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浮生若梦唯美句子)
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造血干细胞介绍
全 血
血液是一种红色、不透明、具有粘性的液体,在心脏收缩与舒张的作用下,不停地在全身血管内循环流动。血液就像运河里流动的水,时刻运送生命所需的各种物质到全身各组织。血液在维持和调节机体各种生命活动中起着任何物质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将血液从血管内抽出后置于抗凝剂的试管中,经过自然沉淀,可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 部略带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叫血浆,下半部为血细胞;下层暗红色、不透明的沉淀物叫红细胞,在血浆与红细胞之间有一层薄薄的膜样白 色沉淀物,主要为白细胞与血小板。
血浆:占全血的55%~60%,其中91%~92%是水分,其它成分8%~9%,主要是蛋白质、脂类、无机盐及维生素和激素等生物物质。
白细胞:占全血的0.1-0.2%,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0-10000个白细胞,白细胞的寿命约6~10天。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量的50-70%)、嗜碱性粒细胞(占0-1%)、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单核细胞(占1%-8%)、淋巴细胞(占20%-40%)。
血小板:占全血的0.5-1%,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万个血小板,血小板的寿命约10~12天。
红细胞:占全血的38-45%,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万个红血球,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 正常成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8%。体重50~60公斤的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有4000-5000毫升(即8-10斤)。一般情况下参与血液循环的血量只占总血量的80%,另外20%的血液储备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当人体出现少量失血或运动时,贮存在"人体血库"中的血液,便会立即释放出来,随时予以补充。另外,同样体重的人,瘦者比肥胖人的血量稍多一点,男人比女人的血量要多一些。人体内的血液每天都在不断的更新,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液每120天就换一遍。
2、 血液的来源
造血始于胚胎的第3周,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担起造血的第一责任。胚胎第6周,人体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胚胎第3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胚胎第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肝、脾造血
停止,骨髓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由这种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
3、血液的功能 血液具有运输、调节、免疫、防御、凝血、止血等功能。
(1)运输功能 人体所有新陈代谢的物质都要通过血液来运输,把营养供各组织器官使用,把废物排出体外。如:氧气通过肺进入血液运送到全身,供各组织器官使用;二氧化碳通过血液从各组织运到肺排出体外;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经消化道吸收入血后,由血液运送到全身,供各组织使用等等。
(2)调节功能 人体各组织器官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温度调节:血液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表散发,使体温恒定。
酸碱度调节:人体每天要产生很多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但血液酸碱度能始终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
渗透压调节:血管内的血液浓度总是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如:当人体出汗多时,血液可从组织中吸收部分水分进入血管,稀释血液;当喝水多血液稀释时,可将多余的水分运到肾脏排出体外。
(3)免疫、防御、凝血、止血功能
血液中有抗毒素、溶菌素等多种抗体,有免疫作用;白细胞对外来物质能将其吞噬消灭,有防御功能;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有凝血、止血作用。 血液是我们人体的生命之河,时刻都在不停的运行循环,如果血液循环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而且,血液的各种成分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某种成分的比例发生变化或缺少就会产生相应的疾病。如:红细胞(血色素)减少会发生贫血,导致头晕、四肢无力等;白细胞减少会发生免疫、防御功能降低,导致发热、全身中毒等症状;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少会发生凝血、止血功能障碍,导致小伤口出血不止等等。
红细胞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气(O2)与二氧化碳(CO2)。它就像运河中的船在不停地往返流动着:从肺部把O2运送到全身供各组织使用,再从全身各组织中把CO2运到肺部排出体外。
1、红细胞的来源
妊娠21-28天胚胎出现造血活动,最初发生在卵黄囊的血岛上;妊娠40天后,肝脏进入活跃的造血阶段;妊娠3个月,脾是主要造血器官;妊娠4个月以后,骨髓逐渐成为主要造血器官。出生后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场所,18岁以后,只有在扁状骨、长骨二端的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人体内的红细胞是从骨髓中的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经分化、增殖、分裂而来。
生成红细胞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因子是叶酸和维生素B12。
2、红细胞的特征、数量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无核,由细胞膜及胞浆组成,自身无修复能力。胞浆中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色素)。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男性每立方毫米400万~550万个,女性每立方毫米350万~500万个。人体内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即每天有1/120的红细胞被破坏和生成,但总是保持一定的数量。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可因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高原居民因缺氧,红细胞数量会代偿性地增多;体力劳动和经常运动的人红细胞也会代偿性地增多。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色素,占红细胞干重的96%。正常成人男性每升120~160克,女性每升110~150克。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与血色素量是呈一定比例的,即100万个红细胞约相当于3克血色素。
