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发(作者:宝剑篇)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0引言
婚恋观是人们在婚姻和两性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在本文中它包括性爱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婚姻态度、恋爱动机、婚姻忠诚观和婚姻价值观。婚恋观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并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婚姻幸福。健康的婚恋观会促进幸福美好婚姻生活的形成,而不健康的婚恋观却是导致婚姻不幸的重要原因。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了解他们的婚恋观现状,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并对大学生的成长采取适当教育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父亲在位”研究正在成为父子关系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把父亲在位定义为孩子的心理父亲在位,即父亲对孩子的心理亲近和可触及。心理父亲在位也表示父亲总是在他人之前,总是触手可及,总是在场以及总是存在。父亲在位由四个维度组成 :孩子内心的父亲感知、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孩子父亲在位的其他影响、与父亲相关的文化和宗教信念。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展。父亲在位研究让我们意识到’’父亲’’包含了比人们所看到的更丰富的内容,必须从系统的观念去理解孩子的心理父亲在位,父亲在位不只是父亲缺位的反面,也不仅指和孩子共同居住的父亲。正确的理解是从孩子的视角和主观体验去考察孩子的父亲在位和孩子的心理发展、孩子内心的父亲感知、孩子与父亲的关系都是孩子父亲在位和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他人在父子关系上的影响以及有关父亲的信念等都有助于教养者对父亲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更深刻和全面地理解。
目前国内有关父亲在位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父亲在位与心理弹性的研究,父亲在位与性别角色的研究。本研究以家庭关系中的父子关系为视角,探讨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父子关系与大学生婚恋观有密切的关系,父子关系处理的恰当与否对孩子的婚恋观会引起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父亲在位理论对当前家庭教育和父子关系研究都有一定启示,通过研究父子关系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关系,引起大众认识到父子关系会影响下一代的婚恋观,进而会影响其婚姻幸福指数,从而使父母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养的方式,采取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帮助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最终促进下一代婚姻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这对于改善家庭教育以及父亲教养,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1 文献综述
大学生婚恋观
对婚恋的直接理解就是指婚姻与爱情。工具书对“观”的解释如下:一是“看”的意思,二是指“景象或样子”,三是“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从它的释义可以看出“观”既包括了人的认识活动,也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1]。若仅从词意上,把两者合二为一,则可以把“婚恋观”简单理解为:对婚姻与恋爱的认识、看法。
关于婚恋观的概念,学术界迄今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在学术界只有一些相关概念的探讨。
学术界目前有主要以下几种观点:
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人们对性行为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刘亚丽认为“婚恋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基础问题的看法,是人生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具体体现” [3]。
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4]。
它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生活并支配着个人在爱情、婚姻等方面取向的内心尺度, 它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待传统婚恋的态度和择偶标准上[5]。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和婚姻基本问题的看法,包括对恋爱目的、择偶条件、婚姻幸福的标准、性行为等的看法。[6]
徐明认为“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 [7]。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婚姻以及性的基本取向与看法。它回答了为什么恋爱、选择什么样的恋爱对象以及怎样追求爱情的问题[8]。
大学生婚恋观是大学生对恋爱、婚姻以及两性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根本看法[9]。
以上观点的表述基本反映了婚恋观的内容,虽然运用词汇不统一,但内涵基本一致.即:(1)婚恋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婚恋观是一种基本的态度和主观的看法;(3) 包括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性观念四个基本部分;婚恋观是对待婚姻与恋爱的内在标准。
综上所述,本文将大学生婚恋观定义为:人们对恋爱、婚姻以及两性观念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具有主观多样性、客观时代性、可变性、相对稳定性等基本特征。
除了个体自身影响之外,大学生婚恋观不仅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风俗习
惯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人生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也是伴随一生。当然,婚恋观作为人生观的一部分,家庭在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家庭的角度入手,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婚恋观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成果
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研究
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成果国外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国外对婚姻、恋爱、性心理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从19世纪40年代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建立为起点,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一方面,恩格斯通过对摩尔根研究成果的再分析,提出了婚姻存在着与人类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大体相适应的三种主要形式,即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分别对应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他认为,在婚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性爱和婚姻是很少统一在一起的,甚至在大多时候分离或出现对立"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的性爱和一夫一妻制没有真正的实现统一原因[10-12]。
另一方面,有学者提出了不少关于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观点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恋爱观方面,国外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呈现支持态度。Knox&Zusman研究表明恋爱在高校中是很普遍的,83%的从未结过婚的大学生报告说自己正在和一个约会对象恋爱。占据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认为爱情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走进婚姻殿堂的起点,是获得幸福家庭的基础,假如没有爱情,即使结了婚也要面临离婚[13]。
在婚姻观方面,国外大学生对于婚姻态度很积极。Paige DMartin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年青人表示出了对不良婚姻的否定态度和把婚姻作为一生责任的观点。
[14]Salts、Connie J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女生比男生对于婚姻具有更为积极的态度。[15]在婚前性行为方面,国外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对婚前性交无论从态度还是从行为上都更加开放[16]。Huang Karend对旅美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 有多半的女生、少半的男生有过婚前性行为,多半以上的受访对象赞同[17]出于爱情或定情的婚前性行为,且在容忍程度上无性别差。Mayyekiso、To-koziteV[18]对南非大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在Westera
