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

更新时间:2024-03-09 18:17:5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9日发(作者:吴梦超)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

关于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

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1

1、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

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

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

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2、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

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

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

“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

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

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

传,至今犹存。

3、广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

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

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

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

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4、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

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

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

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

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

称“走月”。

5、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

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

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

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

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

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6、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

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7、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

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

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8、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

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

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

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

再送至河中。

9、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

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

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10、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

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

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11、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

有守夜之俗。

12、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

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13、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

校内聚餐。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2

1、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

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

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

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

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

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

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3

1、南昌: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南昌的古老习俗中,有中秋节吃柚子,送千层底鞋的风俗。过去,每当中秋节,已

经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是与家人团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双千层底

鞋给父母。

因为在中秋节过后,马上就要到重阳节,女儿们希望老人能够在重阳节外出登高,同

时也是祈愿老人身体健康。每年的中秋佳节,除了要吃月饼外,还习惯吃柚子,柚子谐音

是“有子”,因此中秋节吃柚子也有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

2、湖口:全家团圆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节,湖口县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粑”庆祝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湖口

人就开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种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

个品种。

在这些粑食品种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鲤鱼、喜鹊、福、禄、寿

等文饰,以示喜庆和吉祥。“做粑”也象征着一种团圆,每逢“做粑”时,都是一大家人

围在一起,有说有笑,互相分工协作,其乐融融。

3、瓷都:行帮规矩要加餐。

除了烧太平窑,景德镇还有不少独有的中秋习俗,这些习俗或多或少和陶瓷行业有关。

相传,坯房在中秋节休息一天,老板按8至10人一桌供应猪肉4斤和鲜蛋,黄花,木耳,

粉丝,咸鱼,芋头,青菜等十种菜肴,另加40个铜钱作酒钱,每人一只生糖酥,一只扁

麻酥。

加餐的规格叫十碗菜,晚上赏月的茶点里还要有花生,瓜子和梨,这些都是行帮定下

的规矩,不能破坏。此外,中秋节时吃碱水粑也是当地必不可少的项目。

4、宁都:火龙虎月下进村。

随着“火龙虎进村,生子生孙,火龙虎进屋,发财做屋……”一串串清纯的童音在村

中响起,这是中秋宁都县南云村的一道独特景观。中秋当晚,卢氏七房各出7名壮汉,每

人一根竹篙。竹篙选用长约米的毛竹,从尾部往下层层扎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浇注过植

物油的纸卷。夜幕降临后,各房人马举着49根竹篙汇集卢氏家庙前,依次点火,火苗迅

速化成一条条长长的火龙,煞是壮观。

5、寻乌:抬故事喜庆丰收。

抬故事是寻乌县民间节庆的重要民俗活动,以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

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来展示一般选择8岁以下的小孩进行人物造型和化妆,并站在特制

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

故事棚多为方形木架,用彩布装饰起来,由青壮年轮流抬着巡村游乐,长达三四个小

时。“抬故事”是古代寻乌人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借此来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

6、上饶:“菩萨出门行香”。

与别的地方习俗不一样的是,每到中秋节前后,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的一些乡村

平常供在庙里的菩萨都要出来行香,这也是一年之中仅有的一次,每到一家老百姓的家中,

老百姓都要拿出红包或捐出一些善款,以求得到降福。此外,中秋节的晚上,每家每户都

要供奉月饼,水果。对祖先进行祭祀。

7、婺源:龙灯越长越兴旺。

在婺源,每逢中秋节,有摆龙灯的传统习俗。摆龙灯也叫“迎龙灯”。只是当地人迎

中秋的方式。所谓“龙灯”是由于干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后的干稻草绑接成龙的形状,

在稻草上插满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时,由村民用捆子插入稻草中并点燃上面的香,高举着

来回游走于各村庄之间,形成了一条火龙,“摆龙灯”因此而得名。

8、吉安:中秋夜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江西吉安地区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

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

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

壮观。

9、资溪:畲族乡亲唱山歌。

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是一个小山村,全村畲族人口400多人,民情风俗浓厚。畲

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唱歌,每逢节日便以歌助兴,以歌抒情,中秋节也不例外。

到了中秋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个山头,然后便可自由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种,

即独唱对歌,齐唱。畲族歌手们随兴而唱,即景编词,使新月畲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

