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发(作者:宴请)
史料汇编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
[小农经济 ]粤之葛以增城女葛(布为上,然恒不鬻于市。彼中女子,终岁乃成一匹以衣其夫而已。 ——《广东新语》卷十五《货语·葛布》 [清 ]屈大均
[小农经济 ]胡村人家放着街上有现成的簟箩桶柜不买, „„必要自请木匠簟匠箍桶匠来做, 连厨刀柴刀, 锄镰犁耙亦宁可买了生铁请台州铁匠来打„„。
——《今生今世》 [民国 ]胡兰成
[草市 ]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又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 趁虚人’,即此也.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 宜乎?
又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痎疟之一发,则其俗又以冷热发歇为市喻.
——《青箱杂记》 [宋 ]吴处厚
[草市、夜市 ]岭南之市谓之虚,言满时少,虚时多也。西蜀谓之亥。亥者, 也。
者。疟也,言间日 一作也。山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 尺布,必于其日聚焉,谓之“赶集”。岭南谓之“趁虚”。而岭南多妇人为市,又一奇也。京师朔望, 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 它时散处各方, 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而京师间有异物奇宝, 郎曹入直之暇,下马巡行,冠带相错,不禁也。初四、十四、二十四等日,则于东皇城之北有集,谓之 内市,多是内人赢余之物,不及庙中之多也。至每岁正月十一日起,至十八日止,则在东华门外,迤逦 极东,陈设十余里,谓之灯市,凡天下瑰奇钜丽之观毕集于是,视庙中又盛矣。
——《五杂俎》 [明 ]谢肇淛
[草市 ]闽中上诸府乡镇间,市有定处,或二七日,或三八日,或四九日为期。百物皆聚,谓之虚场。按:虚或作墟,蜀人谓之场,滇人谓之街,岑南谓之务,河北谓之集。
——《闽杂记》 [清 ]施鸿保
[草市 ]西省灵川,三日一墟,至则蚁聚,去则鸟散。其地荒僻,米薪等物,全赖墟期遍买之,以储三日 粮。
——《粤游小志》 [清 ]张心泰
[草市 ]《南越志》云:越之市名为墟,多在村场,先期招集各商,或歌舞以来之。荆南岭表皆然。吕沈 《化州诗》:“三日一墟人不断。”李德裕《压州诗》:“鱼盐家给无墟市。”故村镇赶集者,谓之“赶 墟”。
——《南越笔记》 [清 ]李调元
[草市 ]集市,漳平话叫做“圩场”,赶集叫“朝圩”。这是最古老的商品交换方式。生产者和消费者直 接交易,不通过中间商人。„„县城的圩场是每五日举行一次。旧历的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 二、二十七为“朝圩日”,其余称“圩后日”。旧历逢小月,则由二十七至初二只有四日。这个时间, 不知何人所定,何时所定,但得到人人遵守。本县,除县城外,尚有四个圩场,即蓝田圩、新桥圩、溪 南圩、拱桥圩。各场圩日不相重复,却都是五日一次。来县城朝圩的并不限于附近的乡村,也不限于本
县的人,有从安溪县远来朝圩的;反之,县城的人也常去别地朝圩,特别是去蓝田圩和拱桥圩。圩场内 一片嘈杂,声闻数里。场上卖的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有禽蛋,有蔬菜,有笋,有柴,有炭,有田螺和 石螺,有竹竿和竹编,有木桶和各种木制品,有杂粮和茶叶,有鱼和其他水产品,有各种小动物,等等。 一般说来,是乡下人送物资到圩场来卖给城里人,但在圩场上乡下人也是互相买卖的。
——《郑超麟回忆录》 [今 ]郑超麟
[古代商业、市 ]商业则见于周礼,大市日中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 贩夫走卒为主, 但这不是原始, 因为当时周朝已经很繁盛, 而是众
产业皆生在一起, 且又没有土地买卖, 故商业亦不凸出,商业倒是惟保持众产业的空气流通。
—— 《山河岁月》 [民国 ]胡兰成