and Bennett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高校中88%的男生和84%的女生表示出了对婚前性行为的支持。[19]Murphy& Boggess的研究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也许是因为HIV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美国的年轻人较之以前少有婚前性行为。[20]但大学生中间赞成婚前性行为的人仍然很多,而且男生的性观念较女生更为开放。
在性伴侣的选择上,RachelSaul La-cey、Alan Reifman [21]等人研究发现持有不同性态度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性态度开放的人,在选择性伴侣时更注重对方的外貌品质,而性态度较为传统的人,在选择性伴侣时更注重对方的个性品质。
国内关于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情况才有所好转,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与婚恋相关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对婚恋观结构的研究。由于国内对婚恋观的概念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根据自己的研究的和侧重点,研究者对婚恋观的结构进行了较为多样和深入的研究,把婚恋观划分为三维结构、四维结构、五维结构、六维结构、七维结构和八维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建青[22]等(1999)将婚恋观划分为恋爱目的、择偶标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性道德观四个方面,苏红[23] (2006)将婚恋观划分为恋爱机、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观、婚姻价值观、性爱抉择观七个方面。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者们对婚恋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 2005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这个规定撤销“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 [24]的条例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大学生的婚恋问题。
关于恋爱观,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大学期间谈恋爱表示赞成,并认为恋爱是婚姻的起点和基础[25]。并且对多角恋持包容态度[26],表现出了一种现代与开放的观念。以前大学生对待恋爱问题是比较严肃的,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也能够慎重,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也非常认真。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更加注重享受过程,而不太在乎结果。有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和婚姻是毫无关系的两件事,恋爱的对象并非一定就是结婚的对象。关于择偶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择偶方式已经是过去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在选择配偶的问题上,占据 3/4 的青年人更愿意顺从自己的意愿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服从父母的安排[27]。这表明,现代的年轻人婚恋自主意识更增强。
对恋爱动机的研究:恋爱动机多种多样,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与目的是不清晰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学者郑长波和李晓毅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可分为物质满足型、精神满足型、生理满足型和心理满足型等几种类型。” [28]也有学者将恋爱动机分为:有基于传统观念,出于爱情而恋爱;也有基于现代观念,出于非爱情因素而恋爱的,这些因素包括:生理与心理需要、感情寄托、排遣寂寞、排除孤独、好奇、从众等, [29-30]基于这样的动机,大学生们往往重视恋爱的情感体验,注重恋爱的过程而不考虑恋爱的结果。西北民族大学温荣在《大学生婚恋观的现
状及特点分析—基于对西北民族大学的调查》一文中指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排在前五位的是:“找学习生活的伴侣、双方接触产生感情、寻求精神寄托、体验爱情的美好和满足心理需要。” [31]
婚姻价值观的研究:什么样的婚姻才有价值,是感情婚姻、是经济婚姻、是政治婚姻还是其他,有学者以相关的问题来进行调查。
在婚姻价值观方面,李宁宁在1996年发布的研究成果认为“人们认为有感情的婚姻才是有价值的,但是经济条件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32]。
在婚姻角色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婚姻角色得到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同。研究表明,即使女生拥有比较高的学历,但仍然赞同传统观念,并且在夫妻收入、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大部分学生依然认为应该是“男高女低”[33]。
在婚姻忠诚观上,国内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仍然遵循传统观念,即夫妻双方应该相互忠诚。另外,钱兰英发现,女生相比男生更为传统,比男生更希望对方忠诚[34]。
在性爱抉择观方面,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双方相爱就可以发生基于爱情的性行为,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仅男女双方有意愿就可以发生性行为,无关乎爱情。叶丽红等人在2000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性交是为了发展爱情,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完全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同时,性爱发生的随意性也有所增加[35]。
婚恋观的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影响婚恋观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层面:(1)世界各种文化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中西方的思想文化冲击。(2)社会层面,诸如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国家政策、文化氛围和时代环境等;(3)家庭层面,比如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背景、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学历等诸多因素。(4)个人层面,包括性别、年龄、身份、教育程度、专业、个性品质、信仰、所处地域等[36]。本文着重探讨家庭层面的因素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即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父亲在位
父亲在位理论研究进程
近年来,父亲在位(father prence)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父子关系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Kramer等人在有关父子关系的前期研究基础上,从子女的视角和体验出发,从家庭系统论的角度考查父子关系,提出了父亲在位理论,将父亲在位定义为父亲对子女的心理亲近和可触及性。心理父亲在位也表示父亲总在他人之前,总是触手可及,总是在场以及总是存在的[37-38]。
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早期经验主义有关父子关系的研究主要定位于父亲缺位,很少涉及父亲在位,那时父亲在位仅指和孩子共同居住的父亲,或者是父亲缺位的反义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父子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亲参与,研究成果也日渐丰富。
国外父子关系研究超过50年,已经在父亲缺位和父亲参与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39-41]。本世纪以来,父亲在位研究正在成为父子关系研究中一个崭新的视角。克兰珀(Krampe)和牛顿(Newton)等人在有关父子关系研究的前期工作基础上,
编制了父亲在位问卷FPQ,建构了父亲在位理论,提出了父亲在位理论的动力学模型,模型嵌套子女内心的父亲感知、子女和父亲的关系、他人对父亲在位的影响、以及子女成长背景中有关父亲的文化信念四个同心圆层次[42]。父亲在位是子女内心对父亲的感知和体验,是子女内在的心理状态,无论其家庭结构如何,所有子女都拥有父亲在位。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子女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发展结果。反之,如果父亲在位处于消极状态,将不利于子女健康的心理发展[37-38]。
父亲在位理论各维度研究
孩子内心的父亲
