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忍不住作文)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光诞、月夕等,节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
十五日。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
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
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
珍贵的文化遗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习俗,欢迎阅读。
中秋节的习俗1
兴化在中秋节前十天就有节日气氛,已结婚的女子要备办礼物为
父亲“佐秋”或称“做秋”。秋字寓千秋之意,即祝愿父亲长寿。说
起做秋还有点讲究,刚出嫁的女儿头一年为父亲“佐秋”,要备一套
衣裤、鞋袜帽子、带猪蹄的猪脚肉、公鸡、酒和兴化米粉等,用漆盘
子盛着。这种盘子状似圆盒子,有盖,以细篾条编织,再油漆彩绘,
相当精致,通常十个为一挑,每边各五个,大小依次相叠,用红绳子
结成的网兜套住就可以挑起来,将礼物盛好后挑着送到娘家。
此后只要父亲健在,女儿即使是当了祖母也要为父亲佐秋。不过
备办礼物不必像第一次那样丰盛,一般用一对精致的漆花篮装些礼物
送去即可。不论礼物丰盛与否,兴化米粉是必不可少的。农历八月初,
每逢双日,特别是初八、初十、十二日,在路上随时可以看到穿红衣
服的妇女挑着担子回娘家,来来往往,好不热闹,那多是为其父做秋
的。
中秋节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用猪肉,海蛏或虾仁、鸡蛋、香菇等
炒兴化米粉作为节日餐。在农家,人们吃过节日餐,大多搬出凳子坐
在晒谷场上“等月华”,或称“待月华”。传说月中的玉免一年不分
昼夜在桂花树下捣药,到中秋晚上将捣成的药即“月华”投向人间,
谁得到吃了会成仙,即使不成仙也能长寿。小孩子们希望得到“月
华”,天真地伴随大人们在月下守候,大人们倒也并非都在等待奇迹
出现,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农忙之后,借此良宵在月下打着扇子边聊
天边赏月!
中秋节的习俗2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
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
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
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
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
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
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
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
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
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
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
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
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3、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
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
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
式。
4、烧瓦塔、燃烟堆
在农村,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
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大人砌成一座空心塔。
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
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
中天时点燃。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
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点燃。
5、祭月
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
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
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
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
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
6、走月
妇女夜游街市称“走月”,俗称“蹈月”。中秋之夜,南京女子
三五成群相约夜游,走街串巷,互拜亲朋,赏月看花,此来彼往,以
寓月圆人亦圆之意,直至深夜方散。有人也借月幽会,与心上人倾诉
衷肠;有的结伴而聚,托月寄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7、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
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
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
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节的习俗3
一、广东
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
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
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
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
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
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
人喜欢的。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二、浙江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
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
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
成为思乡的象征。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
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
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三、四川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吃麻饼、蜜饼等,四川
人也在中秋节杀鸭子。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因
那时当年生鸭已长大,肥瘦适宜。师傅选当年生的仔鸭,宰杀后褪尽
羽毛,开膛取出内脏,洗净后,去翅尖、鸭脚,加盐码味腌渍一夜后,
入沸水中略烫至皮紧,捞出抹干水分,置熏炉中,用稻草烟熏至呈茶
色,出炉放入卤锅中卤熟,食时改刀装盘,色泽金红、肉质细嫩、烟
香浓郁的烟熏鸭即成。
四、江苏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
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桂花鸭一小糖芋