[商帮、晋商 ]垄断恰克图及俄国境内贸易的华商都是晋帮商号,„„各商号在莫斯科、颚木斯克、耶而 古特斯克、赤塔、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西西伯利亚„„等俄国较大城市都设有分庄。„„其中锦泰亨、 大盛魁、大升玉、恒隆光、久成兴、独慎玉、永玉恒、天庆隆、祥发永、公和盛、璧光发、天和兴、永 光发、大泉玉、复源德等最为著名。
——《外蒙古见闻纪略》 [民国 ]路履仁
[商帮、晋商 ]清初茶叶,均系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
——《崇市杂咏》 [清 ]衷斡
[商帮、晋商 ]天津海关册记载:“ 1861年以前,一向是山西商人在湖北、湖南贩卖并包装了砖茶,由陆 路一直运往恰克图。”
——《晋商文化之旅》 [今 ]王宝库
[商帮、晋商 ]纳粮换引:延绥镇(明代北边九镇之一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往 往招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盐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 获其利。
——《边盐壅滞疏》 [清 ]涂宗
[商帮、晋商 ]崇祯壬午(公元 1642年冬,有贾舶私贩日本,携人参值十余万金,„„其贾多晋人。 ——《枣林杂俎》谈迁
[商帮、晋商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安徽,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贾,渔盐为业, 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栗,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 而山右俭也。
——《五杂俎》 [明 ]谢肇淛
[商帮、晋商 ]晋地表里山河,农田不足以敷赡养,一家之中,必有外出贸易者,乃足以资其生。于是南 则江汉,以至粤桂,北则南北内外蒙,以至俄之莫斯科,东则京、津、济南、徐州,西则宁夏、青海、 乌里雅苏台等处,几无不有晋商足迹。„„晋人遂以善贾闻于宇内。
——《人物风俗制度丛谈》 [民国 ] 瞿兑之
[商帮、晋商 ]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之商业。„„山西票号创于明季,干嘉以后始渐发达„„票庄 号规,学徒于十五六时,随主人至数千里外,初次十余年始许回家,故回家后,少年夫妇多有不相识者。 嗣后虽较初次减少,然犹以五年为度,且归家不得直抵其家,必以例先至号东之家,开其衣包,令号东 检视后听命而归,其重公职轻家务之习尚如此„„票号向重信用,不重契据,不做押款,„„至于博取 重息则悬为大禁„„其(票号执事者种种固执不通之处,不胜枚举,每因此而为世所诟病,然其所以 能历百年而不败者,亦未始非“固执不通”四字之效也。
——《人物风俗制度丛谈》 [民国 ] 瞿兑之
[商帮、徽商 ]“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 子邂逅而不相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
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青衿士子在家 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骭,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车马之费。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徽 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肇域志• 江南十一•徽州府》 [清 ]顾炎武
[商帮、徽商 ]在明清两代,徽州府属各县的人是以出产专职商人著名的。所谓“无徽不成镇”,„„这 话自然有点夸大。„„但这话一般说,还是符合事实的:全国大的和中等的城市确实都有徽州人立足。 明清小说中常常写到徽州商人。已经有人说出了物质的原因,即是徽州府各县山多田少,人口增加了无 法存活,非出外谋生不可。由此产生了专职的商人,积累了经商的经验,建立了全国的关系网等等。 ——《郑超麟回忆录》 [今 ]郑超麟