父亲在位理论将孩子的心理父亲在位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孩子内心的父亲、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其他人的重要影响、有关父亲的信念。父亲在位是孩子心理上的建构,起源于孩子先天对父亲的内心感知和需要[43]。心理学家保罗.费尔韦瑟(Paul Fairweather)的研究工作,他提出孩子内心的父亲包含三个基本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天生的、孩子内心对父亲的感知,或者叫做象征性的父亲,它可以通过遗传继承;第二个元素是孩子对父亲体验的内化,也包括对其他人关于父亲评价的内化;第三个元素是父亲形象,由前面两个元素交互作用而形成。这三个元素共同构成孩子内心的父亲以及心理父亲在位理论的核心维度[38]。在美国历史上,父亲的文化形象一直被描述为纪律规范者、家庭保护者、养家糊口的人、值得尊敬的人,最形象化的描述是养家糊口的人和“dad”,一个与孩子玩耍并喜爱孩子的父亲,一个在情感上孩子容易接近的父亲[44]。
孩子与父亲的关系
一个温暖的、慈爱的、感情亲密的父亲是孩子心理父亲在位发展的充分条件。主要有五个因素影响孩子与父亲的关系。首先是孩子对父亲的情感,其次是孩子对父亲参与的感知,第三是孩子与父亲之间直接的身体互动。另外,在克兰珀(Krampe)等人对FPQ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发现:父母关系的程度和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程度也是影响父子关系的因素[45]。
对父亲的情感,心理父亲在位最核心的测量指标是孩子对父亲的情感。孩子对父亲的情感的核心要素是亲密,感情亲密或疏远预示着孩子未来的合作及人际基础:信任、被接纳、顺利认可和受欢迎。儿子与父亲的亲密感情和父亲对儿子感情的理解之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在父亲对儿子的赏识、交流以及合理的严格要求等方面,这种感情是嵌入式的,儿子的感情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父亲对他感知的反应[46]。与此同时,若尔和密勒(Roll and Millen)研究发现,当男性大学生和父亲交流时,父亲对他们做出及时反应。事实上,所有的女孩,无论亲密或者疏远,都希望和父亲有更多的交流[47]。
对父亲参与的感知也反映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克兰珀"把孩子对父亲参与的感知理解为两个基本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表达,即把父亲理解为情感上易接近。第二个维度是工具,即把父亲描述为培养孩子成长的工具。其他人对父亲在位的影响
其他家庭成员以及与孩子有关的人也会影响孩子心理父亲在位的发展。首先,父母亲与各自父亲的关系会影响孩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 同样,父亲“位置”上的人也倾向于以某种方式来影响孩子心理父亲在位的品质。
有关父亲的信念
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与父亲有关的文化和宗教信念也影响孩子父亲在位的品质。
信念由社会及他人形成并传承,文化和宗教信念因此成为对孩子父亲在位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更弱的充分条件[37]。
父亲在位与大学生婚恋观
婚恋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婚恋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对婚姻和恋爱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人生婚恋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敢于追求理想爱情,恋爱观念开放,更注重精神生活。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不透彻,缺乏健康婚恋观的指导,又受到一些错误的择偶标准、价值观念和恋爱方式的影响,在恋爱观的建构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扭曲和偏差,对学业和身心健康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也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婚姻质量和社会安定。如果因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婚恋观而使大学生活受到重创,那是令人惋惜的。寇彧在2002年公布的研究成果显示:不同的家庭养育风格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的交往方式,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观念[48]。这其中就包括对婚姻和恋爱等情感因素的看法。然而对于一个青年人而言,他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们可以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文明的婚恋观,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它对个人成长有持久的影响,因此在家庭与婚恋观方面早已有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李祖娴等人认为,大学生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知觉与婚恋观有极为显着的差异,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婚恋观也存在显着差异,双亲家庭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年级和恋爱次数上有差异。父母关系的亲密度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情感表达和对婚姻的期待有预测作用,父母关系的矛盾性对其恋爱稳定性有预测作用[49]。
谈到家庭就有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父亲在位。父亲在位是子女内在的心理状态,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家庭结构,所有子女都可以拥有父亲在位,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子女健康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发展结果,反之,如果父亲在位处于消极状态,将不利于子女健康的心理发展[38]。因此父亲在位的不同情况可能成为个体婚恋观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保护性因素或者危险性因素。
综观国内外父亲在位的研究,主要包括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探讨两个方面,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特殊群体,较少涉及普通个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结果可能缺乏普遍意义。本研究从家庭关系出发,以父子关系为视角,探讨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这对于改善家庭教育以及父亲教养,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婚恋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目前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的概念缺乏深入的探讨。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对于婚恋观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这样,就让许多人好像知道婚恋观是指什么,但又不能确定的指出它到底是什么。
(2)查阅文献,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多是从社会学或教育学角度出发进行的状态性研究,而缺乏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过程性研究。因此使中国家庭不能更广泛地了解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3)21世纪父亲在位研究才成为国外父子关系研究中的一部分,国内的相关研究极少,因此查阅文献时能够找到的相关理论很少。
(4)在问卷发放与回收阶段,要注意到不能只局限于咸阳市,从而避免对最终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2 研究意义及研究假设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父亲在位研究是父子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父亲在位是指子女对父亲的感知和体验。家庭教育中的父亲在位会对大学生婚恋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看,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丰富和深化家庭教育中
父亲教育理论和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现实意义。通过本研究明晰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以便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父亲能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研究假设
根据以往文献综述和本论文目的意义,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婚恋观存在差异,独生子和非独生子的婚恋观也存在差异。
2. 父母关系,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与孩子正确婚恋观的树立有一定的正向相关。
3.父亲在位的情况对未来子女正确的婚恋观的确立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
研究对象
本研究根据方便取样原则选取咸阳和西安地区的大学学生为被试,共发放4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为%,被试分布情况见表3-1。
表3-1被试基本信息
性别
专业
特征
男
