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钟发生)
中华传统艺术之皮影戏皮影戏材料
艺术资讯频道 2010年09月03日 15:53 皮影
[导读]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
剧。表演时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因为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制作材料
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
用最广泛的材质。 2009年04月14日
The Interplay of Lights and Shadows The Fantasy of Chine Legends 皮
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皮影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驴
皮,或用牛皮、羊皮经过硝制刮平,根据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进行雕簇、
敷色、熨平、装订,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俗
称亮子)。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
兵",意趣盎然的活动艺术形象了。因此,雕簇皮影在古代便是专门的技艺,经
过千百年,一直相延到今日。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
制品的统称。皮影艺术,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
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皮影戏作为我国出现最
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
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有戏曲“活化石”、电影“鼻祖”之誉。
皮影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流派,如东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
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等。随着皮影
艺术在“文革”时期遭遇劫难以及电影、电视的发展和排挤,皮影渐渐退出演出
舞台
质料制作皮影的材料是兽皮,包括驴皮、牛皮、羊皮、猪皮等。所有皮料中,驴
皮最好,因为驴皮透明度好,薄且平整,雕刻起来也不“闯手”,且“站色”、
“站线”性能较好,还防水防腐防蠹,所以各地皮影大都采用驴皮制作,故而皮
影又被俗称为“驴皮影”。牛皮、猪皮、羊皮次之。收藏牛皮皮影,要选那些色
彩透亮、皮质厚度适当,润泽透明,柔而不软,硬而不脆的皮影制品进行收藏。
工艺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选皮、浆皮、下料、画稿、描样、镂刻、
敷彩、熨平、罩漆、缝接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唐山皮影影人造型优美,雕
镂精细,玲珑剔透,融合了剪纸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
的装饰风格;陇东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镂刻精细流畅,重视图
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
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
皮影的造型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以元代杂剧中的人物进行分类雕
刻。人物制品全套计有:末、旦、净、外、杂当、驾、孤、细酸、邦老、孛老、
卜儿、徕、刺、伴哥、拔禾、伴儿姑、禾旦、行首、乐人、乐探、魂子、魂探等
各大类别。其中“头楂”(人物脸谱)就多达470余种,“桩子”(颈以下肢体)
多达181种样式。在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除去人物外,还有刀枪剑戟,战
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云雾紫霞,烟火烈焰等,
囊括古今,包罗万象,可谓“一箱驴皮著五彩,万代人事藏九夹”
中国皮影始于西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留存
下来很多精美的皮影
闹社火信子牛车
清代 陕西 纵120厘米(limi) 横190厘米(limi)
社火,源于古代的驱傩。西周和汉代,宫中设有驱傩的官员,每逢腊月初一,举
行大傩,带关不的份方相氏,戴假面,黄金四目,玄衣朱裳,身披熊皮,扬戈执
盾,率面余人扮的'侉子"和十二兽,在宫内边舞边喊,驱逐疫鬼。后传入民间,
演化成傩舞和傩戏。陕西的社火,实为傩舞。到明代又将高跷,采莲船,走解、
地吊、锣鼓细乐,以及傀儡戏加了进来。从驱疫鬼到娱神,发展为元宵节群众性
的娱乐活动。图中牛车上,由三个孩子扮的白蛇传断桥场院面,陕西称为"信子",
即宋代流传达室至今的"肉傀儡",由孩子扮戏中傀儡人物,或由大人擎到肩上,
或载到马车上游行,不说不唱,动作由下边的人指挥。精初,北京称肉傀儡为"
连像",后称为"耍小孩儿"。(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备组藏) 象车
清代 陕西大荔 纵50厘米 横77厘米
象车是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一般小型箱底中的道具,雕工精巧,演出时配以龙
旌,凤羽扇等道具,构成帝后出巡的尊严壮观场景。据皮影艺术人介绍:演轩辕
黄帝到甘肃平凉崆峒山访广成子论道时乘象车;禹王出、巡时也乘象车。(陕西
省群众艺术馆藏) 陕西西路皮影头楂
清代 陕西富平 右纵7.5厘米 左纵9厘米
图右畏嘴杂脸盔头,其花脸造型多圆鼻深目,系皮影戏演出通用头像,可份唐初
三王元吉。图左畏嘴红杂脸神头,是皮影戏专用头像,扮四大天王之一。(陕西
省群众艺术馆藏) 山西纸窗皮影人
明末 山西孝义 右纵56厘米 左纵43厘米
据文献载,早期的影戏是纸影,后演变为皮影剧院,现山西省孝义县尚存纸窗影