[商业发展之原因在农业条件受限制 ]吴之新安,闽之福唐,地狭而人众,四民之业,无边不届,即遐陬 穷发,人迹不到之处,往往有之,诚有不可解者;盖地狭则无田以自食,而人众则射利之途愈广故也。
——《五杂俎》 [明 ]谢肇淛
[宋代商业、交通 ]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 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此网鱼 买卖,亦有名“三板船”。„„若商贾止到台、温、泉、福买卖,未尝过七洲、昆仑等大洋。若有出洋, 即从泉州港口至岱屿门,便可放洋过海,泛往外国也。其浙江船只,虽海舰多有往来,则严、婺、衢、 徽等船,多尝通津买卖往来,谓之“长船等只”,如杭城柴炭、木植、柑橘、干湿果子等物,多产于此 数州耳。明、越、温、台海鲜鱼蟹鲞腊等货,亦上通于江、浙。„„江岸之船甚夥,初非一色:海舶、 大舰、网艇、大小船只、公私浙江渔捕等渡船、买卖客船,皆泊于江岸。盖杭城众大之区,客贩最多, 兼仕宦往来,皆聚于此耳。
——《梦粱录》 [宋 ]吴自牧
[宋代商业、夜市 ]夜市: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 店矣。„„有在新街融和坊卖卦,名“桃花三月放”者。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 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冬
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至三更后,方有 提瓶卖茶。冬间,担架子卖茶,馓子慈茶始过。盖都人公私营干,深夜方归故也。
——《梦粱录》 [宋 ]吴自牧
[宋代商业、免税 ]免本州商税:杭州五税场,自赵安抚节斋申请减放外,一岁共收十八界、会四十二万 贯为定额。景定改元以来,朝家务欲平物价,纾宽民力,累降旨蠲免商税,仍令本州具合收税额申省科 还。咸淳二年二月,又降指挥再免商税五日,以便商贾。自后帅府遵承朝 旨 ,接续展放,蠲免税额,常 以五日为期,„„至今行之。百姓与商贾等人,莫不歌舞,感戴上赐。此历代所罕有也。
——《梦粱录》 [宋 ]吴自牧
[宋代商业、救济 ]恤贫济老:杭城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山高木秀皆荫及 寄寓者。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穹桅巨舶,安行于烟涛渺莽之中,四方百货,不趾而集,自此成家立 业者众矣。数中有好善积德者,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怜贫,每见此等人买卖不利,坐困不乐,观其声色, 以钱物周给,助其生理;或死无周身之具者,妻儿罔措,莫能支吾,则给散棺木,助其火葬,以终其事。 或遇大雪,路无行径,长幼啼号,口无饮食,身无衣盖,冻饿于道者,富家沿门亲察其孤苦艰难,遇夜 以碎金银或钱会插于门缝,以周其苦,俾侵晨展户得之,如自天降。或散以绵被絮袄与贫丐者,使暖其 体。如此则饥寒得济,合家感戴无穷矣。俗谚云:“作善者降百祥,天神佑之;作恶者降千灾,鬼神祸 之。天之报善罚恶,捷于影响。”世人当以此为鉴也。
——《梦粱录》 [宋 ]吴自牧
[宋代商业、市 ]瓦舍: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顷者 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其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 ——《梦粱录》 [宋 ]吴自牧
[宋代商业、市 ]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 者,行分最多,且言其一二,最是官巷花作,所聚奇异飞鸾走凤,七宝
珠翠,首饰花朵,冠梳及锦绣罗 帛,销金衣裙,描画领抹,极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皆有之。更有儿童戏耍物件,亦有上行之所,每日 街市,不知货几何也。