女
文科
理科
艺术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人数 百分比(%)
研究工具
父亲在位问卷中文简式版(31题),年级
169
189
154
125
79
97
93
72
96
是否独生子女 是
否
106
251
家庭所在地
家庭类型
农村
城市
单亲
双亲
大家庭
224
114
27
265
66
由Krampe和Newton编制,蒲少华修订,包含3个高阶维度:与父亲的关系(1-19
题)、家庭代际关系(20-27题)、有关父亲的信念(28-31题);8个分量表:对父亲的感情(1、2、3、4题)、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5、6、7题)、父亲参与的感知(8、9、10、11题)、与父亲的身体互动(12、13、14、15题)、父母关系(16、17、18、19题)、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20、21、22、23题)、父亲与祖父的关系(24、25、26、27题)、父亲影响的概念(28、29、30、31题)。采用5点记分:1=“从不”、2=“很少”、3=“有时候”、4=“经常”、5=“总是”。其中20、22、23题为反向记分条目。得分越高,表示子女具有的父亲在位品质越高。本研究中,3个高阶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蒲少华. 父亲在位问卷简式版的制定及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分析);
大学生婚恋观问卷
由苏红编制,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记分制,单选迫选形式,其中“完全不符合”记 1 分,“比较不符合”记 2 分,“不确定”记 3 分,“比较符合”记 4 分,“非常符合”记 5 分。大学生婚恋观问卷的七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之间,分半信度在~.8315之间,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共34个题,7个维度,性爱抉择观题号为7、10、20、21、23、24、33、34;婚姻角色观题号为4、12、18、25、31;婚姻自主观题号为3、9、17、30;婚姻态度题号为1、8、15、22、28;恋爱动机题号为13、14、26、27;婚姻忠诚度题号为5、6、11、19、32;婚姻价值观2、16、29。其中第1、2、13、14、17、22、26、27、29题反向计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测试过程
由主试在被试的学校中,通过纸笔方式进行团体测试,所有被试匿名,按照指导语独立完成问卷。具体施测过程为:首先向被试说明问卷的内容、研究目的、填写方式,等被试问卷完成后,再当场收回。问卷回收后将有效问卷编码输入电脑进行登记。
数据处理
运用SPSS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婚恋观研究分析
婚恋观各因子平均值的比较结果如(表4-1),各因子平均值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婚姻价值观<恋爱动机<婚姻自主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观<婚姻态度<性爱抉择观。
表4-1大学生婚恋观诸因子水平比较
性爱抉择观
婚姻角色观
婚姻自主观
婚姻态度
恋爱动机
婚姻忠诚观
婚姻价值观
M
SD
大学生婚恋观的性别差异
以大学生性别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各因子做独立样本的t检验(表4-2)。我们可以看出婚姻价值观在性别上差异显着,男大学生高于女大学生(p=<。婚恋观的其它因子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婚恋观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
表4-2大学生婚恋观的性别差异
男(n=169) 女(n=189)
M
性爱抉择观
婚姻角色观
婚姻自主观
婚姻态度
恋爱动机
婚姻忠诚观
SD
4.24
M
SD
T
婚恋观总分
婚姻价值观
*
注:*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1(下同)
以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各因子做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4-3可以看出,婚姻观各因子及婚恋观总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p>)。
表4-3大学生婚恋观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独生子女(n=106) 非独生子女(n=251)
M
性爱抉择观
婚姻角色观
婚姻自主观
婚姻态度
恋爱动机
婚姻忠诚观
婚姻价值观
婚姻观总分
SD
M
SD
T
学生婚恋观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以大学生生源地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各因子做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4-4可以看出,婚姻观各因子及婚恋观总分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着(p>).
表4-4大学生婚恋观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
农村(n=244) 城市(n=114)
M
性爱抉择
SD
M
SD
T
观
婚姻角色观
婚姻自主观
婚姻态度
恋爱动机
婚姻忠诚观
婚姻价值观
婚姻观总分
以大学生三种家庭类型为自变量,大学生婚恋观诸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4-5可看出, 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差异显着,大学生婚恋观总分及婚恋观其它因子在家庭类型上差异不显着。
表4-5大学生婚恋观在家庭类型上的差异比较
家庭类型
单亲
性爱抉择双亲
观
大家庭
单亲
婚姻角色双亲
观
大家庭
单亲
婚姻自主双亲
观
大家庭 66
265
66
27
.72
.490
265
66
27
.077
265
27 .36 .697
N M SD F P
单亲
恋爱动机 双亲
大家庭
单亲
婚姻忠诚 双亲
大家庭
单亲
婚姻价值双亲
观
大家庭
单亲
婚姻态度 双亲
大家庭
单亲
婚恋观总双亲
分
大家庭
27
265
66
27
265
66
27
265
66
27
265
66
27
265
66
.71
.08
.72
.35
.042
.495
.922
.486
.702
表4-6大学生婚恋观在家庭类型上的多重比较
因变量 (I) 家庭(J) 家庭类型 类型
单亲
双亲
性爱抉择观
单亲
大家庭 .55 .691
大家庭
双亲
.71
.83
.396
.897
均值差 标准误 显着性 95% 置信区间
(I-J)
.16 .897
下限
上限
大家庭
双亲
婚姻角色单亲
观
大家庭
双亲
婚姻自主单亲
观
大家庭
双亲
恋爱动机 单亲
大家庭
婚姻忠诚 双亲
双亲
单亲
单亲
大家庭
双亲
大家庭
双亲
单亲
单亲
大家庭
双亲
大家庭
双亲
单亲
单亲
大家庭
双亲
大家庭
双亲
单亲
单亲
大家庭
.83
.72
.49
.11 .72
.81
.49
.10 .81
.43
.29
.13 .43
.49
.35 .29
.22 .49
.59
.76 .40
.81 .59
.67
.40
.66
.67
.46
.396
.691
.880
.024
.880
.219
.024 .15
.219
.770
.236
.770
.648
.236
.648
.167
.057
.167
.018 .27
.057
.018
.897
.396
.93
.60
.72
.23
.97
.74
.93
.34
.02
.36
双亲
单亲
大家庭
双亲
大家庭
单亲
单亲
双亲
大家庭
婚姻价值单亲
观 大家庭
双亲
大家庭
单亲
单亲
双亲
大家庭
双亲
婚姻态度 单亲
大家庭
双亲
大家庭
单亲
单亲
双亲
大家庭
婚恋观总单亲
分 大家庭
双亲
大家庭
单亲
*. 均值差的显着性水平为 。
.05
.54
.49
.02
.13
.12
.21
.59
.80
.75
.51
.67
.76
.46
.76
.49
.33
.49
.55
.33
.55
.77
.53
.77
.88
.53
.88
.940
.237
.940
.519
.237
.519
.971
.688
.971
.834
.688
.834
.785
.262
.785
.359
.262
.359
.742
.417
.742
.843
.95
.52
.98
.97
.79
.44
.92
双亲
双亲
由表(4-6)的事后多重比较得知,家庭类型与大学生婚恋观各因子之间的差异中单亲与大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方面差异显着,大家庭与双亲类型的大学生在婚恋观上差异显着。
本研究以大学生三种专业类型为自变量,大学生婚恋观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4-7)可看出,大学生婚恋观各因子中只有婚姻角色观、恋爱动机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显着,大学生婚恋观总分在专业类型上差异不显着。
表4-7大学生婚恋观在专业上的方差比较
专业
文科
性爱抉择观 理科
艺术
文科
婚姻角色观 理科
艺术
文科
婚姻自主观 理科
艺术
文科
恋爱动机 理科
艺术
文科
婚姻忠诚 理科
艺术
N
154
125
79
154
125
79
154
125
79
154
125
79
154
125
79
M
SD
.167
.847
.029
.107
F
.014
P
.196
文科
婚姻价值观 理科
艺术
文科
婚姻态度 理科
艺术
文科
婚恋观总分 理科
艺术
LSD
因变量
154
125
79
154
125
79
154
125
79
多重比较
.57
.131
.310
.566
.877
(I) 专业 (J) 专业 均值差
(I-J)
标准误 显着性 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2046
.4408
.0376
.2786
.1937
.4044
.5628
.7813
.2634
.3741
.9366
.9645
.4088
文科
艺体
性爱抉择观 理科
艺体
艺体
理科
文科
理科
艺体
文科
艺体
文科
理科
理科
艺体
文科
艺体
文科
理科
理科
艺体
文科
.27330
*理科 .14743
.72479
.83316
.72479
.86531
.83316
.86531
.42516
.48873
.42516
.50759
.48873
.50759
.25555
.29376
.25555
.30509
.29376
.30509