族风情村”。

10、春:香烟袅袅跳傩舞。

宜春傩舞祭月源远流长,每逢中秋佳节,宜春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月活动,场面恢

弘,香烟袅袅,爆竹声声。跳傩舞者头戴面具,身着古装,持各种兵器,手舞足蹈,其表

现手法严肃而诙谐,它既是人们以娱乐形式向傩神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一种祈祷方

式,也是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活动。傩舞共有大小面具24具,面具为樟木雕成,

形色酷似京剧脸谱,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与审美品位。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4

1、拜月娘妈

拜月一般是妇女的活动。泉州人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

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几乎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

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2、赏月

赏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众化的习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

动,亦可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团体性的聚会。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园圃、

阳台、屋顶天坪或露天公共场所,摆上美味月饼,沏上一壶香茗,对月当歌,边尝饼品茗,

边聊天叙旧,不亦悦乎。

3、博饼

博饼是赏月活动中的一种有趣的游戏。相传是300年前郑成功的部下洪旭,为宽慰士

兵佳节思亲之情而设的,后来流传于民间。

中秋节前夕,商家就经销供戏饼用的“会饼”,共63块,隐含七九六十三吉利之数。

古代,九九八十一是帝王之数,89七十二是千岁之数,七九六十三是王爷之数,郑成功

为延平王,故用六十三。

博饼亦称“博状元饼”。会饼仿照科举规制,设特大号饼一个为“状元”饼,直径约

6寸,宛似一轮明月,饼上印有“嫦娥奔月”、“桂树玉兔”等图案。

依此二号饼两个为“对堂”饼,直径4寸左右,代表“榜眼”;三号饼四个为“三

红”,直径2至3寸,代表“探花”;还有“四进”饼八个,直径1寸半左右,代表“进

士”;“二举”饼十六个,直径约1寸,代表“举人”;“一秀”饼三十二个,直径半寸

有余,代表“秀才”。

“博状元”的工具很简单,只需六个骰子和一只碗。亲友相邀,每人轮流用六个骰子

在碗里掷数,根据投到碗里的骰子的红点的多寡获饼,直到把饼分完。

4、游笋江

这是成年人的娱乐。过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结伴遨游笋江的习惯。“笋江月色”是

旧时泉州八景之一。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

轮皓月。

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

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

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5

1、请月姑

古时中秋之夜,宁波民间有拜月、祭月的习俗,也叫“女儿会”。明月东升之时,年

轻女子在明堂设几案祭月,将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为素色,家家户户露天设香案,上

面摆放月饼及时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毕,用水洗眼,据说能净眼明目,俗

称“求甘露”。

“请月姑”当初仅为小女孩的游戏。月亮为太阴,而男子属阳,故有男子不拜或后拜

之俗。男人们相约亲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诗作赋,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骂秋,

填词唱曲,尽兴而眠。

2、龙舟竞渡

中秋赛龙舟为宁波水乡的民间习俗,嘉靖《宁波府志》云:“中秋各乡祠庙为会祀神,

作龙舟竞渡,谓之报赛。”所谓“报赛”,即谢月神。赛龙舟主要在江东张斌桥东的塘河

中举行,鄞县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舟上扎彩龙,遍插旗幡,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

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极为热烈,竞渡直至天亮。

3、放船灯

用对剖如钵的西瓜皮,或削竹铲木制作船灯,上饰彩纸,绫绢、鲜花和小锦帆,内燃

多支红烛,中秋夕泛放于甬江之中,随流缓缓漂去。每家出数十盏,往往聚至数千上万盏,

载沉载浮,火光闪烁,如点点繁星,蔚为壮观。此风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即孝宗

时代,《乾淳岁时记》载:“中秋夕浙江(钱塘江)放羊皮小木灯,名为‘一点红’,数

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星辰。”其后不久,远近仿效,宁波甬江遂有此俗。

4、宁式月饼

如今,新口味月饼层出不穷,但素面朝天的宁式月饼仍拥有不少忠实的拥趸。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甜的如玫瑰、枣泥、芝麻、白糖,咸的如三鲜

肉月饼、火腿月饼;从馅料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

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

就馅料荤素而言:宁式素月饼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马蹄爽等外面不多见的馅

料,而玫瑰、绿豆蓉这些经典素馅经过特殊配方与烘烤工艺,也具有了不一样的口感。而

宁式荤月饼有火腿月饼、三鲜肉月饼。

其中“苔条月饼”是宁波中秋美食中的经典,为“宁式月饼”的代表,名声在外。老

字号升阳泰的传统宁式月饼,就曾带给几代宁波人美好的回忆。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6

