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签名伤感)
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
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
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习俗一:赏月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
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
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习俗二: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
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
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
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习俗三: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
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
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
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习俗四: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
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
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
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习俗五: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
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
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
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
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习俗六:玩儿兔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
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
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
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习俗七: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
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
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
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
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
喜”(意生男孩)。
习俗八: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
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
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习俗九:吃鸭、螺和芋头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
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
也不赖。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
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
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
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习俗十: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
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
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
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但到了现
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关于过中秋节的意义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
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
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
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
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
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
涯共此时。”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
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
庭的重视。
4、许愿
再次,该节日也可以成为一个许愿的节日。当然,这里有一些功利的色彩。通过在节
假日对于月亮许愿,如事业问题、健康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往往也是比较灵验。
当然,我们不应当用这种功利来交换对于祖宗的祭拜吧!当你对祖宗的祭拜是出于真心的
话,我相信心诚则灵,那你许的愿望,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必然是能够实现的。但如果你是
怀着虚情假意来祭拜,那必然是好的不灵、坏的灵!你会后悔莫及!
5、人情之美 中秋之夜,从前家家户户于庭中设供桌,摆放月饼、藕、菱、西瓜、石
榴、毛豆等节令食品祭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们都会设供桌,置香斗
供品,以祭天斋月。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又满含对
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暂时放却劳作,阖家男女老少,欢聚赏月,一边尝食月
饼、节物,一边谈谈家常,这图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体味到庶民生
活的趣味与美,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人情之美。
6、审美趣味
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寻味。中秋之夜,赏明月,让人们自觉地去体验、
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这时,大自然的生命气象与人们的内在情感体验之
间会相应相合,人们对月亮,对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于是变得灵敏,赏月之际,每每使
人逸兴遄飞,形之歌咏,岂是偶然!然则中秋节的节俗,不仅让我们在自然之中,月光之
下,获得审美享受,而且它还不断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趣味。
中秋节的赏月亮寓意
1、团圆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
的亲人,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写道,万里
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
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2、寄托情怀
苏轼《水调歌头》诗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
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光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凝聚了人类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本文发布于:2024-03-09 18:1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97934753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秋节的十大传统习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