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传

更新时间:2024-03-08 18:54:39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8日发(作者:上海就业)

蒋介石传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性格上的多重性,但很少有人像蒋介石那样双重人格绝对对立。冰与火贯穿于他性格的始终,或左或右,或强或弱。

由于教育欠缺的缘故,他的思想极为保守,这是除他之外每个人都能洞见的,可他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者。他可以历数自己的革命经历:追随孙中山,推翻清朝统治;强硬废除外国在华特权;通过对儒家和传统文化的推崇,恢复中国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反对霸权主义,不惜拍案而起,拂袖而去。

他企图用武力消灭对手,实现自己完全权威者的梦想。他不屑于用改造的方式给对手机会,这让他显得冷酷无情。悲观失望时,谩骂、拳打脚踢下属,像吃饭一样常见,陈诚、汤恩伯、戴笠等高官都曾吃过他的拳脚。但常常在愤怒后,又转怒为喜。一瞬间的工夫,两张面孔交替出现。不管是武力还是怀柔,都太过于简单,缺乏创造性。

拒绝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历数传统文化的种种妙处,虽然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但他又娶了个留过洋、崇尚西化、笃信基督的妻子,不惜为此背负骂名。他曾经学过英语,但没过数月,又选择了放弃,自言英语用不上;而他却要求儿孙们好好学习英文,方便与人交流。

尽管他有着强国梦想,但在私己面前,强国梦想被无情地搁置一边。

用人必疑,疑人也用,怪异的用人之术不仅让将领们无所适从,就连他自己也不明白,身边人究竟谁才靠得住。

蒋介石性格上的对立岂止上面所叙述的这些,他的性格多重而互相对立,纠缠在一起,无法理清,以至于在他的一生中,都被这怪异的对立性格拖累。但这不是导致他失败的必然原因,没办法有效删减、降服性格冲突所带来的弊端和不良影响,是他最终在与毛泽东的博弈中走向没落的最根本原因。

性格上的多重、反复无常与不够坚定,让他与伟大擦肩而过,他也因此无法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将在文本中一一呈现。不过,所呈现的不仅仅只局限于这些,还有更多。

现实和政治的纠缠和人为屏蔽,让蒋介石迷失于公众几十年,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蒋介石的评价多负面,缺乏一种公平的、立体化的、正确的人物构建。本书将以翔实的史料,全面地阐述一个鲜活、真实的蒋介石,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思考,他的爱憎„„

引子

1949年8月,重庆,小雨。这座山城陪伴了蒋介石走过了8年的春秋寒暑。8年时间,山城的雾霭让他内心一直无法安宁,像一块重重的石头压在心上。而这一天,天气一如既往地阴沉着,但狂喜还是写在了蒋介石和狂欢人群的脸上。

站在车上,蒋介石用微笑接受人群的欢呼和注目。看着朝拜的人群,他用频频挥手回应,答谢人们的推崇与尊敬。这一刻,他的人生达到了幸福的沸点。

谩骂、批评、指责,在过往岁月里,一直充斥着蒋介石的耳鼓,像这样被人高度抬举,已经久违了。

幸福一直延续,将是人生最妙不可言的事,但命运就是这样,性格上的残缺部分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即便获得了幸福,也是短暂的,它无法恒久地垂青于一个性格有缺陷的人。

他的命运即将遭逆转。

1949年,解放军全面进攻长江防线,蒋介石遭遇到一生中的第三次下野。选择的方式和往常一样,回到故乡,体验儿时的梦想和快乐,以及咀嚼、玩味自己的成败得失。

回到溪口的第二天早晨,陪同他的那些国民党要员向蒋介石告辞。望着眼前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蒋介石阴沉的脸上还是挤出了一丝笑容,宽慰大家:“战事尚未结束,结局还未成定局,拜托各位了。”

老部下一个个颔首,默然离开了。

部下留下的孤独和悲凉的背影,让蒋介石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壮,“就这样结束了吗?是否还有未来?”自说自话是在自我安慰。他知道,在大陆的日子已经结束,等待他的将是孤守岛屿的后半生。

溪口,东京,广州,重庆,南京,溪口,他完成了自己的政治轮回。从此,他将在大陆民众的视野中消失,将大陆让给与自己对垒了几十年的伟人毛泽东。

从沸点到冰点,他的人生过得跌宕起伏,也只有他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五味杂成。是什么让他从辉煌的巅峰迅速滑落?