戏,可能在皮影戏邮现后,纸影戏仍继续流传(现变为"纱窗影戏)因纸窗影戏
透明 度差,其影人雕簇粗犷简练。据老艺人介绍:此影人系明末雕刻,到清末
头盔残破,重补雕刻完整。纸窗影戏影人现很罕见。图中两个影人,系《封神演
义》传统剧目中两个角色;右《大战汜水关》中的韩荣;左:《大破诛仙阵》中
的老子。 帅盔
清代 山西侯马 纵33厘米 横10厘米
"帅盔"属于传统影戏中的"武老生"类型,勇武威仪的角色,在影戏中多以将帅面
目出现。艺人在操演时,既重武打,也有繁重的唱功。 (河南省群众艺术馆藏)
山西皮影头楂
清代 山西侯马 右纵13厘米 左纵13.5厘米
右图只限于扮演《花木兰》中的突利子和《西游记》中的伽兰等极少数角色,艺
人称它为"死戏"。左图属于皮影戏中的佛门人物,如《西游记》中扮演悟净(沙
和尚),或《水漫金山》中的法海等。 (河南省群众艺术馆藏) 山西皮影人
清代 山西侯马 纵30厘米 横15厘米
图中影人为正旦,俗称"青衣"。主要扮演庄重的妇女,如《三击掌》戏中的王宝
钏,《桑园会》戏中的罗敷女,《二进宫》戏中的李艳妃等。影人造型端庄素雅,
刻工精美。 (河南省群众艺术馆藏)
白龙太子
清代 甘肃宁县 纵41厘米 横26厘米
宋太祖赵匡胤亲征河东之白龙太子刘崇。欧阳枋为帅,呼延寿延及金定兄妹为先
锋,战败白龙太子。因欧阳枋私通敌营,反诬呼延出战不力,先责打四十军棍,
进而逼赵匡胤,困炎于河东,图为影剧《下河东》中之白龙太子。 李天王(右)
黄巢(左)
清初 北京 右纵22厘米 左纵26.5厘米
影戏戏班无"行头"(供演员扮角色用的衣箱、盔头箱等)演出时以"把匣"里的影
人为角色分为:神、仙、文、武、生、女、卒、首八种行当,每一"把匣"中的影
人角色又分左右两部,左方都属正面人物,右方则相反。此图右为"武匣"中之帅
盔,演出《桃花洞》时,旧作李天王捉拿青石精之角色。又《封神演义》故事中
亦当出现。图左是黄巢,为"武匣"中的雉鸡翎角色,常作叛将,番将人物出场。
《黄巢进长安》一戏中,是为主角。故事演唐僖宗(李俨)时,黄巢起义,攻下
长安。黄巢进城后,百官跪迎;不久,官兵收复京都,百官又迎僖宗。中和二年
(公元882年)黄巢复入长安,恨官宦贵族之卑鄙,大杀朝中官僚,并立帝号为
"大齐"。后监军程敬思请来李克用兵收复长安,黄巢弃城逃亡。
北京西派皮影头楂
清初 北京 纵13至19厘米
图右上为彩旦,额前系帽箍,顶上扎髻插花。《春秋配》里,是贾氏之角色。贾
氏为商人姜韶之继妻,虐待前妻之女秋莲,常逼秋莲入山采柴,幸得乳母护之。
后秋莲遇书生李春发赠金救苦,经辗转曲折,贾氏终被判刑,李春发得与秋莲成
婚。图左上为一头戴额子,上插雉翎的女将,《杀四门》一戏中,为刘金定角色。
刘金定占双锁山为王,树立"招夫牌"胜者愿许终身。宋将高怀德之子君保征南唐
路经此山,打坏招夫牌子,被金定擒住,允助宋攻打南唐。君保去后,刘金定赴
寿州与郡保成婚,时寿州城被围,刘金定突围入城,自称许婚高君保事,赵匡胤
诓刘出于见高,以试其勇,刘力杀四门,大败敌兵,终于君保相会成婚。明末,
兹州大户胡全口吃又曲腰,见少女程玉凤貌美,托田媒婆前去说亲,女方以相亲
以后再定,择期前往;能恐口吃现丑,婚事不成,乃令书童于椅后代答已言。程
家不知是计,允婚。后事泄,程家反悔。胡全怒,率众前往抢亲,归途过金溪岭,
巧遇李自成起义,救出程玉凤,杀退胡全及恶奴。故上经一名《金溪岭 》又叫
《罗锅子抢亲》。图右下梳大扇面头者为田媒婆之头脸。图左下为影戏:把匣"
中的青衣角色。旧影戏里有《骂城》一出,演唐朝薛仁贵家贫,少年从军,因病
倒卧在樊家庄。樊仁怜其英才,将其救俞,并把女儿金锭许配与仁贵。仁贵征战
八年,立功擢为元帅,挂印征西,兵驻锁阳城,金定闻知,前往相认,薛因唐王
在侧,怕有欺君之罪,闭关不认。金锭历数八年苦节及路途辛苦,骂仁贵忘恩负
义。唐王闻知,令开城迎入。(故事出自《三皇宝剑传奇》)
混元盒
清末 北京 右纵30.8厘米 左纵31厘米
涿州影戏系北京西路皮影,造型较东路(滦州影)粗犷。图右为赵国盛,左为女
妖金花娘娘,均为影戏《混元盒》(亦称《五毒传》)中角色。(故事风二八七
白石怪说明)。 窦娥
清末 北京戏纵17厘米 横14厘米
窦娥,传统影戏《六月雪》剧中人物,属北京东派皮影。(故事详见二八九北京
西派皮影头楂说明(北京东派皮影,原是演于乐亭,滦县一带的皮影戏,于清初
传入北京,班社多集中于城内东四牌楼附近,因而得名,东派皮影保持了原乐亭
皮影的艺术风格,由于长年演于北京,吸收了许多北京地主戏曲,年画以及西派
皮影的一些长处,造型秀丽,开脸俊美,色彩富于变化,刀法工整有力,形成了
特有 的东派影人造型风格。此件为影人制作名家张小手雕刻。乐春台影班遗物。
冀东皮影头楂
晚清 河北乐亭 纵12至20厘米
图上右黑净反扎巾,影戏称'二净"(乐亭影戏称毛净),饰戏中的先锋官或战将,
如《五锋会》里的托拉哪。扎巾下有狐狸尾者叫反扎巾,为番将或草莽人物。黑
净造型多采用广额尖鼻,浓眉大目,性格憨直。勇猛。黑净青年无须,中年用三
尖髯或虬髯,老年用满须。图上中五髯相帽,影戏称老生(乐亭影戏谓"髯"),
饰演忠正的宰相人物,如《打銮驾》剧中的王袍、《杨家将》里的冠准。面部有
五绺长髯外,与"生"的造型相同。为了视觉完整,帽翅用正面造型。图上左女帅
盔,影戏称"小旦"(乐亭影戏称"小")。饰演剧中英武女将;如《天门阵》剧中
的穆桂英、《下南唐》剧中的刘金定。图下右宫娥彩女,影戏亦称"小旦"。头饰
有{"押梁",与一般仕女相区别。图下中冠巾丑,影戏称"丑行"(乐亭影戏称丑
为花生)。如《番头刺汤》剧中的汤勤。丑行人物造型,采用翘鼻呲牙,笑眉笑
目的形象。图睛左武公子巾,影戏称"武生"(乐亭影戏把文生、武生统称"生")。
饰演青年正面人物,如《游龟山》里的田玉川、《桃花寨》里的曹保。(河北省
乐亭县文化馆藏--) 冀东皮影头楂
清代 河北唐山 右纵32厘米左纵33厘米
图右为老生,又称"髯",为一般员外形象。左为反面武生,如《施公案》戏中的
谢虎。皮影戏的表演,主要靠影人的上部,所以影人的造型特别夸大双臂,在比
例上超过真人。(唐山市群众艺术馆藏) 冀东皮影头楂
清代 河北唐山 纵11至16厘米
图上右为武旦,演丫环。上中为丑官,如《六月雪》中的县官。上左为武旦角,
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下右老生演皇帝。下中奸面元帅,如《杨家将》中的
潘洪,下左为圣母,如骊山圣母。(唐山群众艺术馆藏)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传统的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
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
腔。真可谓一人多角色啊。 巧顾 皮影 栏目为皮影爱好者提供了大量的 皮影艺
术 信息,另外还有南鹞北鸢 话风筝 的专题,全国各地 恋爱婚嫁习俗 大讲解
等。
中国皮影戏影戏渊源皮影戏的影人是
艺术资讯频道 2010年09月03日 10:20 皮影
