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发(作者:不要挣钱)
音乐表演《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处理与美学特征李昭冀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作曲家通过运用以古诗词为歌词进行谱曲方式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精品,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已成为当前我国声乐表演领域的主流。《青玉案·元夕》是由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辛弃疾所作,情感婉约、意境含蓄,是古诗词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佳作。李砚创作的艺术歌曲,曲调优美,词曲结合紧密,本文将以李砚版《青玉案·元夕》为研究对象,通过作品简介、演唱处理、美学特征等方面对歌曲进行浅析和研究。关键词:艺术歌曲;演唱处理;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一、作品简介(一)创作背景《青玉案·元夕》作于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青玉案为词牌名,是南宋时期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出自作品集《稼轩长短句》。元夕即指夏历正月十五上元节即元宵节,这首词以元宵节时街上的景象为主线,通过粉饰太平天下借以表达对当时强敌压境,国力衰弱,而统治阶级却不思进取的愤恨与抨击。描绘了作者内心壮志未酬和他孤独高傲的性格,同时也表达出他一心为国,忧心国家,为国家哀愁、欲为国效力却无力请缨而发出的哀伤之情。它道出了辛弃疾的内在情感,放弃自己的才干,报国无门,除了虚无缥缈的景象,就只能孤独地站在那里,不愿融入那种不思进取,沉溺于享乐的氛围。(二)作者简介辛弃疾(公元1140年—公元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抗金名将、文学家,南宋豪放词人,山东济南人。他的诗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且在创作风格与创作内容方面具有丰富性。辛弃疾的诗作多体现在他的爱国情怀上,其代表作品有宋词作品集《稼轩长短句》,宋词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清平乐·村居》以及军事政论文《美芹十论》等。李砚,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潜江市人。其创作领域广泛,作品丰富,在声乐作品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优美,曲风精湛,是当代中国青年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实现了现代审美理念和古诗词形象的完美结合,是符合现代文化主流审美要求的典范之作。代表作品有《我要回拉萨》《吉祥欢歌》《江畔梅》《凤求凰》《土地》《脱贫歌》《吉祥地》《离开潜江你过的好吗》《记得刚来北京的时候》《列队为祖国》《远方的孩子》《快乐的小青蛙》等。(三)曲式结构李砚版本的《青玉案·元夕》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图示如下:歌曲共59小节,属于变化重复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引子有5小节,有一个从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从而奠定了调性。在A乐段中,a乐句有9小节,b乐句有10小节,他们为对比乐句,音乐材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速度上,a乐句与b乐句使用的是Adagio(柔板)。A’乐段属于A乐段的变化再现乐段,是由A乐段通过变化重复而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A’乐段的c乐句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充分运用了和弦外音,旋律通过自上而下的运动规律充分表达的作品的情感流露,作者简介:李昭冀(2000-),男,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124
为作品增添了意境,为演唱注入了灵魂。二、演唱处理(一)呼吸作用良好的呼吸状态,是演唱的基础,对演唱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常见的呼吸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腹式呼吸方式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方式。在歌唱中,最科学合理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同时也是最难掌握的呼吸方式,它区别于我们常见的自然呼吸方式,强调我们身体各个器官共同作用、共同着力、互相对抗。在进行歌唱时,要注重呼吸的作用,双手撑在两肋下方,深呼吸,用气息将双手向两侧撑开,随后缓缓呼气,将气放出。也可以配合打“嘟”训练,不仅会稳定呼吸,还会保持横膈膜的张力。帮助我们在演唱的时候把握住呼吸的流动性,从而保证自己处于最佳的演唱状态。