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发(作者:穿越作文)
清儒汪師韓生卒年小考清儒汪師韓生卒年小考陳鴻森内容摘要汪師韓爲清雍正、乾隆間經學名家,諸經皆有著述,尤邃於《易》,《清史列
傳》卷七一有傳。顧史不載其生卒年壽,學者稱引,年代參差。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
碑傳綜表》謂汪氏生於崇禎五年(1632),卒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江慶柏編《清代
人物生卒年表》則謂汪氏生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卒年不詳。二者所記汪氏生年,
相差七十五歲。本文辨正姜氏《綜表》、《清儒學案》、謝巍《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録》
諸説之非,今據汪氏著作及並時學者之説,考證汪師韓應生於康熙四十六年,卒於乾
隆四十年(1775),年六十九。關鍵詞汪師韓韓門生卒年清代學術汪師韓,清雍正、乾隆間經學名家,《清史列傳》卷七一本傳云:汪師韓,字韓門,浙江錢塘人。雍正十一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
修。乾隆元年,翰林院掌院學士奏直起居注。……八年,充湖南學政。降調入都,
大學士傅恒薦入上書房,復授編修,任館職。……未幾,復落職。客遊畿輔,直隸
總督方觀承延主講蓮花池書院講席,會奉旨核天下書院院長。觀承因以入奏,上
猶記憶,以“好學問”稱之。……師韓少以文名四方,時稱爲近代之劉貢父、王厚
齋。……中年以後,壹意窮經,諸經皆有著述,於《易》尤邃。著有《觀象居易傳
箋》十三卷,《孝經約義》一卷,《韓門綴學》五卷、續編一卷,《談詩録》一卷,《詩學
纂聞》一卷,《上湖紀歲詩編》五卷,《上湖分類文編》十卷。又有《詩四家故訓》、
《春秋三傳注解補正》、《文選理學權輿》等書。①張舜徽《清人文集别録》極稱其學,云:“余往者覽其所撰《韓門綴學》,服其考證經史,※本文係作者“科技部”專題硏究計畫“嚴元照學行硏究”(MOST
104-2410-H-001-072)之部分成果。
①《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年,第5852-5853頁。按《談詩録》,“詩”字當作“書”。
195
中國經學•第十九輯語多精到。……論及經傳源流,頗寓辨章學術之旨,多深造自得之言。其次,論及明以
來講學之弊,識議駿快,實上承顧炎武,而下開汪中。”①推崇甚至。顧史不載韓門生卒年歲,而諸家記述,年代參差,迄未論定。今就管見所及,約有
數説:一、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載韓門生於崇禎五年(
1632),卒於康熙四
十四年(1705),年七十四。②二、
徐世昌《清儒學案》卷六八《息園學案》,汪氏小傳云:“主蓮池書院講席。(乾
隆)三十九年(
1774),將南歸而卒,年六十八。”③依其説,則韓門生於康熙四十六年
(1707)。三、
謝巍編《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録》,韓門“《上湖紀歲詩編目繫年》”條,稱汪氏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生,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卒,年七十四。”④四、
張明華《汪師韓的生卒年》據《上湖紀歲詩》,謂韓門生於康熙四十六年,卒於
乾隆三十九年以後。⑤五、
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則言韓門生於康熙四十六年,卒年不詳。⑥按姜氏《綜表》與《學案》所記汪氏生年,相差七十五年,則間隔數輩人矣。《綜
表》元注:“生年從《上湖紀歲詩》。《碑傳集補》卷八、《清史列傳》卷七一。”然檢閔爾
昌《碑傳集補》卷八《汪師韓傳》,係轉載《杭州府志》汪氏傳文,⑦並未記韓門生卒年