[导读]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同
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因为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制作材料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
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 2008年07月15日
第一节影戏渊源
中国皮影戏究竟起源於何时呢?典籍记载多见於宋代,然而宋代的皮影戏繁荣成熟,已达相当程度,有咏
影戏诗写道:“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那麽,宋之前
影戏竟然没留一点蛛痕丝迹吗? 中国上古文化中,以影像做为造型手段屡见不鲜,人们熟悉的青海大孙家
出土的舞蹈纹陶盆,上面的拉手人物就是以影像为造型的实例,其形宛若逆著日光看到远处地平线上几个
翩翩而舞的人影。而在岩画、青铜器造型中,这种以影像外轮廓为主要造型方法的历史遗迹就更为多见了。
战国时,中国先民曾发现“针孔成像”之光学上的趣事,这在《墨经》中有提及,而另一则故事,则与影
戏关系更进了一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向状,周
君大怒,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
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具备,周君大悦。” 画荚之“荚”为何物及其古代用途尚不得知,然观此荚尚
需在八尺的大窗户上透过日光观看,方得其妙。这真有些像皮影中的大景片了。 汉朝班固《汉书·外戚传》:
“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
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做诗曰:‘是邪,非
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方士少翁为汉武帝重演的李夫人形象,传神之至,使武帝真假难辨,而所用设备有灯烛、帷帐,武帝观时
要“居他帐”,其影像不但貌似,还能走动,看来很可能是用皮革或其他平面材料雕镞绘刺连结而成。已
具备今日皮影戏的全部特点,但此时的灯影表演只是掌握在民间方士手中,技术还是较为保密的一种演出
机关。 陕西民间皮影艺人的口中则传说:“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
入百姓家。”以此表示约在汉代就有了皮影。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影戏》中说:“影戏之原,出於汉武
帝。”宋朝岳坷《程史》亦云:“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走索、寻橦、舞轮、弄碗、
影戏……”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今出土的剪纸实物可证明这种在薄片材料上镶刻的技巧。剪纸素来与皮影有缘,陕西
一带至今仍有称皮影戏为“隔纸说书”的,这不由使我想起山东窗花中的“斗鸡”,就是将一对人物鞍马
或公鸡按其关节分块剪制裱好,联结而成;以另挂方式装置於窗上,从内引一线於户外,结一薄纸片,风
吹纸片飘动,带动室内人物或公鸡对打争斗起来。而山西孝义县,仍存有清代留下的“纸窗影子人”实物。
唐代的影戏在民间的活动尚不得知,然而佛教却利用了这一民间的演艺形式,用活动的纸人来做宣扬佛事
的解说图像,称做“纸影演故事”。另有一种西安(xian)出土的皮革刻花冠饰,与今日之皮影花纹镂雕也
极相似,虽不是透明的皮影,但可见在皮革上刻制之工艺已属成熟阶段。
宋代皮影戏已有正名出自各类笔记杂抄之中,记述当时繁荣盛况。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影戏
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不以风雨寒暑,渚棚看人,日日如是。”逢节庆之日“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
处,多设小影戏棚子。”
耐得翁著《都城记胜·瓦舍众伎》载:“凡影戏……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
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
吴自牧《梦粱录》载:“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
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熟於摆布,立讲无差”,又“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
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於其间耳。”
周密《武林旧事》载:“诸色艺人,影戏贾震、贾雄、黑妈妈。”“每有放映(影),儿童喧呼,终夕不
绝。”
张来《明道杂志》中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弟……而此子甚好看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
者且缓之。”
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
争之像焉。”
“中国皮影从陕西发展,首先沿黄河流域传播……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靖康二年四月,金
人俘钦徽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室贵戚等三千多人北去,其中包括‘弄影戏’等倡优伎艺150余
家,影戏随金兵北传。”(江玉祥《中国影戏》)高宗南下偏安,影戏随难民南渡,首先入临安(杭州),
继而播植於湖、广、皖、浙、江等南方各地。宋王朝的变徙,倒使陕西皮影戏“北上南下”地拓出了黄河
流域的“东奔西走”畴域。例如川北皮影,四川人称“陕灯影”,“川北渭南影子”——古代的“渭南”
泛指渭水以南的潼关到骊山一带广大地区,古制包括了新丰县、大荔县、华县、潼关县,即为中国西安(xian)
东府地区。“渭南影子”实指“西安东府皮影戏”。这就是说:世界影戏源於中国——中国影戏源於陕西
——陕西影戏源於西安东府!