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又叫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
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
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在江苏东台一带,每逢中秋节,则以藕横断为饼,包以碎肉,敷以小
麦屑,入油锅炸熟,谓之藕饼,俗称“荷花”,寓意和睦团圆。
五、陕西
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
“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
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
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
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
中秋佳节,陕西人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它作为解暑良品,性寒凉,糖多,能清热泻火,具有宽中下气、利尿、
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在中秋月圆之时,一边乘凉赏月,一边吃着
解暑的西瓜,凉意宜人,更增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而且,吃月饼之
余吃上块西瓜,清热解腻。久而久之,吃西瓜成为了陕西人过中秋的
习惯,所以当今陕西人中秋都会吃西瓜。而西瓜切成莲花状,只是为
了配合中秋的节日气氛,增加喜庆吉祥。
六、山西
山西三晋的月牙月饼。山西月饼多以油和面,馅子有红枣、核桃、
豆类、柿子、果脯、红糖等种类。其中,繁峙县有一种特殊的球形月
饼,是当地农家的独特创造。一般农家打月饼时,还专门为孩子们打
制一些兔形小月饼,希望他们将来能够“蟾宫折桂”,步入仕途。
七、北京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提浆月饼是指
月饼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说通俗点“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
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回民购买时,
就把大油换成黄油。这种月饼的特点是皮酥、馅香,“老北京”中秋
特爱吃。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尝螃蟹的时节,北京
尤其讲究品尝醉蟹。
八、台湾
高雄县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公初长最嫩的
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
秋的特色。宜兰地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叫“菜饼”的食
物。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
秋节吃麻薯的习俗。
此外,安徽婺源地区中秋必食塘鱼;云南昆明在中秋节时每户必做
“合家大月饼”,然后一人一块分而食之;山东泰安要吃小包子;仡佬族
人在中秋前全寨合伙宰一头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节晚祭祀祖先,
然后分吃牛肉。
中秋节的习俗4
中秋之夜,一轮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晶莹夺目,温柔圆润,清
丽的月光如流如泻,神秘而浪漫,那是一个令人十分神往的银色世界。
正因为月亮给人以温柔圆润的外表,唐人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记:
月宫有位老人,袋装红色丝线,查明人间姻缘,用丝线系住男女,从
而洞房花烛结姻缘。杭州西湖雷峰塔旁建有月下老人祠,后塔倒,祠
已毁,但“月下老人”这一媒人美称流传至今。难怪青年人都喜欢唱
这样的歌:你的情也真,你的爱也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不仅是爱情使者,
更是永恒宇宙的象征,它超越时空,跨越古今,阅尽人间春色:看到
了嫦娥奔月,看到了唐明皇游月宫,也看到了祖国各地中秋赏月的奇
风异俗。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
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但无论源于何种,中秋节与月亮
的神话和传说一直广为流传。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
秋节的传说更是耳熟能详。
中秋节的习俗5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习俗则多种多样,
并且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节时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
中秋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
月时请月宫嫦娥。金门人中秋拜月之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且有“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的习俗。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设案,桌上
摆满佳果和饼食,银烛高燃,香烟缭绕,然后拜月。
中秋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约1至3公尺,多用
碎瓦片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
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焰熊熊,极为壮观。
还有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
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
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
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如今中秋习俗,远不如旧时盛行,祭月拜月活动已经淡化,取而
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唯独吃月饼,仍很盛行,把
酒问明月,庆贺美好生活,为远方的亲人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6
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的来历
相传,宋朝以后,北方匈奴侵入中原,占领了大片土地,改建元
朝。中原人把匈奴人叫做鞑靼。那时,每家都要有一名鞑靼人来监视
管理,百姓家须得好酒好宴款待鞑靼,谁家稍有怠慢,全村的鞑靼就
集中起来对付乡民,轻则罚银两,重则受刑或杀头。特别叫人不能忍
受的是,谁家娶了新媳妇,洞房的第一夜,必须给鞑靼留着。如果鞑
靼看上新娘子的美貌,婚后则要经常来打搅,家里人只能悄悄忍受糟
践,却不敢吭声反抗。中原人对鞑靼早已恨之入骨。可又苦于团结不
到一块,势单力薄,谁家也不敢冒然动手。
人常说,手中无刀杀不了人。中原的有识之士即便在朝谋事,也
都不被重用,所以对此也只能唉声叹气。后来,终于有一个文人想出
了一个办法,想治一治鞑靼。就是按人的生辰年月的不同,分别配成
十二属相,然后把十二属相分成六对相生的,六对相克的,这就是人
们常说的“蛇盘兔,必定富”,“龙见兔,泪长流”,“鸡猴不利头”
等俗语,经皇上奏准,在民间施行。这样一来,鞑靼人不知是真是假,
反正是属龙的鞑靼人就不敢与属兔的汉家女人同房了,这种办法至少
有一半汉家女子可免受鞑靼人的欺侮,而只能与另外六种属相相生的
女子同房。
尽管这样,日子一长,中原人仍是忍受不过。这一年八月十五中
秋节,不知是谁传出,要给月爷供献月饼,赶十五前人们就忙碌地准
备着,可是,凡是打听到月饼的做法的人,同时也打听到一个消息,
就是“月亮出来杀鞑靼”。人们表面上忙碌地安顿供献,暗地里准备