3、红细胞的功能、临床意义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每克血色素可携带氧气1.34ml。其血色素还参与血液酸碱缓冲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红细胞不仅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还参与免疫调控,某些免疫功能是其它免疫细胞所不能替代的。
因此在临床上测定红细胞数和血色素量对诊断贫血的性质有着重要意义。如果红细胞的数量、大小、形态、胞质的着色及结构发生变化,人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人体红细胞总量减少、红细胞大小或功能异常,就会出现缺氧等临床病症。如: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等;如果重要脏器长期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会出现生理功能障碍,如心脏扩大,肝、肾功能衰竭等。
临床上常见的红细胞类疾病,主要是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缺乏叶酸和
维生素B12)、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先天性和后天性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所说的"血虚"与平常所说的"贫血",是中医和西医体系的两个概念,贫血的所有临床表现都会在"血虚"中出现,而"血虚"的病人不一定是贫血。因为中医所指?quot;血虚"外延非常广,除了现代医学所指的血液系统疾病外,还包括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妇科疾病等。
白细胞
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免疫和防御作用,时刻防止外来病原体和异物对机体的损害。它就像"警察"一样,时刻守护在机体的每一个地方,监视着外来的敌人,一旦有外来入侵者,它们会前仆后继的进行殊死博斗。
1、 白细胞的种类
白细胞是有核、能活动的血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外(骨髓、淋巴及全身相关组织),在血液中的数量较少,血液循环只是白细胞的运输通道。白细胞分三类:即粒细胞、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粒细胞又按胞浆内的颗粒染色特征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三种。
成人血液中白细胞含量为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比例为: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1%-8%。
2、白细胞的来源
骨髓中的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相关因素的刺激下,经分化、增殖、成熟为各种白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且最重要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由于其发育和成熟的途径不同,可分为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3、各种白细胞的特征、功能、临床意义
机体内不同的白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就像"交警、刑警、派出所的民警"一样,担负着不同的作用。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大多数仍留在骨髓内,少数释放至血液循环中,只有在急需的情况下才大量进入血液循环。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贮存数约为循环血中的10~15
倍。循环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随血液循环,另一部分附着在血管壁上,这两部分粒细胞数量各占一半,并经常随机交换,形成动态平衡。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就像"交巡警"一样,时刻在血管内流动监视识别外来异物,发现情况时,立即发出信号动员其他白细胞前赴后继的将外来物消灭掉。
中性粒细胞在血循环中的时间仅为10~12小时,然后在毛细血管丰富的脏器如肺、肝、脾、消化道等处随机逸出血管壁进入组织,进入组织中的粒细胞不再返回血循环。在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生存期为1~3天,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为血管内的20倍。
中性粒细胞有变形运动的能力,当细菌或异物侵入人体时,局部炎症反应会吸引中性粒细胞游走到达炎症部位,并包围、吞噬细菌及异物,将其杀死分解。一般每个中性粒细胞在处理5~25个细菌后就死亡了,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及其残片构成脓的重要部分。因此,中性粒细胞就像我们常说的"养兵千曰,用在一时",当机体有感染、炎症及异物入侵时骨髓中的粒细胞会大量动员入血,血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会明显的增多。因此,临床上化验血液中的中性白细胞的数量,是判断体内有无细菌感染的重要标志。
(2)嗜酸性粒细胞
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液中很少,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和呼吸道、消化道翟怀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只能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它释放的物质能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化验酸性白细胞的数量,是判断有无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标志。
(3)嗜碱性粒细胞
碱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液中很少,大部分存在于粘膜组织中。和嗜酸性粒细胞一样只能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它主要是参与过敏反应,引起内脏平滑肌收缩,导致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等。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很弱,在血流中停留1-3天后,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分化成熟为巨噬细胞,其吞噬能力就大大增强。巨噬细胞在不同的组织中具有不同的名称。
巨噬细胞就像"刑警"一样,时刻捕捉和消灭外来物,并经过一定的训练和教育能成为多面手,担负更多作用;它还像"清洁工"一样能清理掉机体自身产生的垃圾。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聚集于感染灶附近,吞噬并消灭致病微生物;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如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等。
