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

更新时间:2024-03-10 08:57:2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最苦与最乐)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3月3日CCTV-1综合频道20:00首播,大家

可以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多多学习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

炳添事迹作文素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1

在_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百米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成绩,半决赛排名第

一进入决赛。决赛中由于有人抢跑,影响了苏炳添的心态,最终苏炳添只跑出9米98,

排名第六。

近日,外媒制作的苏炳添纪录片播出,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苏炳添更多的信息。纪录片

中说到,苏炳添在半决赛中跑出的9秒83不仅是亚洲纪录,其前60秒用时6秒29更是

前无古人,载入史册。

注意了,前无古人,也就是说,苏炳添是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奥运会有60米跑,

苏炳添不但能够站上领奖台,还很有可能拿到金牌。不过很可惜,奥运会最短距离是100

米,并没有60米跑。

苏炳添前半程跑能力出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一张照片很经典,那就是苏炳添和

博尔特一起隔道而跑。苏炳添超快的前半程让博尔特都感到惊讶,看着快如闪电的苏炳添,

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不是吹苏炳添,如果只比60米,那博尔特都不是苏炳添的对手。博尔特起跑反应并

不算很快,启动速度也一般般,但后程爆发力十足。博尔特通常是在40米左右开始发力,

大步流星甩开对手冲向终点线。

苏炳添由于身高所限,步子迈得相对小一些,所以虽然前半程能建立优势,后半程还

是很难和博尔特这样的高手媲美,能够跑出9秒83,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个成绩了。

苏炳添爆发力不如博尔特他们,为什么前60米却能跑出世界第一的成绩?这都是因为

苏炳添的努力和坚持。在短跑这个领域,30岁算是老将了。博尔特29岁就退役了,可想

而知短跑对于年龄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苏炳添在30岁后还能取得进步,在32岁时创造个人生涯最佳成绩,打破亚洲记录,

靠的就是不停的打磨技术。为了能够跑得更快,苏炳添对起跑姿势,对枪声的预判,对频

率的协调等等,都做得非常细致。

很多人以为短跑靠的就是身体素质,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身体素质自然是最关键的要

素之一,如果没有强壮的腿部肌肉,那想在短跑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但要想在世界大

赛中跑出好成绩取得名次,除了身体素质,技术也很重要。尤其像苏炳添这样身体素质并

没有黑人运动员好,就更需要技术来补救了。

可以这么说,以苏炳添的技术,如果他拥有黑人运动员平均的身体素质,那100米跑

很可能博尔特都要甘拜下风。

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苏炳添就没有再参加比赛。苏炳添开始陪伴家人,享受生活。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职业运动员,经常要东奔西跑,和家人聚少离多,是非常辛

苦的。到了苏炳添这个年纪,想回归家庭,也属正常。

不知道外媒制作的这个苏炳添纪录片,会不会重新唤起苏炳添的雄心壮志。作为60

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就这样结束告别奥运会赛场,那是非常可惜的。苏炳添既然能在32

岁时再创新高,那为什么不能在3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再创辉煌?支持苏炳添继续跑下去,

在巴黎创造奇迹!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2

东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几个月,苏炳添以亚洲最好成绩、小组第一名跑进百米决赛的那

一段视频仍被很多人发上社交媒体,他自己也常重温,但不是回味成为第一个决战奥运会

百米的黄种人而带来的激动心情,而是反复研究对手,观察自己技术上的问题。成为专业

运动员后的十几年里,他都是这样过来的,突破自己会获得一瞬间感性上的兴奋和激动,

但很快,就又回归理性,琢磨自己还有没有进步空间,是不是哪里还可以更好。

“当运动员不就是这样吗?到了一个高度,就想要另一个高度。”苏炳添对《中国新

闻周刊》说。

东京奥运会结束不久,苏炳添度过了32岁生日,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年纪在短跑项

目上已经过了所谓黄金期,这倒也让他松弛下来,现在的目标变得很简单:能跑一年是一

年,至于2024巴黎奥运会,“就先不想那么远”。

天天就知道训练

如果决赛能跑出半决赛的成绩,苏炳添可以拿到银牌,尽管他已经创造历史,体育迷

们还是免不了替他遗憾。他的外籍教练兰迪·亨廷顿深感自责,认为是自己和团队没能为

苏炳添在短时间内连跑两枪做足训练上的准备。但苏炳添能理性看待这个结果,他认为半

决赛9秒83是超水平发挥,决赛的9秒98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过一个岭南文化在广

