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德育模式特点的比较及启示

更新时间:2024-03-10 12:55:1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悠悠南山)

经典德育模式特点的比较及启示

/-

卷!

/++-

年&

"/

期第

’-%’’

教育理论与实践

123456789:57;<=;34>?9@;7<=48

A4B0/-

!

/++-

&

C40"/:’-%:’’

经典德育模式特点的比较及启示

#陈洛湘,陈树文,孔

要:在世界德育实施体系中,除我国的德育模式外,经典德育模式有三种:德目主义模式、全面主义模

式和混合德育模式。它们各自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三种德育模式的特点、差异对于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德育模

式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经典德育模式;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在世界德育实施体系中,除我国的德育模式外,经典德育

模式有三种:德目主义模式、全面主义模式和混合德育模式。

深入比较不同德育模式各自的长处与不足,对于发展和完善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使学生获得相互扶助、相互服务、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和发

展其社会服务精神和各种社会能力。

/0价值澄清模式。这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价值选择的学习,获得最适合自己的个人价值观的德育模

式。该模式以价值个人相对主义为指导,主要包括三部分:"

提供并指导学生获取价值观,并使之外化为学生个人的生活

方式与行为方式;/

通过小组讨论、榜样示范和学生的直接经

验等途径,促使学生提高价值观;通过澄清应答法、书面评

-

价法、班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方式,向学生传授自我发展

策略,以培养和训练他们在日后社会生活中进行独立价值评

价与选择的能力。

混合德育模式。所谓混合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德育既

开设相对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内容,又充

分利用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教育。因此,

该模式兼有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某些特征。其采取的主要

措施是:中小学开设伦理道德课和公民学课;加强传统人文科

学教育,强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道德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

管理,在德育目标上强调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竞争与合作

的共同需要等等。

一、经典德育模式简介

德目主义模式。所谓德目,是指将思想道德教育所要

达到的培养目标和所要培养的道德品质作为德育的系列内

容,并以条目的形式排列出来,编成教材,开设独立的德育课

程,通过专职德育教师的讲授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熟记、理

解和掌握这些德目,从而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是一种源

远流长的德育模式,

/+

世纪以前被中西方普遍奉行,在历史

上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全面主义模式。所谓全面主义,是指学校或不开设独

立的德育课程,或无专职的德育教师,或无固定的德目,而是

借助于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

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思想道德能力的综合发展。该模式的

典型代表包括杜威实用主义学校德育模式和价值澄清模式。

"0

杜威实用主义学校德育模式。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为

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

的德育模式。杜威认为,学校德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

观念

,使学生形成能驾驭自己行为的价值信念体系,产生指

导行为、具有方向作用的道德观念。因此,杜威主张采用间接

!

"

性道德教育,即:按照雏形的社会生活组织学校的教育活

动,通过学校生活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

/

按社会需要的标

准改造教材,并使各学科具有丰富的道德内容。通过全学科按

照社会生活方式的教学,使学生作出行为选择,从而培养其把

握社会行为的能力;!

-

)采取影响、激发学生需要的教育方法,

二、经典德育模式的特点及比较

德目主义模式与全面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及比较

德目主义模式中:具

"0

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自成体系,

有相对独立性;/0德目内容明确,具有鲜明的层次性;-0强调

德育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主动传授者,始终处于主导支配地

位,而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始终处于受支配、从属的地位;

(0德

育方法的单一性。表现为,德育途径较单一,一般采取自上而

下、自外而内的灌输式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陈洛湘!"#$"%&,男,湖南隆回人,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树文

!

"#’(%

&,女,重庆人,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德育理论研究;孔琳!

"#)(%

&,女,北京人,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教育理论与实践!""#年

全面主义模式又称非德目主义模式,与德目主义模式相

比较,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德育内容的相对性;!%德育途径和方式的间接性;#%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自主选择能力;&%德育实施方式的实

践性。

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特点及比较认识

从其实践形态着眼,混合德育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相比,主

要特点体现为:

$%

德育体制结构的多元性。实行混合德育模式的国家,

中央政府一般不制定统一的德育大纲,在德育立法和德育实

施内容及方法方面,各地区和学校有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权,所

以其德育体制结构呈现出多元性特点。但中央政府往往借助

于法律制约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如德育不得违反国家宪

法所规定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方向等。

!%

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混合德育模式的

德育内容中体现出德育目标和基本内容的一致性。

$

在复杂

多样的现代生活中,该模式追求两个基本德育目标的有机结

合:一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品质;一是培养学

生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

该模式德育概念外延广泛,

包括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社会服务

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国内国际形势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和现代生活教育等等,但所有德育内容都紧扣公民教育和价

