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

更新时间:2024-03-10 06:08:4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加法结合律教案)

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

什么是点染?

高中教科书江苏版第四册上说得很明确:“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

,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

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

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

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试作说明。

一、诗中的点染

请看下面例子(2005年高考重庆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通过边塞军旅生活中的一个片断,表现了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情感。前三句就乐

声抒情——“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感情溪流一波三折,第四句是以景结

情。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点染”的手法。第三句先点明“边愁”,第四句则是由情入景,

用清冷的秋夜、高空的明月、绵亘起伏的长城这样莽莽苍苍的景象来渲染烘托“边愁”,

使人们感受到戍边者那种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有无限的乡愁,也有立功边塞的雄心;有

对现实的忧怨,也有对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的挚爱。

再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晓上空泠峡

王闿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峡中行船溯流而上的情景,这是借景抒情,是“

染”,意在烘托“不解愁风水”。第三句是“点”,点出作者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

风波发愁为何事,这实质上是一种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又是“染”,用“卧

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烘托“惯行不解愁风水”的心态,即诗人面对一切艰难都无所

畏惧的傲然气度。

二、词中的点染

请看下面例子(2006年高考安徽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这首词是词人为他朋友卢梅坡送别时写的。词中有三处点染:

一处是“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这首词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

的回忆。“聚散匆匆”是承上启下,点明二人相聚短暂、相别仓促,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

”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友情难以畅叙。“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二句是比喻,是景

物描写,是渲染,写他们分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

处漂泊不定。这里“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烘托了“聚散匆匆”的遗憾,与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伤心动情。

二处是“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教人怎不伤情?”换头(填词过拍后另起

,叫做换头)设问句,直抒胸臆,是“点”。“魂飞梦惊”四字是“染”,写“伤情”的状态。“魂

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的情形;“梦惊”,写他因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

辗转反侧、无法安睡的情状。前面用“几度”修饰,更见情深意切。

三处是“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这里“后夜相思”点明“相思”,“尘随马去,月

遂舟行”则是渲染,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

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如此情景,烘托了作者对友

人的深情厚谊和刻骨相思,升华了主题,拓宽了词境。

这三处点染,情中生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三、曲中的点染

请看下面例子(2005年湖北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

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

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

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这段曲子描写了汉元帝灞桥上送别昭君时的所见、所想。

开篇用点染手法抒写离别的哀伤。“俺向着这迥野悲凉”直抒胸臆,点明“悲凉”之情,紧

接着用“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

打猎起围场”等景物来渲染。你看那枯黄的衰草,那迎霜的兔儿,那褪了毛的狗儿,那

扛着樱枪的猎户,那慢腾腾的负载着行装的车马,那一望无际的围场,简言之,那苍凉

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烘托了汉元帝那种孤独、忧伤、悲凉的情感。

曲子接下来“他他他”至“我銮舆返咸阳”是叙事抒情,其中“我銮舆返咸阳”是“点明”将“返

咸阳”,紧接着用宫墙内寂寥的景物来渲染烘托相思之痛。这里昏黄的月亮、清凉的夜

色,蟋蟀的鸣叫、绿色的纱窗,是景语,更是情语。是描写,是叙事,也是抒情,抒情

、描写、叙事融为一体,如诉如泣,令人荡气回肠。清代梁廷柟在《藤花亭曲话》中说

:“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义也。”

点染常常和其他表现手法综合运用,像上面一曲,如果试题题干无任何提示或限定,

此曲还可以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进行赏析。这里写的景,并非实景,而是幻景,是剧作

家采用幻觉的形式所作的间接抒情。那宫墙、回廊、椒房、月色、凉夜、寒蜇、纱窗…

…那令人伤情的画面是虚景实写,实中有虚,虚中还渗透着元帝与昭君诀别之际难以言

状的情愫。同样,此曲还可以从修辞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此曲用得最妙的可算是顶真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是短句顶真,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使人身

临其境,不仅刻画了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还能让人体味到元帝内心离恨未已、相思又

继的思绪。

点染这种表现手法源于国画技法。《辞海》说点染是“画家点笔染翰”。并举例:“颜之

推《颜氏家训·杂艺》:‘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

孺,皆知姓名矣。’”

古典诗词文论专家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说:“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

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点染是一种写情写景的手法,可以先“点”后“染”,也可以先“染”后“点”,也可随“染”随“

点”。凡是“点染”之处,都可以从“情”和“景”的角度进行赏析。

值得注意的是,点染之间要衔接紧密,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说:“点染之

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这就是说,诗歌中如果有“他语相隔”之处,

一般不宜从点染角度进行赏析。

“点”与“染”相辅相成:“点”因“染”才有依托;去掉染,就显得空洞干瘪,索然无味。“染”

因“点”才显得深刻、厚实,才能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点染是绘画中常用的手法。画家挥毫作画,有时用点,有时渲染。两法交互使用,画

出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图。点与染,这种绘画技巧,被我国古代许多诗人自觉或不自觉

地运用到诗词创作中来。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别离,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

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这位清代文学批评家告诉我们,“点”就是“点明”。“染”就是用景物来烘托。根据这种解

释,《雨霖铃》中还有一处“点染”。那就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

先点明“去去”,这次分别是去了又去,远而又远,然而这“去去”的具体情状又怎样呢?紧

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种景物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山高水长

和离情的深沉凝重。

点染也有用在诗中的。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这里“归思”是点。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来染。岑参的《碛中作》:“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先点明无处投宿,再用“平沙万里”来渲染,这样,

诗的意境全出来了。

点染还有用在曲中的。元人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先写秋景“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在刻意渲染旅途黄昏萧条、寂寞、悲凉

的气氛下。结句为“断肠人在天涯。”这是点睛之笔。凸现了客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

离愁肠断的心境。

综上所述,点染手法包含“点”与“染”,是辩证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点”,指的是画龙点

睛的主句(或中心词)。它在适当的地方(或开头。或结尾)点明诗的旨意。“染”,是用意象

来烘托渲染,最好伴用各种修辞手段。这样点与染结合运用。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抒发强烈的感情。能够增强诗词的艺术魅力。

了解点染手法,有助于提高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还可以运用到诗词的创作中去。

Powered by TCPDF ()

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

本文发布于:2024-03-10 06:0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0221272540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点染   烘托   渲染   手法   点明   诗词   景物   旨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