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四百字优秀作文)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毛泽东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1930年的7月,从汀州到南昌的路上。红一军团的
任务是攻下南昌,按照中央的计划,他们将和攻下长沙
的红三军团和攻下武汉的红二、四军团在武汉会师,正
所谓“饮马长江,会师武汉”。上片一开始,词的气魄
很大,红军好比天兵天将,下片说百万工农武装一同奋
发努力,席卷江西之后再猛攻湖南、湖北。纵观全词,
气魄很大,有一种澎湃的激情,总体的信心,毛泽东从
不缺乏。但是,胜利绝不是朝夕之功,你叫毛主席诗词
中如何能够不流露出一些悲怆的情绪呢?这是不是也说
明了中国革命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革命的队伍要走过
日后的漫漫长路,才能淘去黄沙始见金?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宵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0年夏,工农红军经过3年游击战争,迅速发
展壮大。10月,蒋介石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
“围剿”,并将重点置于中央苏区。1930年(民国十九
年)11月至1931年1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
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
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此战胜利有着重大的
意义是,它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
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
主转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红一方面军采取
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苏区人民支援下,以少胜多,取得
了反"围剿"的重要经验,不仅保卫了中央苏区,而且使
中央苏区得到巩固与扩大。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毛泽东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全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1年3月中旬,国民党先后调集10多个师10
余万兵力,准备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鉴于第
一次围剿中部队行动不一致,被红军各个击破的教训,
国民党军改取“追堵兼施”的作战方针,以3个建制师(缺
2个旅)组成“追剿”队,专寻红军主力作战;其余部队
分布于苏区周围,配合“追剿”部队堵击和“清剿”。
此次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
役,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一个重要战役,对共产
党军军事思想的形成和今后的用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胜利,是诱敌深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依靠群众,
依靠根据地而取得的。
《我的自白书》
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他以浩然正气,抒发
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对无耻叛徒的蔑视,昭示着
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949年10月1日,五星
红旗在天安门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盘踞在重
庆的国民党反动派在逃离之前,对其关押的共产党人伸
出了罪恶的魔爪。1949年10月28日,陈然和其他战
友一起被从白公馆、渣滓洞提出,在大坪被枪杀。当反
动派罪恶的枪口对准他们时,陈然和战友们高呼:“毛
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陈然牺牲时只
有26岁。他的生命虽很短暂,但他生得光荣,死得壮烈!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
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
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可是整个中国的局面仍
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扑朔迷离的烟云密布大地,是
年毛泽东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
心曲。登高赋诗是历代文人抒情言志的习惯,毛泽东,
这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的一代诗人兼革命家以其
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了他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
负和热切期待。全诗一开始从大处作眼,从远到近,层
层展开,其中有精确的地理,接着下阕一转,又透出了
诗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该过
去的都过去,而今诗人又作游人的一员在此低回歌咏。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菩萨蛮·大柏地》创作于1933年夏。这是一首追
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
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
25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
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在
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
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此诗一开始
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
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
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
绮丽的暮色。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
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
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
《清平乐·蒋桂战争》
毛泽东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1927年国民党新旧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为了争
夺地盘,扩大势力,相互之间进行了近十次的激烈混战。
1929年4月爆发的蒋桂战争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例。
军阀内讧,使得江西境内敌人兵力空虚,毛泽东不失时
机地于4月1日回师赣南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了
赣南苏区9月21日拂晓占领上杭。闽西苏区得到了巩固
和扩大。毛泽东这首词就是在红军占领上杭之后,开展
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时写的。这首词,上下两阕从内容、
感情到语言、节奏,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思想性和
艺术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
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
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
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
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
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1933年10月,蒋介石亲
自指挥约一百万国民党军队开始了第五次“围剿”。红
军反围剿失败,局面非常被动。这一首清平乐,表露作
者苦闷的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
李德“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
会昌“养病”。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
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
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
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的
天下了!”全词最后仍表现出作者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与
决心,体现了乐观豁达的心境。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
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
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
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一
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
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
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
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
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
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长沙是湖南的省
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
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
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
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
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
《沁园春》。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文章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在陕西
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1935年11月,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恢复此番号)
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
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
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
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这首
词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
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
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
阔的胸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
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
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
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
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
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
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
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
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
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作于一九四九年四月,这首诗不仅描述了人
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
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不只是穷尽了理、事、
情;而且还显示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
如、神旺气足,还表现了诗人的才、胆、识、力。正是
“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南
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彻底覆灭,在中国革命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
的两三天内酝酿成这首雄浑的诗作。本诗气势恢宏,语
言铿锵有力,它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
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
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沿途看到盛开的
野菊花,一簇簇,一丛丛,一片片,黄灿灿,如同遍
地耀眼的碎金,多么迷人啊!毛泽东触景生情,感慨
万千;遂以《重阳》为题,用《采桑子》词牌,作了
这首《采桑子·重阳》。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泞
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
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
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
鼓舞。
《如梦令·元旦》
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1929年底,红军挺进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胜利,
严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白色统治。在古田会议召开前夕,
蒋介石率领江西军阀金汉鼎、福建军阀刘和鼎、广东军
阀陈维新等,向闽西苏区发动了“围剿”。为了粉碎敌
人的围剿,红四军开始了从福建向江西的战略转移,毛
泽东、朱德率领部队开赴江西开展游击战争。这次红军
挺进江西正值新年,士气十分高涨,这首词就是毛泽东
为欢庆这个胜利而作于进军途中。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
的政治家,虽然当时未取得决定的领导权,但他依然从
容不迫,而且满心欢喜,没有半点患得患失的失落、悲
观。从这首小诗就可以看到他乐观、向上的美好境界,
当然这也是他的天性使然。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936年冬天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
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三首诗。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
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
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
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
生动教材。《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
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广东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也立
有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
《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
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
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
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是毛泽东暮年所作的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它
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结构。毛泽
东在诗中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
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
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
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蓬间雀就是指前苏联修正主义领
导人赫鲁晓夫,而鲲鹏当然象征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
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
本文发布于:2024-03-10 02:0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00076621557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毛泽东诗歌写作背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毛泽东诗歌写作背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