1、吃团圆饭

老广州人的中秋从“吃团圆饭”开始。这一天,所有在外的家人都尽量赶回来,已经

分家单过的成年儿子也要和妻儿一同回到父母家,在月亮初升之时,合坐共吃团圆饭,以

示“月光团圆”。所吃菜式除了年节当令的蔬菜、肉类之外,还必有一道“圆蹄”——即

是用发菜、冬菇之类的作料焖烧猪蹄,也是取个团圆的好意头。

2、树中秋

旧时的广州,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笼。到了夜里,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

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挂到房屋的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

灯火,如繁星点点,以此庆贺中秋,羊城人也叫“竖中秋”,又叫“树中秋”。谁家的灯

笼挂得越高就越吉利,以往老人家都会给小孙子送灯笼,还要加上一支七星旗,希望子孙

聪明伶俐,快高长大。

3、耍禄仔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

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

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

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

品之类。

4、拜月光

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

饭后,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

家门前,摆开供桌,焚香礼拜,贡品除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

头等。

5、炒田螺

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关于中秋食田螺,在清咸丰年

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

此时最肥美。中秋当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对月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啜,就是

“对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6、吃芋头

广东有个传统习俗:中秋吃芋头。老人家认为,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不仅是因为芋

头长至中秋时节最为肥美,更重要的是芋头是多子的生物,而且母芋头总是和一窝小芋头

同生在一处,象征母子团圆。粤语“芋头”又与“护头”谐音,一家人一起吃芋头表示合

家团圆平安的意思。

7、吃柚子

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

意愿,再加上中秋节前后又适逢盛产期,柚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秋节的应节食物。或

者是“意头”够好,使得柚子成为中秋节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广东中秋吃柚子依然是

一个传统。

8、吃菱角

如果家里有小孩,还要备上菱角。中秋节给小孩吃菱角,寄托大人希望他们“聪明伶

俐”的祝福。菱角可以去壳后切成粒状煲粥,赏月吃过月饼之后食用,可减少油腻感;用

盐水煮熟后捞起,一边赏月一边食用也很有趣。

9、舞叶龙

还须一提的是,过去在广州西村、增步、南岸一带,中秋节晚上有舞叶龙的习俗。用

榕树枝叶扎成一条三四丈长的青龙,用两个芋头作龙眼,再斩两条树丫作龙角,由十几个

后生仔举着它舞,穿大街、过小巷,边舞边唱:“龙来到,钱无数;签钱买草绳,今年又

太平;签钱买蜡烛,年年起大屋;签钱买元宝,明年娶新抱(媳妇)!”儿童挽着彩灯,

尾随后面跟着唱。众人争着拜龙,把点着的香烛插在龙叶身上,这条青龙渐渐变成了一条

流光溢彩的火龙了。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7

烧塔仔

烧塔仔乃孩子们的乐趣,是一项充满乡土气息和童趣的活动。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

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这种“塔仔”大小不

一,一般叠成五层或七层,各层裱上花花绿绿的五色纸。

塔仔还供奉孩子们喜欢的泥塑偶像。为了烧塔仔,孩子们事先成群结队到各处捡来干

柴禾,装满塔内,在塔中燃烧,烧得越旺越有彩气。从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孩

子们每晚都兴致勃勃地烧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辉映,照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孩

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比“烧塔仔”的壮观场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据传烧塔仔之俗,源自元末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

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而烧塔仔举

火为号,也传衍至今而成为民俗。

放“孔明灯”

广场上,用两条长板椅垫足,4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灯的4个角,另几人扶起孔明

灯的底框,此时点燃灯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热气和浓烟,把孔明灯高高涨起,飘飘欲飞。

待孔明灯涨满烟气后放手,孔明灯便腾起升空,到相当的高度,与明月争辉。

敬田头

这是一种充满田园风情的节日祭奠活动。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中秋“以月饼、

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两天,亲友以此相馈。”千百年来,泉州不仅有用番薯和芋魁

祭奠祖先的习惯,还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头”的风俗。由于番薯和芋魁是农家中秋必备

的食品,故泉州至今还有“八月十五众人芋”的俗谚。

在私有制的旧时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收成的好坏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因而农

民总是祈望苍天风调雨顺;祈望土地老爷保庇无虫无灾,耕作顺利,五谷丰登,于是便在

中秋这一天,用篮子装着已蒸煮的番薯和芋魁,分别到自家的田头地角去祭敬,以期来年

获得好收成。

听香

“听香”是封建时代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热衷的活动。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

间到自己铺境内的土地庙或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

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

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判别问卜的结果。这种习俗虽然带着一定的迷

信色彩,但却含有猜谜般的游戏成分,因而劳动妇女乐而为之。泉州有句俗谚叫做“祖师

公听香”,就是由过去市区后城“祖师公”中秋夜听香的盛况流传而来。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8

