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发(作者:青青子矜)
第l1卷第4期 2011年4月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Vo1.11.№4 April,2011 中唐诗人戎昱生卒年考辨 何 旭 (四川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i戎昱是中唐时期一位诗人,但两《唐书》无传,其生平事迹在唐宋文献中记载甚少。由于史料未栽,关于戎昱的生卒年,当今学者 说法不一,仍无定论。根据现存的史料典籍、33今学者相关研究资料v_2X.戎昱与同时代人的诗作等,考辨得出诗人约生于唐玄宗天宝初年 (740)前后,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仍在世,比现有最晚的说法卒于801年还要推后。 关键词:戎昱;生年;卒年;考辨 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识码tA 文章编号:1671—5365(2011)04—0054—03 ‘ 戎昱是活跃在中唐大历诗坛上的诗人。与同时代的“大历 力,但也有可推敲之处;王达津说证据不足,且有错讹;臧维熙 不知何所根据。 十才子”、刘长卿、顾况等诗人相比,戎诗并不逊色。但是有关戎 《戎昱诗注》与闻先生之说则一笔带过,由戎昱诗歌推测其生年 昱的研究材料却非常贫乏。新旧《唐书》均无传,仅于《新唐书・ 艺文志》丁部集录著录“戎昱集五卷”,并记载“卫伯玉镇荆南从 戎昱《八月十五日》诗:“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今来六 事,后为辰、虔二州刺史。”【】】1 ,至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虽有 亲远,此日一悲风。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梨园几人在,应是 稍详之记载,但也未提及诗人生年及卒年,且语言颇具传奇色彩, 涕无穷。”④,据《唐实录》记载,唐玄宗生于武后垂拱元年(685) 一 可信性并不高。由于史料未载,关于戎昱的生卒年,当今学者说 八月五日。开元十七年,百官请以每岁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布于 法不一。最早由闻一多提出,在其《唐诗大系》中定其生卒年为 天下,咸令宴乐。诗题“八月十五日”中“十”应为衍文。这个节 740—787(?) 】 ,即开元二十八年至贞元三年。生年肯定,卒 日在诗人幼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欢娱万国同”的深刻印象,而今 亲戚离散,今昔对比,更觉凄凉。“年少逢胡乱, 年存疑。游国恩所编《中国文学史》采其说,傅璇琮等学者则对 却是遭逢丧乱、此说提出异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戎昱考》(以下简称《丛 时平似梦中”句,诚如傅先生所言,此处“胡乱”即指爆发于天宝 唐人12--十 考》)根据戎昱集中《八月十五日》诗推测,安史之乱爆发时,戎昱 十四载的安史之乱。诗人自称“年少”,年少是泛指,尚为年少,但限于史料,无法考知其确切生卒年。由《送零陵妓》 岁为成丁,十余岁至二十岁左右皆可称年少,含义并不十分明确。 诗可知,戎昱至少贞元十四年(798)还在人世,其卒年应该比 依此诗只能推测戎昱于安史之乱时大约十多岁,确切年纪不可 《唐诗大系》所定年代(787)大大推后 钉-354。谭优学《唐诗人 知。王达津定此处“年少”为二十一岁,似有违常理。 行年考・戎昱行年考》(以下简称《行年考》)于戎昱生年则从闻 今按,戎昱有《赠岑郎中》诗:“童年未解读书时,诵得郎中数 一说,定为740年,卒年则在傅先生《丛考》的基础上,又根据戎昱 首诗。四海烟尘犹隔阔,十年魂梦每相随。欣披云雾逢迎疾,已 的《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一诗推测诗人很可能贞元十七年 恨趋风拜德迟。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诗伯更寻淮。”此处岑郎 (801)还活着,年六十二 卜卯。此外,王达津《戎昱生平系诗》 中当指以雄奇边塞诗著名的大诗人岑参,因其数任郎官之职,故 推断戎昱生于开元--+-- ̄(735),卒于贞元七年(790),享年五 称。岑参是戎昱最崇拜的诗人之一,对戎昱的诗歌创作尤其是边 十六岁 ” “ 。臧维熙《戎昱诗注》则称其生卒年代约在天宝 塞诗有很大影响。据闻一多先生《岑嘉州系年考证》,岑参自宝 三载至贞元十六年(744—800)之间,与大历十才子相近 。以 应元年(762)到广德二年(764),曾先后任祠部员外郎、考功员外 虞部郎中等职,故有岑郎中之称¨J1拍 日。从诗中足见戎昱 上诸说,以傅璇琮、谭优学二先生之说最为具体详备,颇具说服 郎、收稿日期:2010—10—20 作者简介:何旭(1980一),女,四川眉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