东人身上造就出的鲜明特征,看似矛盾却辩证统一——生猛求变又理性淡定。这种性格在

苏炳添身上格外凸显,无论在生活还是专业上,苏炳添始终是努力且务实的人,即便短暂

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干扰,他也可以很快回归问题的本质,清醒地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而不

是陷在情绪里。也许正因如此,他拥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为先进技术的受益者。

很多运动员在非赛季的休息日会稍微放松自己,苏炳添并不。他的表哥蔡健发曾经回

忆,每次家庭聚会,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苏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不吃猪肉,更从来不喝

酒。

为保证训练强度,苏炳添常年晚上十点准时上床,手机关机。有些人拿了好成绩,会

在比赛结束当天庆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20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后,苏炳添依然

在22点准时睡觉。他的发型十几年不变,出门就是运动服,身边的朋友说,苏炳添天天

就知道训练,和训练无关的事他就没兴趣。苏炳添的初中体育老师杨永强回忆,他在学校

田径队训练时,就从不缺勤,每次训练都积极参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于广东中山古镇。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运动天赋有自

信,尽管个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学比赛摸篮板,自己都不输他们。初一的一节体育课上,

老师杨永强在沙坑边划了一道线,看谁能跳到那里,结果,苏炳添一跳就越了过去。课后,

杨老师把苏炳添拉到一边,“有没有兴趣过来田径队?”这成为苏炳添运动生涯的起点。

“从初中的时候就觉得,我在田径场上特别威风。”他在纪录片《逐梦者苏炳添》中说。

2004年11月,苏炳添第一次参加正规百米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他

代表古镇中学以11秒72的成绩拿下冠军,这已经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这个成绩吸引

了中山市体校,同年12月,15岁的苏炳添被体校录取,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两年后,他

毫无悬念地通过选拔,进入省队。

中国田径的传统训练模式沿袭自前苏联,以大负荷量、高强度的“苦练、狠练”为主,

缺乏深刻的运动生物学理论支撑。直到2007年刘翔在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

获得冠军,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学训练”和“国际交流”才真正被田径界广泛接受,尤其

是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跻身半决赛的邢衍安的一番话,让很多教练员和高层管理者深受震

动——“在没同刘翔、孙海平教练一起训练前,我的技术很差,现在改进了很多。”

2008年以后,中国短跑的训练理念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苏炳添18岁时,训练还是

从难、从严的粗放时代。

18岁的人对未来还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健将水平,成为专业运动员,

只要转正,每个月就有工资拿了。在高负荷的训练下,他的成绩以0.01秒为单位,艰难

地在秒表上向前爬行,2007年10秒45,2008年10秒41,2009年,他用全国锦标赛

上10秒28的成绩跑入国家队。

广东队著名短跑教练袁国强曾在回忆徒弟成长经历时说,“我带了他快十年,可以说,

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

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真正理解短跑

之后的三两年,有输也有赢,苏炳添慢慢在田径界崭露头角。2011年,全国田径锦

标赛男子100米百米赛场上,苏炳添跑出10秒16,不仅获得冠军,还打破周伟13年前

创造的全国纪录。一年后,伦敦奥运会,苏炳添又成为中国第一位晋级奥运半决赛的短跑

选手。也正是从这场与博尔特并肩赛道的比赛开始,让苏炳添开始留意外国选手的节奏特

点,思考自己在技术上的短板。

前30米,苏炳添有绝对压制对手的能力,但在30米后,身边的博尔特一下子就冲了

出去。与身高1米95的博尔特一起跑,苏炳添坦言并没有太大压力,只有1米72的自

己和对手不是一个级别,但如此迅速被超越,还是让他头脑空白了一下,“30米后不会

跑了”。后来,他反复观看比赛录像,发现自己与博尔特等国外选手在节奏上存在巨大差

异:仅仅跑出5米时,自己就抬头进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国选手仍在埋头利用身体的蹬

伸继续加速。提前进入途中跑,使苏炳添比别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10年之后,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开始对短跑项目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方针,加