在演唱《青玉案·元夕》这首作品时,每一句都要唱满时值,因为在每一个乐句后都要保持长音,从而与古诗词的朗诵情感相衔接,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气息流动性与稳定性。我们一定要保持横膈膜的积极状态,并且在吸气时增加腰腹之间的力量,以气带声,注重与共鸣腔体的结合。(二)共鸣腔体腔体的共鸣状态为我们歌唱提供了支撑作用,常见的共鸣腔体有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咽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这些共鸣腔体支撑了我们歌唱时的运动状态。我们常见的腔体训练方式包括哼鸣练习和母音练习,哼鸣练习主要为了我们更好地训练头腔共鸣、鼻腔共鸣,从而寻找高位置的歌唱状态。母音练习是为了训练我们腔体管道的打开和各共鸣腔体的配合,在保持正确的呼吸状态下,通过母音练习,可以使我们整个腔体保持打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得到更加完美的音色。在《青玉案·元夕》这首作品中,u母音、a母音和ü母音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是一首古诗词歌曲,在每一句都要进行押韵,所以同一个母音要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的“树”“宝马雕车香满路”中的“路”“一夜鱼龙舞”中的“舞”“众里寻她千百度”中的“度”“灯火阑珊处”的“处”等,这些字的韵母都是u母音。“星如雨”中的“雨”“娥儿雪柳黄金缕”中的“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中的“去”等,这些字的韵母都是ü母音。同时,在第三十八小节又出SONG OF YELLOW RIVER/ 132023现了a母音。在进行发音练习时,对这些母音要着重进行练习,尤其是u母音,通过练习u母音,能够使我们扩大腔体管道的打开程度。这样会保证我们在演唱时,能够保持声区统一。(三)咬字吐字在歌唱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就是语言,因此,在演唱和发声时掌握咬字和吐字,就成了每一位歌者对歌唱艺术语言发音规律研究的头等大事。民族唱法讲究“依字行腔”,美声唱法讲究“依腔行字”。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声唱法,尤以咬字的“字正腔圆”为讲究。所谓“字正”和“腔圆”,就是指语言要自然、淳朴、不做作,共鸣腔体圆润、雄厚。二者合二为一相互作用。《青玉案·元夕》这首作品结构严谨,每一句的歌词最后一个字都押到u母音,使这首宋词作品更具有文学性和韵律性。在u母音上,我们一定要注意字不能咬得太紧,要尽量保持腔体的打开。在腔体打开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气息的流动性,这样才能使咬字和吐字达到自然。(四)科学训练科学训练就是指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训练与歌唱,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声乐训练时,要本着“循序渐进”“劳逸结合”的理念进行训练,不要进行过渡的、疲劳的、无休止的训练。这样会导致我们的发音器由于过度使用而产生疲劳。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所处的声部,不要随意演唱脱离自己音域的作品。其次,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目前的演唱水平,不能一味追求高难度的作品。要找适合自己的曲目,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科学地进行训练。最后,我们演唱声乐作品时要“声情并茂”,加入自己的情感,使声乐作品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思想感情能够表现出来。演唱《青玉案·元夕》这首作品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它的最高音在小字二组的a音,无论是男高音还是女高音在演唱时在音域上都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演唱技巧与演唱功底。在演唱这首作品的初期,我们需要对乐谱进行分析,包括节奏、时值、呼吸的位置。通过乐谱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演唱时保证演唱和情感的正确表达。对乐谱分析后就可以进行对歌曲进行正式的演唱,这时需要注意的是演唱时声区的整齐划一、音高的稳定性等问题,防止出现音区不整齐划一、音高位置不高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最后,我们还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125