各地皆吃月饼

安徽各地中秋皆吃月饼,且几乎都在晚上祭过月神之后吃,唯独休宁人例外,一般在

早上吃。天长人在敬月之后,分食月饼,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涡阳人在焚香祭

月之后分赏月饼和毛豆。

江淮地区:赏月祭月

江淮赏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赏月。祭月又称拜月。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在庭院中,

或设在院内篱笆旁、天井边。供桌上摆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饼和水果,如石

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

的不同而有差别。

除月饼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还加有特殊的贡品,如休宁,歙县城乡摆上一个大南瓜;

长丰放一个大馍;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馍;天长供鸡头苞、毛豆荚,并有月宫嫦娥象等。

祭月时,固镇、五河是月出鸣炮敬祭;巢湖市是月出鸣炮染香拜月;休宁蒙城是然组

焚香叩拜;屯溪是点上红烛,全家跪拜。六安,铜陵、寿县、凤台、长丰等则为焚香拜月。

祭过月神,才真正开始赏月。人们一边欣赏似镜的明月,一边品尝祭品,涡阳,六安、

铜陵、冬至、休宁、屯溪、巢湖、天长、合肥等皆如是。屯溪人在全家赏月时往往围坐一

处,一面吃月饼、水果等,一面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

神话故事,等到月过中天,才回屋就寝。

徽州地区:舞草龙

在徽州等地皆有中秋玩草龙习俗。草龙是有稻草扎成的龙。黟县又称“舞草龙”即用

稻草扎成龙头,又以稻草捆成一束一束,连成龙身,再以一段由粗到细稻草束作龙尾,每

段之间用绳系着,每人手擎一段,配以锣鼓,上下滚动,欢度中秋。

休宁则称“舞香龙”,其用稻草扎成,周身插香,长短依舞龙的人数而定,每隔七八

尺支木棍一根,龙身上插满点燃的篾香。香龙循街道行进舞动,后随各式花灯,锣鼓,鞭

炮相伴。香龙所到之处,各户均插一炷香并放鞭炮,表示欢迎助兴。到午夜香熄,送龙下

水(将龙身投入河中),意为象征丰收。

屯溪则在龙头上悬挂着一盏红灯,龙身插以“篾香”,舞龙者多为村中儿童,舞到人

家门口,嘴里要唱出一段吉祥如意的言辞,如“香龙到你家舞一舞,来年讨个好媳妇”之

类,以博得人家的欢心与款待。

皖北地区:火把节

在皖北的阜阳地区,当地百姓庆中秋除了有吃月饼等习俗外,最具特色的民俗就是火

把节。提起火把节的由来,不能不提到600多年前的元末农民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因为刘福通就是安徽阜阳人,他在这里发动的农民起义给当地留下了一段佳话,也留下了

一个节日民俗。

每至中秋节晚上,小朋友模仿红巾军,用麦秸、稻草扎成三四尺长的把子,内实麦草,

到野外点燃,摇来摇去,似为信号,本地习称“撂火把”。这一习俗至今久而不衰。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9

中秋节习俗禁忌

1、男不拜月。

旧时汉族中秋节的拜月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节

“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谓月亮属于太阳,

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动只能又女性参加。

2、忌身体弱、体质差的人赏月。

中秋节的时候,身体很弱的人不建议去野外赏月,拜月。特别是最近流产过或者刚生

育过宝宝的妇女,也不宜赏月,就算在自家阳台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3、忌失意、运势弱的人赏月。

如果最近的运势比较低落,情绪差,比较失意者,比如官场失利,情场不顺,工作不

顺心,家庭不顺心,考试考砸,生意亏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赏月。

4、忌刚刚搬家,而又没有“闹房”的人赏月。

最近刚刚搬家,而搬家后没有“闹房”的人最好不要赏月,或者感觉搬家后自己的身

体,运势不好的人,最好谨慎赏月。

5、忌头发遮额头。

如果有刘海的女生最好把自己额前的头发捋向后边或者两侧,千万不要让额头被头发

遮住,因为这是你的'神灯所在。

6、忌出门前或者回家后不烧香。

中秋节出门前烧香可以保佑出行平安,回家后烧香则是表示答谢,为今后一年的出行

平安而祈福。

中秋节介绍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

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

“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

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

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

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

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

“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

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

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

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

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

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

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

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

大传统节日。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10

中秋节吃什么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可见中秋节当然吃月饼了。

但是根据各地的习俗不同,吃的东西也五花八门。有吃栗子,吃田螺,吃山芋,吃柚

子,吃鸭子,吃南瓜,饮桂花酒,食藕盒子,吃中秋蟹等。但是此次中秋节,据我了解湖

南安陵书院举行的中秋节赏月活动很有特色,光吃的就能使你养生归原,名菜如下:临武

鸭、东江鱼、洞庭湖大闸蟹、桂阳坛子肉、马田豆腐、永兴香螺、槟榔芋头、沅陵板栗等。

吃月饼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每当风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际,