(5)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人体中分布较广,成人约占体重的1.5%。淋巴细胞主要分两类: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骨髓多能干细胞经分化后,在胸腺内发育成熟为T细胞。然后通过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间液进行再循环,以执行其免疫功能。血液中的淋巴细胞,80~90%属于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像"交巡警"一样,常在血液、淋巴系统、组织间隙间往返流动,发现异常情况和外来物时,立即产生反应,将其消灭掉。T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完成细胞性免疫。它和外来物接触后产生反应,可直接将其杀伤;还能释放多种物质,进一步杀伤细菌、病毒、肿瘤细胞以及排斥异体细胞。
B淋巴细胞: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经分化成熟为B淋巴细胞,然后经血流至外周淋巴组织内定居。
T淋巴细胞就象"派出所的民警"一样,平时注守在淋巴组织内,当本辖区内出现异常情况和外来敌人时,就会立即动员起来将之消灭掉。B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免疫球蛋白而完成体液性免疫。它在外来物的刺激下产生反应,能合成大量的相关抗体(免疫球蛋白),从而识别、凝集、溶解异物或中和毒素。另外,它还有提呈抗原及免疫调节功能。
因此,我们人体内如果白细胞的数量、形态、功能发生变化,就会出现抗感染能力降低、免疫功能障碍,发生一系列的临床病症。如:急性感染、持续高热、恶性肿瘤等。
临床上常见的白细胞类疾病主要有:白细胞减少症、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等。
血小板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正常的止血、凝血过程和保持血管的完整性。当血管有损伤时能及时自动修补血管损伤和封堵血管裂口,始终保持血管内壁的完整性和光滑度,防止血管内的血液丢失和血管的进一步损伤。
1、血小板的来源
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在相关因素的作用下,经分化成熟
为巨核细胞。每个成熟的巨核细胞大约可产生6000~8000个血小板。血小板进入血循环后,约1/3储存在脾脏内。血小板的寿命大约是8~12天。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在肝、脾,破坏的原因是衰老和消耗。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每立方毫米为10万~30万个。人体内所有的血小板中,只有20%~25%具有止血功能,其余多系衰老无活动能力的血小板。
2、血小板的特征、功能、临床意义
血小板无细胞核,但其它细胞结构都存在,它能运动和变形。血小板表面有各种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相结合后,血小板就会产生反应,发生形态变化、聚集、释放胞浆中的物质等一系列反应。胞浆中有与血小板特性和功能有关的各种物质。
(1)血小板的止血和凝血 主要是通过其粘附、聚集、释放反应、收缩、吸附等生理特性来完成的。它就像水泥加入水后会产生粘附、凝固、变硬等一系列反应。血小板在相关因素的刺激下会发生粘附、聚集在一起,生成类似于纤维网一样的物质,网罗一些血细胞,变成血块填堵血管伤口,同时血小板会释放一些物质会使血管收缩、使血块变硬等,达到止血目的。
生理止血过程:小血管损伤后,血小板很快会与血管伤口处暴露的组织相吸附,使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纤维网样的物质,网罗部分血细胞形成松软的血栓,堵住血管裂口;血管伤口处的某些物质与血小板结合后使血小板产生反应,释放一些物质刺激机体使骨髓内的血小板释放到血管内,进一步聚集到血管伤口处。然后血小板释放与血凝有关的物质,促进血管收缩,使血管破裂口缩小;还会使血块回缩,松软的血块变为坚实,从而达到有效的止血。纵观止血全过程,血小板始终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人小血管损伤后,1-4分钟后会自行停止出血。
因此,临床上通常检查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来判断机体的出、凝血功能。
(2)保持血管的完整性 血小板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填补因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后的空隙,从而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因此,血小板对保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降低血管壁的脆性有重要作用。
我们人体如果缺乏血小板或血小板减少,就会发生一系列的临床病症,出现出、凝血功能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如:皮肤小伤口会出血不止、牙龈出血、稍许碰撞一下会出现明显的青紫肿胀,甚至有的会引起内脏或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临床上常见的与血小板有关的疾病有:血小板减少症(由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各种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血 浆
将血液抽出后置于抗凝剂的试管中,经过自然沉淀,可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层略带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为血浆,占全血的55%~60%。血浆就像运河里的水,能运载和溶解各种物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是悬浮在其中的;蛋白质、脂类、无机盐及大量生物物质是溶解在其中的。目前溶解在血浆中的成分估计有一百多种。
1、血浆的特征和组成
血浆呈淡黄色,略显乳浊状,酸碱度PH值在7.35-7.45之间。血浆中含水91%-92%,血浆蛋白占6.2%-7.9%(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三大类),无机盐占0.9%(主要是Na+、K+、CI-、HCO-3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占1%-2%(主要是尿素、尿酸、肌酸等)。
2、血浆的功能及临床意义
血浆就像运河里的水,能运送和溶解各种物质。溶解在血浆中的物质可以单独或以复合形式存在,血浆中的所有物质均有独特的特性,并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1)营养 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可给予机体提供营养。当生理需要时,各种组织蛋白和血浆蛋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补充。也就是说当血浆蛋白过多时可转化为组织蛋白贮藏起来;当血浆蛋白因消耗而减少时,组织蛋白可转化到血浆中供机体使用。
(2)维持渗透压 血浆总是能保持一定的浓度,使血液和组织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是靠血浆渗透压来维持的。血浆渗透压可分为两类: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氯化钠、碳酸氢钠等)和有机小分子(尿素、葡萄糖等)构成的,是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质高分子物质构成的。
血浆渗透压生理:血浆中的晶体易透过血管进入组织,故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晶体渗透压区别不大,有利于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对细胞内外的水分交换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至关重要。因蛋白质分子大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当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增高时,水分被吸进血管而使血容量增加,因此胶体渗透压对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维持酸碱平衡 血液酸碱度PH值之所以能保持相对恒定,主要是由于血液中存在