音乐表演作”,“二度创作”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声乐表演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把作曲家经过深思熟虑而创作出来的曲谱或歌曲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二度创作”这首歌曲的过程。我们要注重《青玉案·元夕》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表达,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演唱更加具有科学性。(五)情感表达《青玉案·元夕》抒发了辛弃疾政治失意,志向高远,情感高远,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性格。此词极尽渲染灯会上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通明的热闹场面,歌舞升平的欢声笑语,声情并茂,美不胜收。繁花似锦,繁星如雨,玉壶翻腾,鱼龙翩翩起舞……满城尽染的张灯结彩,盛况空前,美轮美奂。接着写游子们彻夜车马巡游,其乐融融的场面。观灯之人,有乘香车宝马而来者,亦有女子结伴而来,其头有蛾子,亦有雪柳。在倾城狂欢中,词人却将目光投向了观灯之夜,密约意中人,久久不见,猛然间那人却在“阑珊处”,后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拒绝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以“那人”的孤高自赏,表达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巧妙、曲折含蓄、余音绕梁。演唱《青玉案·元夕》这首艺术歌曲若要达到情之所至、动人心弦,需要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首先要了解歌词内涵,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再通过旋律的节奏、节拍与歌词的融合,配合声音技术的运用,这样作品的演唱才会有层次性。这首词描绘了元宵节热闹的节日盛景与作者最后表现出的一丝落寞,前后内容在情感上有较大的差别,上阙重点渲染了街灯如昼、人流如织的场景,色彩描绘比较绚烂,与下阙的暗色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歌词当中有人物、环境、色彩、心态等等描写,对于如此丰富的流动画面,同样需要有相应可以流动的情感去感知、感受,情感体验再用相应的声音技术表现出来,或平和的语气,或兴奋的心情,或人潮涌动,或形单影只。歌词中色彩的描述也可以用不同的情感来进行表现,暖色、冷色,对应饱满或暗淡的音色演唱出来,都可以体现出歌唱中的情感层次。三、《青玉案·元夕》的美学特征(一)婉约之美对于宋词作品来说,《青玉案·元夕》的情感表达别具一格,《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三十二岁时所作,辛弃疾本是豪放派的词人,但在这首作品中却采用了婉约派的写法。这首古诗词与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的《蝶126恋花》、晏殊《木兰花》等词相比毫不逊色,艺术成就极高。抒发的情感使人的内心无不产生一丝淡淡的忧伤,辛弃疾从极力渲染灯会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将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反衬出来,寄托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性格,这是辛弃疾对灯会花团锦簇、风情万种的一种表达。正是这种孤独高傲的品格,为这部作品画上了浓浓的点睛之笔。词人力图在上阙营造出热闹繁华的氛围,把内心的寂寥和苍凉,用繁华烘托出来。而当配以音乐旋律的时候,仿佛感受到世间的烟火与自己无关,其所追求的是一个和我志同道合的意中人,气度不凡,孤芳自赏,有一股凛然豪气,和这首词的前半部分提到的“笑语盈盈暗香去”的盛装姑娘们的风格显然不同。“那人”是整首歌曲的中心,前面的大片描写都是为“那人”做铺垫。和这首词的前半部分提到的“笑语盈盈暗香去”的盛装姑娘们的风格显然不同。《青玉案·元夕》这首歌曲不但描绘了元宵节的具体事物,还将诗人内心的悲伤情感尽情地抒发了出来。中国古人的性格内敛、含蓄且细腻,他们不追求夸张的表现手法,而多用简洁而多样的结构形式来表现内在情感,在这首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将古诗词的婉约之美尽数展现在世人面前。(二)意境之美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特别讲究含蓄、回味,凡是优秀的诗词都有独特的意境,《青玉案·元夕》也不例外,它显现出来的意境是十分优美的。其意境从热闹喧哗的气氛中,忽然转到一种冷冷清清的凄凉和寂寥。讲述了繁华和热闹都不属于作者,作者在热闹的人群中不停地寻找着心中的那个人,寻了千百遍,却没有一个人是他的意中人,蓦然回首,意中人却默默地留在了阑珊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一直在寻求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个她,身边的繁华与作者无关,其思绪早已被心中的她牵走了,她的凄凉,孤独似乎只有作者能一眼看穿,她似乎已是作者理想的寄托。这首古诗词包含了作者对词中“那人”的深情,是经过寻找、等待、焦急、失望、挣扎过后仍不改初心坚定信念的过程,用不同的处理来呈现场景变化作者内心情感的转换过程。歌词一开始描绘春风吹开百花的唯美场景。从而使用光影虚实转换来描绘场景变化,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三)旋律之美艺术歌曲的旋律创作在追求旋律个性化创新的同