杀鞑靼报仇。当十五晚上月亮出来,刚好成为一轮圆圆的明月时,家
家户户拿起菜刀,把守在月饼前的鞑靼统统杀了。这一夜,鞑靼几乎
被中原人杀了个精光。剩下的第二天一看,知道大事不妙,也都逃走
了。
从此以后,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中原人年年八月十五都要摆上月
饼供献月爷,以表合家团圆之心。
中秋节的习俗7
据说,北方农村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就是芋头。整个
芋头煮熟装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头煮成的米粉汤)装在大碗里摆
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现在这种谢神仪式已经不存在了,但
是吃芋头的习俗却留传了下来。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据
说是纪念元末为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统治,在八月十五夜晚的汉族
的人起义。流传至今还有很多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您也不妨一试,
挡不住福气就会冲过来
并且,中秋食芋头,在不少地方民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
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
之剥鬼皮”。剥芋而食之,倒还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其实芋头在中
西医看来,都有很好的营养价值。
而毛芋又叫芋艿,在古时候称蹲鸱,因其外形如鸱鸟下蹲而得名。
俗称芋头、芋子、毛芋。 中医认为,芋头性味辛,平滑,具有解毒、
消肿、益脾胃,调中气的功效,可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芋头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芋头中丰富的营养,
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可作为防治肿瘤的常用药膳主食。芋头中含有
一种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免疫球蛋白,能提高机体的免疫
力。
中秋节的习俗8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
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
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
“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
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
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
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
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
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
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
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
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
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
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
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
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
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
变。
中秋节的习俗9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
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
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
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
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中秋节的习俗是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
“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
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
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
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
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
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
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
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
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
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
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
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
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
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
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
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
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
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
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
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
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
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
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
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
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
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
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
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
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
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