强短跑项目与世界的交流融合。苏炳添得益于此,2013年到海外训练营待了很久。他不

断观察国外的对手,有些明明个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还是那一个,对方后劲足,而

自己一听到枪声,就一口气冲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后面体力受影响,只能尽量顶,

这样的节奏“已经特别僵了”,哪怕在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也难以突破10秒10。这一年,

还发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苏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变原有节奏的决心。

2013年8月,莫斯科田径世锦赛半决赛中,旁边道次的选手在发令枪响前晃了一下

身体,苏炳添被误导,抢跑罚下。既是队友也是国内赛场上老对手的张培萌第二小组出战,

跑出10秒整的成绩。如今再回忆抢跑,苏炳添仍然觉得那件事长久地挫伤了他的自信心,

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一点点走出害怕抢跑的阴影。而当时没几个人注意一个抢

跑者的失落,人们都为张培萌的10秒所振奋,看到了中国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变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苏炳添,刚开始受聘于中国田径协会的美国科

研型教练兰迪·亨廷顿给了他信心。亨廷顿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他让苏炳添站好,然后

走到身后,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苏炳添下意识就迈出了右脚,这与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时,

他是右脚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脚。

亨廷顿建议,改变起跑脚,重新建立一个技术节奏,既然身体最自然的反应是右脚先

出,那么当枪声响时,自然的反应才最快速,最合理。2014年冬天,苏炳添到佛罗里达

冬训,在美国教练的帮助下,改变起跑脚,适应新节奏下的起跑、衔接、途中跑、冲刺,

将“一飞冲天”改为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尽可能将最佳状态保持在后半程。

就像习惯右手吃饭的人突然换到左手,难处可想而知。为了把新的节奏刻在脑子中,

印到肌肉里,他无时无刻不在琢磨,走路时模仿起跑蹬伸的动作,睡觉前在大脑中演练白

天训练的技术,一步、两步……想得太多,有时候做梦都在跑,早上起来累得不行,因为

“训练”了一晚上。

教练估计苏炳添改变十几年的习惯、适应新节奏需要一至两年,他用了7个月。

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苏炳添在百米决赛中以9秒99一战成名,成为历史上

首位跑进10秒以内的黄种人,也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那一晚,极少播报体育新闻的

《新闻联播》用时1分45秒高规格播报这一体育事件。

3个月后,他在北京世锦赛上再次跑出这个成绩,成为首个跻身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

洲人,并和队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银牌,创造了亚洲运动员在田径集体项目上获得

的世界最好名次。

这次改变带给苏炳添的不仅是突破瓶颈,还有理念上质的转变,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

跑这项运动:仅有优秀的起跑,一听到枪声就玩命向前冲,无法成为世界顶尖,只有辅助

以科学的技术和节奏,才有可能达到更高境界。

赛场唯一“80后”

亚洲短跑选手有个不成文的“28岁定律”,28岁被认为是一个无形的顶点,由盛转

衰,苏炳添的很多师兄弟选择在这个年龄退役。2017年,28岁的苏炳添结婚成家,他也

递交了退役申请,人事关系转到暨南大学。有领导劝他,“很多人退役是为了趁年轻找工

作,工作你已经有了,不如继续跑。”

苏炳添自己也觉得还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经不光是身体的竞技,更多在于技术

层面的问题,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跑不动,而是看想不想跑。后来他在自己的论文中写

道,“通过科学化的训练和保障可以让大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

这一年,从暨南大学借调到国家队的苏炳添,正式成为兰迪·亨廷顿的弟子。亨廷顿

团队中,有世界顶尖的康复师、体能师、医生、营养师以及生物力学专家,一接手苏炳添

的训练,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

诊断和分析,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例如,帮助他改变跑动过程中的摆臂动作和脚掌落地

后的发力方式。

日常训练中,亨廷顿会根据训练前评测结果和运动员的主观感受,确定当天的速度、

耐力、爆发力等一系列训练的负荷量度,避免运动员发生损伤和过度训练。科研仪器设备

也帮了大忙,亨廷顿给手下的运动员做3D模型,将他们的跑动姿势输入电脑,对比最科

学的模型跑动姿势,来发现他们每个跑动瞬间不科学的地方,甚至还对运动员的睡眠进行

监控。

苏炳添感慨,这与传统训练拼命练、不断加大强度有本质区别,他发现自己练得更少,

却跑得更快。2018年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28岁的苏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