中国影戏发源之地何方,有说是陕西,有说是河南,这是多年来人们始终讨论的一个问题。
我个人倾向於陕西之说。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
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又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论云:“按此戏当然始於陕西,因西
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术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於此亦在意中。”他又说:
“汴京之影戏即由西安流传而来,言颇近理,因二地不但距离不为甚远,交通尽有频繁可能,更以其同为
帝都所在,凡百技莫不趋之,都城既由西安而汴京,影戏当随之而去。”又陕西旧皮影班相沿崇祀梨园祖
师偶像,亦即首创梨园的唐明皇李隆基。陕西自周秦至汉唐计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皮影戏首先在陕西
民间繁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然把某一事物的起源归结於一人或一地,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中国民间文化的诸般现象,大都是集劳动
者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创造的聪明智慧之大成。中国影戏艺术是经过长期酝酿才得以逐渐形成的,并非一朝
一日就有成熟完善的事物突现。如果说:“客为周君画荚者”可谓之与影戏相关的第一发现阶段,那么齐
人方士少翁为汉武帝演示李夫人影像便可称为第二创造阶段,唐代纸影演故事为第三发展阶段,宋代便是
皮影戏的第四成熟繁盛阶段。
当然历史上皮影艺术在山乡村野中的活动是从来也没有人能予以记录的,我们只能在仅能查到的只字片语
中,透过宫廷市井的活动记录,寻觅劳动者创造的影戏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子。 第二节皮影的发展与传
播 影戏出现后,随着商品的交流,必然传播到各地,尤其是邻近京都和邻近的省份会早一些。南宋时期,
皮影戏向东南亚诸国传入,便与海上国际贸易有关。还可能有一种是宗教的传播。这种传播,是和平时期
的自然传播。另一种传播是强制性的传播,就是在极其残酷的战争中,胜利者作为掠夺的胜利品,将影戏
艺人虏为奴隶供自己享用,并随军带往各地,虽极不人道,但毕竟使影戏艺术在新的土壤上移植和发展起
来。综观中国的历史,强制性的传播似乎来得更迅速些。
宋代徐梦莘编著的《三朝北盟会编》,真实地辑录了北宋灭亡的资料,从中也可以看到汴京各种珍宝,文
献,各行工匠、艺人被金兵虏掠的情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钦宗赵桓,在公元1127年登基不久,当年十二
月金兵便攻上了汴梁城垣,钦宗亲赴金营请降,谢罪称臣,接着金兵大肆掠夺数月。仅据十一月二十五日
一天的记载:“……内司军器监工匠……做腰袋帽子,打造金银,系笔和墨,雕刻图画工匠三百余人。杂
剧、说话、弄影戏、小说、漂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琵琶、吹笙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
前。开封府争持文牒,乱取人口,攘夺财物,自城中发赴军前者,皆行破碎其家计,然后扶老携幼,
竭室而行。亲戚故旧涕泣,叙别离相逆而去。器泣之声,遍千里巷,如此者日日不绝。”
被虏的工匠和艺人,有的留金朝皇室、贵族和军中,有的被转卖,有的在押送途中因疾病和饥饿死於荒野。
就连徽宗、钦宗和太妃、太子、宗戚三千人,先押解到今辽宁昌图附近的韩州,给地四十五顷,令种莳以
给”,然后又解至会宁(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后,又解至五国城,(黑龙江省依兰,一说同江附近,一
说在吉林扶余)。当时,从宋京掠去的典藉,经书印板和监本印板多送往山西平阳,(现临汾),此地产
纸著名,后成为北方印刷业的中心。其它的工匠和艺人有的可能也押解到平阳,有的押解到关外各地。元
灭了金朝,可能金兵掠夺的财宝、工匠和艺人便另易其主,如蒙古贵族在山西孝义享用的纸影戏,或许是
宋京影戏世家的后裔。贵族死后,还要在他的墓室里写上乐影的世家,依然未摆脱奴隶的地位。蒙古军南
征和西征,随军带有皮影戏,也使皮影艺术广为传播。
元代皮影流传甚广,据说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一九五三年山西孝义张庄发掘一座元代墓葬,发现
墓室壁上绘有八幅纸窗影人,并有“元大德三年五月”“乐影传家共守其职”字样。与今日所见孝义藏明
代纸窗影人极其相似。
明代记载中则有皮影戏祝寿的记述,陈继儒《太平清话》记载:“钱塘为宋行都,男女尚妩媚,号笼神骄
民,当思陵上大皇号,孝宗奉大皇寿,一时御前应制,多女流也……影戏为王闰卿,皆中一时慧黠之选也。
两宫游,景王津内园,各以艺呈,天颜喜动,则赏赉无算。”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引瞿佑看灯诗:“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
雄说霸王。”
清代皮影戏几乎遍及中国,陕西称为“影戏”、“影子戏”,河南称之为“驴皮影”,河北称“滦州影”,