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全面解构蒋介石,还得从头讲起。

第一章

丰镐房中的蒋介石

1.曾出家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位导师

得知名士姚宗元设帐于葛溪溯源堂,王采玉喜出望外,从蒋介石懂事起,她就不停地为蒋介石找寻最优秀的老师。这一次终于得偿所愿。在她心里,文化和学识是至高无上的。有了文化,就有了安身立命、让人尊重的本钱。

在这之前,王采玉曾费尽心机地替蒋介石寻找合适的老师,但由于老师水平有限,无法给蒋介石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草草结束,这几乎成了王采玉的一块心病,直到姚宗元的出现,她的心才彻底地放了下来。

将蒋介石送到姚宗元处,是蒋介石12岁时的事。

从丰镐房到葛溪溯源堂,来回几里地,对于年少的蒋介石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他也曾有过偷懒的念头,但每一次都被母亲提前识破,严厉写在母亲的脸上。望着母亲睁得很大的怒目,蒋介石收拾好心情,乖乖就范。

蒋介石曾与部下说起过那一段的心路历程,他说自己很想偷懒,但母亲就像有先知先觉的本领一样,每一次都让他的“计划”破产。因得到了名师的指点,加上母亲的严厉督促,蒋介石的学业进步很快。这让王采玉很是宽慰,更让她宽慰的是,每一次拜会姚宗元,都会听到对儿子的赞扬。

为了考验蒋介石的禀赋,姚宗元有意无意的给所有学生出了个以竹为题作诗的题目。就在伙伴们抓耳挠腮之际,蒋介石已经写好了:一望多山竹,能生夏日寒。这两句诗颇受姚宗元的推崇:若教养得当,前途不可限量。

用成年人的眼光打量,这是两句还算不错,但远远算不上优秀的诗句,但对于一个12岁的少年,已是相当不易。

姚宗元曾和王彩玉有过一次交心长谈,大致内容不甚明了,但可以揣测,这一次的长谈,坚定了王采玉不惜血本培养儿子的理想。

蒋介石是个孝子,对母亲虽然也有不顺从的时候,但多数情况下,还是言听计从。

母亲王采玉究竟是何许人也,让她有了超越一般妇人的远见和视野?她对儿子的精心培养,除了望子成龙的急切之外,是否还有某种次要原因?

王采玉,奉化葛竹人,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是清朝的迪功郎,生有三子两女,三子都是国学生。

王采玉的父亲王有则,曾屡次应试,但都未能考取功名,但这并不能影响王有则对知识的推崇,只要有空,就手把手地教王采玉识字。家族的渊源以及文化的熏陶,让王采玉有了超越一般乡下妇人的眼界。

18岁那年,王采玉嫁给了跸趾俞某为妻,俞某性情急躁,往往会因一点小事大发脾气,引起争吵,有时还会打骂。结婚的第二年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几个月后,孩子突患急症,施救不及时而夭折。

祸不单行,到了这一年的秋天,丈夫俞某身染时疾而亡。随后她的父亲王有则也离开了人世。突如其来的诸多变故,让本来就不很坚强的王采玉心灰意冷,回娘家与母亲住了一段时间后,决意带发修行,遁入空门。

王采玉从小勤俭持家,所以与住持相处得很融洽。素菜淡饭,虽谈不上可口,但经历了诸多变故的王采玉,大有在此了却一生的想法。不料,几年后的一天,庵里来了一个看相人,见到王采玉,说她有福相,日后可生一贵子,晚年将荣耀无比。

相面先生的几句话,让本来心如死灰的王采玉内心掀起了波澜。在红尘的诱惑面前,身材姣好,面庞还算清丽的的女性,是很难抵得住的。没有过多的规劝,在转机面前,一个23岁的女子半推半就的就选择了重入红尘,享受男女之欢带来的快乐。

恰巧,这时溪口的蒋肇聪两年之间,连续丧偶,所留一儿一女年纪尚幼,家中乏人照料,意欲再娶。经玉泰盐社账房先生、王采玉的堂兄王玉成说合,玉成了此媒。

1886年6月,23岁的尼姑王采玉还俗,嫁到溪口,做了45岁蒋肇聪的继室,当上了玉泰盐庄的老板娘。

蒋肇聪听王玉成介绍过,王彩玉虽然结过婚,出过家,但身材和相貌还是说的过去的。这让蒋肇聪异常兴奋。自己已经40多岁,能找到一个继室已经不错了,他没有奢望还有意外惊喜。

两个人都曾结过婚,双方彼此都知晓对方的条件后,没有办什么结婚仪式,王彩玉就过门了。

虽然蒋肇聪有着心理准备,但当看见王彩玉时,内心还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红色旗袍,包裹着圆圆的臀部和浑圆的胸部,在红色旗袍的映衬下,凹凸有致,这大概就是少妇特有的韵致吧。王彩玉娇羞的脸庞更是让蒋肇聪不能自已,男人的本能在那一刻骤然膨胀。

一夜无话。

虽然重新获得了还算幸福的婚姻,但年纪轻轻就经历沧桑,阴影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幸福抹平,女人的危机感让她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未来。

她选择了两条路径:第一条,极力督促儿子蒋介石一心向学,这是她一生的依靠。儿子有出息,母亲就会有心里寄托,这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条,笃信佛教,从信仰中寻找归属感。

王采玉一辈子笃信佛教,应该与她的经历有关。

虽然母亲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由于时代发生变化,加之蒋介石本身原因,成年后的蒋介石并没有按照母亲的愿望继续下去,而是选择了更为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路,这是她始料未及的,但作为母亲,她只能给儿子打好根基,整理好行囊,至于他将来能做成什么,她无法主导。

蒋介石传

本文发布于:2024-03-08 18:54: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8952791545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蒋介石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蒋介石传.pdf

标签:母亲   性格   儿子   经历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