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保持的亚洲纪录,七天之后,在钻石联赛巴黎站,苏炳添再次复制了

这个成绩。

亨廷顿曾说:“我只是2%的教练,科技才是那个98%的教练。”科技这个教练,支

撑着“高龄运动员”苏炳添收获了技术参数和身体素质的不断进步,疫情造成的比赛中断,

也意外帮助他康复了2019年复发的腰伤。东京奥运前夕,亨廷顿和苏炳添都满怀信心,

他们制定的目标是进入前八,并为中国打开9秒90。

后来的故事,每个人都已经知道。苏炳添认为自己的突破能够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

让更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不再只“看见”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见”百米;另外,就是

让更多人接受,技术是一个运动员天赋之外,最锋利的武器。

榜样的带动力是立竿见影的。奥运结束后一个月,西安全运会赛场,苏炳添惊讶地发

现几乎所有短跑运动员身上,都出现新技术的影子,从赛前准备这一项就能看出来。大家

的热身有很多步骤,跳跃、拉伸、核心、泡沫轴放松……一套做下来像个完整的小练习,

把全身小肌肉群都充分活动开,这明显是国际化的热身理念,以前苏炳添总在国际赛场看

见,国内比赛,选手通常是传统的踢腿拉伸,做两次高抬腿,跑个加速跑,然后就准备比

赛了。

“新技术早就有,只是推广下去有难度,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苏炳添对《中国新闻

周刊》说。回想自己刚开始去国外训练,境界还不够,外国教练教的很多动作,他也不理

解,“觉得很奇怪,这么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动”。但是经过之后多年的实践,才发现

当初他们所说都是对的。

2021年的国内赛场,“00后”已经成为主力,八十几人的参赛名单,苏炳添是唯一

的“80后”。他开始计划人生的下一阶段,不是遵循退役后留在一线当教练的传统轨迹,

而是回到大学,在基层培育更广阔的土壤。

他对自己经历中最宝贵的东西看得很清楚。作为创造过“奇迹”的运动员,最光辉的

时刻足以让人们忘记他曾有过的失落和失败,或者认为那些应该只是“小事”。没有人能

真正理解,一个运动员如何从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来,以及在漫长的时间里,如

何和伤病共处,如何面对赢与输。他觉得这些才是真正值得他去传授的经验。中国体育由

“过来人”带新人的时代正在过去,以后的顶尖运动员自有他们的专业教练和更先进的科

学技术,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审视那些挣扎与成长,然后把那一切教给年轻人。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3

8月1日晚,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98秒的成绩获得第

六名,作为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他再次创造了历史。中新社记者 富田

北京8月3日随着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发令枪响起,七个人影飞速冲向终点。

这其中,只有一位有着黄色皮肤。

北京时间1日晚,年近32周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9秒98的

成绩获得第六名,半决赛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亚洲纪录。

作为第一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一夜,他“苏神”的绰号被更多人知

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炳添的人生,远比比赛还要精彩。

北京时间8月1日晚,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98秒的

成绩获得第六名,作为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他再次创造了历史。图为苏

炳添在比赛中。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飞人”

“9秒98”、“9秒83”,东京奥运会像一场梦——“飞人”苏炳添终于圆梦东京。

半决赛起跑前,他摆出了“拿捏”的手势,几秒后,他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赛后,

他说自己只是想进步一点点。看似“凡尔赛”,但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速0.08秒的背后,

是多年的漫长磨炼。

常年的训练比赛,带给他一身伤病,苏炳添原本计划在2017年退役,却因心中不熄

的短跑之火重返赛场。

2018年两次跑出9秒91的苏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锦赛后,便遭遇了18个月的伤病

困扰,腰伤新愈,又添肩伤。这个永远追求速度的身体,跑得过对手,却跑不过伤病。

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获

得小组第一顺利晋级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他也成为了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

国人。图为苏炳添在比赛中。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奥运会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长达13个月没有比赛。种种困难之下,身为“超

龄”老将,他仍笑着说“我真的还可以再跑。”