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
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
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
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
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
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
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
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
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
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
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
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
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
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
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
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节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
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
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
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赏月佳处
1.庐山赏月
奇秀天下的庐山屹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门票)之滨。中秋之夜,
在上匡庐赏月也许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庐山素有“清凉世界”、
“避暑胜地”等美名,秋日里更是赏红叶的好去处。山上空气清新,
森林、花鸟、温泉、飞瀑、峭壁、别墅一应俱全,形成完善的休闲渡
假旅游胜地。庐山含鄱口是观日出的最佳胜景,但其实这里也是赏月
的好去处。在望鄱亭中坐下,鄱阳湖上碧波万顷,渔火点点,轻风阵
阵。渐渐地,一轮明月从湖那边缓缓升起,中秋的月色,在山上看起
来显得更加清冽,更加明朗,仿佛伸手可及,让人欲乘风而去。又或
走在牯岭镇上,抬头看明月如镜,月色撒在地上,四下如同镀上一层
银色的光泽。
2. 黄山邀月
黄山之美是一种多彩而又清纯的美。在南国还是初秋时节的中秋
佳节,黄山却已层林尽染。漫山的红叶,将名传天下的黄山迎客松映
衬得愈发苍翠。入夜,盈盈明月轻轻爬上树梢,爬上了山,山雾如轻
纱将其笼罩,更显得朦胧皎洁。黄山的月如此纯净,黄山的夜如此静
谥,这个时候,无论您是在山路上漫步而行,或是在山上品酒赏月,
都将不由自主沉醉于这片银色的世界之中。
3. 三峡仰月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
了晚上,江上生明月,听江涛澎湃,观远山夜景,夜色朦胧中的三峡
别有一番景致。由于受长江截流前“告别三峡游”口号的影响,许多
游客误认为截流后长江水位将上升,景点将被淹没,三峡不能游。事
实上,三峡的景点在截流后不但美景如昔,而且增加了世界上最大的
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这一气势恢宏的景观。月明之夜,在
豪华游轮的大型观景台上与三五好友品茗赏月,把酒谈心,真是人生
一大乐事。
4. 西湖游月
杭州西湖之美,乃世人皆知。中秋月明之夜,泛舟湖上,尽可领
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诗般意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之一,也是
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每
逢月夜,特别是中秋佳节,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
中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倒影湖中。待到皓月中天,月光、灯光
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一湖金水欲溶秋”。
5. 石湖串月
石湖,离苏州城西南九公里。石湖东面有座九环洞桥,又叫行春
桥,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处。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
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
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这就
是“石湖串月”奇景。这两三天中,石湖里灯船往来如梭、丝竹弦歌
声彻夜不绝。上方山上,楞枷塔下,皓月当空,澄澈万里,湖波山岚,
一片清光。
中秋节的习俗10
扬州中秋节的习俗
月十五月儿圆,又是一年中秋来。在“月亮城”之誉的扬州,钟
情于月亮的老扬州人,在中秋节这天,以怎样的心境,怎样的准备,
怎样的仪式度过?近日,记者采访了民俗专家和几位老扬州人,听他
们唠唠老扬州的中秋节。
中秋起源——春节之外最大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
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
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
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何以成节?成为继春节之后最重要的节?扬州民俗专家曹永
森在《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扬州中秋习俗谈》一文中说,
民众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此话并
不十分准确。此时,月亮也不一定离地球最近,中秋的月光也比不上
冬天的明亮。客观地分析,人们之所以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
主要是因为此时新稻登场,一年的收成大体已定,这在农耕社会是极
为重要的大事。丰收了,人们要感上天的保佑,颂月、祭月就成为情
理中的事象。”
“中秋节的主角是月亮,自然传说故事也离不开月亮以及月亮上
的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民间文学普查采风时,曾在扬州民间采
录到多则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如‘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是‘嫦娥奔月’的传说。”曹永森说。
“我们从小听到最多的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吃了不老丹,飞到月亮
上去了。后羿在地上看着月亮,好似看到嫦娥。”讲起中秋节的传说,
陈金龙信手拈来,“还有一个故事,平常不大有人提到,说的是唐明
皇李隆基的故事。”陈金龙说,后一个故事有些荒唐,但听来也挺有
趣。是说有一个八月十五,从天而降一个神梯,还是孩童的李隆基顺
梯而上,到月亮上看到许多宫娥。其中有一个漂亮的宫娥冲他一笑,
从此李隆基就害上了相思病。直到漂亮宫娥下凡,投胎为女人,让李
隆基遇上并与其相伴相守。这就是杨贵妃。李隆基为了感谢月亮,每
年的八月十五都要摆上香案进行祭拜。
老扬州吴德祥,很小的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说,“到中秋节时,
田里庄稼,水生植物,树上果实都熟了,丰收了。”吴德祥理解中秋
节,“首要意义是为庆丰收,感恩天地所赐累累硕果,并祈祷来年依
然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中秋祭月——“月亮公公”为啥不是男
的?