——《梦粱录》 [宋 ]吴自牧
[宋代商业、夜市 ]夜间顶盘挑架者,如鹌鹑儿、焦锤、羊脂韭饼、饼、春饼、旋饼、沙团子、宜利少、 献糕、炙子之类,遍路歌叫,都人固自为常,若远方僻土之人乍见之,则以为稀遇。其余店铺夜市不可 细数,如猪胰胡饼,自中兴以来只东京脏三家一分,每夜在太平坊巷口,近来又或有效之者。大抵都下 买物,多趋有名之家,如昔时之内前下家从食,街市王宣旋饼,望仙桥糕麋是也。如酪面,亦只后市街 卖酥贺家一分,每个五百贯,以新样油饼两枚夹而食之,此北食也。其余诸行百户亦如此。
——《都城记胜》 [宋 ]灌圃耐得翁
[宋城市发展 ]柳永咏钱塘词云:“参差一万人家”,此元丰以前语也。今中兴行都已百余年,其户口蕃 息,仅百万余家者,城之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 小小州郡,足见行都繁盛。而城中北关水门内,有水数十里,曰白洋湖,其富家于水次起迭塌坊十数所, 每所为屋千余间,小者亦数百间,以寄藏都城店铺及客旅物货,四维皆水,亦可防避风烛,又免盗贼, 甚为都城富室之便,其他州郡无此,虽荆南沙市太平州黄池,皆客商所聚,亦无此等坊院。
——《都城记胜》 [宋 ]灌圃耐得翁
[明代夜市 ]《岁时记》:“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是鬼自为市也。《番禺杂记》:“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与交易,多得异物。”又济渎庙神尝与人交易,以契券投池 中,金辄如数浮出,牛马百物皆可假借。赵州廉颇墓亦然。是鬼与人市也。秦始皇作地市,令生人不得 欺死人,是人与鬼市也。
——《五杂俎》 [明 ]谢肇淛
[明商业发展、贫富差距 ]江南大贾,强半无田,盖利息薄而赋役重也。江右荆、楚五岭之间,米贱田多, 无人可耕,人亦不以田为贵,故其人虽无甚贫,亦无甚富,百物俱
贱,无可化居,转徙故也。闽中田赋 亦轻,而米价稍为适中,故仕宦富室,相竞畜田,贪官势族,有畛隰遍于邻境者。至于连疆之产,罗而 取之,无主之业,嘱而丐之,寺观香火之奉,强而寇之,黄云遍野,玉粒盈艘,十九皆大姓之物,故富 者日富,而贫者日贫矣。
——《五杂俎》 [明 ]谢肇淛
[重农抑商之表现 ]农商之衣:《会典》载,凡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如农 民之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着绸纱。此可见吾国之贱农商,而商尤轻于农也。
——《清稗类钞》 [清 } 徐珂 编
[重农抑商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一般是受轻视的。在我少时,地主阶级,尤其其中的士大夫,仍旧轻视 商人。土大夫可以放高利贷,即使人家知道了也无所谓,但不可以经商,至多可以拿钱出来给别人去经 商,自己是绝不动手的。
——《郑超麟回忆录》 [今 ]郑超麟
[近代商业资本不发达之原因 ]漳平本地的商人,赚了钱,往往拿去买田,以为田可靠,银子不可靠。商 人赚了钱,还是培养子弟去读书,考秀才,做官,至多叫第二个或第三个儿子去接替自己做生意。我不 记得漳平县有什么以商业起家的富翁,有什么商业世家。
——《郑超麟回忆录》 [今 ]郑超麟
[近代商业资本不发达之原因 ]漳平本地商人一般是兼职的, 某些地主拿出一部分地租交给别人去经商或 自己经商,由此赚来的钱仍旧拿去买田;小本经商的人赚钱不多,如果某年赚了更多的钱,也是用来买 田。大家只认为土地才是财富,天火烧不掉,强盗劫不走。大小商人没有一个全心扑在商业上。
——《郑超麟回忆录》 [今 ]郑超麟
[城市、商业、重农抑商 ]治国之道,第一要务在安顿穷人。昔陈文恭宏谋抚吴,禁妇女入寺烧香,三春 游屐寥寥,舆夫、舟子、肩挑之辈无以谋生,物议哗然,由是驰禁。胡公文伯为苏藩(行政官员,禁 开戏馆,苏民怨声载道。金阊(苏州一地名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不 辍,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此原非犯法事,禁之何益于治?„„苏郡五方杂处,如寺院、戏馆、游船、 青楼、蟋蟀、鹌鹑等局,皆穷人之大养济院,一旦令其改业,则必至流为游棍、为乞丐、为盗贼,害无 底止,不如听之。潘榕槔农部《游虎丘冶坊浜》诗云:“人言荡子销金库,我道贫民觅食乡。”真仁者 之言也。