江浙一带称“史囝囝”,广东称“纸影子”,四川称“灯影戏”,福建称为“抽皮猴”,甘肃称为“牛皮
娃娃”。
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早在十三世纪初,皮影随著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一带,十四世纪中叶传入波斯,
十五世纪(明成化年间)传入埃及,十七世纪初(明万历年间)传入土耳其,十八世纪天主教传教士把中
国皮影介绍到法国,一七六七年曾在巴黎剧场作过表演。清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德国大诗人歌德
曾於威蓝博览会上介绍过中国皮影戏。一七八一年他曾主待过以德国故事为内容的皮影演出。法国的乔
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的皮影戏称为电影的前驱,而浑司楼在《人们的剧场》一书中宣称:
“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推崇中国影戏为开山之祖。”足可见皮影艺术在世界艺术史和科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中国西安皮影的兴盛 中国西安地区指东潼关、西宝鸡、南长安、北黄陵。
清富察敦崇在其《燕京岁时记》中言:“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西安则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近代陕西皮
影流派极多,粗略言之,东路有碗碗腔皮影,南路有道情皮影,西路有弦板腔皮影,北路有阿宫腔皮影。
四路影戏,尤以碗碗腔、老腔皮影最为古朴,据民间传说,自明以来,即在西安的二华(华县、华阴)潼
关地区流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94页)
作为皮影的发源地,西安皮影戏在宋代封建王朝的动荡中扩大了自己的根系,而它扎在西安大地的主根更
是日益深壮。不仅雕工唱技相当成熟,在剧本创作的题材方面,也向历史的“奸贼害忠良”和现实的“相
公招姑娘”的领域开拓了。
清代康熙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随之复兴,影戏亦昌盛起来,且流行区域极广,流行在西
安的碗碗腔影戏,即是乾隆年间兴起的“新腔时调”。当时的皮影班社“箱底规模之大,演出剧目之繁多,
音乐唱腔之复杂,皮影雕刻工艺之精巧都超过了以往,同时也超过同一时期其它区域的影戏”(张茂才《陕
西影戏与皮影造型艺术》)。
三原人周鼎元的《影戏杨孝子传》记:“影戏不知所起,挖皮以肖人也。其为戏,四五人共一箱.出笈藏
刻画人物,长弗尺,绾以竹杖,可上下其手,膝以下,可卷曲跑踯。侧其耳目口鼻,具而贤否,雅健高下
之品辨焉。冠履服饰,则文武男女异制,而富贵贫贱之品亦辩焉。布绢以箱之上,高不及三尺,阔倍之,
而赢周以苇。注油满器,烧绵其中,煌煌营营,以为光明世界,清夜无事,村之父老子弟,就绢外坐而听,
立而望,妇女在其后,弗喧弗混,视观尤甚闲,适戏之做,以一人为数人语声;两手可指挥数人,使出入
俯仰揖让之,循其度极之,戈矛戟剑,争斗纷然。与夫神怪鱼龙虎豹出没之,各穷其变……其徒三四人,
则又丝革之器具备,随其所宜以应之,以寂以喧,以唱以叹,以嘻笑,以怒骂,传古今声容事理,亦可使
观者欣然而忘卧。”《续陕西通志稿·艺文四》。这段精彩的描述,即生动地展现了乾隆时期影戏在西安
农村的表演形式和演出情景。
乾隆四十一年刻本陕西《临潼县志》“戏剧”条云:“旧有傀儡悬丝,灯影巧线等戏”。陈赓元《影戏》
诗说:“衣冠优孟本无真,片纸糊成面目新;千古荣枯泡影里,眼中都是幻中人。”西安大地渭水南北涌
现了崔向余、张元中、郭安康、李荫堂、李芳桂等著名影戏剧作家。“花部泰斗”李芳桂祖籍华县,排行
十三,人称李十三,创皮影戏剧“十大本”,名震西北,“嘉庆四年(1799年),李芳桂第二次进京参加
会试。虽然主考官纪昀批了‘拟录六十四名’,实际上最后并没有被录取。事后虽得了‘截取兰皋知县’,
但这只是一纸空文,并不是实补在任。这次落选,使李芳桂对科举功名心灰意冷了。回到家里,他一面在
金莲寺、屯里董家教书糊口,一面致力戏曲创作。”“嘉庆十五年(1810年),李芳桂62岁时,‘诏谕’
禁演皮影戏,并迫害皮影戏艺人及剧本作者。”(驩之《花部泰斗——伟大的戏曲家李芳桂》见《渭南师
专学报》1992年第2期第92页)。李芳桂不仅以剧作家之鼎然大名被朝廷捉捕,更因宣扬白莲教农民起
义成了不赦之“犯”,他逃祸间毙於蒿草丛中。
尽管统治者出於统治的需要肆意摧残艺人与作家,但西安皮影戏己形成的“燎原大势”决不是禁令可禁、
捕房可捕的——於省内繁衍出了时腔碗碗腔、弘板腔,阿宫腔、灯盏头碗碗腔、旬阳八步景腔,商洛道情
腔、西安道情腔、安康道情腔、陕北碗碗腔、安康越调腔、秦腔皮影等等;“秦中自古帝腔州”——西安
省城里莲湖公园、书院门仍有两家皮影社班。散布在古都郊野和八百里秦川的影戏在人民的厚爱与深情中
照演不误。每当玉兔东升,星斗显时,自西安而望九洲,处处灯火有光,地地素帛有影,村村社社锣震弦
扬,班班台台艺人竞技。
至30年代,西安影戏班多达48台,民国刊《重修华县县志稿》载:“清末民初演唱者二三十家。”民国
末年亦有24班活跃。1914年,曾创立了“咸林中学”的教育家杨松轩先生与同仁白瑞生,顾熠山等兴办
“强聒社”,且“以改良旧影戏为职志”,“所编剧本有《金莲痛》、《剪发令》、《睁眼瞎子》、《鸦
片战》等,对地方文化,大有裨益。”(见《华县县志》1992年版本“文化卷”)杨公兴办皮影戏剧之举
岂止是裨益地方文化?他编剧的剧目锋芒所向尽是朝着封建礼教、外敌侵略的,“强聒社”的“杨班主”
於五尺银亮上高举着反帝反封建的大帜!