值观教育这两个基本内容,因此又体现出德育概念内涵的一

致性。

#%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综合性。混合模式在德育实施

途径和方法上具有综合性。

$

在德育实施途径方面,是直接性途径和间接性、潜隐性

途径相结合。其主要实施途径是课堂正面教育,包括开设专门

德育课(如公民课、价值观教育课等);通过核心课程(如历史

课、文学艺术课等

渗透德育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品德促使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熏陶;通过专业课(包括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科学等

渗透德育内容。同时,注重发

挥校园生活、宗教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社会教育活动的间接

性教育作用以及校园环境

包括学校建筑、设施、风景等硬件

要素及学风、校风、校史、管理方式、学校地位、社会声誉等软

环境

的潜隐性德育熏陶作用。

!

’在德育实施方法上,一方面创造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

机会,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作

用;一方面又重视教师的正面指导,即教师在德育活动中并不

只是简单地规定与执行禁令和戒律,而是充当

临床医生

,咨

询服务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道德知识传授与道德践

行能力培养相结合,既灌输社会认可的道德内容与主导价值

观,又鼓励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和决策能力。

&%德育实施方案的较强操作性。混合模式紧扣培养造就社

会合格公民的总目标,其操作方案具有内容系列化、教学策略体

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特点,因此比较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学

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三、经典德育模式的评价与启示

德目主义模式的评价与启示

$%

德目主义模式的评价

$

)德目主义模式之所以在历史上广泛持久地产生影响,

就因为该模式保证了德育的正规性、突出了德育的继承性、体

现了德育的系统性。

!

该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

式教育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束缚了学生主体能动

性的发挥;"以灌输式方法讲授具有高度抽象性的道德条目,

使德育蒙上了形式主义、教条主义色彩,极易使德育的教化效

果泛化为说教形式的空洞乏力;#重视传授一定的道德概念,

并认为高度概括与抽象的德目具有超时空、超社会的稳定性,

适用于任何时代,往往忽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德

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德目主义模式的启示

$

继承与创新相融合,永葆德育的生命力。继承是创新的

原动力,创新是继承的催化剂。只有传承一定社会、民族和阶

级的优秀道德品质,才能使德育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与此同时,要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德育

内容、更新德育方法,使德育不成为无病呻吟、强弩之末。

!

)课堂教育与课余教育相结合,使德育既具有系统性和

规范性,又体现多样性与灵活性,拓展德育的影响空间。

#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并重,增强德育教化作用,既坚

持理论联系实际,又注重德育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凸显德育的

现实性与直接性。

全面主义模式的评价与启示

$%

具体操作模式的灵活实用及其积极意义。全面主义模

式在德育具体方式上给我们提供了较多启迪,主要表现在:

$

该模式注重发挥全学科的德育效应,注重通过学校生

活进行德育,这对于我们改革德育,充分发挥综合德育因素的

作用具有借鉴意义。

!