——《清代名人佚事》 [民国 ]葛虚存
[海禁政策 ]“岁壬寅(康熙元年二月,忽有迁民之令,„„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 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东粤背山而海,疆土褊小。今概于海濒之乡,一迁再迁,流离数十万之民,岁弃三千余之赋。且地 迁矣,又在在设重兵以守,筑墩楼,树桩栅,岁必修葺,所费不赀,钱粮工力,悉出闾阎,其迁者已苦 仳离,未迁者又愁科派。民之所存,尚能有十之三四乎?请即弛禁,招民复业,一以补国用,一以苏民 生,诚为两便。于是孑遗者稍稍来归,相庆再造,边海封疆,又为一大开辟焉。”
——《广东新语》卷二《地语·迁海》 [清 ]屈大均
[海禁政策 ]甲寅(康熙十三年春月,续迁番隅、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先画一界而 以一绳直之, 其间多有一宅而半弃, 有一室而中断者。 浚以深沟,
别以内外, 稍逾跬步, 戮即随之, (被 迁者委(弃居捐(丢产,流离失所。
——《觥剩》卷七《徙民》 [清 ]钮秀
[海禁政策 ]宽定出洋经商之例:旧例,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 长洲沈起元守福州时,谓「出洋者生死疾病无常数,货物利钝无常期,
此岂戚里所能料乎?但令商人自 具状,过三年不归者,不听回籍足矣」。议上,督抚皆从其言。
——《清稗类钞》 [清 } 徐珂 编
[海禁政策 ]自顺治十六年己亥,江上海氛深入。次年,朝廷遣大臣苏公讷海等相度沿海机宜,奏迁濒海 之民于内地,并弃长荡,不容樵采耕驻。于是尽徙山东、闽、浙以及江北、江南滨海之地,严禁不许人 迹至海ㄛ,片板不容入海洋,盐课、芦税几几不可问矣。
——《阅世编》 [清 ]叶梦珠
专题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受外国侵略影响 ]胡村是太平军前后兴旺过, 彼时丝茶桐油输出 外洋 大盛, 胡村份份人家养蚕采茶, 还开设油车打桐油,所以上代太公多有茔田,„„其后丝茶桐油外销起了风浪,胡村亦衰败下来,„„。
——《今生今世》 [民国 ]胡兰成
[华侨兴工商业 ]海外华侨凡数百万,以闽、粤人为最多,其在南洋群岛者尤以富称。虽率以工艺起家, 而侨居既久,于祖国之振兴工艺诸端,鲜或措意及之。且以醉心虚荣之故,颇有被人愚弄,而至倾家荡 产者。
陈子宣者,热心工艺者也。尝游新嘉坡,语华侨许某曰:「比年以来,国民生计日益艰绌,实由工 艺萎缩所致。君慷慨好义,正宜投资祖国,延聘技师,归兴工艺,勿再为人所绐,徒使有用之财,一往 而不复也。 ——《清稗类钞》[民国}
徐珂 编 [近代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的保守性、民族工业的产生]从清朝末年起,西洋的商品与资本像狂风急 雨扑人面,后来还加上日本,她们合伙的个别的打劫,对中国用兵过多少回,幸喜中国产业传统的平等 和谐,自有其商品交换的经纬,才能在毫无关税保护的长期暴露下,亦划定一条被伤害的界线,而且有 新的生发. ——《山河岁月》[民国]胡兰成 [自然经济的保守性]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
军,中国经过半个世纪以上,在中国地面上引起了多少风暴, 但舶来商品中最主要的洋布仍旧少人买, 洋布的倾销是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曾经一段长长的期间, 中国人是有了余钱才拣喜欢的洋货买一点,洋人简直没有法子。 ——《山河岁月》[民国]胡兰成 [日本经济侵略影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日本在上海经济力之发展:日人的事业,除邮船、绸布、食料、 杂物外,以纺织业为最盛,有内外绵、大日本绵、上海纺织、日华纺织、裕丰纺织、丰田纺织、上海制 造绢丝等各大工场,织机有一万座以上,占吾国纺织业十分之三,所雇华工共计五万多人。„„从去年 “九·一八”东北事变后,沪商一致起而抵制日货,日本商人大受打击。他们不从根本上觉悟,徒怀恨 抗日会,复酿成“一.二八”之惨变,结果又是吾中国人大吃其亏。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 [“短暂春天”民族工业发展原因之一]华成烟草公司成立在“五四”以前,创办之初规模很小,资本也 有限,每股票面只洋廿元。当时竭力怂恿各烟纸店认销,该公司立意:倘烟纸店老板和经理购得华成股
