
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
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
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
(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
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
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
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
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
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
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
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5]《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
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
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
“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
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
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
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
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
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作品鉴赏
文章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
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
提出疑问。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人手分
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
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赈灾救民的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
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
发生,从根本解决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足最大限度地调动
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梁惠王自
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
法而已。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
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
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过分析,在梁惠王提出疑
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
牛刀就解决了问题。[5]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
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谓“引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
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
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孟
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个圈套。总
体上用刚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
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
王。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
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这也是
逃跑。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
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
民之加多。[5]
第三部分;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实行仁政。这部分分三个层
次论述了推行王道实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径、根本途径及应持
的正确态度。基本途径: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
在这个层次里,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形式。就是用前边推出来的
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
结论,如是往复。孟子首先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推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
木不可胜用”的结沦。又用“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这个结论作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
个新的结论。又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
出更新的结论“王道之始”。这种“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王道
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人手。论述时,
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增强说服力量,显示了孟子雄辩
的艺术。这也许就是孟子的文章为后世称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根本
途径: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在
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
平。发展丝织业,让五十岁的人就穿上丝绸衣服;发展畜牧业,让七十
岁的人就能吃上肉。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
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而推而广之。这样一个
老有所养、民风淳朴、其乐融融的社会不就是一方净土、一方乐土吗?
势必会“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而何愁民不加多!应持的正
确态度:梁惠王的愿望是“使民加多”,而国家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下
面孟子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的饭
食,路上饿殍遍地,真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出现这种
情况,可梁惠王也不打开粮仓赈民,人饿死了,却说“非我也,岁
也”,这和拿着武器杀死人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自己是而兵器有什么
区别!在这里,孟子又是运用比喻批评了梁惠王推卸责任。最后,语重
心长地指出“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不要归罪年成,要有具体的措
施实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到你这里来了。[5]
文章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尽心
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
别;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
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
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
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5]
文章在写作上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
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
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
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
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
个有机的整体。[4]
本文又运用排比和对偶,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节奏感,
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
一连三个“……不可……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二个“……者……矣”。
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加强了
论辩的力量。[6]
寡人之于国也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
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
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
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
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11 02:3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0954602818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