强大的意志力支撑他一步步靠近奥运梦想,最终,苏炳添站上了奥运决赛的起跑线。

“苏教授”

赛场下的苏炳添,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暨南大学,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学生们

叫他“苏教授”。

个人的实践是他宝贵的教学素材。2018年4月,苏炳添被正式聘任为暨大副教授,

他还曾利用国家队休整时间回校,教学生们热身与短跑的技术。或许下一次“苏教授”回

到学校,可以给学生们讲讲站在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赛场的心得体会。

当地时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创下

亚洲纪录,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成功晋级决赛,他也是首个进入奥运会决赛的中国飞人。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今年,他带的第一拨硕士研究生已毕业,而“苏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学步伐。他还

有一个身份——北京体育大学2019级体能训练学院博士研究生。

苏炳添在深圳大运中心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甚至还在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件事登

上过微博热搜,引得无数网友讨论。

苏炳添曾说,完全退役之后,他将会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练,我更喜欢当一名老

师。”

“添添”

很多次采访中,苏炳添都会提到“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羡

煞旁人。

当地时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创下

亚洲纪录,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成功晋级决赛,他也是首个进入奥运会决赛的中国飞人。

谈及2002年初中军训时的初见,林艳芳曾回忆说,笑容灿烂的苏炳添是最引人注意

的那个。在那个纯真的年代,苏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样,会用玩闹、传小纸条等招数来吸

引“女神学霸”的注意。

2017年10月10日,他们走进婚礼殿堂,结束了15年的爱情长跑。而后,他们迎

来儿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后的生活就像结婚纪念日一样,十全十美。

苏炳添平时称妻子为“芳姐”,对方则叫他“添添”,作为外人,很难把这个称呼和

奥运赛场上那个追风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林艳芳曾说:“他无论去哪儿都会跟我汇报,十

几年一直都这样。”

苏炳添自认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他会记得两人的每一个纪念日,几乎每一条微博

都会和妻子互动。如果这不是浪漫,那什么才是浪漫?

苏炳添曾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不要活在纪录里,要为破纪录而活。”这句话

就像他的人生写照。被称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赛道奔跑的身影,还有,永远

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样子。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4

苏炳添不但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

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

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

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即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

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动

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

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

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

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即时填补了空缺,

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水平。在国内,苏炳添面临 张培萌

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即使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

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

历史教科书。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5

关键词1:另起一行,走出别样风景

周围的人都说是正确的路,就一定正确吗?未必!当年的苏炳添很反感学校的放学后

“兴趣小组”补课行为,这种“自愿”参加的“兴趣小组”实在引不起他的兴趣。于是,

为了逃避补课,他选择了短跑队。然而,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一选择,竟然彻底改变了他

的命运,苏炳添是一个知奇才。在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中,他以11秒72的成绩引起市

体校的注意,随即进行专业训练。

关键词2:感恩对手,在竞争中成长

本次上海站比赛,与苏炳添一同站上跑道的还有19岁的小将桐生祥秀等三名日本选

手,苏炳添最好成绩是9秒99,而桐生祥秀在超风速情况下曾跑出过9秒87。拿桐生祥

秀的话说,本次上海站比赛中,日本选手要围剿苏炳添。然而,疾风知劲草,烈火现真金。

在两次有选手抢跑等种种扰乱比赛节奏的情况下,苏炳添成功突围,以10秒09强势夺

冠。这才是对日本选手们最好的回应。

关键词3:临渊羡鱼,不若退而结网

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成长,这是竞技体育最大的魅力之一,苏炳添也是如此。同是中国

短跑队的队友张培萌曾多次击败过苏炳添,比如20__年4月的全国田径大赛上,张培萌

打破了苏炳添保持的纪录;同年8月,又在莫斯科田径大奖赛中跑出10秒整的成绩,这一

度让苏炳添感到“压力山大”。

但是,苏炳添并没有放弃,而是一如继往的训练,分析技术动作的每个细节,从0.01

秒中争取进步。最终在20__年5月31日的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中跑出9秒99的成绩,成

为亚洲短跑第一人,为黄种人争得了荣誉。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

本文发布于:2024-03-10 08:5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032246541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作文素材.pdf

标签:训练   中国   运动员   比赛   决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