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发(作者:荒唐皇帝)
师红儒:谈武立胜诗
编者按
文字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武立胜用火热的情怀通过冷静的笔触写出来,能言之有物;师红儒用通俗的言语将武立胜的语言层层剥离,感受诗稿里昂扬的力量。。。
好诗如酒,耐品耐读,此言不假。不信?请先品赏下面的句子:
今临战地听嘶马,犹似当年剑在腰。
幸有风缰堪纵马,轻蹄踏月过边关。
当年那碗出征酒,忆到心头似火烧。
他年再上驱倭马,我给将军坠蹬来。
剿尽残敌天尚早,黎明未下刺刀尖。
在时下充斥于网络的“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之类诗词作品中,我们已经很难找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慷慨豪迈。诗应该写什么,应该怎样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无权给出定论。
尊唐摹宋无疑是诗词章制的正格,多年来好多人在继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不断争论,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又会不自觉地掉入古人风月绮丽的窠臼。
当我读到 “苍天为祭将军剑,一地春花带血开”的句子时,心灵不由为之一颤。把火热的情怀通过冷静的笔触写出来,能言之有物,带来昂扬的力量,无疑就是成功之作,就是解决传承与创新之间纷争的典范。
我说的正是武立胜先生的军旅诗。请试读下面这首诗:
清霜正探陇东枝,故垒犹闻战马嘶。
血沃城头花万朵,身飞坑道旅三支。
功碑就日我来此,国难临时谁在兹?
听罢红军那些事,秋风溅泪雨丝丝。
——《山城堡战役遗址感怀》
这是诗人过甘肃省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时所写的。陇东是原陕甘
边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甘肃惟一的革命老区,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从未丢失过的一块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据地,是红军抗日战争的出发地。
初秋时节,诗人到此拜谒,面对着“大漠沙如雪”的悲凉,当年的激战画面穿越时空浮现于脑际,弹雨如泻,战马嘶鸣,感慨联翩。可是他不去直接描述场景,而是通过侧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于是接下来便有了“血沃城头花万朵”的惨烈,是花而非花,是忆而非忆,凄绝悲壮,使人不忍卒读。
清秋、霜叶、马嘶、战火、城堡,这些意象在诗人的笔下不断地闪回跳动,古来就有的词句,在这里显现出活生生的现代意义。此景怎不激起男儿的豪情万丈!接下来诗人如此发问:“功碑就日我来此,国难临时谁在兹?”既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又有不能与志士一起杀敌报国的无限感慨,而这些内心波澜,都如“秋风溅泪”,丝丝不断。
整首诗读来沉郁雄鸷,意脉通贯,扬抑有致。在诗人笔下,物象和情感生动而真实,就事感事,眼前景心中语,干净利索,摆脱了无聊和庸俗的闲愁馀愤。
这不禁使我想到武立胜先生的另一首绝句,《抗日战争纪念馆谒宋哲元将军像》:“凝眸总教气回肠,血祭霜河挽浪狂。惜我从军迟五秩,城头未打第一枪。”这些作品,既体现了他的胸襟抱负,也是他的诗格所在。
星汉先生说过:“诗的高度就是诗人的高度,诗的格调就是人是格调”。用这句话来看武立胜先生的诗作,就可发现他博大悲悯的诗人情怀。
再读他的《谒丁汝昌雕像》:
锈舰沉埋水影寒,王朝日落马关烟。
如今满腹知心话,难与昌公细细谈。
如此沉重的题材,他既不雕饰辞藻,亦不引经据典,而是如拉家常样的等闲道出,就像和读者在面对面谈心,足以体现武立胜先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于平常句中表达不平常的感觉,深入浅出,启人深思,也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多思敏锐,善于找准诗眼,以点带面,简洁明
快。
寂寂青灯下,娇儿梦正酣。
一行边塞雁,读到月西边。
——《军嫂》
会心人自有珠玑句,短短二十个字,一幅雕塑就定格在人们的眼前,何必要浪费许多笔墨去摹神拟态或渲染背景,有这几个字足矣!同时足已确立他的当代诗坛的地位。
寿春城外柳风遥,雨洗残碑铭未消。
愧我平生多少错,何曾一次负荆条?
——《过廉颇墓》
这是智者的发问,是日省我身的襟度。只有拥有谦虚的胸怀才能写出如此的句子。
九宫阵布夜山湾,令动千军拂晓前。
高地主攻八四四,电波频叫洞三三。
空袭弹卷老爷岭,机降鹰飞娘子关。
剿尽残敌天尚早,黎明未下刺刀尖。
——《太行军演》
别人笔下严肃庄重的题材,在他写来,却平添了几份轻松的意趣。情真自然,淳朴凝练是他写诗的风格。
本文发布于:2024-03-08 21:14: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9036942535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师红儒:谈武立胜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师红儒:谈武立胜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