.34914
.40134
.34914
.839
.084
.839
.135
.084
.135
.521
.018
.521
.005
.018
.005
.035
.489
.035
.271
.489
.271
.427
.008
.427
文科
文科
婚姻角色观 理科
*
*艺体
*文科
.54021
.20360
**婚姻自主观 理科
艺体
.33661
.27782
*恋爱动机
文科
理科
艺体
艺体
文科
理科
理科
艺体
文科
艺体
文科
理科
理科
艺体
文科
艺体
文科
理科
理科
艺体
文科
艺体
文科
理科
理科
文科
艺体
婚恋观总分 理科
艺体
艺体
理科
*. 均值差的显着性水平为 。
文科
文科
.79008
*.41683
.40134
.41683
.40166
.46172
.40166
.47954
.46172
.47954
.29106
.33458
.29106
.34749
.33458
.34749
.46134
.53032
.46134
.55078
.53032
.55078
.059
.008
.059
.743
.757
.743
.568
.757
.568
.165
.256
.165
.944
.256
.944
.290
.594
.290
.709
.594
.709
.725
.633
.725
.869
.633
.869
.0297
.9216
.7654
.6583
.6688
.1677
.2777
.9771
.7078
.6590
.4187
.7600
.8776
文科
.13164
.14269
.27433
.40473
.02441
.38032
.48857
.20557
.28300
.47709
.74453
.26744
婚姻忠诚 理科
艺体
文科
婚姻价值观 理科
艺体
文科
婚姻态度 理科
艺体
表4-8大学生婚恋观在专业类型上的多重比较
文科
(I) 专业 (J) 专业 均值差 (I-J) 标准误 显着性
理科
艺体
文科
艺体
文科
理科
理科
.47709
.74453
.26744
.47709
.725
.633
.725
.869
.633
.869
.981
LSD 理科
艺体
Tamhane 文科
艺体
理科
文科
艺体
文科
理科
.74453
.26744
.939
.981
.997
.939
.997
艺体
由表4-8事后多重比较得知,专业类型与大学生婚恋观的差异仍然不显着。
图一大学生婚恋观在不同专业上的均值图
由图一可知自变量专业与婚恋观的整体情况:大学生婚恋观的分由文科---理科---艺术依次递减,说明整体大学生中艺术生较文科生的思想开放,不太传统。
大学生父亲在位研究分析
根据比较均值结果(表4-9),各因子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母亲对父子的支持<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亲参与的感知<父亲影响的概念<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母关系<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对父亲的感情。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父亲在位水平不均衡,母亲对父子的支持、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亲参与的感知得分较其它三个低,表明大学生在这三个因子上具有的父亲在位品质低,这三个因子属于父亲在位高阶维度的:与父亲关系,从而得知该维度上得分低者与父亲的关系处理的不是太好。
表4-9大学生父亲在位诸因子水平比较
以
对父亲的感情
M
SD
在校大学生年级为自变量,大学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
父亲参与的感知
与父亲的身体互动
父母关系
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
父亲与祖父的关系
父亲影响的概念
父亲在位三个高阶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4-10和表4-11可看出父亲在位各高阶维度在年级上差异不显着。
方差齐性检验
父亲关系
家庭代际关系
有关父亲的信念
Levene 统计量 df1 df2 显着性
.640
3
3
3
354
354
354
.590
.090
.181
表4-11父亲在位各高阶维度在年级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
父亲关系
组内
总数
组间
家庭代际关系
组内
总数
组间
有关父亲的信念
组内
总数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着性
3
354
357
3
354
357
3
354
357
.833 .476
.335
.237
父亲在位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上的差异
分别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为自变量,以父亲在位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4-12。结果显示父亲在位在大学生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上没有显着差异。
表4-12父亲在位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上的差异
N 均值 标准差 t
性别 男 169
女 189 父亲在位 独生子女 是 106
否 251
生源地 城市 244
农村 114
大学生父亲在位各维度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父亲在位各个维度的因子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4-13.结果显示:母亲的父子关系的支持、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差异极其显着。
表4-13大学生父亲在位各个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性别 N 均值 标准差 t
维度一 与父亲的关系 男 169
女 189
对父亲的感情 男 169
女 189
母亲的父子关系的支持 男 169
女 189
***
父亲参与的感知 男 169
女 189
与父亲的身体互动 男 169
女 189
父母关系 男 169
女 189
维度二 家庭代际关系 男 169
女 189
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 男 169
女 189
***
父亲与祖父的关系 男 169 女
189
维度三 有关父亲的信念 男 169
女 189
父亲影响的概念 男 169
女 189
大学生父亲在位各个维度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以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父亲在位各个维度的因子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4-13.结果显示: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中的差异极其显着。
表4-14大学生父亲在位各个维度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独生子女 N 均值 标准差 t
维度一 与父亲的关系 是 106
否 251
对父亲的感情 是 106
否 251
母亲的父子关系的支持 是 106
否 251
父亲参与的感知 是 106
否 251
与父亲的身体互动 是 106
否 251
父母关系 是 106
否 251
维度二 家庭代际关系 是 106
否 251
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 是 106
否 251
父亲与祖父的关系 是 106
否 251
***
维度三 有关父亲的信念 是 106
否 251
父亲影响的概念 是 106
否 251
大学生婚恋观与父亲在位的相关分析
将父亲在位8因子与大学生婚恋观8因子做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14。从表4-14可以看出:大学生婚恋观与对父亲的感情、母亲对父亲关系的支持、父亲参与感知、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呈显着正相关;
在性爱抉择观这个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正相关,与父亲的身体互动呈显着负相关;在婚姻角色观上,父亲参与的感知与其呈显着正相关,母亲对父亲关系的支持与其呈显着负相关;
在婚姻态度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正相关性;在婚姻忠诚观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母亲对父亲关系的支持、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正相关;在婚姻价值观这个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负相关;在婚姻自主观因子上,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呈显着正相关;在恋爱动机因子上,父亲在位均与大学生婚恋观呈负相关。
表4-14大学生婚恋观8因子与父亲在位8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性爱抉
择观
**婚姻角
色观
婚姻自
主观
恋爱动
机
婚姻忠
诚
婚姻价值
观
婚姻态
度
婚恋观
对父亲的感情
.384
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
父亲参与的感知
与父亲的身体互动
父母关系
父亲与祖父的关系
父亲影响的概念
.050
.129
.041
*.080
.095
.086
.109
.117
.118
.086
***
*.339
.174
.102
.091
.243
.199
.133
*********
.030
.064
.006
.199
.085
.071
.071
.188
.139
.104
*******.377
.133
.131
.057
.261
.179
.175**
********
.093
.016
.235
.153
.156
******.014
.029
.112
*
*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家父亲在位对婚恋观的影响模型,在相关的基础上使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以父亲在位的对父亲的感情、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有关父亲的信念为预测变量对婚恋观进行预测,结果如下:
表4-15对父亲的感情对婚恋观的逐步回归分析
模型 变量 B SE
β
(常量)
1
2
对父亲的感情 ***
(常量)
对父亲的感情 ***
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 ***
3 (常量)
对父亲的感情 ***
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 ***
有关父亲的信念 **
注:1R2=.142,2R2=.162 ,3R2=.177,;1表示模型1,2表示模型2,3表示模型3。
此结果表明,对父亲的感情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极显着的预测作用,对父亲的感情和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极其显着的预测作用,对父亲的感情、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有关父亲的信念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比较显着的预测作用。
5讨论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本研究选取了咸阳师范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42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筛选出了358份进行父亲在位和大学生婚恋观的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婚恋观诸因子中,婚姻价值观<恋爱动机<婚姻自主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观<婚姻态度<性爱抉择观,可看出大学生在性爱抉择观上最为传统,在婚姻价值观上最为开放。究其原因可能是(1)中国传统文化对性爱这方面是比较保守的,比较看重贞结的,所以多数人在性爱抉择观上较传统;(2)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婚姻价值观,它不在是以前的吃饱穿好,婚恋观的层面更广由简单的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
、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婚恋观具有不平衡性特点,首先从性别差异上看,婚恋观总体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性爱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恋爱动机在性别上也存在显着差异。除婚姻角色观外,在有性别显着性差异的因子上,女生的平均分普遍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较男生在选择性爱伴侣方面、婚姻的选择方面、
恋爱的动机更为传统,更为保守一些。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原因:中国现代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况且社会对女性在性及贞洁上的要求比男生更为严格。(2)家庭原因: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父母亲有着严重的传统婚恋,继而影响自己的子女产生这样的婚恋观,况且在传统的婚恋关系下对女性的束缚多于男性。(3)性格原因:女生在性格方面多表现在胆小懦弱,因此在婚恋观上更加多虑,更加关注社会对其的要求。
研究发现大学生婚恋观在文、理科及艺术上没有显着差异,这与平媛等的研究结果相同,但婚姻角色观和婚姻自主观、恋爱动机在文、理科及艺术上有显着差异。但奇怪的是在婚姻角色观上的均分:理科<文科<艺术,说明理科生较艺术生开;,而在婚姻自主观上的均分为理科:<艺术<文科,说明文科生较理科生传统;在恋爱动机上的均分为:艺术<理科<文科,说明文科生较艺术生开放。
大学生婚恋观整体在大学生生源地上有显着差异,并且性爱抉择观和婚姻态度在生源地上也有显着差异。在有生源地显着差异的因子上,农村大学生的平均分普遍高于城市大学生,这说明农村大学生在选择性爱伴侣和对待婚姻的态度情况方面受传统影响更重一些,表现更保守一些。
婚姻观总体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家庭类型上没有显着差异,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平均分接近,说明是否为独生子女并不会对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太大的影响。这与现在家庭结构有关,孩子成长与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区别逐步拉近。
父亲在位的现状
本研究通过父亲在位的问卷调查,发现母亲对父子的支持<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亲参与的感知<父亲影响的概念<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母关系<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对父亲的感情。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父亲在位水平不均衡,母亲对父子的支持、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亲参与的感知得分较其它三个低,表明大学生在这三个因子上具有的父亲在位品质低,这三个因子属于父亲在位高阶维度的:与父亲关系,从而得知该维度上得分低者与父亲的关系处理的不是太好。
研究发现父亲在位各高阶维度在年级、生源地上差异不显着,原因可能是(1)本研究的被试年龄差异不大,(2)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父亲在位在性别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母亲的父子关系的支持、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差异极其显着。究其原因可能是: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有助于父子间更多的心灵与肉体的接触,从而形成表达型的父亲,他将更乐于
关注孩子所关注的一切并参与其中;
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中的差异极其显着。其可能原因是:现在的父母大都忙于工作,真正与孩子接触、教育的时间少,转而形成的是祖父辈来接任此重任,此时父亲的角色就由祖父担任起来了,因此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将会影响父亲在位的情况。
大学生婚恋观与父亲在位的相关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婚恋观与对父亲的感情、母亲对父亲关系的支持、父亲参与感知、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呈显着正相关,这与假设一致;在性爱抉择观这个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正相关,与父亲的身体互动呈显着负相关,这可能是女孩与父亲接触越多,对异性了解越多,而就无形减少与异性相处的羞怯,从而就更开放了;在婚姻角色观上,父亲参与的感知与其呈显着正相关,母亲对父亲关系的支持与其呈显着负相关;在婚姻态度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正相关性;在婚姻忠诚观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母亲对父亲关系的支持、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正相关;在婚姻价值观这个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负相关;在婚姻自主观因子上,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呈显着正相关;在恋爱动机因子上,父亲在位均与大学生婚恋观呈负相关。
根据数据显示(表4-15)对父亲的感情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极显着的预测作用解释变异达到.142,即对父亲的感情能预测大学生婚恋观的%的变异量。回归模型一方程为:Y=+大学生婚恋观父亲的感情和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对父亲的感情、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有关父亲的信念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模型 变量 B SE
β
(常量)
3
4
对父亲的感情 ***
(常量)
对父亲的感情 ***
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 ***
3 (常量)
对父亲的感情 ***
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 ***
有关父亲的信念 **
注:1R2=.142,2R2=.162 ,3R2=.177,;1表示模型1,2表示模型2,3表示模型3。
此结果表明,对父亲的感情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极显着的预测作用,对父亲的感情和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极其显着的预测作用,对父亲的感情、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有关父亲的信念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比较显着的预测作用。
5讨论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本研究选取了咸阳师范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42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筛选出了358份进行父亲在位和大学生婚恋观的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婚恋观诸因子中,婚姻价值观<恋爱动机<婚姻自主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观<婚姻态度<性爱抉择观,可看出大学生在性爱抉择观上最为传统,在婚姻价值观上最为开放。究其原因可能是(1)中国传统文化对性爱这方面是比较保守的,比较看重贞结的,所以多数人在性爱抉择观上较传统;(2)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婚姻价值观,它不在是以前的吃饱穿好,婚恋观的层面更广由简单的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