以西安皮影戏为主力军的“陕西皮影戏代表演出团”於1952年和1955年两次赴京演出,得中央文化艺术
部门嘉奖。文革间,“扫四旧”之风殃及影戏,烧戏箱、斗艺人之浊流溢漫华夏,而西安人民收藏戏箱,
保护艺人,使不受损受害。1975年西安光艺、光华两个班社进京。197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曾来西安拍摄
了《皮影轻骑队》纪录片,1984年陕西省电视台来西安拍摄了皮影录象,作为对台湾专题播出。特别是“1988
年1月,华县皮影至北京演出……也把北京给‘震’了。许多观众都挤到后台看幕后的表演……场场部是
满座。……唱‘前首’的潘京乐,他唱的那哭腔戏真够味,用句文话说,真叫催人泪下。再加上‘签手’
郝丙黎挑签配合的哭泣抽搐动作,每唱完一段,都要爆起一阵掌声。”(姜全子等著,台湾出版的《凭灯
观影走华州》第30页)。
第四节西安皮影的特点及在皮影界的地位 西安东府皮影独具特色。其造型、雕刻、着色不但有异於东北系
皮影、湖南湖北之大皮影、山西河北及四川皮影,其与陕西西路皮影也情趣各异,流派纷呈。西安东府皮
影的主要特点为造型小巧玲珑,雕刻精致细腻,色彩显明强烈。
其一、造型特点
传统的西安皮影戏原是“宫廷、大家、富户”,“堂会”娱乐之物。观者为少数“上等”官患、富豪、贵
人。故而造型均趋向小巧。西安东府皮影身高约三十三厘米,西安西路影人的四十三厘米;影人由十一个
部位组成,头和身的比例为五比一,有别於西路影人身高比例的七比一。其头部较大,类似民间剪纸人物
中和秧歌中的大头娃形象,和我国传统的绘画人物比例有共同特点。这一点也正好弥补了西安影人偏小的
不足之处。它不仅适应了戏台下数丈之外观众的视觉要求,而且突出了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部位。为
了适应影人在屏幕上横向活动的要求,艺人们采取了大胆夸张,合理变形的艺术手法,基本以正侧面单目
塑造形像,个别丑、怪则塑造为半侧面双目形象。转化自身形式的局限,而形成独有的塑型特点。
西安东府影人的前额特别突出,俗称“崖颅”,以饱满的前庭显现出人物的智慧和才学,或神彩奕奕,或
深思睿智,或眉宇含春,情态神韵各有千秋。
影人性格的塑造,首先对传递人物心灵之窗的眉、眼进行强调夸张,作延长处理,通过艺术的夸张变形,
达到高度的神韵表现。并以平眉和皱眉区别影人性格的阳刚与阴柔。须、生角色以平眉细目表现其沉着安
祥之风采;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武生以皱眉凤眼表现其英俊骁勇之气概。
影人嘴巴有张口和抿口之别。生旦影人均为抿口形象,凸额尖鼻下朱唇一点,若有若无,颇为俏丽,影人
做戏时小口似动非动,以实为虚,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微妙的说唱联想感觉。
净角形象,以实脸皱眉表现其威武强悍,多作张口处理。如净角的狮鼻豹眼下,在夸张变形了的阔口上,
以赤眉虬髯陪衬,使其具有万夫不当之勇;而在鹰鼻鹞眼下以张口刻画的奸相,却表现出一幅阴险狡诈的
丑恶形象。
丑角的形象塑造更为奇特,多用圆眼、吊眉、冲天鼻,以半张口刻画其滑稽恢谐之神情,赋美态於陋形之
中,貌虽丑而无厌恶之感。
对於特殊的物体,其又有自身一套特殊处理手段和形式。如桌椅帘帐等物,为了追求立体感,而作为显示
三大面的俯视处理,正侧面的影人坐在半侧面的桌椅上,看起来倒也舒适自然,这些似乎不合乎现代艺术
法则的处理手法,由於适合人们传统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千百年来并无人提出非议。
另如对官帽两侧的羽翅作为脑后正处理,正面衣领又作为侧面处理,对称的发髻却作为半侧处理等等,均
不受现实生活形象和焦点透视法则的限制和约束,是根据皮影本身需要和作者的审美要求予以灵活处理,
这一独特的手法在我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绘画中可找到依据。
影人的服饰图案,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形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为了追
求纤美完整,花朵多作正面处理,而加强了花纹的装饰趣味性,镂花图案即有空心、实心、半空半实等形
式。四方连续图案和边角二方连续图案更是花花套连,叶叶巧缀,变化无穷。
宫殿帅帐、书苑绣阁、天堂地狱等,多作满屏幕设置,构图力求饱满充实,装饰趣味浓郁。空间布局巧妙
自然,真窗实门不显拥塞紊乱而气势宏大。
花木怪石亦颇奇特,构图精巧、完整紧凑,单木独石即可组成独立画幅。随着剧情和人物活动的要求,可
开合聚散,自然成趣。
怪兽之类的意象造型更富浪漫色彩,特别强调装饰性,不一味拘泥於自然形象的逼真摹拟,而是现实形象
和主观想象巧妙地揉和,经过提炼、升华、变形,使其更典型、更理想、更有观赏性。如把龙驹塑造成龙
爪狮身、豹眼虎尾、马面鹿角,汇诸兽之精华集於一兽。形象既威猛又矫健,鬃毛翘卷,口吐火焰,虽凶
猛却望而不畏,虽不伦不类而无怪异之感,反而逗人喜爱。
鬼怪之类的造型,民间艺人们通过广阔丰富的艺术想象,使其手下的艺术形象神奇多变。如牛头马面及孙
悟空,猪八戒的形象,采取拟人化的手法,制造为兽面人身;而阎罗判官凶煞怪诞,而另具特色。这些造
型是广泛吸取了民间各类造型艺术的营养,加以创造发挥的结果,在我国传统的神话绘画和古刹庙宇的壁
画和塑象中即可觅其踪迹。
其二、雕刻艺术
西安东府皮影的雕刻,要求选用上等中型牛皮,经泡、刮、铲等工序炮制成半透明的皮子,再经打磨、摹
画、雕刻、着色、上胶封色,熨缀、装订工序方能完成。雕刻艺人在一块块死板的牛皮上,或认真描摹、
精雕细刻;或大刀阔斧,随手运刀打凿,都能用精巧的刀具为不同的形象赋於艺术的生命活力。
雕刻刀法基本以镂空为主,以刀凿代笔,结合传统的线描形式,运用简单的几把凿、刀,即可雕出多种形
式的图案花纹。如甲靠花纹图案就有雪花、(卍)万次、梅花、鱼鳞、星眼、人字,十字,松针等互套四
方连续图案。
人物的雕刻,用镂线与凿孔互衬,交相辉映,使玲珑剔透的影人繁而不冗,质朴单纯的影人简而不空,生、
末影人的雕刻,线条平和,刀法稳健,使其温文尔雅的神情得到充分地表达。旦角影人的刀法婉转,线条
柔和,花纹细腻纤巧,且兼用明刀暗线,以精雕细琢的雪花万次、梅兰菊竹、福寿字形等图案装饰,使其
温柔娴静的神态,更加妩媚动人,充分显示出女性的阴柔之美。
净角的刀法挺直,线条粗犷奔放,以放射形状的线纹,将其暴躁骁勇的气质揭示得逼真生动,而洋溢着将
士威武英俊的阳刚之美。
丑角的刀法更是独具匠心,为强化个性特征,而采取大刀阔斧的粗拙线条,衬以柔巧的花纹图案,在强烈
的对比中产生呼应,俗中见雅,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从而产生出刚柔雅俗交融之和谐美。
案几绣墩之类的装饰纹样,刀工尤为精细,纹路刀凿兼施,结合块面,虚实反衬.以达到玲珑精致,空灵
典雅之装饰美。