时,也要在创作中塑造出美丽的声音色彩画面,要有一定的画面感。《青玉案·元夕》的旋律节奏与歌词的短句遥相呼应,每一个乐句的结尾都要保持长音。歌曲旋律的节奏发展与诗词阅读的强弱规律一致,曲调优美,突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古韵绵长的特点。旋律的发展方向随着古诗词朗诵的断句特点来划分,第一乐段乐句的上下乐句旋律上采用同头换尾的手法,均开始于前一小节的最后一拍,且节奏旋律相同,整个第一乐段在内部发展出“起承转合”的旋律动态。乐曲结构十分富有逻辑性和歌唱性、使音乐的流畅性更加突出。伴奏织体以分解和弦织体为主,旋律优美。伴奏提供了主旋律的烘托,使演唱气氛更加丰富,起到了人声无法完成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相得益彰。尤其是在间奏部分,引入了新的伴奏音型和织体,音乐的速度也发生了改变。为后来再现部的“变化再现”做了相应的铺垫。伴奏的创作在音响上注重传统和声学的反向进行的审美写作要求,在使用上恰到好处。同时,在伴奏和声走向上,使用了渐弱处理,使演唱在听觉上更加饱满,从而增加了伴奏与人声演唱的呼应关系。(四)舞台之美舞台提供给演员表演的空间,使观众能够在专注于演员表演并获得理想观赏效果的情况下,将声乐作品的演唱与舞台相符,与观众的审美相符。《青玉案·元夕》作为一首优美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所以其本身就需要我们发挥出优秀的舞台表现力,进行“声情并茂”的演唱。一名优秀的演唱者,除了具有完善的发声方法,浑厚的声乐功底外,还必须善于运用舞台形体表演,使自己的歌唱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完美。动听的声音作用于观众的听觉感知器官,“神形兼备”的舞台表现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器官,两者结合起来,在演奏者和欣赏者之间完成并达到一种情感上的统一。如果站在舞台上只知唱腔而不作表演动作的话,这样的唱腔看起来就会显得有些呆板,缺少一种生机勃勃的朝气。在表演的过程中,我们在表演舞台动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对舞台表演能力的训练,在表演的过程中,形体姿态、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等方面都要做到协调一致。形体姿态方面,我们要保持姿态的得体与大方,我们作为歌唱者,与听众是在舞台上见面的,听者欣赏歌者的表演,不仅仅是用耳朵,更重要的是用眼睛,我们要在舞台上与听者达到情感上的同意与交流。我们站在舞台上,一定要让观众觉得精神饱满、落落大方,一定SONG OF YELLOW RIVER/ 132023要时刻注意形体动作表演与情感表达、塑造人物形象的统一,努力使自己的舞台艺术表演达到既要表演动作又要表演动作、既要表演动作又要表演动作的“神形兼备”境界。手势方面,随着乐曲的律动,声乐表演中的手势将乐曲内涵透露得更加细腻。我们要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以歌声为主,手势动作为辅,灵活自如地做一些带动感情表达的手势表演。对于表情和眼神的释放,首先要有神采,要与观众用眼神交流。其次用面部表情来衬托歌曲思想感情上的变化,《青玉案·元夕》的思想感情变化较浅,我们在演唱时,不必运用太多的面部表情变化,只需要柔情地表达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和对景色的赞美之情,从而推动歌曲情感线条的发展。结 语《青玉案·元夕》以流畅优美的曲调、隽永丰富的意蕴和情感,展现出其艺术与文学的双重影响力。丰厚的底蕴和内涵,为中国声乐作品创作做出卓越贡献的更具时代发展的烙印,其丰富的底蕴与内涵为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研究《青玉案·元夕》这首艺术歌曲使对演唱这首艺术歌曲的歌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价值。不仅会提升歌唱者的声乐演唱水平,还会促进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萌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豪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参考文献[1] 方绮云.宋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创作特征和演唱分析[D].成都大学,2021.[2] 涂秀娟.古诗词歌曲《青玉案·元夕》版本比较与演唱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22.[3] 赵炜民.浅谈舞台表现在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09,(23):19-20.[4] 李雪.演唱气质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33-134.[5] 薛锋堂.歌唱演员的良好台风[J].大众文艺,2010,(08):12-13.127
本文发布于:2024-03-08 14:57: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881044253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处理与美学特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处理与美学特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