票后,必肯竭力推销该公司的出品,实为法良意美之举。等到“五四”一役,民众方面群起抵制外货, 因此华成出品的美丽牌、金鼠牌卷烟一日千里,日增月盛,十余年来已获利无算,大有打倒英美(英美 烟公司)、抗衡南洋之势。到了现在,每股廿元之股票票价已涨到一二千元左右还无处购买,其营业的 发达、基础的稳固,为其他烟草公司所望尘不及。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 专题四,近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 [放足]我国妇女以缠足闻于世, 为欧美人诟病久矣。 清光绪戊戌, 上海士大夫有天足会及不缠足会之设, 著书宣讲,劝告遐迩。将使全国妇女,未缠者全其真,已缠者弛其缚;助生理之发育,洒国民之耻辱, 意甚盛也。 ——《天足考略》[民国]徐珂 [放足]放足处长邓长耀氏恒亲率放足处人员严潜检查,见有缠足者即令解放,并将脚带携回。且悬有赏 格,每脚带百条赏洋五元,由是成绩甚佳,近一月来已检得二万五千四百余条。上月第八次妇女大会中,
邓氏亲唱《缠足女子哭五更》小曲,哄动一时(以上见十七年《中报》)。 ——《采菲录》[民国] 姚灵犀 [辛亥革命后放足、观念变化]“小足时代妇女的脚,是越缠得小越好,其缠得不大不小的莲船,是见不 得人的。„„现在却不然了,大翻个儿,大脚称为天足,不但可以摆在稠人广众中毫无愧色,还可以夏 天赤着足,穿
上高跟鞋,在马路上踱来踱去,„„而遮遮掩掩见不得人的,反是小小金莲了。” ——《葑菲闲谈》[民国] 邹英
[辛亥革命后放足、观念变化]共和初元,吾友王君伯辰组织改良社会图画馆。属余为画《缠足苦》小画 以为讽劝,余并编《缠足苦》俚词题于画上„„。 ——《津门莲事记略》[民国]阿辛 [辛亥革命后放足、观念变化]教育家胡玉孙曾作《劝放足歌》,由音乐家张幼臣谱调。上自师范,下至 小学,皆授为课程。宣统元年,余任浙江公立两等小学校(在天津英租界后街、老顺记洋行旁,旅津浙 人所创办者)教员时,犹以此歌教学生也。 ——《津门莲事记略》[民国]阿辛 【兰州举行放足运动大会】近日在总指挥部门前开兰州市放足运动会,除散布印刷品并讲演外,更由小 学学生演新剧《天足》,唱《天足歌》,以资宣传。又有兰州东关周姓夫妇,因周姓童养媳缠足,致该 媳脚趾堕落三个,当令该夫妇肩背旗一面,上书缠足痛苦,带领童养媳游行各街市及会场示众。其经劝 导放足妇女甚多,均觉悟缠足痛苦,甚愿解除云(事载十七年六月十七日《新天津报》)。 ——《采菲录》[民国] 姚灵犀 【河间县放足布告】县长王善友就职以来,对于政务之进行不遗余力。近张贴布告,劝令放足,并附放 足方法,分条指示,详细无遗。布告录左:革命进步,党国昌明。举凡旧制,极宜革新。忆吾河间,昔 为畿屏。久困积压,民众呻吟。生气不振,固步自封。男蓄发辫,沿习满清。污秽龌龊,实不卫生。且 碍工作,转运不灵。猪尾其名,可耻孰甚。女子缠足,其害尤深。若受桔桎,曲屈莫伸。阻止血脉,尤 碍育生。有伤人道,痛苦难名。弱国弱种,并弱自身。方今党化,万事革新。男女独立,经济平衡。发 辫缠足,难以留存。铲除解放,还我天真。以便工作,而利谋生。发吾党国,民族精神。父老兄弟,诸 姑姊妹,自兹以往,务望利行。痛苦解除,用快平生。今此宣传,冀希唤醒。如有再违,自招严惩。切 切指导,其各只遵。 ——《天足考略》[民国]徐珂 [材料解读]以上材料为辛亥革命后近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放足。 [近代习俗变迁原因之一]上海为通商大埠,中外毕集,人口繁夥,年有增加。„„不但全国二十二省均 相与偕来,即欧、澳、非、亚各洲人民也俱完备,„„人种既不同,籍贯又各异,因此一家之左右邻居, 向例不相往返,不通红白。甚而一屋之中,同居的虽多至数家(因房价昂贵,一家负担不起,将一室中 的余屋分租于人,即俗呼“二房东”、“三