宫殿帅帐之类的大场面雕刻,作者在大块面积的牛皮上匠心独运,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整体安
排,采用阴、阳刻兼施,点线面结合插缀的手法巧夺天工,使装饰纹样巧妙地排列接连。在同一幅画面上
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同时运用。正面侧面随需要而设置。雕梁画栋,镂线聚密而不感拥塞紊乱,玲珑剔透
得好似纤美而气势宏大,互相配合浑然一体,表现出物体之整体美。
花木怪石的刀法,以柔和细腻的镂线“勾勒”花朵,用粗犷简练的刀纹雕刻枝叶砖石,刚柔相济,花叶互
衬,呈现出饱满、充实之清新美。
牛马虎豹、龙蛇鹤凤之类,刀法简练准确,寥寥数刀即可把马的英俊、猪的笨拙、猴的机警、虎豹的凶猛
表现得活灵活现。各个关节都是用线连接的,可以灵活转动,能够翻滚跳跃,伸屈自如,有形神俱佳之情
趣美。
其三、色彩运用
西安东府皮影的用色,基本以红黄绿黑白为主,传统颜料以藤黄、铜绿、品红为佳。着色采用中国绘画的
工笔重彩方法,以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使色彩浑厚沉着,丽而不艳,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的装饰趣味。
大胆运用补色,以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以镂线凿孔计白,自然调和,而获得简洁明快的色彩效果。为了
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性格,而仿照舞台戏剧服饰和脸谱化的色彩,结合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移植创新。
采用镂线分色的方法,在形象上施以强烈鲜明的装饰色彩,强化人物的个性特征。如红脸的精忠,黑脸的
骁勇,黄脸的狡猾、白脸的奸诈等,每种色调都有自身的处理手法和象征意义。
生、旦、末角影人的头部多为阳刻空脸,以空代色,含蓄的面部在视觉上给人们形成一种玉颜丽质的色彩
联想,透过空间联想达到色的补充,获得无色胜有色的艺术效果。
衣着服饰的用色,贫富有别,老幼各异。旦角衣着多用高纯度的艳色,经浓墨重压,镂线调和,富丽而不
艳目。有的则能充分利用牛皮本色,淡色着里,深色压边,刀纹补白,呈现出端庄大方、清素典雅的格调。
老生老旦用色单纯,多过两三色,在农领袖口处以素色空心花纹装饰,而显得既朴素又大方。穷家生旦形
人,多用绿黑黄赭蓝等单色,镂以简练的刀路线条,在屏幕上则形成淳朴素洁的明快色调。
丑角色彩的运用,是以红花绿叶相杂互托,冷暧对衬,产生不安定的浮燥色调,再用浓墨镂线调和统一,
使色调重新得到协调稳定,获燥而不浮,妖而不炫的特殊色彩格调。使色彩巧妙地烘托角色,并准确地表
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殿宇楼阁之类大场面色彩的处理,善於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色进行装饰,非常注意整体色彩的关系。如朱
色的柱子和门窗作为主体色调的宫殿,以绿色的瓦陪衬,檐下暗处的斗拱以深色重压,镂线配合,而获得
威严壮观、富丽堂皇的色调。阴曹庙宇则以黑灰色的门窗和柱子作为主体色调,用深绿暗蓝烘托渲染,粗
犷的线条和块面体积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给人一种阴森冷飕的感觉。
花木怪石的着色,采用互补色对比,鲜明强烈。花朵以镂线作“勾白”装饰,艳丽清新,山石树枝着色后
用浓墨重勾,淡墨皴点,兼以刀线衬白,即活脱又沉着,花叶互衬,获得饱满、充实、明快的色调。
怪、兽之类用色,夸张浪漫奇特。如赤色的驹、绿色的麟、青脸红须的鬼怪,粗犷夸张的色彩虽越出常态,
但并不觉得别扭、难看,反以自身强烈的色彩,独特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象。
其四、西安皮影在世界皮影界的地位
西安皮影以其源远流长、造型优美、雕刻精致而独树一帜,在世界皮影界享有相当高的地位,被誉为艺坛
奇葩,工艺瑰宝。尤其是随着视听资讯的大量兴起和快速发展,全世界各地的皮影戏大多走向没落和消失,
残余的道具往往成为博物馆里的民艺收藏,屈居在玻璃橱窗中,而惟有西安皮影仍然在鲜活地发展。古老
的皮影焕发着绚丽的光彩,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产。 第五节西安皮影的现状 在世纪之交的西安大地,皮
影这一人类文化财产,现今正得到稳步发展,从雕刻、表演、设计收藏领域都涌现出几位大家,被誉为“皮
影三剑客”的汪天稳、李世杰、江国庆分别在雕刻、表演和设计收藏方面成为其代表性人物。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传统的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
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真可谓一人多角色啊。 巧顾 皮影 栏目为皮影
爱好者提供了大量的 皮影艺术 信息,另外还有南鹞北鸢 话风筝 的专题,全国各地 恋爱婚嫁习俗 大讲
解等。
皮影戏是什么表演形式
艺术资讯频道 2009年12月16日 15:05 巧顾艺术
皮影戏是什么表演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
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
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
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
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
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
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
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
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
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
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
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