酸碱缓冲系统。血浆中的缓冲系统以及肺、肾不断地排出体内剩余的酸或碱,共同保持血液酸碱的相对恒定。
(4)运输和调节 体内有许多物质能与血浆蛋白发生可逆的结合,起到运输和调节的生理作用。即:一些物质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结合,运送到相关组织后与血浆蛋白分开,再发挥作用;当血液浓度升高缺水时,会刺激机体产生口渴症状。
(5)免疫 这是溶解在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的特殊作用。它通常可溶菌、杀菌、凝集等方式来发挥免疫作用。
(6)凝血和抗凝血 溶解在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有14种和若干蛋白酶抑制剂,参与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由于这两种物质的相互协调作用而使机体的血液不会发生凝固,保持血液的正常循环。
相关生理知识: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翟贿称等渗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者分别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临床上常用的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是等渗溶液。人体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是相等的,当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时,会因细胞吸水而肿胀导致破裂;在高渗溶液中,细胞会脱水而皱缩变形。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最起始细胞,又称多能造血干细胞。它像"能工巧匠"一样,在一定因素的调节下能制造出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造血干细胞是血液成分之一,它主要存在于骨髓内,部分存在在外周血中。人们常说的"骨髓移植"实际就是造血干细胞的移植。
1、造血干细胞的来源
原始造血干细胞起源于胚胎早期(受精后第二周未)卵黄囊中血岛的间质细胞。以后随着胚胎的长大,造血干细胞经血流种植至肝脏、脾脏,引起肝脏造血和脾脏造血,最后种植至骨髓,引起骨髓造血,并维持终身。出生后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主要在扁平骨和长骨二端)中。人体骨髓量与体重等因素有关,成年人骨髓量一般为3千克左右。
2、造血干细胞的功能
(1)造血干细胞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即一个多能造血干细胞能分裂成二个细胞:其中一个细胞保持原干细胞的所有特征,继续造血;另一个细胞继续分化增殖成相关的血细胞,
离开骨髓。
(2)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在一定相关因素的刺激下,干细胞能反复分裂,大量增殖,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数量能保持终生恒定不变。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干细胞处于静止状态(G0期)。
(3)造血干细胞能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干细胞在一定因素的刺激下,能永不停息的进行造血,始终维持循环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
3、造血干细胞的临床意义
由于造血干细胞的这些特性,目前,在临床上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根治许多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先天性疾病获得成功。如: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淋巴瘤、重症免疫缺陷病、急性放射病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就是对病人用放射或大剂量化学药物使其免疫系统受抑制,再输入造血干细胞,让这些造血干细胞在病人的骨髓?quot;定居"下来,继续分化增殖,以后病人所有的血细胞都由这些干细胞生成。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现在临床上普遍采血的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内,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很少,只占骨髓中的1-10%。为保证移植成功,必须采集到一定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因此,在采集前必须使用一些药物动员剂,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以满足移植需要,使用药物后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加20-30倍。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国际上目前的报道,药物动员剂对人体健康没有副作用。采集方法:在献血者使用药物动员剂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一定数量(只需要10克)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干细胞的数量对正常献血者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不会对健康产生任何影响,但对病人来说就足够达到治疗作用了。
如果我们人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或缺损,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白血病:就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内异常的白细胞
弥漫性增生取代正常骨髓组织,引起造血异常,出现贫血、出血和全身感染等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造血干细胞不能再制造红细胞,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减少和缺乏,导致临床贫血,甚至会引起出血和全身感染等症状。
运输大王红细胞
英勇善战的白细胞
抗洪勇士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个功能。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杀灭细菌,抵御炎症,参与体内免疫发生过程,血小板主要在体内发挥止血功能,血浆功能主要为营养,运输脂类,缓冲,形成渗透压,参与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本文发布于:2024-03-09 04:38: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9303261547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血液介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血液介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