)该模式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受教育

者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我们在

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开展道德教育具有启迪意义。

#

该模式注重德育内容的社会适应性,这对于我们增强

德育内容的现实性、注重德育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也具有

启发意义。

!%

理论指导思想的错误与实践中的偏差及其警示作用。

尽管该模式的理论在反对道德教条主义和绝对主义方面有着

积极意义,即不把道德看作某种万能的、超越时空范围的永远

不变的固定的东西,也承认知识是建立道德观念的基础,但

是,它陷入了实用主义和先验论的泥潭。

实用主义和先验论必然导致道德中的唯意志论,片面夸

大和曲解道德上的自由、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自由变成任

FG

期陈洛湘等:经典德育模式特点的比较及启示

KK

性放纵,使道德责任感变成不负责任。这种唯意志论否定因果

联系的普遍性,主张绝对的意志自由,最终必然导致虚无主义

和非道德论。

在实践中,全面主义德育模式一旦组织不周密,就极易导

致学校德育的野马脱缰、放任自流,造成极大的社会隐患。因

此,在德育中,只有坚持彻底的唯物论,我们才能建立起科学

的德育体系;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才能保证德育模式

在实践中的正确性。

(三)混合德育模式的评价与启示

FD混合德育模式具体的操作方案对我国德育改革具有

启迪作用。

F

混合德育模式注重立足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情

况,立足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根据受教育者不同年龄段的认

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制订德育总目标和阶段培养目标;德育

内容注重联系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引进各学科的最新

研究成果充实德育内容;从幼儿园直至大学的各个阶段都有

相应的具体操作策略体系。因此,整个德育实施体系产生了较

好的教育效果。

目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界定各级学校德育的具体

目标和阶段性德育内容,并使之相互衔接,环环相扣,以建立

较完备的德目实施体系。这是我国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急需

解决的重要课题。

G

混合德育模式涵盖了德育的广泛内容,开拓了德育的

多种实施途径,丰富了德育的实施方法,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

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社会共同认可

的道德水平。同时,以正面灌输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

观中的某些既定德目为根本保障,这就使多样化的德育途径

具有了方向目标的一致性。

因此,借鉴混合德育模式的优点,我国德育既要坚持发扬

正面灌输教育、重视行为规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又要借鉴混合

德育模式直接性、间接性与潜隐性德育途径相结合的长处,注

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

GD

混合德育模式的局限性

F

混合德育模式在德育目的方面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总

的来说,西方德育往往基于唯心史观的基础,所以其德育实际

效果与其初衷往往背道而驰。

G

混合德育模式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

观。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奉行的功利原则,往往破坏了人与人之

间信任理解的关系,从而使德育达不到预期效果。过多灌输

“西方中心论”,导致了德育课程体系的畸形编排,极易使学生

产生一种盲目优越感和种族歧视的偏见。

H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混合德育模式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但是,德育只一味地为经济服

务,使经济利益成为衡量德育目的的标准,势必使学生滋生严

重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甚而引发现代人的种种心理

疾病,使德育效果适得其反。

I

混合德育模式易导致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思想泛滥,

从而导致社会生活中的尔虞我诈、损人利己等丑恶现象比比

皆是,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仰危机。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新阶段。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从传统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社会道德结构呈现出复杂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道德主体

多样化,一是道德领域多样化。不可否认,这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和社会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和民主化的必

然结果。但同样不可忽视,如果放松社会思想道德控制,那么,

道德多元化势必造成极大的社会隐患,引发社会动荡。因此,

我们必须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所确立的科学体系为依

据,以江泽民总书记在

七一

讲话中提出的

推进人的全面发

为目标,在坚持和发扬我国传统德育模式优点的同时,借

鉴其他德育模式的长处,并深刻分析它们的不足与错误,避免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德育所结出的恶果,致力于社会主

义德育实施体系与时俱进的完善和发展。这是时代的呼唤,更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FJJJII

邮编

!"#$%&’(")*+,-,.%/’")"0!1%&%2/,&’(/’2(

"0!.%((’2%.3"&%.45672%/’")8%//,&)

!95:;7"4<’%)=>!95:?174@,)>AB:C;’)

!"#$%&’()*+,,-.-+/0-’1’&.*+$$#&’2%(’+&3&’4-56’()7

DE(/&%2/F8&(9-2+$:,-(-6)6(-$+/;+5,<$+5%,-<#2%(’+&=(9-5-->’6(6#29(95--$+<-6+/$+5%,-<#2%(’+&%6

-5$%&<-/’&’(’+&%,$+<-=%,,@5+#&<<-/’&’(’+&%,$+<-%&<$’>-<$+<-A-6’<-6*9’&%

B

6$+5%,@-<#2%(’+&$+<-=

;9’29%,,9%4-6(5+&.:+’&(6%&<;-%C:+’&(6+/(9-’5+;&%&<;9+6-29%5%2(-5’6(’26%&<<’//-5-&2-2%&A-#6-

5-/-5-&2-’&<-4-,+:’&.%&<’$:5+4’&.*9’&%

B

6$+5%,@-<#2%(’+&$+<-D

A,GH"&6(F2,%66’2%,$+5%,@-<#2%(’+&$+<-E29%5%2(-5’6(’26E5-4-,%(’+&

经典德育模式特点的比较及启示

本文发布于:2024-03-10 12:5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046518542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经典德育模式特点的比较及启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经典德育模式特点的比较及启示.pdf

标签:模式   学生   社会   教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