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
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
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
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
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
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
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
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
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
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
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
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
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
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
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大明宫词》之皮影戏:采桑子皮影材料
艺术资讯频道 2010年09月03日 10:17 皮影
[导读]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同
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因为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制作材料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
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 2008年11月24日
长安月下
一壶清酒 一束桃花
心如烛光
渴望在幻想中点亮
一想起你
我已经开始
开始 疯狂
长相守它是啊
面具下的明媚
明媚后隐蔽的诗啊
无缘感悟
你象迎送花香的风啊
无辜而自由
我像闻到蜜香的蜂啊
爱上你
呓语如梦境般的长相守,上元灯节的灿烂,明媚如春光的笑容,却化为一曲哀怨的《长相守》。
《大明宫词》的想象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它甚至改写了太平公主在历史上的命运及评价。一个(yige)在
爱情中动用权力而在权力中动用感情的爱情受难者和政治失败者。
《大明宫词》对感情的刻画是细腻而丰富的,也是惊世骇俗的。权力的倾扎和感情的扭曲占据了大部分胶
片,淡化的情节与浓重的对话旁白、华丽的布景强烈对比。但它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是大唐的雍容与政
治斗争残酷的完美统一写照。所以看过《大明宫词》的人没几个会忘记弘与合欢的半把梳子,薛绍的长相
守,张易之所谓的幸福,甚至是王维的红豆。
贯穿了全剧的皮影戏也是如此出彩……
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
绿草萋萋抖动,无尽的缠绵依恋
初绿的柳枝,坠入悠悠碧水,搅乱了芳心柔情荡漾
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讯……
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满足一个(yige)男儿宏伟的
心愿。
现在,终于衣锦还乡,又遇上这故里的春水。看这一江春水,看这满溪桃花,
看这如黛春山,什么都没有改变,
也不知我那新婚一个月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
来的是谁家女子,生的是春光满面,美丽非凡。
这位姑娘,请你停下美丽的脚步,你可知自己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马蹄踢翻了我的竹篮,你看这宽阔的大道直上蓝天,你却非让这可恶的畜生溅起我
满身污点,怎么反倒怪罪起我的错误呢?
您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您婀娜的身姿让我的手不听使唤,蓬松的乌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
只是漆黑一片;您明艳的面颊,让我胯下的这头畜生倾倒,忘记了它的主人是多么尊严……
快快走远吧,你这轻浮的汉子,你可知你调戏的是怎样一个多情的女子,她为了只见过一面的丈夫,已经
虚掷三年,把锦瑟青春都抛入无尽的苦等,把少女柔情都交给了夜夜空梦,快快走远吧!你这邪恶的使臣,
当空虚与幽怨已经把她击倒,你就像为堕落再加一把刀,把她的贞洁彻底打翻。你这样做,不怕遭到上天
的报应么?
上天只报应嫉愚的蠢人,我已连遭了三年的报应,为了有名无实的妻子,为了虚妄的利禄功名。看你这满
面春光,看这比春光还要柔媚千倍的姑娘,想起长安三年的凄风苦雨,恰如在地狱深渊里爬行;看野花缠
绕,看野蝶缠绕,看野蝶双双追逐,只为凌虚中那点点转瞬依旧……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传统的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
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真可谓一人多角色啊。 巧顾 皮影 栏目为皮影
爱好者提供了大量的 皮影艺术 信息,另外还有南鹞北鸢 话风筝 的专题,全国各地 恋爱婚嫁习俗 大讲
解等。
本文发布于:2024-03-09 11:5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9563291550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华传统艺术之皮影戏皮影戏材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华传统艺术之皮影戏皮影戏材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