何旭:中唐诗人戎昱生卒年考辨 55 对诗坛前辈岑参的佩服程度,尊称其为“诗伯”,并以一见为荣。 闰正月、贞元十七年闰二月,此四年都是闰春。按诸戎昱行踪,贞 贞元十七年在湖州花溪的可能性最大,故推测为贞元十 “四海烟尘”当指安史之乱,“欣披云雾”则喻指安史之乱已被平 元八年、此年诗人不过六十二岁,并非高寿,还可能活着 。 定,从“欣披云雾逢迎急,已恨趋风拜德迟”两句所反映诗人急不 七年,可待想拜见诗坛前辈的心情来看,诗应是安史之乱刚平定时所 今按,《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有“一团青翠色,云是子陵家” 作。《新唐书・代宗纪》:永泰元年“正月癸巳,大赦,改 句,子陵,指东汉初隐于富春江畔的严光,此处借指严侍御。戎昱 元” Ⅲ ,历时十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下来,从玄宗天宝十四 集中还有《题严氏竹亭》:“子陵栖遁处,堪系野人心。溪水浸山 载(755)安史之乱爆发至代宗永泰元年(765)刚好十年,正符合 影,岚烟向竹阴。忘机看A日,留客醉瑶琴。爱此多诗兴,归来步 “十年魂梦每相随”句。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到代宗永泰元年 步吟。”也以子陵代指严氏,且作诗的地点、时令及作者心情均与 (765)大多都相继逝世了,天宝末年(756),王昌龄被刺史闾丘晓 杀害;王维于上元二年(761)在长安去世;宝应元年(762)李A病 殁于当涂客寓;高适也于永泰元年(765)正月逝世,到永泰元年 (765),开元盛世的重要诗人只有杜甫和岑参还在世了。杜甫于 广德二年(764)从阆州返回成都草堂后不久即被任命为节度使 蜀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在幕府任职半年即辞去官职,于永泰 元年(765)正月回草堂,初夏,携妻儿乘船东下,大历元年(766) 初夏至夔州(三峡一带)直到大历三年(768)正月,于此居留一年 零八个月 Ⅲ。。可见永泰元年杜甫正流寓蜀中,在长安的诗人 中,只有岑参居于魁首了,因此戎昱在诗的末句发出了“天下无 人鉴诗句,不寻诗伯更寻谁”的慨叹,则诗应是永泰元年(765)戎 昱在长安拜见岑参时所作,时岑参任虞部郎中。 由诗可知,诗人的童年时代应在安史之乱前,且距安史叛乱 年代相隔不久。据《新唐书・选举志》:“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 诵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 身。”¨川酡可知唐人“童年”的概念不应超过十岁。则安史之乱 爆发时,诗人大约十余岁,正好与《八月十五日》中“年少逢胡乱” 句吻合。闻一多定为十五岁,乃为折衷之论,虽无确据,也应相去 不远。故推测戎昱生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前后。 二戎昱之卒年 戎昱之卒年,闻一多推测是贞元三年(787),傅璇琮《丛考》 已论其非,兹不赘述。王达津定为贞元七年(790),理由是戎昱 于贞元元年(785)任虔州刺史,而据《旧唐书・赵昌传》,贞元七 年(790)赵昌为虔州刺史,此后戎昱行止不可考,则诗人应卒于 是年 ̄5” 。此说误。陶敏《中唐诗人事迹小考》据《全唐文》卷 六八八符载《寄南海王尚书书》及《答泽潞王尚书书》二文,考证 出文中所称虔州南康郡戎使君即戎昱,贞元十二年(796)正任虔 州刺史 J2∞,故戎昱任虔州刺史应在赵昌之后,非其前。且由傅 璇琮据戎昱《送零陵妓》一诗考证,戎昱贞元十四年(798)或以后 还曾任永州刺史,诗人至少此年还活着 。 。故王说不足为 据。 谭优学《行年考》则进一步考证出贞元十七年(801)戎昱还 可能在世。其依据是:戎昱诗集中有《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一 诗,臧维熙《戎昱诗注》认为此闰春指德宗建中三年。但检陈垣 《二十史朔闰表》,宝应元年闰二月、建中三年闰二月、贞元八年 前一首诗吻合,应该是一时之作,此诗所指严氏就是严侍御。