、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婚恋观具有不平衡性特点,首先从性别差异上看,婚恋观总
体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性爱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恋爱动机在性别上也存在显着差异。除婚姻角色观外,在有性别显着性差异的因子上,女生的平均分普遍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较男生在选择性爱伴侣方面、婚姻的选择方面、恋爱的动机更为传统,更为保守一些。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原因:中国现代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况且社会对女性在性及贞洁上的要求比男生更为严格。(2)家庭原因: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父母亲有着严重的传统婚恋,继而影响自己的子女产生这样的婚恋观,况且在传统的婚恋关系下对女性的束缚多于男性。(3)性格原因:女生在性格方面多表现在胆小懦弱,因此在婚恋观上更加多虑,更加关注社会对其的要求。
研究发现大学生婚恋观在文、理科及艺术上没有显着差异,这与平媛等的研究结果相同,但婚姻角色观和婚姻自主观、恋爱动机在文、理科及艺术上有显着差异。但奇怪的是在婚姻角色观上的均分:理科<文科<艺术,说明理科生较艺术生开;,而在婚姻自主观上的均分为理科:<艺术<文科,说明文科生较理科生传统;在恋爱动机上的均分为:艺术<理科<文科,说明文科生较艺术生开放。
大学生婚恋观整体在大学生生源地上有显着差异,并且性爱抉择观和婚姻态度在生源地上也有显着差异。在有生源地显着差异的因子上,农村大学生的平均分普遍高于城市大学生,这说明农村大学生在选择性爱伴侣和对待婚姻的态度情况方面受传统影响更重一些,表现更保守一些。
婚姻观总体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家庭类型上没有显着差异,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平均分接近,说明是否为独生子女并不会对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太大的影响。这与现在家庭结构有关,孩子成长与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区别逐步拉近。
父亲在位的现状
本研究通过父亲在位的问卷调查,发现母亲对父子的支持<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亲参与的感知<父亲影响的概念<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母关系<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对父亲的感情。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父亲在位水平不均衡,母亲对父子的支持、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亲参与的感知得分较其它三个低,表明大学生在这三个因子上具有的父亲在位品质低,这三个因子属于父亲在位高阶维度的:与父亲关系,从而得知该维度上得分低者与父亲的关系处理的不是太好。
研究发现父亲在位各高阶维度在年级、生源地上差异不显着,原因可能是(1)本研究的被试年龄差异不大,(2)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不断缩
小。
父亲在位在性别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母亲的父子关系的支持、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差异极其显着。究其原因可能是: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有助于父子间更多的心灵与肉体的接触,从而形成表达型的父亲,他将更乐于关注孩子所关注的一切并参与其中;
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中的差异极其显着。其可能原因是:现在的父母大都忙于工作,真正与孩子接触、教育的时间少,转而形成的是祖父辈来接任此重任,此时父亲的角色就由祖父担任起来了,因此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将会影响父亲在位的情况。
大学生婚恋观与父亲在位的相关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婚恋观与对父亲的感情、母亲对父亲关系的支持、父亲参与感知、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呈显着正相关,这与假设一致;在性爱抉择观这个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正相关,与父亲的身体互动呈显着负相关,这可能是女孩与父亲接触越多,对异性了解越多,而就无形减少与异性相处的羞怯,从而就更开放了;在婚姻角色观上,父亲参与的感知与其呈显着正相关,母亲对父亲关系的支持与其呈显着负相关;在婚姻态度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正相关性;在婚姻忠诚观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母亲对父亲关系的支持、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正相关;在婚姻价值观这个因子上,对父亲的感情、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亲与祖父的关系、父亲影响的概念与其呈显着负相关;在婚姻自主观因子上,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呈显着正相关;在恋爱动机因子上,父亲在位均与大学生婚恋观呈负相关。
根据数据显示(表4-15)对父亲的感情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极显着的预测作用解释变异达到.142,即对父亲的感情能预测大学生婚恋观的%的变异量。回归模型一方程为:Y=+。父亲的感情和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极其显着的预测作用,解释变异量达到了.162,即父亲的感情和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能联合预测大学生婚恋观的%的变异量,模型二的方程为:Y=++。对父亲的感情、母
亲与外祖父的关系、有关父亲的信念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极其显着的预测作用,解释变异量达到了.177,即对父亲的感情、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有关父亲的信念联合预测大学生婚恋观的%的变异量,模型三的方程为: Y=1。090X1++ X3+。
究其原因在于,影响婚恋观的因素有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三部分,父亲在位属于家庭层面,因此对大学生婚姻观的解释率不高。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父亲在位对于大学生的婚恋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孩子出生和成长接触到的第一个场所便是家庭,而父亲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父亲在位对孩子肯定有最直接和最深刻的影响,他们在家庭中学会了关心、爱护他人、怎样和他人相处,这对婚恋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婚恋观,父母应该注意:(1)在父子关系方面,父亲应多陪伴子女,多参与子女的互动活动,让子女更多的感受到父亲的爱,使孩子面对问题有一个积极地态度。(2父母关系方面,父母应互相照顾、关心、体贴,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
6.结论
结论
本研究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家庭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做了探讨,并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婚恋观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和非独生子在婚恋观也没有显着存在差异。
(2)父母关系,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与孩子正确婚恋观的树立有极其显着的正向相关。
(3)父亲在位中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对父亲的感情、有关父亲的信念对未来子女正确的婚恋观的确立极其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研究的是父亲在位与大学生婚恋观相关研究,发现婚恋观与与父亲在位呈显着负相关。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样本方面,本研究只选取了咸阳市与西安市的两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样本的代表性和样本量不高且均为师范类院校,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注意所选被试的层次性,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样本量,扩大样本范围。
(2)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因素很多,本文只是探讨了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后续研究可以与个体和社会等层面互相结合,丰富研究资料,从而更全面的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文.岩.’’80后’’在校大学生婚恋观研究 [D]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学,2011.