壽。而《清史列傳》本傳固明言:汪氏“雍正十一年進士”,“乾隆元年,翰林院掌院學士
奏直起居注。……八年,充湖南學政,降調入都”。檢《清朝進士題名録》,汪師韓雍正
十一年癸丑科二甲三十三名進士,⑧顯爲雍、乾時人,姜《表》乃謂韓門“卒於康熙四十
四年”,其爲舛誤,灼然甚明。汪氏《上湖紀歲詩編》,係韓門手定編年詩稿,正編自雍正十一年癸丑(
1733)二十
七歲始,迄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六十初度二首》止;《續編》則自丁亥六十一歲
起,迄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六十八歲止。依《紀歲詩編》雍正十一年年二十七推算,則韓張舜徽:《清人文集别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66頁。①
②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529頁。徐世昌:《清儒學案》卷六八,臺北:世界書局影印徐氏原刊本,1979年,第30頁。③
④
謝巍:《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録》,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437頁。⑤
⑥
⑦
張明華:《汪師韓的生卒年》,《文史》第29
輯,1988年,第424頁。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50頁。閔爾昌纂:《碑傳集補》卷八,北平: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1923年,第20頁。按乾隆《杭州府志》本
江慶柏校録:《清朝進士題名録》,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398頁。傳(卷九四,第31-32頁)文字略詳。⑧
196
清儒汪師韓生卒年小考門生於康熙四十六年。姜《表》謂韓門生於崇禎五年,且言“生年從《上湖紀歲詩》”,
不知其何以貽誤若此?姜《表》而外,前述諸家所記韓門生年俱不誤,所異者厥在其卒年。舊史紀傳,詳
者記“某年卒,年若干歲”;或但記某年卒,缺其年壽;或僅記“卒年若干”,而不記其殁
之年;或三者俱闕,如韓門本傳。蓋文人學士一旦衰老,社會活動日少,或投老還鄉,或
“多病故人疏”,過從者稀,往往莫知所終。《學案》謂韓門“三十九年,將南歸而卒”,
其説未詳所本。檢韓門《上湖詩紀續編》最後一首爲乾隆三十九年《南歸有期,留别蓮
西諸友》詩,元注:“病目踰年。”①蓋汪氏三十八年病目,翌年辭蓮池講席,將移家南返。
其後未有“歸後”續作,《學案》豈據此而臆推韓門“將南歸而卒”歟?然韓門卒於河北之説,實爲妄臆,阮元《兩浙輶軒録》卷一八“汪師韓”條,引朱文
藻之説云:韓門先生,余生也晚,未獲一見。自蓮花書院歸里,攜所刻著述,曰《春星堂
詩集》,曰《上湖紀歲詩編》,曰《文編》,曰《詩學纂聞》,曰《談書録》,曰《韓門綴
學》,曰《孝經約義》,曰《觀象居易傳箋》,凡八種,刷印流傳。因得雒誦一過,輒校
正其譌字,而於《詩編》亦間有商改之處,先生悉從改易。越數日,齋中閽人持柬
報客至,視其柬,則云“汪師韓恭謁”,字小如菉豆。既見,則四拜而起,曰“謝讎校
之德”,余於是始獲見先生。次日答拜劇談,所學非輓近可及。未久,而先生歸道
山矣。②據朱文藻“自蓮花書院歸里”云云之説,知韓門晚年曾自直隸歸杭,然則《學案》“將南
歸而卒”之説,其誤顯然。按韓門《南歸有期,留别蓮西諸友》詩,其一云:一年人住尚餘情,何况林蟬十度鳴。旅處抗顏資獨學,病來輟講負諸生。感
多哀樂身難料,境歷炎凉候易更。出郭放船津澱路,琴高臺外愴秋聲(元注:舍弟
自琴高祠工所得病)。③味此詩意,則韓門乾隆三十九年秋尚在保定可知。④另據韓門所刻家集《春星堂詩
集》,汪汝謙《夢香樓集》後,韓門識語:“乾隆四十年歲次乙未,師韓自保州南還,黃君①
②
③
④
汪師韓:《上湖詩紀續編》卷一,《續修四庫全書》第1430册,第16頁。阮元:《兩浙輶軒録》卷一八,《續修四庫全書》第1683册,第10頁。汪師韓:《上湖詩紀續編》,第16頁。汪師韓《上湖文編補鈔》卷上有《李柯亭七十壽序》,云:“乾隆閼逢敦牂之陽月,届先生七秩慶辰,