戎 昱曾在建中年问任御史,严侍御很可能是诗人于此期间结交的 朋友。据《唐御史台精舍提名考》,唐代严姓侍御史仅严识玄、严 涧、严杲三人¨引。严识玄是武后朝官魏州刺史,后为兵部郎中, 不与戎昱同时代。《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八“司勋员外 郎”有严杲,注日:“《定名录》日:李公林甫拜中书,严呆自郎中牧 远郡”¨lJ 。李林甫为玄宗时奸臣,卒于天宝十一年(752),据 《旧唐书・李林甫传》,李林甫于开元二十三年(735)代张九龄为 中书、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时戎昱尚未出生,而严呆已任至郎 中,二人年龄差距实在太大,成为知交恐不可能,诗中严侍御也非 指严杲。再看严涧,元稹有《鄂州寓馆严涧宅》一诗,注日:“时涧 不在”。元稹曾任鄂州刺史,诗应作于其上任期间,查《唐刺史 考》,元稹于大和四年至五年(830—831)为鄂州刺史¨ J24踟,从 “时涧不在”可知,其时严涧或已去世。则贞元十七年(801)严涧 在世也有很大可能,戎昱诗中的严侍御或指严涧。 考察戎昱行年踪迹,宝应元年(762),诗人自东而西,过滑 州、洛阳回到长安。有《苦哉行五首》组诗为证,此诗题下自注 云:“宝应中,过滑州、洛阳后,同王季友作。”建中三年(782),戎 昱在长安任御史。由诗人于建中四年冬至所作的《谪官辰州冬 至El有怀》:“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此岁长安逢至 日,下阶遥想雪霜寒。”可知,建中三年戎昱在长安任职,可能在 此时诗人与严侍御相识。再考察贞元八年(792)戎昱的行踪。 戎昱有《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诗,开元观,唐道观名,在 长安。中元,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杜大夫,当指御 史大夫杜亚。《全唐文》卷四九七权德舆《唐故东都留守东都汝 州防御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判东都尚书省事兼御史大 夫……杜公神道碑铭》载:“公讳亚,字次公。……历谏议大夫给 事中,再兼御史中丞,徭睦州刺史人为刑部侍郎,三兼御史大夫、 检校礼部、吏部二尚书”l】3J私 。由此知,杜亚曾三兼御史大夫, 任东都留守、东都汝州防御使时仍兼御史大夫,故戎昱诗中尊称 他为杜大夫。《旧唐书・德宗纪下》:贞元五年十二月“辛未,以 淮南节度使杜亚为东都留守,畿汝州都防御使”,贞元十二年三 月“戊申,以兵部尚书董晋充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东畿汝州 都防御使”¨ J3∞。据此,杜亚于贞元五年(789)十二月至贞元十 二年(796)三月任东都留守,戎昱此时应在其手下任职。贞元七
宜宾学院学报 年四月,戎昱的好友阎桌弃官表请人道时,戎昱作《送吉州阎使 余,年事已高的缘故。又《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亦载:“始以 J ,《汉书・贾邹枚路传》载: 君人道二首》告别友人,诗中有“余当从宦日,君是弃官时”句,此 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6处“余当从宦日”正是指戎昱人东都留守杜亚幕。此诗应该是贞 “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 l7J2拍 从此诗用典可知,戎昱赠韦况诗应是韦况晚年多病之 元七年至十一年这几年中的某个中元日,戎昱在长安开元观陪 死。”【杜亚过节时所作。由此推测,贞元八年(792)戎昱在东都留守杜 时,故当在元和元年(806)韦况任谏议大夫时,这才可称为“苦节 亚幕中任职。 难违天子命”“强人蒲轮引步迟”。之前几次韦况身体尚健,恐难 《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中,“花溪”指湖州花溪,在今浙江吴 说是“引步迟”了。《新唐书.韦安石传》记载韦况“授谏议大夫, 数月,乞骸骨,以太子左庶子致仕,卒。”… 这与申 兴县东南,北流人运河。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 勉谕到职,一》:湖州,“西北至上都三千二百四十里,西北至东都二千二百 公和枚乘归家不久便去世亦符合。故笔者以为此诗当作于元和 四十里”¨5j 。如上所述,戎昱于宝应元年、建中三年在长安, 贞元八年在东都洛阳,均距湖州数千里之遥,诗人于此三年到湖 州花溪的可能性不大。