[2].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刘亚丽.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28-30.
[4] 李民菊.近五年我国大学生婚恋观研究述评[J]. 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126
[5].汪雪梅 桂守才.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探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4):187
[6] 赵多辉.大学生婚恋观研究 [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08
[7] 徐明.某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99-700.
[8]张培培.“90后”大学生婚恋观研究——以河南大学为例[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牛慧琴.大学生婚恋观的伦理思考[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6一297.
[11]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二人民出版社,2002:271.
[12]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4.
[13] [1]BrantleyA, Knox D,&ZusmanM and why genderdifferences in saying
" I love you" among college students[J].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2, 36(4): 614-615.
[14]Martin P D, SpecterG,Martin D,&MartinM. Expresd at-titudes of
adolescents toward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J].Adolescence, 2003,
38(150): 359-368.
[15]Salts, Connie J, Seismore, Melisa D, Lindholm, Byron W,Smith&Thoma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premaritalxual
activityofcollegefreshmen[J].Adolescence, 1994,29(116): 775-779.
[16]Rubinson, Laurna, Rubertis, Lisa. Trends in xual attitudesand
behavior of a college population over a 15 yesrs period[J].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and Therapy, 1991, 17(1):223-229.
[17]Karen H, Uba, Lanrna. Premarital xual behavior amongChin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AcheivesofSexualBehavior, 1992,
21(3): 227-240.
[18]Mayyekiso,Tokozite of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ofTranskei towards
premarital x[J]. SouthAfrican JournalofPsychology, 1994, 24(2):.
[19]Westera D A,& Bennett L R. Adolescent attitudes aboutmarriage,
relationships and premarital x [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Nursing
Studies, 1994, 31: 521-531.
[20]Murphy J J,& Boggess S. Incread condom u among teenage males, 1988
-1995: The role of attitudes[J].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1998,
30(6): 276-280.
[21]Lacey R S,Reifman A,Scott J Style,and Mate Selection[J],The
Journal of Sex Rearch,2004,41(2):121- 128.
[22]马建青,严立芬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及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2):59-- 63
[23]苏红大学生婚恋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4]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R].北京:第 33 条、第 35 条,1990.
[25]胡利人,徐盐,谭秋浩.低年级医学生婚恋观和性观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6):698-701.
[26]马正平,海存福.北京高校回族大学生爱情观调查[J].回族研究,2000,12(3):65-68.
[27]王平一.大陆和台湾地区青年婚恋观的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4):33-36.
[28] [11]胡利人,徐 盈,谭秋浩.低年级医学生婚恋观和性观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8(6): 698-701.
[29]罗 萍,封 颖.从性别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5): 631-635.
[30]马正平,海存福.北京高校回族大学生爱情观调查[J].回族研究,2000(3):65-68.
[31] 温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特点分析—基于对西北民族大学的调查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42-43.
[32]李宁宁.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婚姻价值观——现代化初期苏南人价值观研究之一[J].学海.1996(6):65-71.
[33]罗萍,封颖.从性别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式2001,54(5):631-635.
[34]钱兰英.大学生对婚姻与性的态度[J].青年研究,2000(11):29-34.
[35]叶丽红,高亚兵,骆伯巍.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调查[J].青年研究,2000(6):34-39.
[36]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7]Krampe EM. When is the father really there A conceptual reformulation
of father prence. Journal of Family Lssues, 2009,7:875-897
[38]蒲少华,李臣,卢宁,等.国外“父亲在位”理论研究新进展及启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28(2):141-147
[39]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3):260-266.
[40]许岩,张文新 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研究综述[J] 江西教育科研,2006,(1):12-14
[41]蒲少华,卢宁 .父亲教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1194-1197.
[42] 蒲少华,卢宁,凌瑛,曹亦薇. 大学生父亲在位的特点分析 [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8):591-592
[43] ]Krampe E inner father [J].fathering, 2003,(1):131-148.
[44]Pleck,., ideals in the United States:Historical dimensions.
In (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3
rd
ed.)[M].New York:John ,33-48.
[45]Krampe E M.,Newton,R, Father Prence Questionnaire: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a new measure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being fathered [J]. Fathering,2006,(4):159-190
[46]Roll,S., Millen, males’ feelings of being understood by
theirfathers as revealed through clinical interviews
[J].Adolescence,1978,(13):83-94.
[47] Krampe E M. College women’s childhood childhood cloness to the
father and relationshiop outcome in early adulthood[R].Paper
prented at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Rearch
Methodology Workshop,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arch
Methodolgy Workshop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Crystal
Cay VA,
[48]寇彧.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2,22(81):55-60
[49]李祖娴,聂衍刚,田婧妤.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知觉与大学生婚恋观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270-273.
本文发布于:2024-03-08 16:2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886555253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学生婚恋观文献综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学生婚恋观文献综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