親友以余將泛宅南歸,屬預爲介壽之序。”(《續修四庫全書》第46頁)李氏七十生辰在甲午(乾隆三十九
年)十月,汪氏先期爲撰《壽序》,其文蓋亦撰於三十九年秋。197
中國經學•第十九輯小松以是刻(按指韓門高祖汝謙《夢香樓集》)見贈”云云,①則韓門自保定南歸在乾隆
四十年。蓋三十九年秋辭歸,翌年春暖後始南旋。據此,《學案》以汪氏卒於乾隆三十
九年,其誤斷然可知。謝巍《年譜考録》謂韓門卒於乾隆四十五年,其説未言所本。然據《兩浙輶軒録》
朱文藻“未久而先生歸道山”之語,顯然汪氏南歸後“未久”即去世。另據朱文藻爲王
杰所編《葆醇堂藏書録》,②集部著録《汪上湖合集》十四册,末言:韓門自雍正間成進士,授館職,出視學政。罷歸,主講保定蓮花書院幾三十
年,還家未久而卒。此集皆手定,刻於保定。其後攜板南歸,刷印無幾,傳世未廣。
卒後無子,其書誰為之傳?倖存此本,可寶惜也。③汪氏晚歲南歸,朱文藻親與之過從,朱氏一則言“歸里……未久,而先生歸道山”,再則
言“還家未久而卒”,則韓門卒於乾隆四十年,應無疑義。謝巍謂汪氏“乾隆四十五年
庚子卒”,其説殆不足據。綜前所考,汪師韓應生於康熙四十六年,乾隆四十年卒,享年六十九。余昔年撰
《清代學者疑年考》“汪師韓”條,④誤信《學案》之説,當依此改正。作者簡介:陳鴻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成功大學中文系合聘教授。研究
方向爲清代學術史、中國經學史、文獻學。①
②
《春星堂詩集》卷五,《叢睦汪氏遺書》本,第32頁。鄭偉章《文獻家通考》“朱文藻”條,謂《葆醇堂藏書録》爲朱氏“自藏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第420頁),其説非是。按王杰著《葆淳閣集》二十四卷,“淳”、“醇”音同義近,葆醇堂蓋王杰藏書之所。
《葆醇堂藏書録》書稿未刻,北京國家圖書館藏道光九年劉喜海味經書屋鈔本,書中著録胡奕勳編《十三經
類纂》十二卷、《續集》十九卷,朱文藻按語云:“此書鈔本,得於浙中胡氏所呈之手稿也”(上册,第27頁);
又徐咸清《資治同文》三十册,朱氏按語:"此書從越中傳鈔,校對、繕録皆越郡諸生,卷首及面頁各題識姓
名。第二册有《校對凡例》十四條,乃會稽諸生王霖所定”云云(上册,第30-31頁),知此二書皆王杰乾隆
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任浙江學政時,由浙中傳鈔所得。另檢《説文解字繫傳》條,朱文藻按語云:“此書……
末附《考異》二十八篇,《附録》二卷,則刑部員外郎錢塘汪憲與文藻同校是書而作。……此本借鈔於汪氏振
綺堂,即憲家藏校本。”按《繫傳考異》乃朱文藻代汪憲捉刀(詳拙稿《朱文藻年譜》乾隆三十四年、三十八年
條,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古典文獻研究》第19
輯,2016年)。朱氏《重校説文繫傳考異跋》自言《考
異》原稿藏於己家,如葆醇堂爲朱文藻藏書處,渠何須更從振綺堂"借鈔”?即此一端,可知葆醇堂斷非朱文
藻藏書之所矣。朱氏館汪憲振綺堂時,曾爲編《振綺堂書録》十册;《葆醇堂藏書録》則朱文藻乾隆四十三、
四年館王杰家,佐校四庫書時,爲王氏編録其家藏書之目。鄭氏以爲朱文藻“自藏書目”,誤也,今附正於
此。③
④
朱文藻:《葆醇堂藏書録》下册,北京國家圖書館藏道光九年劉喜海味經書屋鈔本,第29頁。陳鴻森:《清代學者疑年考》,《中華文史論叢》第88
輯,2007年,第160頁。198
本文发布于:2024-03-08 06:0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8493361542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清儒汪師韓生卒年小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清儒汪師韓生卒年小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