房客”之称),也仅点头答礼而不问姓氏者。其复杂与奇特 情形,实为内地各处所无,揆诸亲邻善仁之意则相去远了。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1932) [近代女子地位之改变、风俗变迁之原因]十几年前,商店中雇用女职员,只有福州路一家女子植权公司 完全是女性充店员, 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关闭多年。 „„到了目下, 商号中雇用女职员的潮流已风起浪涌, 如先施、永安、新新三大公司现都雇用女职员,以代男性,也有和男店员同柜的。其他如各银行、各公 司的书记和打字,尤以女性为多。华人创办之南市公共汽车,售票人概用女子充任,至南京路之女子商 业银行,顾名思义,当然以女子充行员了。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1932) [近代风俗变迁受西方影响]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也有着短大衣的),着 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面涂了浓厚的脂粉,唇涂了血色的 口红,着了短裤,挟了皮包。这是一种什么装束?即她们竭力仿效的摩登化,也是现代最时髦、最从新 的装束。„„可惜头发不金黄,鼻子不高大,眼睛不深陷,和真正道地的外国摩登女子相形之下,还差 一些,也是她们的遗憾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1932)
[近代风俗变迁]剪发留发:从民十六革命军到达上海后,一般妇女因潮流所趋,群以剪去发髻为时髦, 不论老的、少的、媸的、妍的,大半均剪除为快,留髻的不过少数而已。那时的景况,宛如民初男子剪 发相同,剃头店也加添了一笔好生意,因为剪去发髻后,须常常到剃头店去修发呢。初剪的时候,大都 剪得精光,像剥光鸡蛋式。后来又慢慢地将脑后发留起来,或二、三寸,或四、五寸不等,剥光鸡蛋式 一变为鸭屁股式了,此种留发已为目下最普通的。还有一种摩登化妇女,竟留长至七、八寸或尺余,中 间分开,梳成两根小辫,也有散披在两肩膀上,形形式式,可谓无奇不有。不料一发之细,却也有如此 的变化。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1932) [近代化受西方影响之表现]沪市为通商要地,中外毕集,马路上一天到晚的各种车辆竟至鱼贯不绝,拥 挤万分,故在各冲要路口,„„特装设红、绿电灯各一具,由一捕专司其职。譬如车辆和行人欲穿过马 路,用绿灯示之;如系红灯,不许穿过,只可直行。每天从上午六点起,晚上十二点止,为红、绿灯互 转时期;十二点后,红、绿灯也都熄了,因此时行人和车辆较少,不至再发生意外之事。这红、绿灯的 装置,闻各国各大都会久已施行,而在沪上
装用,不过四、五年的时候。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1932) [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物质风俗变迁的影响]现在一般摩登的青年和有钱的富翁,不但对于衣、食、住、 行都崇尚欧化,即如起居一切、语言动作,也都仿效西式。如衣非西装不着,食非大菜不快,住非洋房 不乐,行非汽车不走,还有屋里的装饰、身上的穿戴,都统统西式是求。叫起人来,满口“密斯忒”、 “密斯”;写中国字,必喜横写;吃食水果,也要吃外国货;生病吃药,也要购外国药;连断了气直了
脚,也要困一口外国的玻璃棺材,才觉心满意足。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1932) [近代报刊]上海为舆论的中心,久已誉驰全国,且各大埠之办报人均观摩于上海报纸。但是到了现在, 出版报纸之数量逐渐减削,至今日仅有《申》、《新闻》、《时》、《时》、《民》、《晨》六大报而 已。比较民元时代,已数量大减。民元时之著名大报,除《申》、《新闻》、《时》、《时事》外,还 有《天铎》、《民立》、《太平洋》、《中外》、《民权》、《中华民》、《启民爱国》、《神州》等 八家,合之《申》、《新》等报,共达十四家之多,比较现下已减去大半。