说到祭拜,也就是老扬州人颇为重视的中秋祭月。“中秋祭月,
是十分古老的习俗。史书记载,早在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
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曹永森说。
在采访中,记者常听老扬州人说祭拜“月亮公公”。“月亮公公
应该是男的吧,反正从我记事起,大人这么说,我也这么告诉孩子
的。”杜祥开说。
吴德祥认为,“月亮公公就是一个称谓,就和说老天爷一样的,
就是代表天地神灵。”
对此,曹永森曾在《中秋——祭拜月亮公公》一文中专门进行诠
释。“清代女诗人言忠贞在《话雨楼诗草》卷二中用一首《芜城竹枝
词》作为解释:满城齐供广寒图,宝塔明灯百果铺。博得嫦娥看一笑,
月宫误作月公呼。言忠贞从方言谐音的角度,解释了 ‘月公’是一种
误说。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能尽如人意,因为扬州方言中
的‘月亮公公’,这‘公公’是个叠词,不太可能同‘月宫’的‘宫’
相混同。”
“从扬州人的处世观念看,还可以有另一种更合情理的解释。扬
州人一向崇敬有学问、德行高、受尊敬的女子,对她们,扬州人有一
种特殊的称谓方法,即把女性的称呼改作男子的称呼,叫做“大大”、
“先生”等。如扬州画坛上曾有两位年高德劭的女画家,一位叫李圣
和,一位叫李竹村,扬州人中有人称呼她们‘李老太’,但更多的扬
州人是尊敬地称呼她们‘李先生’。对神灵也不例外,嫦娥是受人尊
敬受人崇拜的,当然也可以叫成‘月亮公公’。”
扬州有一句俗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参加拜月仪式的都
是妇女和孩童。主祭的又多为老奶奶或是当家的主妇。陈金龙说,民
间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不过这一俗话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执行。一大家
子,男女老少一同拜月的情景在民间也很普遍,自己小时候也与长辈
一同参加拜月,长辈也没有因为自己是男孩而不让参加。
李涵秋的《广陵潮》是以扬州的风俗民情为背景而创作的长篇小
说,其中第六十回有一段有关拜月仪式的描写:“这一年中秋佳节,
天气非常晴朗。朱二小姐清早起来,打扮得花枝一般,出来替卜氏拜
节。又叫乳妈将小美子穿齐整了,单论他脚上两只小兔儿鞋子,是朱
二小姐亲手做的。他(小美子)那两只小手,只管向桌上要去抓陈设
的瓜果,引得卜氏同朱二小姐拍手大笑。一直等到初更时分,晋芳也
不曾回来。朱二小姐怕小美子要睡觉,便先吩咐仆妇们点齐香烛,又
把厅堂上那一座十二层镂空的玲珑宝塔点起来,四围配着水月纱灯,
十分光彩。
卜氏以下一干人等,相率次第拜月。果然那一轮皓月,也像是知
道有人要拜他的意思,纤云四卷,银河欲流,格外比平时晶莹十倍。”
吴德祥认为中秋祭月,深层次的意思是祭天地。“中秋时节,是
庄稼、水果成熟季。人们内心中高兴、满足、感恩,所以就捧出各种
成熟的果实,进行祭拜。而嫦娥作为一个神话人物,只是顺带祭拜一
下而已。”
东关街“祥庐”主人杜祥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扬州,至今他
家仍保留有中秋之夜祭拜月亮的习惯。“端一张八仙桌,把香烛点上,
再挨样摆上月饼、烧饼、莲藕、老菱等,加上苹果、橘子等时令水果。
与以前不同的是,那时候条件差,祭拜的东西没这么多。”
除此不同的是,过去全家人会按长幼顺序行叩拜之礼,而如今祭
拜月亮,杜祥开则和妻子一同向月亮行作揖之礼。“也算敬过月亮公
公了。”
盼团圆——中秋节为啥叫“团圆节”?
在扬州,中秋节有人说是“八月节”,更多的人称为“团圆节”。
扬州民俗专家曹永森在《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扬州中秋习
俗谈》一文中说:“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
人团聚的日子,节日期间有祈求团圆的民俗,宋苏轼有《水调歌头》,
早在宋代,人们就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
予了中秋“祈盼团圆’的主题。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
‘团圆’这一主题来进行,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对于中秋节,原住老教场的扬州草根文化名人陈金龙有一种特别
的情愫。“一年那么多节日,最好的就是中秋节。天气不冷不热,在
外奔波劳碌的人,也能顺利赶回来团圆,吃团圆饼。”
吴德祥也表示,中秋节是“人月双团圆”,寓意家庭团圆庆丰收。
“月亮圆了,一家老小也要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有长者过世,
或谁在外求学工作,到了这天,一家人更是尤为挂念。”
家住宝应桃园三村的67岁老人张成兰,每年的中秋节,她都会买
上一块大团圆饼(馅同月饼,直径约15到20厘米)。“吃过晚饭后,
把团圆饼切下来,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弄几块吃吃,表示团圆的
意思”。
宝塔灯——扬州中秋也玩灯?