故此,可以推断此诗的闰春当指贞元十七 年(801),诗人此时尚健在,年六十上下。其时或严涧亦在世,二 人相见于花溪严涧住处,饮酒弹琴以作乐。 戎昱集中还有《赠韦况徵君》一诗。诗云:“身欲逃名名自 随,风衔丹诏降茅茨。苦节难违天子命,贞心唯有老松知。回看 药灶封题密,强人蒲轮引步迟。今日巢由旧冠带,圣朝风化胜尧 时。”韦况乃韦安石之孙,本隐于河南嵩山,后曾多次被皇上征 召,先后被征为右拾遗、起居郎、司封员外郎及谏议大夫,但并非 每次都应征上任。其真正应征上任的只有起居郎及谏议大夫二 职,此诗正是戎昱送韦况入朝时所赠。《全唐文》卷四九一权德 舆《送韦起居老舅假满归嵩阳旧居序》云:“九年正月,左史韦公 移疾,既逾时,左曹以闻,得请当免,遂以角巾野服如东周旧 山。”¨。】卷4叭则贞元九年(793)正月,韦况“得请当免”,辞去起居 郎之职归家。又《新唐书・韦安石传》记载韦况“以起居郎召,半 岁,辄官弃去,徙家龙门。”… ,则况任起居郎刚好半年,那么 被召为起居郎当在贞元八年(792)六月左右。据《旧唐书・宪宗 纪上》元和元年(806):“闰六月,……壬午,谏议大夫去左、右字, 只置四员,以前司封员外郎韦况为谏议大夫”¨ “,知韦况于元 和元年(806)曾为谏议大夫。 根据以上史料记载,韦况任起居郎当在贞元八年(792),任 谏议大夫则为元和元年(806),则戎昱作诗不出此二年。戎昱诗 云:“苦节难违天子命,强人蒲轮引步迟。”此诗用汉武帝迎申公 及枚乘事。《史记・儒林传》载,汉武帝欲立明堂,“于是天子使 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 。控 ,《汉书・武帝纪》载:汉武 帝建元元年秋七月“议立明堂,谴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 申公。”l】 ”卵一是为了尊敬申公,再者是因申公当时已八十有 元年(806)韦况被征为谏议大夫时,其时戎昱六十五岁左右,并 不算高寿。由此可推断诗人元和元年(806)还活着,但具体卒于 何时或已无法考知。 结语 戎昱这位中唐诗人,大约出生于玄宗天宝初年(740)前后, 卒于宪宗元和元年(806)以后,具体时间不可考。 注释: ①戎昱原有诗五卷,最初编定年代已不详。臧维熙先生以《全唐诗》为 底本整理的《戎昱诗注》,校异补阙,去伪存真,得诗一百二十五首。 本文所引戎昱的诗歌均以此《诗注》为版本。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2. (3]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续编[M].成都:巴蜀书社,1987. [5]王达津.唐诗丛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臧维熙.戎昱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 [8]金启华,胡问涛.杜甫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9]唐代文学研究[M].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1990. [10]赵钺,劳格.唐御史台精舍提名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劳格,赵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2 J郁贤皓.唐刺史考(M].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13]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43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l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责任编辑:王露]
本文发布于:2024-03-08 06:1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8495572792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唐诗人戎昱生卒年考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唐诗人戎昱生卒年考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