故追论上海大报全盛时代, 当推民国纪元时为首屈一指(还有钱芥尘主办之《大共和报》、谷钟秀主办之《中华新报》、章保世主 办之《民强报》,均民元后出版,故列于后)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1932) [近代报刊功能]到了“九一八”国难以后,《申》、《新》各报,才将短评取消,改刊千字上下的论说。 因为国难当口,欲有所申述、有所献替,寥寥一二百字的短评实在不能尽言,故都改为适中的社论。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1932) [报纸重要性]人民智识之程度,恒与报馆之销数为比例。美国国民嗜报如命,侨民居彼,举化此风。以 旧金山三万人,而能自设报馆至五六家,虽词旨不尽可观,而智识之开明,视内地(中国)为何如也? 脱(如果)有能者,渐从而改良推拓焉,其必有可观者矣。 ——《出使九国日记》[清]戴鸿慈(1906 年) [近代交通]光绪二年,英人就上海租界辟铁路通吴淞,江督沈葆桢大惧,以二亿八万五千金购归中国。 此为内地开通铁路之始。„„是时,西人习知铁道利益,倾资极力包揽,凡京津、津榆、淞沪、津镇、 沪宁数大支路悉归掌握。东南各省恐其蚕食不已,谋先发拒之。出使大臣梁诚首倡议赎粤汉自办,内则 张之洞为主, 遂废美约, 举郑观应为广东督办, 黄景棠佐之; 袁树勋为湖南督办, 王先谦、 余肇康佐之。
„„ 然皆徒手号召,不名一钱,不得已乃议捐派。闽、蜀亩捐最苛,皖、蜀彩票捐最琐。(李)经芳议抽米
捐,芜湖商惊徙远避,几酿大变;江西试办盐捐,不一年短销官引十余万,乃改办九江米捐。百物腾贵, 穷民轻弃乡里,游食四方,盗乃盛于此时矣。 ——《国闻备乘》[清]胡思敬 [近代交通]电车在马路上行驶,差不多已有三十多年了。起初的路线很少,只有一路和三路(即行驶靶 子场到静安寺,东新桥到麦根路两线)。创始当口,所雇的开车夫训练未熟,毛手毛脚,因此电车肇祸 时时发生。一般居民也少见多怪,相惊伯有,都不约而同的说道:“趁电车身畔不可携带铜钱用品,以 防触电危险。”等到风行了几年,这种幼稚的思想才算消灭。„„到了现在,人们已视电车为交通上利 器,不论怎样荒凉僻静地方,只要有了电车通达,市面就会慢慢儿兴旺起来,荒僻区域即可一变为人烟 稠密之地。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1932) [近代通讯、电话]电话的创制,起于清代光绪八年(壬午),迄今已五十多年。那时有英国人名皮晓浦 者,初在租界区施行,分设南、北二局,南局在十六浦,北局在正丰街(即广东路)。惟彼时没有什么 电话机,也不用摇铃报号,自动机更谈不到此,倘欲邀人对谈,自己到局里去,纳费十二文即可和人谈 话,后因生意清淡,经费不敷,就停办了。明年(即癸未年)天主堂神父法国人能慕谷重起创设,改用 电话机,从徐家汇教堂达到英、法两租界各洋行,以便报告风雨气候。后来人们知其利便,就纷纷装设, 直到如今,不过从几十号电话机开始,经过了几十年的过程,现在已到数万号了。 ——《上海鳞爪》[民国] 郁慕侠(1932) [有线电报]电机信,外洋各处皆有。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通都大邑及乡村 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司事者,„„以铁线之一端画字,其一端在千里外,即照此字写出,不逾晷 刻也。 ——《乘槎笔记》[清]斌椿(同治五年) [近代通商口岸风俗变迁]上海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鬬巧,日出新裁。其间由朴素而趋于 奢侈,固足证世风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琐而趋于简便者,亦足见文化之日进也。衣由宽腰博带,变而为 轻裾短袖,履由高底仄头,变而为薄底阔面,皆于作事行路,良多利益。 ——《清稗类钞》[民国} 徐珂 编
本文发布于:2024-03-08 21:1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9036462796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史料汇编必修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史料汇编必修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