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

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品味家的苏

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八月半吃南瓜”

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

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

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

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

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

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吃田螺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

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

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

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

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

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

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也是相当久远。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11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

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

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

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

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

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

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

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

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

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

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习俗很多,

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12

1、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

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

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

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

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在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3、吃蟹

大闸蟹是江浙地区人们中秋必不可少的助兴菜肴,每人一只,伴着姜醋,拆分食之,

是最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不过,大闸蟹属凉性,吃的时候要配一些黄酒暖胃,食后再饮

一杯姜茶,对健康有益。

4、吃麻饼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

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5、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

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

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

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

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

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13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

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

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

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

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

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

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

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

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挂花灯

打灯笼、逛花街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但在香港每到中秋节小朋友们都会拿

着自制的灯笼聚集在一起。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

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

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

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14

莆田人在中秋佳节有“送秋”、“做秋”和赏月的传统民俗。莆田是著名的侨乡,在

海外的亲人甚多,他们往往提前带着珍馐回乡“做秋”,向其父母和长辈请安,共同过着

“月是故乡明”的团圆节日。国内人家已出嫁的女儿每于中秋节前送礼物给娘家父母“送

秋”,体显出其尊亲、爱亲的传统美德。“送秋”的礼物,有的二色,有的四色。如:月

饼、白果(银杏)、板栗、香芋(槟榔芋)、猪“戈”(猪蹄)、花生油、米粉等,亲友

之间也有互送月饼的。

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有宴席。富裕人家,山珍海味,香飘四座;寻常人家,也有

“加餐”,以饱口福,俗叫“做秋”。但无论盘菜多少道,其中炒兴化米粉和香芋是不可

少的。家庭主妇对炒兴化米粉都有好工夫,色、味、香俱佳。宋理学家朱熹在兴化讲学时,

吃到炒兴化米粉,不禁拍案叫绝,说:“可口,美味无穷!”煮芋头时,把去皮的芋头在

锅中稍蒸,然后把它切成块块,下锅油炒,再加入肉丝、香菇、栗子等佐料,加水炖

20—30分钟。芋头烂熟,汤汁飘香,令人食指欲动!山区的群众常把芋头“群”(炖)

烂、切碎,加入米粉一起炒,故有“芋‘群’米粉炒”的俗谚。吃米粉意思就是吃到胡子

白了,就是说吃了会高寿。按照莆田民间的说法,栗子是民间传统的进补食品,诗人范成

大赞曰:“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栗子从壳的柄端切一刀,放入沸水锅中

煮10分钟,捞起冷却,剥去壳膜,食之鲜甜不腻。而莆田方言的“芋头”与“熬”谐音。

过去人们生活艰辛,吃芋头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头”,寄望来年时来运转。

一家人聚餐后,一轮圆月已挂上中天。在这“八月中秋月正圆”、“月是故乡明”的

时光,大家在阳台上或庭院中,摆上月饼、白果、栗,边吃、边赏月。有的人去白塘玩月,

中秋夜“游白塘”,是涵江人得天独厚的赏心乐事,他们每每玩到“月到天心光上下”的

午夜时,才漫步踏月回家。有些地方有演出莆仙戏和演奏十音八乐的风俗。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15

中秋之夜,千家万户于庭院中对月设下香案,摆满了时鲜瓜果,诸如西瓜、苹果、葡

萄、枣、梨、栗子等,还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头之类。全家人还在香炉上插一枝生

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树。一切布置停当之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所谓祭月,是向月

宫里的嫦娥遥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妇女。

老北京的中秋节习俗:兔儿爷

老北京中秋习俗,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

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

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

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莫

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

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老北京的中秋节习俗:吃月饼果品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

雅尔梨、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

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

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

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

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

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

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老北京中秋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

“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

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

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

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16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

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

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

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

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

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

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

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

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

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

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

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

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

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

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

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

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17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

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

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

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

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

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

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

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

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

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

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4-03-09 18:1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9794751553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pdf

标签:月饼   赏月   习俗   芋头   月亮   还有   火龙   活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