老扬州人在祭拜“月亮公公”时,除了各种食品和香烛外,还有
一样少不了的,就是宝塔灯。
很遗憾,宝塔灯作为旧时大户人家祭拜月亮的一种稍稍奢侈的物
品,已经少为人知。在记者采访中,吴德祥、杜祥开,以及至今仍以
做灯为乐的宦广陵老先生,都是在书中或老人们的讲述中听说过。
“在《清风闸》书里看到过,没有见过真家伙。”吴德祥说。宦广陵
说:“听老人说,以前辕门桥有家专做琉璃灯的做宝塔灯,但我没有
见过。”
曹永森曾撰文,专门提及扬州人“中秋燃灯”的风俗。“中秋点
燃的灯是一种特制的灯,叫‘宝塔灯’。清代郎葆辰的《广陵竹枝词》
云:‘记得中秋踏月曾?重重宝塔试新灯。郎情如塔侬如火,照见中
心透几层?’其中关于‘宝塔’一词,作者自注,‘扬州中秋,家家
点宝塔灯。’另外,董伟业的《竹枝词》写道:‘八月中秋秋气新,
满街锣鼓闹闲身。光明宝塔光明月,便益男人看女人。’其中的‘光
明宝塔’也是指宝塔灯。”
中秋时为什么会有燃灯一俗呢?曹永森认为,中秋燃灯是男子拜
月的特殊形式。旧时有“男不祭月、女不送灶”之说,是说祭月是女
子的事,男子不能参与。但男子,特别是一些文人也有心愿向月亮表
达,这就形成了燃灯一俗。避灾求福——赏月消食“走三桥”
在扬州,还有“走三桥”、“摸秋”等有趣的中秋习俗,如今已
不多见。“走三桥”是旧日中秋习俗。人们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
三座桥,多以女性为主,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活动,又叫“走桥”、
“走百病”。后来演变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吉祥礼仪。清人顾禄在《清
嘉录》中记载:“妇女相率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
‘走三桥’”。
老扬州陈金龙说,“走三桥”是个一举两得的事情。一则为赏中
秋月色,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景观灯,可以看到纯粹的自然景色。
走在水边天上月和水中月交相辉映,再漂亮不过了。二则是为在吃饱
喝足以后,大家能出去走动走动,帮助胃中消化,防止积食。现在要
在扬州城里一晚上走三座不同的桥可能有点难度了,不过好在交通便
利了,中秋夜可以开车外出赏月嘛。
农村旧时过中秋还有“摸秋”的习俗,婚后不曾怀孕的女子,要
在中秋之夜到田里摸一只瓜回来,就会怀孕生子。最好是南瓜,因为
“南”谐音“男”,意为可得男孩;如果采到扁豆,意为可得女孩,
因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头偕老,
今后女子可婚姻美满。
中秋节的各种习俗都是围绕着那轮又圆又亮的月亮展开的,而扬
州人对月亮又格外钟情,扬州人一直视中秋赏月为悠雅闲适的赏心乐
事。扬州籍作家汪曾祺有一篇散文《晚饭花》,其中就写到一家平民
百姓的中秋赏月:“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
不大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
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
看他家的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
准备一家赏月。”这姓夏的一家喜爱清雅,全家人单独在院子里赏月。
汪曾祺笔下写的是高邮县城,在扬州城里,许多人家也大致如此。庭
院清幽,月色朦胧,静谧中流露出主人的雅致和祥和。
确实,从古至今,扬州人对月亮怀有一份独特的感情,很多民间
风俗都与月亮有关,特别是中秋民俗,更是充满了月亮元素。
月观赏月——中秋佳节,一家人结伴到瘦西湖畔,来到“月观”
赏月,在这座位于小金山脚下,坐西朝东,依山临水的'轩厅,中秋的
月亮刚刚从湖东面的树梢头升起,天上月和水中月交相辉映,一副
“花月夜”的美妙意境。轩厅里还有郑板桥的手书楹联:“月来满地
水,云起一天山”。诗情画意与良辰美景融为一体。
神秘十五月——民间还有传说,八月十五的夜晚,划船到五亭桥
下,在五亭桥下的十五个桥洞里都可见到一轮圆月。所以《望江南百
调》中也说,扬州最好的赏月地点是在五亭桥。如果你在中秋那天到
五亭桥赏月,当真妙不可言。百姓敬月——旧时扬州人家家户户都要
“敬月”。老百姓们相信万物有灵,月亮也是一位神灵,也要设案祭
祀。于是人们在中秋这天晚上,除踏月赏月之外,还有拜月祭月一俗。
月亮公公—— 百姓们敬称月神为“月亮公公”。月亮之上,是嫦
娥仙子,又怎会称之为月亮公公。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这么叫。而
“月公纸”,就是一张月亮神的画像,上面画着的月亮神形如嫦娥,
画上还有桂殿、玉兔等。
奶奶主月——扬州有一句俗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参加拜月仪式的都是妇女和孩童。主祭的又多为老奶奶或是当家的主
妇。如何祭拜呢?拜月仪式由家中的老奶奶主持,晚饭后,老奶奶先
朝月出的方向设下供案,供案上摆有各种供品,月亮一出,由拜月人
点香燃烛,向圆月叩拜。即使这天晚上下雨,不少人家也在大门内朝
月出的方向拜月。拜完月,就可以分享美食了。老奶奶将一只一斤重
的月饼(月宫饼)切开,在家和在外地的家人都要算在内,有多少人
就切多少角,然后分给大家品尝。
寓意供品——敬月的供品十分丰盛,有:菱角、嫩藕、莲蓬、柿
子、石榴、芡实、栗子、芋头、南瓜等,还有一盘鱼,加上“月宫
饼”,举凡中秋时节成熟的瓜果都可以上供,越丰盛越好。种种供品
中“子孙藕”是必不可少的,“子孙藕”是一只藕节多芽的全枝藕,
要枝芽完整,象征子孙延绵不断。小户人家在庭院中设个小桌即可拜
月,而大户人家则另有许多讲究。除各种供品外还要布置许多叫做
“月宫供”的陈列品,有围屏灯,小风灯,小香斗,小花瓶,小插牌,
再讲究的还有小仪仗,小銮驾花厨,院子里还要悬挂各式走马诸灯。
这些“月宫供”当时扬州的坊肆里可以买到,但有的人专有雅好,喜
欢自己动手制作。
中秋节的习俗11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
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
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
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
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
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
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
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
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
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
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
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
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
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
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
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
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
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
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
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零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
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
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
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
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
《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
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
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
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
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
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
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
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
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
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
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
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
的绝妙玩具。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
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
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
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
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
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
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
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
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
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
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
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
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
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
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
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
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
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
同工之妙。
中秋节的诗句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
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
何处看。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
桂花孤。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
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
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
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
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
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
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
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
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
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
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节的习俗12
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妈妈给我讲了很多中秋节的传说和故事。中
秋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又称为月亮节或团圆节,主要的习俗是
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中国古代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和饴”。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吴刚
折桂。我最喜欢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
夜夜心”,在清冷的月宫,虽然有玉兔作伴,嫦娥应该挺寂寞的吧!
今天晚上,爸爸妈妈会带我去大唐芙蓉园赏月,我想今晚的月亮
一定会特别圆特别美吧!
中秋节的习俗13
中秋节习俗禁忌
中秋节习俗禁忌1、男不拜月
旧时汉族中秋节的拜月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
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
月,女不祭灶。’”俗谓月亮属于太阳,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
月活动只能又女性参加。
中秋节习俗禁忌2、忌身体弱、体质差的人赏月
中秋节的时候,身体很弱的人不建议去野外赏月,拜月。特别是
最近流产过或者刚生育过宝宝的妇女,也不宜赏月,就算在自家阳台
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中秋节习俗禁忌3、忌失意、运势弱的人赏月
如果最近的运势比较低落,情绪差,比较失意者,比如官场失利,
情场不顺,工作不顺心,家庭不顺心,考试考砸,生意亏本的人等,
最好不要赏月。
中秋节习俗禁忌4、忌刚刚搬家,而又没有“闹房”的人赏月
最近刚刚搬家,而搬家后没有“闹房”的人最好不要赏月,或者
感觉搬家后自己的身体,运势不好的人,最好谨慎赏月。
中秋节习俗禁忌5、忌头发遮额头
如果有刘海的女生最好把自己额前的头发捋向后边或者两侧,千
万不要让额头被头发遮住,因为这是你的神灯所在。
中秋节习俗禁忌6、忌出门前或者回家后不烧香
中秋节出门前烧香可以保佑出行平安,回家后烧香则是表示答谢,
为今后一年的出行平安而祈福。
中秋节介绍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
嫦娥奔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
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
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
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
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
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
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
“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
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
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
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
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
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
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
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
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
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
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
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
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
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
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
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14
中秋节吃什么?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可见中秋节当然
吃月饼了。
但是根据各地的习俗不同,吃的东西也五花八门。有吃栗子,吃
田螺,吃山芋,吃柚子,吃鸭子,吃南瓜,饮桂花酒,食藕盒子,吃
中秋蟹等。但是此次中秋节,据我了解湖南安陵书院举行的中秋节赏
月活动很有特色,光吃的就能使你养生归原,名菜如下:临武鸭、东
江鱼、洞庭湖大闸蟹、桂阳坛子肉、马田豆腐、永兴香螺、槟榔芋头、
沅陵板栗等。
吃月饼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每当风清月
朗、桂香沁人之际,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
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
诗人兼品味家的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到
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
“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下
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
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
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
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
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
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
风俗。
吃田螺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
“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
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
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
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
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
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
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
酒的年代,也是相当久远。
中秋节的习俗15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虽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节日,关于这个
节日的禁忌却比春节少很多。
1.忌男子拜月
在中秋节这一天拜祭月亮时,男子最多在一旁看看,不得参与拜
月活动,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男子回避,因为月亮是阴象之物,所以拜
月纯属妇女之事。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禁忌,男子不得
拜祭阴性之月,正如女子不能拜祭阳性之灶。
2.忌果饼不圆
当中秋的月亮挂上时,人们设坛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拜祭月亮。
每家会向有月光之处,在月出之时供拜。拜祭完毕之后,焚烧月光纸,
摆下供月食品,然后分给家人。中秋节全家应聚在一起吃月饼,月饼
又称为团圆饼,吃了能使全家不离散。为了团员,祭月的果饼必须是
圆的,即使把瓜果月饼切开来也必须是月牙瓣的莲花状。
3.忌吃乱月饼
在有些地方有这么一句俗语:“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就是说新
媳妇如果婚后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节的话,就要一连几年都在婆家过
中秋节;如果婚后第一年是在娘家过中秋节的话,那就一连几年在娘家
过中秋节。这样避免在过中秋节的时候吃乱了月饼,如果吃乱了月饼
的话,她的公公会有不测。
中秋节的赏月亮寓意
1、团圆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
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
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写道,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
秋,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
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2、寄托情怀
苏轼《水调歌头》诗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钩新月,
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
光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凝聚了人类美好的憧憬与理
想。
中秋节的习俗16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
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
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
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
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
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
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
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
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
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
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
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挂花灯
打灯笼、逛花街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但在香港每到中
秋节小朋友们都会拿着自制的灯笼聚集在一起。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
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
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
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
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
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
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中秋节的习俗17
1、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
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
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
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
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
糕点、糖果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
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
现在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3、吃蟹
大闸蟹是江浙地区人们中秋必不可少的助兴菜肴,每人一只,伴
着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不过,大闸蟹属凉性,
吃的时候要配一些黄酒暖胃,食后再饮一杯姜茶,对健康有益。
4、吃麻饼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
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
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
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5、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
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
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
祥如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
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
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
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
本文发布于:2024-03-09 18:0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9788081553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秋节的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秋节的习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